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学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 格式:ppt
- 大小:864.00 KB
- 文档页数:12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编号:01、02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正常人体学基础的定义、研究范围及其有医学护理中的地位
1、定义:
正常人体学基础是研究正常人体的人体形态结构、功能、代谢与其发生发育的科学。
是由传统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及胚胎学的基本内容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
2、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人体解剖学:
对象:人;
方法:借助刀割,用肉眼观察。
(二)组织学: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和器官系统三部分。
(三)胚胎学: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植入、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以及先天性畸形等。
3、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正常人体学基础与医学领域内各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只有系统全面地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和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才能为学习本专
业后设课程和临床护理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正确地认识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作出护理评估与护理诊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服务。
二、学习正常人体学基础的观点
(一)整体观
(二)动态观
(三)主体观
三、学习正常人体学基础的方法:
(一)深入细致观察,注意同步思维
(二)构筑知识网络,整体把握内容
1、掌握知识点
2、抓住联系线
3、构筑内容“网”
(三)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
(四)加强实践环节,注意联系生活
四、小结。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编写人:李婧基本教材:正常人体学基础(主编:刘英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主要参考书:1、系统解剖学. 柏树令.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组织胚胎学刘贤钊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生理学刘玲爱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授课班级:2007级医学检验技术10班授课时间:2007-2008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授、实验教学第一章绪论一、课堂安排:人体学绪论部分讲述两节课。
二、教学要求:1.了解人体学的定义,分科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2.了解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3.掌握人体学的常用的方位、术语4. 详述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及相关概念(兴奋性、刺激、反应、兴奋、抑制、阈值)。
5.熟悉内环境的概念6.熟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过程、特点三、教学内容:第1节正常人体学的定义和范围一、正常人体学的定义与医学的关系和任务二、正常人体学的学习方法第2节人体的组成一、人体的组成二、解剖学姿势及方位术语第3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生命基本物质二、新陈代谢三、兴奋性第4节机体与环境一、机体内环境与稳态二、机体对环境的适应第5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二、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作用四、课后作业:1、正常人体学包括哪几门学科?2、说出人体的基本组成,人体的分部。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4、解释:人体学、内脏、新陈代谢、兴奋性、阈值5、什么是解剖学姿势?与立正姿势的区别是什么?6、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7、说出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
五、课后小结:第一堂课,主要是给学生介绍这门课的特点及课堂教法,这门课的安排,使学生对此有初步的了解,根据课堂观察,重点重复学生反应有点犹豫的地方,比如:兴奋性,阈值,及兴奋性和阈值的关系,通过图示――及板图,重复讲述,效果很好。
第二章细胞第一次课第一节细胞的结构第三节细胞增殖一、教学要求:1、掌握细胞膜、各种细胞器及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9.某人潮气量为500 ml,补吸气量为2000 ml
A.3200ml
B.3700ml
C.2500ml
D.1500ml
4.肺的微细结构包括
A.皮质和髓质
B.导气部和呼吸部
C.肺小叶和肺大叶
13.在腹式呼吸中最重要的呼吸肌是
A.肋间肌
B.胸大肌
C.背阔肌
消化系统
16.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
A.上部
B.降部
C.水平部
D.升部
19.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食管
B.胃
C.小肠
D.大肠
45.下列属于上消化道的是
A.十二指肠
B.食管
C.胃
D.空肠
2.胃的上口为,续食管;下口为
1.胃排空
(1) (2) (3) (4) (5) (6) (7) (8)
2009 7.消化食物最全面的消化液是
所指各部位器官的名称。
”沟中的结构。
⑧
④
② ①
③
图2-1
①②③
④⑤⑥
2011 2.心的左缘主要由
A.右心房构成
B.左心房构成
C.左心室构成。
第一章绪论正常人体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代谢、生长、发生发育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组织学是借助显微镜观察的方法,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显微镜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细胞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解剖学姿势:眼平视,肢下垂,肢并拢,掌和足尖向前。
方位术语(理解):上和下;前和后;内侧和外侧;内和外;浅和深;近侧和远侧。
面(理解):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新陈代谢指机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和异化作用(分解代谢)两方面。
同化作用指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用于合成自身成分,并存储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指机体分解自身成分,释放能量供机体利用,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物质代谢: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能量代谢:伴随物质代谢而产生的能量的储存、转化、释放和利用的过程。
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兴奋性是机体活着的标志。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
刺激:引起机体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反应: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反应只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兴奋和抑制。
兴奋:当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由安静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生命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当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变为安静状态或生命活动由强变弱。
