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7课《家乡的老房子》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29.25 KB
- 文档页数:3
第十七课家乡的老房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老房子的历史渊源和风格特点;2.学习老房子的线条、色彩和构图方式;3.通过绘画表现出自己对家乡老房子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重点1.家乡老房子的历史和特点;2.线条、色彩和构图方式的综合运用;3.表现出自己对家乡老房子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难点1.如何将线条、色彩和构图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2.如何在表现老房子的同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家乡的老房子照片,引导学生了解老房子的特点和历史渊源。
2.知识讲解1.老房子的历史和特点:老房子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类型的老房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格。
例如:四合院、坊巷、土楼等等,都拥有着自己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
2.线条、色彩和构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画家乡老房子的时候,我们需要准确地把握好老房子的线条和色彩,并运用好构图方式,使画面更加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实践操作1.练习线条:通过上一个环节,了解到老房子不同的线条风格。
例如:四合院都是以直线、正方形等简单的线条组成的,而坊巷则有着错落有致的拱形线条等。
让学生模仿老师展示的样板画,自由练习老房子的线条。
2.练习色彩:老房子的色彩多为暖色系,如红色、黄色、棕色等,这些色彩能够让画面更加温暖、舒适。
请学生对一些暗淡的色彩进行修正涂色,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3.练习构图:通过学习老师展示的样板画,理解老房子的构图方式。
如老房子的门、窗和屋顶的分布等等。
让学生自由构图,表现出自己对家乡老房子的感受和理解。
4.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练习的画作,让学生自由交流、评价、展示。
5.总结提高教师总结此次练习的不足和优点,并对不足之处提供改进意见和方法。
教学评价在学生实践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现场督导,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在展示环节,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画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练习中,教师要强调的是让学生自由发挥,不局限于老师的样板,在线条、色彩、构图方面都要鼓励学生自由创新。
第十七课家乡的老房子(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的第十七课,教学内容为家乡的老房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老房子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结构特点以及与家乡文化的联系。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绘画材料和技术来表现老房子的外貌和细节,并能够创作一幅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老房子画作。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老房子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和感受老房子的美。
教学难点:1. 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表达。
2. 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和创作力的激发。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具学具准备:1. 绘画材料:画纸、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等。
2. 图片和实物:家乡老房子的图片、模型或实物。
3. 教学课件:关于老房子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的介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老房子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热情。
2. 讲解:向学生介绍老房子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让学生对老房子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讲解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和绘画技巧。
3. 示范:通过示范绘画老房子的过程,展示如何使用绘画材料和技术来表现老房子的外貌和细节。
示范过程中,讲解绘画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 练习:学生根据示范和讲解,进行绘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学生的问题。
5. 创作作品: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作一幅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老房子画作。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细节的表现。
6.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作过程和努力,鼓励学生的进步和优点。
板书设计:1. 第十七课家乡的老房子2. 教学内容:老房子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结构特点3. 教学目标:了解老房子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4. 教学难点: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表达,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和创作力的激发5. 教学过程:导入、讲解、示范、练习、创作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1. 画一幅家乡老房子的画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和知识,注重细节的表现,并能够表达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认识。
第十七课家乡的老房子(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人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以家乡的老房子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描绘自己家乡的老房子,了解老房子的建筑特点、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表达对家乡老房子的情感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老房子的建筑特点、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绘画、摄影等艺术表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绘、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家乡老房子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1. 老房子的建筑特点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 学生如何运用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表现家乡的老房子。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绘画纸张、彩笔、摄影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老房子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介绍老房子的建筑特点、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在表现家乡老房子中的应用。
3. 示范讲解:展示教师示范作品,讲解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表现家乡的老房子。
5. 交流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提高审美情趣。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老房子2. 建筑特点3. 历史文化背景4.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5. 艺术表现手法6. 绘画、摄影创作七、作业设计1. 学生运用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创作一幅表现家乡老房子的作品。
2. 写一篇关于家乡老房子的短文,介绍其建筑特点、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十七课家乡的老房子人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家乡的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2. 老房子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3. 老房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掌握老房子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生动地描绘出老房子的特色。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老房子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老房子的特点。
