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教案(公开课详案)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先驱毛泽东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最后埋骨青山的故事。
本课通过讲述毛泽东的一生,展现了他的英勇、坚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旨在教育学生学习毛泽东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毛泽东这位伟大领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对于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品质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学习毛泽东的英勇、坚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中,体验毛泽东的思想感情。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收集与毛泽东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课堂用品: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如播放歌曲《毛主席语录》,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如课文中的图片、文字等,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民英勇抗击日寇,无数英雄儿女为国捐躯的感人事迹。
本课通过讲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教育学生学习烈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塑造方面仍需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文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耐心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烈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自主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背景,准备相关历史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英勇烈士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烈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课文中所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优秀教案教案标题: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的忠义精神和忠诚观念。
2.培养学生对忠诚与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尊重传统文化的品质。
教学重点:1.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古代的忠义精神。
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忠诚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教材内容和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忠诚与责任的含义和重要性。
2.如何启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弘扬忠诚精神。
教学准备:教材: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辅助教具:PPT、图片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学(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简单讲解和提问,引发学生对忠诚与责任的思考。
例如:你了解忠诚的含义吗?你觉得忠诚对一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是怎样的?Step 2.阅读课文(15分钟)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并划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关键词或句子。
Step 3.讲解课文(15分钟)通过PPT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课文的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Step 4.讨论与思考(15分钟)分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课文中的两个故事分别讲述了什么?2.这两个故事体现了什么样的忠诚与责任?3.你觉得忠诚与责任的关系是怎样的?4.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案例或故事可以分享?Step 5.名人故事分享(10分钟)向学生介绍中国历史上或现代社会上一些忠诚与责任的典型案例,并鼓励学生从中汲取教训和启示。
Step 6.思考与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讨论的内容,总结忠诚与责任的意义和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Step 7.拓展学习(5分钟)鼓励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忠诚与责任的相关知识,并提供相关书籍、电影等资源供学生自主阅读和观看。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忠诚与责任的文章,可以以课文中的故事为素材,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忠诚和责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增强了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不同人物的特点,感受不同的描写方法,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写人物。
思维能力:了解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借助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写作。
审美创造: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通过典型事例写出人物具体的特点。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彭、拟”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4.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两个部的内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难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彭、拟”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同学们,大家好!老师相信你们还记得第9课《古诗三首》中诗人们所抒发的那份心系家国的拳拳爱国之心。
那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无数边关战士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他们马革裹尸、誓死报国的豪迈气概和忠勇精神。
2.可是,你们想过没有?这些边关战士为国捐躯、战死沙场,对他们的家人意味着什么呢?他们的家人又该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一位父亲,看看他是如何面对丧子之痛的?他的内心又经历了怎样艰难的抉择,最终作出了将爱子葬于异国他乡的决定。
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优秀教案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父亲的慈父情怀的____的无私胸襟。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感悟*____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无私胸怀。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1.老师准备:PPT课件2.学生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以及一家为了中国____成功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上周我们感悟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豪放与乐观,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气概。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来感受那博大而深沉的父爱和他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1.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师:一齐读课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师:谁能接下一句?(1)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2)初解诗意: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生: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呢?”师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它还指——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忠义之士的骨灰。
在文中详细指的是——生答: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原意: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3)老师介绍:其实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土,说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此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奉献,彰显他们的忠心。
后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此有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那么____借用这两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考虑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还有些生字,我们来认一认。
请一位同学带读。
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让舒老师来考考大家。
请同学们说出相对应的词语。
人教统编版五下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故事和主要情节。
2.理解诗词《青山》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4.激发学生对英雄主义的敬仰和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青山》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掌握《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人物形象及情节。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了解背景故事1.分组讨论《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题和背景。
2.老师讲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3.听诵《青山》诗词,理解其意境。
第二课时:学习诗词《青山》1.分析《青山》诗词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针对生词进行词语解释和例句讲解。
3.进行诗词朗读和赏析,讨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第三课时:阅读文章《青山处处埋忠骨》1.给学生分发课文,让学生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逐段解读文章,讲解生词和重要句子。
