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第二章第4节光和颜色课时1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5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章第四节光和颜⾊讲义设计⼀、光源:⾃⾝会发光的(正在发光)的物体。
例如:⽕焰、太阳、闪电、萤⽕⾍、烛光、正在发光的电灯、正在播放的电视屏幕思考:⽉亮、宝⽯、镜⼦、电影屏幕等,也会亮的,它们是光源吗?光源的分类:⼆、光线的传播1、光源发出的光会在什么物质中传播呢?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那么光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呢?3、光在透明物质及真空中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1)⼀束激光射到空⽓中,传播路径是怎么样的?(2)⼀束激光射到⽔中,传播路径是什么样的?(3)⼀束激光射到玻璃中,传播路径是什么样的?如何形象地表⽰光的传播?注意: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但光是真实存在的。
三、光直线传播的现象1、影⼦的形成: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被挡住,形成暗区,所以产⽣了影⼦。
当⼈远离路灯时,影⼦会怎样变化?拓展:医⽣给病⼈做外科⼿术时,为了使⼿术部位得到良好照明,必须使⽤⽆影灯。
它是由⼗多盏灯组成。
医⽣的⼿或器械,在⼀个灯发出的光照射下可能产⽣影的区域,被其他灯发出的光照亮,于是便产⽣“⽆影”的效果。
2、⼩孔成像⼩孔成像现象说明光在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孔成像的像的性质:3、⽇⾷,⽉⾷4、光线准直(3)排直队要看齐思考: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为什么井底观天⽐在井外观天范围⼩呢?并⽤光路图表⽰。
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的,但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四、光的传播速度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最快,为3×105千⽶/秒。
在⽔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在⽔中的传播速度要更⼩1光年= 9.46×1012千⽶光年是长度单位让⼀束太阳光照射射到三棱镜上,这束光通过三棱镜后会产⽣什么现象?五、光的⾊散在盛有⽔的脸盆⾥斜着放⼀⾯镜⼦,然后,试着把太阳光反射到纸上。
不断地调整镜⼦的⾓度,在某⼀个⾓度上你可以观察到七⾊的光。
光和颜色(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光源,2.了解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学会光线的画法;4.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光速的应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实验来展示科学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三、教具PPT课件、蜡烛、火柴、激光灯、玻璃砖、水、牛奶、烧杯、玻璃水槽、镜、白纸、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引入:在投影的光下做不同形状的手影动物。
问:手影动物是怎么形成的?预设:由于有光的照射,光从哪里来?——投影机问:还有哪些会发光的物体可以完成手影表演?师:可以将这些都称为光源。
尝试得出光源的定义?(1)光源活动: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分析它们之间各自发光的特点,并思考,哪些属于光源?定义: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反射光)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
问:光是如何从光源传到我们的眼睛里的?(2)光的传播问:我们在哪里可以看见光?预:空气、水中、固体中。
师:你能否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怎么传播的?演示1: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线(不明显)演示2:光在水中传播的路线(不明显,看不清)演示3:光在玻璃中传播的路线(明显可见的一条光亮的通路)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光路变得更明显?在弥散的粉笔灰的灰尘中观察光路。
师:在水中我们也看不见光传播的路径,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生:往水中加点牛奶得出初步结论:光在物质中是按直线传播的。
演示4:光在不均匀的糖水中传播的路线(不呈一条直线,有弯曲)补充更正结论结论: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按直线传播的。
第四节光和颜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什么是光源,能确认生活中常见光源。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能列举出生活中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3、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4、了解光的色散,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5、确认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知道他们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
6、了解物体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
能力目标:1、提高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有序探究,得出结论或作出解释。
2、学习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在主动探究学习中,激发学习热情,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愉悦,逐渐养成乐于思考,乐于动手实践的科学学习习惯。
【重点与难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色散、物体颜色的形成。
【教学准备】:手电筒、牛奶水、玻璃杯、激光教鞭、玻璃砖、小孔成象演示装置、橘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引入:设问:在一个黑暗的教室中间能否看清黑板上的标题?思考:人为什么在漆黑的屋子里看不见物体?小结:人要想能看见物体必须有光射到眼睛里。
只有五彩缤纷的光射入我们的眼睛,我们才能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新课学习:一.光源1、提出问题:你知道我们周围那些物体能发光吗?(要求学生举例子)学生举例:太阳、电灯、燃烧的蜡烛、手电筒、月球、钻石、荧火虫2、想一想:你们所说的物体都是自己能发光的吗?(要求学生作出判断)3、小结:光源:通常我们把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且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4、思考:月亮是光源吗?刚才我们讲到的哪些是光源?钻石是光源吗?黑板上的字能看到是光源吗?小结:光源是指自己能发光,能看到的物体并不一定是光源。
过渡:声音的传播要依赖于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同样光源发出的光也能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传播,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生:水在水中也能看到物体;空气:看见各种物体;玻璃透过玻璃可以看到物体。
那光在这些物体里是如何向四周传播的呢?二.光的传播5、实验探究:光斑实验a:打开手电筒,将一束光射向屏幕,上面形成一个圆形的光斑。
第4节光和颜色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2、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知道看不见的光:紫外光和红外光。
3、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及色光照射透明与不透明物体表面的实验,分析色散实验的规律及色光在不同物体上的发生反射、透射后的物体颜色,形成以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及色光照射透明与不透明物体表面的实验,认识自然界各现象的奥妙,树立科学的实验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白光是复合光,三标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教学难点: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三、教学准备蜡烛、电灯、三张玻璃纸(红、绿、蓝)、电视摇控器一个。
四、教学预设(一、教学引入)复习:1.打雷时,为什么先见闪电后闻雷声?2.短距离赛跑时,计时员为什么见到发令枪冒烟时就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才计时? (二、新课教学)展示彩虹图片:雨过天晴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下面模拟彩虹实验。
让一位学生上台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反射到白墙上,并观察白墙上光的颜色。