2. 讲解:讲解家乡的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以及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3. 示范:教师进行现场示范,展示如何运用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生动地描绘出老房子的特色。
4. 实践:学生进行实践,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描绘出家乡的老房子。
5. 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板书设计1. 家乡的老房子2. 副建筑风格和特点,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3. 内容: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历史和文化背景。
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绘家乡的老房子2. 作业内容: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描绘出家乡的老房子。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的老房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绘画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2. 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对家乡的老房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运用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生动地描绘出老房子的特色。
但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从导入到实践再到评价的整个学习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十七课家乡的老房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及民居在中国建筑中的位置2.掌握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构造与形式,并能够分析和解读其各个部分3.通过绘画实践的方式,感知、理解和表达老房子的历史、文化与情感4.培养学生对故乡文化的热爱和发掘能力,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民居,以及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构造与形式,并通过绘画实践的方式,感知、理解和表达家乡老房子的历史、文化与情感。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环节通过放映图片或小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Step 2 课堂讲解1.民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地位中国传统建筑主要分为宫殿寺庙和民居两大类,其中民居是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2.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构造中国民居建筑通常由二进院落、厅堂房屋和花园庭院三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在外形和内部构造上都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3.中国民居建筑的形式中国民居建筑的形式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
典型的中国民居建筑,如四合院、围屋、土楼等都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不同面貌。
Step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回家寻找自己家乡的老房子,拍下照片。
2.让学生根据照片,绘制自己家乡老房子的草图,并标注其基本构造、形式特点等要素。
3.让学生在老房子的草图上加入自己的情感与想象,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与想念。
Step 4 总结回顾通过对学生的画作进行展示、评论、点评,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帮助学生感知、了解家乡老房子的历史、文化与情感。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形式特点等,培养了他们对老房子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并通过绘画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感知、理解、表达了对故乡老房子的情感和想念,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老房子,感受老房子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爱国情怀。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元素,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现老房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创新和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欣赏和分析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老房子,了解老房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元素,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现老房子。
3. 探索和发现老房子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创新和合作,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元素表现老房子。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把握老房子的结构和比例,以及如何运用色彩表现老房子的质感和氛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老房子的图片和视频、画纸、画笔、彩色铅笔、水粉颜料、手工制作材料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老房子的图片和视频(可选)、画纸、画笔、彩色铅笔、水粉颜料、手工制作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老房子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老房子的美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情怀。
2. 基本技能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老房子的结构和比例,讲解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元素表现老房子,并演示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
3. 实践环节: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现自己家乡的老房子,并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探索和发现老房子的美。
4. 展示和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该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老房子的美。
可以设计一些基本的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
七、作业设计作业应该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7课家乡的老房子(四川古镇)|人美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家乡老房子的建筑特色,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老房子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运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老房子的风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建筑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老房子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老房子的建筑特色。
2. 观察与分析:组织学生观察老房子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分析其建筑风格和特点。
3. 实践与创作:学生选择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家乡老房子的风貌。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老房子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运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老房子的风貌。
2. 难点:如何准确地表达老房子的建筑特色和氛围。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展示板、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1. 导入:展示家乡老房子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老房子的建筑特色。
2. 观察与分析:组织学生观察老房子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分析其建筑风格和特点。
