第1讲 国学中的礼
- 格式:pptx
- 大小:21.41 MB
- 文档页数:27
运城实强汽车科技学校讲座国学文化之二十四孝(一)一、国学1、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截至2017年,山西省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116个项目,运城市25项:民间文学·万荣董永传说、万荣笑话、传统音乐·新绛绛州鼓乐、运城眉户、传统美术·闻喜花馍等)2、什么是国学?A、大家是不是认为,国学就是等同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如四书五经?(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B、国学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一切中国本土的学术文化都算国学,甚至佛教里的禅宗,它是本土化了的佛学,也算国学。
这么说吧,你就把“国学”理解成“中国传统文化”吧。
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传统戏曲,中医巫术,风水堪舆,都是国学。
C、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3、儒家学说思想核心儒家思想十分丰富。
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仁: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爱人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中华文化中的“礼”是一个深刻且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中华文化中“礼”的深入理解,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首先,从行为举止的角度来看,“礼”是指一种符合道德和礼制规范的行为方式。
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矩,讲礼貌,恭敬辞让,言行有度。
这种行为规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上,也体现在社会的运行中。
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人们可以表现出内在的尊重和谦逊,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
其次,“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社会,“礼”被视为一种十分严肃和正式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
此外,“礼”还强调尊重和谦逊的价值。
它教育人们要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同时也要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不自高自大。
这种尊重和谦逊的精神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礼”的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仍然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要的社交场合中,“礼”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们行为举止的规范,也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总之,中华文化中的“礼”是一个深刻且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谦逊和互动。
同时,“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和精神一直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三年级下册国学书1课礼之本
《礼之本》是一篇有关礼仪修养的短文,强调礼仪的本质和重要性。
以下是《礼之本》的原文及解释:
原文:
礼之本,出于心。
礼之形,体于义。
义者,宜也。
心有所宜,以礼行之,是谓义礼。
礼有体,义有类。
体类既备,入乎其位;位至既终,称乎其职;职尽其道,达乎其义。
于是乎以相生为体,以相和为义。
解释:
礼仪的本质是从内心发出的恭敬之意,其表现形式是恰当的言行举止。
所谓“义”,就是做适宜的事情。
心中明白了什么事情适宜,用合乎礼的方式来表达,这就叫“义礼”。
礼仪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类别,人们应该遵循这些规律和类别来行事。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进入适当的地位;地位达到了,就要履行相应的职责;职责尽到了,就要符合道义的要求。
这样一来,礼仪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人们也会和谐相处。
总之,《礼之本》强调了礼仪的本质和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遵循礼仪的规律和类别来行事,以实现内心的恭敬之意和恰当的言行举止。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摘要:一、前言二、国学第九册1-16课内容概述1.第一课:《论语》学而篇2.第二课:《论语》为政篇3.第三课:《论语》八佾舞篇4.第四课:《论语》里仁篇5.第五课:《论语》公冶长篇6.第六课:《论语》雍也篇7.第七课:《论语》述而篇8.第八课:《论语》泰伯篇9.第九课:《论语》子罕篇10.第十课:《论语》乡党篇11.第十一课:《论语》先进篇12.第十二课:《论语》颜渊篇13.第十三课:《论语》子路篇14.第十四课:《论语》宪问篇15.第十五课:《论语》卫灵公篇16.第十六课:《论语》季氏篇三、总结正文:一、前言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
国学第九册1-16课涵盖了《论语》中的诸多篇章,通过学习,我们可以领悟到儒家思想的智慧。
二、国学第九册1-16课内容概述1.第一课:《论语》学而篇《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方法。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言。
2.第二课:《论语》为政篇为政篇主要讲述了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念,强调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3.第三课:《论语》八佾舞篇八佾舞篇记录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论述,阐述了礼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4.第四课:《论语》里仁篇里仁篇主要讲述了仁爱的内涵和如何做到仁爱。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5.第五课:《论语》公冶长篇公冶长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过这些事迹,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念和道德观念。
6.第六课:《论语》雍也篇雍也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名言。
7.第七课:《论语》述而篇述而篇主要记录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人生哲学,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等。
8.第八课:《论语》泰伯篇泰伯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家族史和先祖泰伯的事迹,以及孔子对于道德和家族观念的传承。
第1篇尊敬的校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主题——传承国学,弘扬传统文化。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道德和审美,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每一个青年学子来说,既是责任,也是使命。
一、国学的历史与价值国学,即“国故之学”,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研究领域。
它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方面。
从《易经》、《道德经》到《论语》、《孟子》,从《史记》、《资治通鉴》到《诗经》、《楚辞》,每一部经典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国学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国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哲学思想:国学中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2. 道德伦理:国学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观念,这些观念对于培养我们的道德品质、塑造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3. 文学艺术:国学的文学艺术作品,如诗词、小说、戏曲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4. 科学技术:国学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天文学、数学、医学等,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传承国学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承国学显得尤为重要。