找一找墙上出现了几种颜色?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教师小结:1.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2.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
(注意与生活中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3.太阳光是白光,是复色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师:其实太阳光中除了我们能看见的各种色光以外,还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线,那是什么呢?展示:用遥控器转换投影仪,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实现的呢?生思考,回答,教师讲述:红外线。
问:你还能举出红外线运用的例子吗?生回答,教师小结:用摇控器转换电脑,电视机的摇控器。
科学辅导讲义课题第4节光和颜色第1课时光【探究新知】新知一光源1.光源:自身会的物体。
太阳光源,月亮光源,未点亮的灯光源。
2.光线: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新知二光的直线传播1.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传播。
2.规律应用: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都是因光的传播而形成的。
3.光学仪器:枪支中的瞄准仪。
新知三光速1.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最大,为 m/s。
空气中的光速接近真空中的光速。
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
[说明]光在一年的时间里传播的距离为1光年,1光年≈9.46×1012km第2课时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探究新知】新知一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穿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色光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叫作单色光。
3.复色光: 由单色光混合面成的光叫作复色光。
4.白光:由七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新知二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的色光决定。
有色的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本身颜色_______ 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的色光决定。
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本身颜色___________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3.光的三原色:自然界中、、三种色光混合能够产生各种色彩,因此它们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注意]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的物体所有颜色的光。
新知三看不见的光1.不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
2.红外线:在太阳的光谱中,把红光之外的光叫作红外线。
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具体应用有红外线遥控器、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夜视仪等。
3.紫外线:在太阳的光谱中,把紫光之外的光叫作紫外线。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消毒灭菌等。
【课堂小结】。
《光和颜色》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光与颜色的初步探索”。
通过对光的物理特性及颜色产生的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光学知识,并初步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光的基本物理特性,理解光波的传播原理及颜色产生的科学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学会分析光的传播现象和颜色变化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光学科学的兴趣。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光的基本特性和颜色产生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技能操作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评价学生分析光传播现象和颜色变化规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对光学科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彩的图像和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对光的感知和认识,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新课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光的基本物理特性和颜色产生的原理。
重点讲解光的传播、光的波粒二象性以及颜色产生的科学机制。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观察光的传播现象和颜色变化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心得,深化对光和颜色知识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重点知识,拓展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对光学的认识。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光的基本特性和颜色产生原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交。
作业内容应涵盖本课时的重点知识,以巩固学生对光和颜色知识的理解。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明确下一步学习目标。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第1节感受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初步学会用光路图形象表示光现象的物理方法。
2、培养学生用实验来展示科学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2、知道什么叫光的色散。
3、知道光源的概念以及光的传播速度。
4、了解红外线与紫外线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2、知道什么叫光的色散。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各种不同颜色的玻璃片。
各种光源(蜡烛、手电发等)、水槽、玻璃砖、平面镜、光的色散演示仪、三棱镜、带圆孔的硬纸板,红、绿、蓝三种透明的塑料薄膜,红、绿、蓝三块有色玻璃,红、绿、蓝、黑四种纸屏。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媒体展示有关光的一些图片,在学生欣赏时提问:你为什么能看到这些图片?(因为有光进入了人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你还能看见这些图片吗?(不能)为什么?(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新课讲解:一、光源问:那么光从哪里来?(学生举例)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能够自身发光)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观看媒体上播放出的一些物体,判断是否是光源)提问: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反射光)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4光和颜色教案1一、教学目标:1、明白什么是光源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3、明白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4、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5、明白白光是复色光6、明白物体颜色的成因二、教学重点: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三、教学难点:物体颜色的成因四、教学方法:实验、讨论、讲解、探究五、教学用具:激光、水槽、镜子、玻璃板、白纸、手电筒、玻璃纸六、课时安排:三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师:请伸出你的手,看见五个手指吗?生:看见了师:那么“伸手不见五指”是什么意思?生:什么也看不见。
师:什么原因看不见?生:没有光师:现在有光吗?生:有师:请你闭上眼睛,还能看见吗?生:不能师:什么原因?生: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师:对,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那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