3. 实践与创作:学生选择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家乡老房子的风貌。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1. 家乡的老房子(四川古镇)2. 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
作业设计1. 绘画作业:学生选择一幅家乡老房子的照片,进行绘画创作。
2. 手工制作作业: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个家乡老房子的模型。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家乡老房子的建筑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绘画和手工制作技能得到了提高。
2. 改进措施:在观察和分析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第17课家乡的老房子(教学设计)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1. 教学背景本教材为《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中的第17课,本节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传统建筑文化,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
此外,本课程还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技能及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掌握各种绘画材料的画法和使用方法;•学会观察、分析、简化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2.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能够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法表达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够运用所学技巧创作出符合本课题的作品;•能够激发自己的观察、分析表现力和创造力。
3. 教学重点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为:•了解传统建筑文化及其特点;•掌握各种绘画材料的画法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简化事物来进行创作。
4. 教学内容和步骤4.1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传统建筑文化;2.观察家乡老房子及其建筑特点;3.学习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4.进行绘画实践。
4.2 教学步骤本节课程的教学步骤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激发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好奇心;2.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传统建筑;3.引导学生探究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
第二部分:观察和分析(15分钟)1.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区的老房子;2.引导学生观察老房子的特点,如:建筑结构、颜色和装饰等;3.引导学生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第三部分:绘画实践(30分钟)1.学生选择一个老房子进行绘画,板头彩、炭笔粉、毛笔(墨汁)等;2.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3.学生自由发挥,并在绘画时尝试结合自己的印象和想象。
第四部分:展示和总结(10分钟)1.学生轮流进行展示,互相欣赏和观察;2.向学生介绍家乡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3.总结本节课程所学内容,并展望未来的学习方向。
第17课家乡的老房子(教学设计)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表达对家乡老房子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家乡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介绍家乡老房子的建筑特点、历史演变以及与当地文化的关联。
2. 家乡老房子的文化价值:探讨家乡老房子在传承文化、凝聚人心、推动地方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 家乡老房子的艺术表现:分析如何通过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表现家乡老房子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欣赏家乡老房子的美,以及如何运用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进行创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家乡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学具:绘画纸、画笔、颜料、摄影器材等,用于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老房子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本课主题的关注。
2. 讲解:介绍家乡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对家乡老房子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经典的家乡老房子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进行创作。
4. 实践:让学生运用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创作自己的家乡老房子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5. 分享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
板书设计1. 家乡的老房子2. 副建筑风格、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表现3. 内容:介绍家乡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展示家乡老房子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第17课家乡的老房子(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有过多次对人物、植物进行写生的经验,他们的观察能力逐步增强,善于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现所见所感。
尤其在本科教学中地域性与民族性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乐于发觉古老记忆背后的乐趣。
然而在以往实践中学生景物写生机会较少,因此,在构图、取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可参考,《镜头里的花》一课所学的构图知识。
教学目标:1观察老房子的特点,感悟老房子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美感,用写生、摄影等多种表现方式记录老房子的美。
2.通过收集和调查老房子的历史文化背景,感悟老房子的艺术内涵,用摄影、写生等方式,表现家乡的老房子。
3.感受老房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了解与认识。
教学重点:欣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格多样的老房子,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的老房子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用多种艺术媒介表现老房子的美。
教学难点:感悟老房子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学习表现老房子的构图取景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素描纸、勾线笔、中性笔等。
课时:2课时教学模式:造型表现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欣赏遂宁新区和遂宁老城的两张图片。
2.揭示板书课题:家乡的老房子。
三、新授新知:1.欣赏家乡老房子的图片。
2.比一比:同一地点房子发生的变化?3.小组讨论:为什么现代建筑中会有仿古装饰的设计?4.学生欣赏了解其它各民族的老房子图片。
5.想一想:这些民族的老房子有什么特点?建筑材料有哪些?6.绘画步骤的讲解。
7.作品欣赏。
四、艺术实践、巡视指导:选择一张有老房子的图片进行绘画,注意表现线条的黑白灰效果、以及景物的取舍处理。
五、展示评价:学生对展示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六、拓展延伸:多种表现形式的拓展,并思考如何保护渐渐离我们远去的老房子?板书设计:家乡的老房子整体:材料、结构各民族的老房子绘画方法展评会教学反思:本堂课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观察老房子的结构、建筑材料和风格特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交流、体验造型的过程中,感受老房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不同时代生活中的美术现象。
第17课家乡的老房子(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讨论、绘画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老房子的特点,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家乡老房子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老房子的特点:结构、材料、装饰等。
2. 绘画基本技巧:线条、色彩、构图等。