3.学生小组讨论文章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第四课时:课文深度剖析1.学生展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理解。
2.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情节发展。
3.进行小组展示,总结课文核心内容。
四、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多媒体呈现: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文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人物情感和行为。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课堂表现。
2.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小结或心得体会。
3.课外拓展:布置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或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的任务,并写心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历史和文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人文知识,激发学生对英雄主义的感悟。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对历史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度。
小学语文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案5篇小学语文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案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教学时我努力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尽力做到让孩子门们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比如:我在课前播放_战争的录像,并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_的时代。
课堂上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播放_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人数,联系主席的决定,体会到一个博大胸怀的主席。
了解时代背景后,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
然后,让孩子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再配乐朗诵描写毛主席复杂心情的语句,催人泪下的语句配上凄美的音乐,使的孩子们感受颇深。
再让孩子来体会毛主席的动作及决定,主席那博大无私的胸怀便“水到渠成”地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
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
孩子对句子的领悟进步很大。
可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所以,下阶段我应多加强朗读训练。
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博大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
文章当中有很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
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精选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彭、拟”等8个生字,会写“泽、彭”等11个字,会写“拟定、锻炼”等10个词语。
2、找出文章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毛泽东图片)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分组练习识字,采用分组比赛、开火车的形式加深印象;(2)学生汇报找出的生字词,师指导识字词。
(3)注意区分形近字“拟”和“似”、“眷”和“誊”。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毛主席接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万分,但是最终,他还是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同意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三、了解背景,交流资料。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
(生交流抗美援朝的资料。
师出示地图,简介历史。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第“一”和“二”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了毛主席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欲绝;第二部分写了毛泽东关于毛岸英遗骨安葬问题的抉择过程。
)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将诗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毛主席用此诗表达的情感。
)五、小结。
老来丧子最是心痛,此刻,毛泽东只是一位孤独无助的父亲,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心中是多么痛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讲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到先烈们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和词汇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可能缺乏深刻的体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难点:对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验课文中先烈们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卡片和词汇表。
4.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先烈们的语气和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的内容和背景•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启发学生关于历史和英雄的思考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分析文中的生字词语•进行课文的朗读与讨论教学难点•领会文章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当代的启示三、教学准备•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材及相关教学辅助材料•课堂宣传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设计、课件制作等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等展示革命英烈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国主义;2.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的共鸣。
第二步:学习课文1.讲解课文的背景和主题;2.学生跟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子和生字词语。
第三步:课文理解1.分组讨论课文中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步:课文赏析1.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和感人情节;2.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自己的感悟。
第五步:课文延伸1.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作业,让学生撰写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或感悟;2.进行课堂展示和分享。
五、课后作业1.复习并背诵本课文;2.撰写本节课的思考感想;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革命英烈的故事。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爱国主义情怀,在课文中获得启示,加深对革命英烈的敬仰,促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需加强相关主题的延伸和引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字、成语,掌握其含义。
3.能够进行简单的解读和赏析。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课件PPT。
2.生字、成语卡片。
3.黑板、彩色粉笔。
4.教师粘贴墙上帖纸。
5.学生课堂用书。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师生对话,谈论关于忠诚的话题。
2.老师给出“忠诚”二字背景,引入课文。
第二步:学习课文(20分钟)1.教师首先简要介绍《青山处处埋忠骨》这首诗。
2.教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
3.学生分组合作,读懂课文并完成相关练习。
第三步:学习生字、成语(15分钟)1.教师给出生字、成语,学生自主理解、记忆。
2.学生分角色小组活动,编对话对生字、成语进行演练。
第四步:课文赏析(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研读课文,讨论诗词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情感表达。
2.学生完成相关赏析题目,举手分享结果并进行点评。
第五步:语文表达(20分钟)1.学生单独或分组通过书面作业完成一篇有关《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短文,表达对诗词的理解和思考。
2.学生相互交流、互评写作成果。
四、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整理重点内容。
2.背诵课文或其中的诗句。
3.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并做好相互批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传达了对文学欣赏的一种方法,但在学生互动和表达方面有待加强。
2.下节课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赏析课文时更加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青山处处埋忠骨》这首优秀的诗词。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7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1、播放中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
我们来看——3、出示第一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2)交流:(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seyu流、郁郁葱葱……(4)朗读指导: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板书:奇迹(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近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板书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出示: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b.生谈感受(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d.课件点击数字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我们樊川小学约占地几亩?(约7。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烈士毛泽东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英勇牺牲的故事。