阳光使得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光学的初步知识——光和颜色板书:1.4光和颜色【二】新课教学师:我先不讲新课,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请问什么是声源?生: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
师:那你能猜猜看什么叫光源吗?生:正在发光的物体板书:我们把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师:请看这四个物体:太阳、电灯、蜡烛、萤火虫、月亮、闪闪发光的钻石。
你能说出那些是光源吗?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什么原因?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物体必须有光从那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反射光〕因此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因此就看到了。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师:请看老师手中的小激光器,它发出的光在远处会打出一个亮点〔演示〕。
请大伙猜测一下,光源发出的光是怎么样传播的呢?生:可能沿直线传播。
师:你如何明白的?生:师:能不能举例或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演示实验: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用烟充满瓶子,思考:什么原因用烟?〕2、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课题1、4 光和颜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
力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
直线传播。
知道白光是复合光。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4、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过程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进行判断、归纳、实验。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
展,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1、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总结辅以多媒体
教具图片,幻灯,激光手电筒、全反射器、太阳镜、微机、投影机、
学生课前准备太阳镜、激光手电筒、太阳底下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探究、蜡烛、水槽、烧杯、带孔的纸板、厚的玻璃砖、果冻、水、蚊香、可乐瓶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线、光的速度,由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知识;同时紧扣声音的内容进行联想光的内容,取得良好地效果。
教学程序。
《光和颜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光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理解光与颜色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观察并分析不同物体对光的反射、透射、吸收等光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能将所学的光的基本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如光源、光线及对生活环境的观察和感受等。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光的特性和传播原理,特别是关于颜色是如何通过光来表现的基本知识。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不同颜色的光如何产生及其在不同物质中发生的复杂的光学反应,包括颜色的折射、反射等。
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互动探究来理解这些概念。
三、教学准备教学前,需要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光源、棱镜、各种颜色的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等,以及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同时,教师需要准备充足的实验指导材料和安全操作规范,确保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操作。
此外,教师还需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课堂互动问题,为了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探索和交流的环境,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信息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必须确保所有设备都经过安全检查,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指导。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理论知识,还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培养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教师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课堂互动问题,有助于在授课过程中更自如地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
这样的准备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还能让学生在一个活跃、开放和有深度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和交流。
在互动和探索中,学生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安全有效,既教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阶段1. 导入话题: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通过展示多彩的图片或短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讨论并理解“光”和“颜色”的概念。
课题光和颜色(二)时间教学目标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2.了解红外线与紫外线3.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重点难点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光的色散实验: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二、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四、看不见的光:人的眼能看到光也是有一定范围的。
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这就是红外线。
问:你知道验钞机是利用什么原理的?紫外线——在紫外光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紫外线:荧光效应、杀菌、消毒的作用)五、物体的颜色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讲述: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
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
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
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1、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哪种单色光能进入眼镜,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
2、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
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
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
演示:讨论:现在你能说说:红色的花为什么会呈红色?白色的衣服为什么呈白色?那么透明物体的颜色形成的原理也是这样的吗?思考:你认为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形成,是因为对太阳光的反射还是某种色光?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光透过的颜色,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显示什么颜色。
如: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光。
思考:你有没有见过家里的阳台上用的是蓝色玻璃?白天你在室内是感到亮还是较暗?为什么呢?家里物体的颜色有变化吗?课堂小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