3. 家乡老房子的情感内涵:历史、文化、亲情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老房子的特点,掌握绘画基本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家乡老房子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家乡老房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老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讲解:介绍家乡老房子的特点,分析绘画基本技巧。
3.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4.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1. 家乡老房子的特点2. 绘画基本技巧3. 家乡老房子的情感内涵七、作业设计1. 画一幅家乡的老房子,要求线条流畅,色彩丰富,构图合理。
2. 写一篇关于家乡老房子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绘画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老房子的特点,掌握绘画基本技巧,提高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但在教学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评价不够全面,今后需要加强评价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家乡老房子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老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们对家乡的老房子有什么印象?”“你们知道这些老房子有哪些特点吗?”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第十七课故乡的老房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以青岛老房子为文化背景,从造型、色彩和材质等方面探究其艺术特色,并能从作品表现中感受其美,从中感悟老房子所带来的文化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欣赏、探究、交流等多种情势,发现老房子的艺术特色,通过讨论、互动交流,了解老房子的文化背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老房子为线索,寻找其背后的文化,感悟老房子给城市带来的文化情怀;培养学生关爱老房子,爱惜老房子,传播历史文化。
2学情分析本课属“综合、探索”的学习领域。
这是一节具有浓浓地域文化又富有人文情感的美术课。
本节课旨在以故乡的老房子为线索,感受老房子的艺术特色,探究老房子背后的故事,以及由故事引发的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授课学生是面对青岛本地的孩子,这些孩子虽然生长在青岛,从小在青岛的老建筑中生活长大,但对于老房子的了解不一定深入,对老房子的文化传承更是概念模糊。
根据教材要求,本节课从身边的老房子切入,由浅入深展开学习、探究,并以故乡最具代表性的欧式老房子为重点,环绕位置、年代、艺术特色,以及背后的人文故事展开研究和学习,让孩子们懂得老房子的背后体现着城市文化,记载历史的印记。
3重点难点通过欣赏老房子,了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故事。
通过对老房子的了解,感悟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漫步青岛上课老师好同学们好青岛的风光大美,青岛的美术老师和同学们欢迎来自山东省各地听课的老师们,把欢迎的掌声响起来吧!同学们,最近老师在书城里看到这样一本书,叫做—漫步青岛,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来自广东佛山的女孩,她用普通彩色铅笔描画出了我们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播放视频】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一本画册的产生,更是青岛文化的传播。
我们故乡的美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离不开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房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故乡的老房子》【板书】活动2【活动】欣赏老房子的美二、故乡老房子知多少关于故乡的老房子你知道多少呢?高老师这里有几道题,都是关于青岛老房子的,我们一起来抢答!答对的同学将得到高老师收集的佛山女孩手绘明信片一张,非常珍贵!仔细听好我的题目,准备好了吗?1.这是德国殖民时期最早的胶澳总督府小学,谁知道现在是青岛的哪所小学?2. 看,这座老房子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做---公主楼,猜一猜,到底有没有公主在这里居住过呢?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这美丽的名字却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家乡的老房子(四川古镇)人美版一、教学内容1.本课程将介绍四川古镇老房子的特点和美丽,以及如何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宣传和传承这一文化。
2.学生将学会鉴赏古建筑的特点,并学习如何绘制出四川古镇老房子的细节。
二、教学目标1.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包括四川古镇老房子的特点和美丽。
2.学生将学会观察、鉴赏古建筑的特点,能够将观察到的特点和彩绘技巧融合在绘画中。
3.学生将在此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感知力,增强对于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绘画技巧。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上册》。
2.教具:彩铅、A4纸、图片,幻灯片等。
3.教学环境:教室或美术室。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教师使用图片或其他形式,介绍四川古镇老房子的美丽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2.引导学生谈论古镇老房子的美丽、风格、特点和历史背景,并让学生向家长和亲戚了解更多的信息,为绘画提供信息来源和理论依据。
第二步:教学实践1.教师讲解绘画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比如透视图形的绘制、光影细节的表现等,启发学生学习和创作。
2.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古建筑的特点和构造,例如房屋的框架结构、窗户的造型、屋顶的结构等,并现场实践绘制。
3.教师辅导学生绘画,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彩铅和绘制技巧,以达到绘画的效果。
4.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不同的作品。
第三步:展示与评价1.让学生在班级内交流和展示作品,互相学习和欣赏。
2.教师鼓励学生多做尝试和探索,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提供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作品。
五、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培养对古建筑的感知。
2.观察和分析古镇老房子的特点和构造,学会运用彩铅来绘制出细节和特色。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个性化创作和丰富彩色世界。
六、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了解的薄弱。
《家乡的老房子》教学设计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和了解不同线条的表现规律,引导学生感受疏密对比的形式美感,能初步运用不同的线条完成一幅作业。
2、能力:通过欣赏、分析各种建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造型能力。
3、情感:通过微视频,引导学生用疏密对比的线条表现家乡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变化。
在曲直、粗细的线条中感受建筑艺术的精美,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教学重点:运用疏密对比的线条表现家乡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变化。
教学难点:在曲直、粗细的线条中感受建筑艺术的精美。
教具准备:课件、欣赏作品若干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Ppt课件)
欣赏大量家乡建筑图片,感受家乡青岛的建筑特色及变化。
谈谈对家乡的感受。
二、具体观察,细节变化
1.通过高楼大厦与德国建筑的对比,思考线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2.得出结论,线条变化
钢筋水泥建构的高楼大厦用笔直、粗劲的线条表现,德国建筑的老房子可以用曲线、细线来表现其柔美古朴的特色。
3.出示范例,深入体验
(1)出示具有青岛特点的老房子,让学生观察,如何才能将这具有典雅古朴的德国建筑用线条表现出来?
(2)不仅仅是线条的曲直、粗细,还要怎样表现?
(3)学生自己画一画,体验线条的进一步变化。
三、实例演示,突出特点
1.播放微视频
教师出示微视频,通过线条的疏密关系,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特色尽情描绘。
红瓦:曲形的瓦片线条紧密相连,将古朴典雅的特色展现,白墙的空旷再次突出红色瓦
砾特色,相得益彰的绿树映衬,让人联想
碧海蓝天下的青岛建筑别有一番风味。
2.拓展思维,佳作欣赏
播放优秀的学生绘画作品,拓展学生的思维,为接下来的写生创作奠定基础。
四、学生写生,教师指导
五、作品展览,享受快乐
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方式,发现作品精彩之处,了解需要改进的地方,充分享受成功快乐。
六、拓展延伸
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美化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才是真正掌握。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实践尽情创新,让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