阈强度(阈值或阈刺激):刚刚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强度的大小反应组织兴奋性翻高低,阈值越小,兴奋性越高;阈值越大,兴奋性越低。
阈值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外环境: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内环境: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最为重要。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教学目标:1.说出解剖学和组织学的定义2.概述解剖学的分科3.简述人体的组成概况4.叙述解剖学姿势教学重点:人体的组成概况解剖学姿势教学难点:解剖学姿势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人体模型教学过程:一、正常人体学的定义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代谢、生长、发生发展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1、解剖学: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2、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故又称显微解剖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和器官系统三部分.3、胚胎学: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发育及其机制的科学,其研究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生殖细胞形成、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和先天畸形等4、生理学: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5、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二、解剖学发展简史试管婴儿之父—张民觉院士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的六种科技期刊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三、人体的组成和分部1、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脉管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觉器、内分泌系统。
2、人体的分部头部--颅部和面部颈部--颈和项部躯干部--胸部、腹部、背部和盆会阴部四肢部--上肢和下肢四、解剖学的基本术语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2、方位术语上和下前和后内侧和外侧内和外近侧和远侧浅和深3、轴和面轴----垂直轴、矢状轴和冠状轴面----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小结:本节重点学习了人体的组成、分部,解剖学常用术语。
作业:1、人体的基本组织。
2、解剖学姿势第2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 说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2、解释兴奋性、刺激、兴奋、反映、反射、反馈的概念3、简述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4. 简述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教学过程:一、新陈代谢概念:指机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意义: 一切生命活动建立在新陈代谢基础上,是生命最基本特征二、兴奋性(一)刺激与反应刺激(二)兴奋与抑制概念兴奋--由安静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生命活动由弱变强抑制--由活动状态转变为安静状态或生命活动由强变弱取决因素(1)刺激的性质、强度(2)机体或组织当时的机能状态三、生殖生殖---生物体保持种系延续的生理过程生殖过程包括:生殖细胞形成、交配、受精、胚胎发育、分娩等意义----保持生物体种系延续第3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教学目标:1、内环境及其稳态2、机体对环境的适应3、人体功能的调节教学过程:一、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外环境 --人类生活的大自然环境体液--人体内的水分及其溶解物的总称,占体重60%机体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各种条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二、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三、人体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意义:在机体机能调节中起主导作用特点:快、精、短(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指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借助体液运送而实现对机体机能的调特点: 慢、广、粗意义:影响生长、发育、生殖,调节新陈代谢等(三)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指环境条件变化时,器官组织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局限、准确而稳定、幅度(四)反馈作用反馈作用--被调节者通过反馈信息对调节者活动产生的影响分类:正反馈和负反馈意义:实现精确。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正常人体学的定义和范围人体学:解剖学(结构)、生理(功能、作用)、生化、组胚(解释各科的主要方向、内容)学习方法:整体一、人体的组成(一)人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画图把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串联)1、细胞:构成人体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组织: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一个细胞群体。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器官: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
4、系统:能共同完成某一方面功能的器官。
运动、呼吸、消化、脉管、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和感觉器等九大系统。
(二)人体的分部:分头、颈、躯干和四肢。
1、头:面(从下颌骨—发际);顶、枕2、颈:前—颈(胸锁乳突肌-胸骨上缘-下颌)、后--项。
3、躯干:前---胸、腹、盆部和会阴;后--背、腰。
4、四肢:上肢--肩、臂、前臂和手;下肢--臀、股、小腿和足。
二、解剖学姿势及方位术语(一)解剖学姿势: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仰卧、俯卧、侧卧等各种姿势)(二)常用术语:1、方位:(举例不同姿势下,方位的判别)上和下:近头为上,近足为下。
四肢用近、远侧(距离末端为远,距离躯干为近)。
前和后:近胸腹为前,近腰为后。
内和外(器官):近腔为内,远腔为外。
内侧和外侧:近正中矢状面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浅和深:近皮肤或器官表面为浅,反之为深。
2、轴:矢状轴:前后方向的轴,与垂直轴和冠状轴呈直角相交。
冠状轴:左右方向的水平轴,与垂直轴和矢状轴呈直角相交。
垂直轴:上下方向的轴,与矢状轴和冠状轴呈直角相交。
3、面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冠状面(额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水平面(横切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
第三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和兴奋性一、生命基本物质(一)概述: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蛋白质(最基本)(二)蛋白质的化学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氨基酸之间以肽键相连形成多肽链(1)一级结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2)空间结构:二级、三级、四级结构(3)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空间结构决定功能,而空间结构由一级结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