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说阅读教学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71049669.html,

小说阅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刘德优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8年第09期

听一位青年教师的汇报课,讲的是鲁迅的经典小说《孔乙己》。教学设计很巧妙,她从文中结尾一句“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开始分析,先让同学们找出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依据,同学们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了分析,逐步得出孔乙己自身的清高、懒惰、死要面子、迂腐的性格以及酒客、掌柜等人的冷漠、麻木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根源。在达成共识后,再分析“大约”一次背后传递的意蕴,再次指向孔乙己在人们心中的微不足道和无足轻重。从整个流程来看,围绕主问题一一解析,课文行云流水,学生确实也动起来了。但仔细咂摸,却觉得这节课有两点值得探讨和商榷。

一是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在哪里。从实际教学来看,教师主要带领学生分析的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原因,学生圈点勾画的也是从文中找出的种种依据,来证明孔乙己必死无疑。重点是主题分析吗?是人物形象分析吗?总觉得似是而非,不甚明朗。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在品析文章时,重点不是分析“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要品析鲁迅如何传神地刻画和塑造了这个人,不是仅仅分析出看客们的冷漠,而是应品析鲁迅如何用文字传递出这份冷漠和“对苦人的凉薄”的。张志公老师早就提出,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学语言,品语言,不能浮游在文字表面,架空分析。这篇文中很多语言精妙之处都值得我们驻足,反复体味其传递的无穷意味。看看鲁迅笔下孔乙己的那件长衫,品品孔乙己两次到酒店喝酒时的变化,比一比标点符号背后所传递的信息……这部作品,字词之间、句段之间,是一座意蕴无尽的宝库,需要我们潜沉下来,细品慢赏。品出其精妙,读出其情感,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变成一道证明题,浮光掠影般分析出结论。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如果不被鲁迅用词之精准、刻画之传神、构思之严谨、批判之深刻而折服,而仅仅记住了一个可笑可怜可悲的孔乙己,我认为我们的教学是有偏差的。

这节课还有一点明显的不足——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认识,学生没有受到情感触动,没有真正融入作品中去。学生就像一个旁观者,始终平静地在分析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看客们是如何冷漠,然后争论他是死是活……如果学了这篇文章,学生不为孔乙己的命运唏嘘感叹,对看客的冷漠和麻木不曾愤慨,进而反观自身,反思人性,这篇文章的学习就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一书中提出小说的教学要“充分地体验和分享文学作品传递的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在具象化的感知中,看到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念,并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相关联,这是文学鉴赏的较高境界”。鲁迅的作品具有跨时代性,就像钱理群教授所言:“先生的文章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你我的真实内心。”学习他的作品,如果仅仅停留在解读文本中的那个人物、那个故事,我们的教学绝对就缺少了一些深度和厚度。应该努力让作品中的人物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生联系。我们自己有没有成为孔乙己的可能性?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于孔乙己这样的人?我们是否有意无意地成为作品中的看客?一旦能冷峻深入地反观自己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从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记得我和学生们在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