1. 传承国学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国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传承国学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学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传承国学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
三年级下册国学第一课礼
《正衣冠》整理自己的衣服。
《平辑》双臂前伸,当老师说拜的时候,弯腰鞠躬,老师说“兴”起身。
国学礼仪第一部分:正衣冠,古人云: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衣冠”不仅仅只是意味着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
童蒙之学,始于衣冠,所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衣冠是让我们忆起先祖那些优秀品德的最好载体,也是让孩子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骤。
国学礼仪第二部分:拜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终其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万世师表。
我们应以孔子为榜样,以工作为本位,以教育为生命!国学礼仪第三部分:拜老师,尊师重道,父母给于孩子生命,
老师给于孩子慧命。
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老师精心呵护,感恩老师用心栽培和陪伴。
,国学礼仪第四部分:朱砂点智,又称“开天眼”,今天开“天眼”了,祝学子们从此心明眼亮,好读书,读好书!”“愿孩子学礼成人,学识成才。
”“希望孩子永远健康快乐,做一匹驰骋天下的千里马。
国学礼仪第五部分:击鼓鸣志有的小朋友说想当科学家,有的说想当老师,有的想当医生,这就是理想,也叫志向。
“击鼓鸣志”通过击鼓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击鼓的声音越响,声音传得越远,志向就越远大。
第1课孝为根本备课人: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3、对《论语》中的“孝”的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体会到孝的重要意义。
做一个孝顺的人。
一、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二、教学难点:对《论语》中的“孝”的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体会到孝的重要意义。
做一个孝顺的人。
四、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师:我们经常说,中华名族是礼仪之邦,我们有很多的传统美德!谁能为大家列举一些你们所知道的美德?生自由答。
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说了很多的美德。
说明同学们平时也都拥有这些美德,是吗?老师为你们骄傲!师:(重复学生说过的美德)在所有的美德当中,你们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生自由答。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既然能说出来,就说明同学们身上都有着不同的优点!刚刚也有同学说到了“孝”,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百善孝为先”。
(板书: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谁能帮老师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答。
师:非常好!百善,意思就是所有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就是说在所有的美德当中,孝是最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
换句话说就是---(出示课题)“孝为根本”。
2.解读课题:神奇汉字—孝。
(1)观看视频:“孝”字的演变(2)说一说:你对“孝”字的理解。
(生自由答)师小结:说的非常好,孝这个字就像上面是个老人,下面是个孩子,我们可以理解为老人依靠着孩子,孩子支撑着老人。
是不是呢?人的一生当中,开始都是父母照顾子女,慢慢的,随着我们的长大,变成了子女赡养父母。
组起来就是个“孝”字。
你看,多么形象!除此以外,对“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古人又有哪些其它看法呢?让我们一起听听圣人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是怎么说的吧!3、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三礼的重要知识梳理
三礼,又称为婚礼、丧礼和祭祀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下面将分别介绍三礼的相关知识。
一、婚礼
婚礼是人们结婚的重要仪式,也是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被赋予了许多寓意和象征意义。
比如,红色是婚礼的主题色,代表喜庆和幸福;婚床上的龙凤图案象征着男女双方的美好姻缘;敬茶是婚礼中重要的环节,代表着新娘对婆家的尊重和敬意。
此外,婚礼还有许多其他仪式,如迎亲、交拜天地、交换戒指等,每个仪式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二、丧礼
丧礼是人们送别逝去亲人的仪式,也是表达对逝者敬意和哀悼的方式。
中国的丧礼文化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的仪式是告别仪式。
在告别仪式中,亲友们会以节哀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悼念。
此外,还有焚香、扫墓、守灵等仪式,这些仪式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对逝者的敬意和祝福。
三、祭祀礼
祭祀礼是人们向神灵或祖先祭祀的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祭祀礼主要包括祭拜、祭祀、祈祷等仪式。
祭拜神灵或祖先是表达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尊重和敬意的方式,祭品则是人
们表达祈福和感恩之情的物品。
祭祀礼的举行不仅有助于人们与神灵或祖先的沟通,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们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仪式,也是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了解和传承三礼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人类文明的延续。
《曲礼上第一》中“礼”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国学经典《礼记》相关内容。
理解经典著述中关于“礼仪”的精辟阐述,领会中国传统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及其现代意义,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态度。
2、通过诵读欣赏,让学生领略国学经典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国学经典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积累写作素材。
3、通过对《礼记》的相关学习,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使学生深入认识到以“礼”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了解《礼记》中关于“礼”的言论是木课教学的重点;2、屮国传统礼乐文明屮“礼”的思想与当今社会现实的联系是木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1、经典诵读法:利用视频、音频,引领学生欣赏和诵读《礼记》中的经典语句,营造学习经典的深厚氛围。
2、探究式教学法。
借助图书馆、网站等学习环境,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 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借助图书馆、网站等学习环境,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容,了解《礼记》相关介绍。
2、阅读《礼记》屮《曲礼上第一》篇章,精选十句自己最有感触的句子,翻译并写出阅读感悟。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礼记》诵读视频,营造经典诵读氛围。
幻灯投影甲骨文中“礼”的写法,教师解释导入课堂。
从本质上来说,“礼”与原始宗教(对天地鬼神祖先的崇拜)的仪式禁忌有关,在甲骨文中,“礼”字的形象是一个丰事于神的器皿中盛着两串玉具,而这时的“礼”,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是没有多少道理好讲的绝对的“道德律令”(康德语)。
二、《礼记》相关知识简介1、《礼记》简介《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I'可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