本课通过描写毛泽东同志的生涯,教育学生学习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针对本课,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还不够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本课所要学习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有一定的认知,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毛泽东同志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同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毛泽东同志的事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毛泽东同志的精神,感悟爱国主义情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
3.学生自主学习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毛泽东同志的照片和事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所表现的毛泽东同志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单,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毛泽东同志的精神。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能够理解忠诚与勇敢的重要性。
–能够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表达故事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和正直的品质。
–培养学生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能够简洁地表达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理解忠诚与勇敢的含义。
2.理解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教学展开1.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阅读一小段故事,然后小组内讨论故事的要点。
2.全班讨论: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讨论的结果,梳理故事情节。
3.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演绎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4.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忠诚与勇敢的含义,以及这些品质在故事中的体现。
3. 拓展延伸1.与现实生活联系: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表现忠诚与勇敢。
2.创作:让学生根据故事的主题创作相关作品,如小作文、画作等。
4. 总结回顾总结教学内容,强调忠诚与勇敢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勇敢做正确的事情。
五、教学策略1.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3.提问引导: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六、板书设计•标题:《青山处处埋忠骨》•核心词汇:忠诚、勇敢•价值观:忠贞、坚毅七、课后作业1.完成相应练习册的习题。
2.思考并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忠诚与勇敢的事例。
八、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忠诚与勇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好地领会了这一故事所要传达的价值观。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优秀3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1、了解中国近代史。
2、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
二、导入课文。
出示x少年时所作的诗:▲幻灯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zhǐ)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自由读。
2、你读明白,x当时有怎么样的志向?提名说——学成名,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任何地方都可以埋自己的尸骨,这是何等的豪情呀。
(这首诗是少年x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理解了这首诗,再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更加豪情万丈!3、x很善于用诗词表情自己的宽阔的胸襟和内心丰富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如此,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x作为诗人和的风采。
不过,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x的情感世界。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读写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拟定、锻炼、情不自禁”等1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课文中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2、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在《长征》中,毛泽东藐视一切困难,积极乐观的胸怀,令我们敬佩不已,无限敬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毛主席接到这封电报后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对毛主席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悲痛心情。
)
③谈话过渡: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的毛主席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
④指导朗读,从毛主席的动作中感受泽东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①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毛主席回忆起毛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
)你从中了解到毛岸英什么?(从中了解到毛岸英的成长经历。
)感受到什么?(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
②请把“这次怎么会……”省略的内容补起来?(a. 这次怎么会牺牲了呢?b. 这次怎么会回不来了呢?
c. 这次怎么会不能回来了呢?……)
③从这里的省略号你又感受到什么?(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主席的无比悲痛。
)
④指导朗读,从对毛主席的心里活动描写中感受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震惊和悲痛心情。
⑤简介毛岸英的成长经历。
⑥学生阅读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
(3)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
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①指导朗读,从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中体会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②谈话过渡:彭总司令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这是对烈士毛岸英的尊重,对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学生自由交流。
)
(4)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①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 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
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板书:普通的父亲)②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来表现毛主席的心情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
③引导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师生评议,学生齐读。
引导学生感受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心情。
(5)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
①“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
)
②毛主席做出了什么决定?(毛主席做出了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
③从毛主席的决定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毛主席超人的胸怀。
)(板书:超人的胸怀)
④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毛主席超人的胸怀。
(6)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①这段话中“踌躇”描写了毛主席的什么?(心理活动。
)从中感受到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主席签字时,他又迟疑了,毛主席在做艰难的抉择。
)
②毛主席在“踌躇”什么?(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③从“黯然的目光”你感受到什么?(毛主席经历着巨大的悲痛。
)
④从毛主席“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毛主席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
而一旦签字,就意味着毛主席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毛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艰难的抉择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
)
⑤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毛主席矛盾的心理。
⑥最后,毛主席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出示下面课件)
(7)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①“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
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我们读着这句话,心里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万言千语,都变得苍白无力,“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②谁来谈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两个诗句的理解?(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
)
马革裹尸出处
③教师小结:从“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我们能够想象到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
我们不由得不说毛主席是一位平凡的父亲,更是伟大的领袖!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者部分课文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位父亲的平凡,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位领袖的伟大。
(学生朗读。
)
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谈话引导: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超人的胸怀。
那么,课文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进行说明。
(1)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