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的一般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79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评价服务指南2020-06-03发布 2020-07-01实施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危害预评价服务指南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本市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委托和提供。
二、事项名称和代码事项名称: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三、中介服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七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预评价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不得开工建设。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作出评价,确定危害类别和职业病防护措施。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医疗机构应当在建设项目施工前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申请进行建设项目卫生审查。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质子治疗、重离子治疗、带回旋加速器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诊断等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卫生部指定的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出具的预评价报告技术审查意见。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预评价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审核决定。
经审核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和要求的,方可施工。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依据见附录8。
四、中介服务范围医疗机构新建、改建、扩建以及技术改造等放射诊疗项目,应当开展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需要编制评价报告书的项目包括:放射治疗项目(不包括核素敷贴治疗);开展核素住院治疗、粒籽源植入治疗、PET、SPECT等核医学项目;涉及使用或贮存密封源的建设项目;涉及术中放射治疗或复合手术室的建设项目;属于本市首次引入的新型放射诊疗设备。
附件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了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
第三条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应当由依法取得相应评价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简称评价机构)承担.第四条评价机构应当在资质许可范围内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涉及职业卫生、放射防护不同内容要有相应的评价资质。
第五条评价机构应当根据本规范编制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职业卫生部分见附录2; 放射防护部分见附录3和附录4。
评价报告书所作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第六条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的编制人员应当接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相关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
第七条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建设单位应当向评价机构提供下列资料:(一)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二)可行性研究资料(含职业卫生专篇);(三)与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有关的其他资料。
第八条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时,建设单位应当向评价机构提供下列资料:(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表),卫生行政部门对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设计阶段的审查意见;(二)项目的技术资料,包括建设项目概况、生产过程的物料、产品、生产工艺与设备、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与措施、有关的设计图,试运行期间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资料、组织管理和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资料;(三)项目试运行情况;(四)与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有关的其他资料。
第九条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程序:(一)准备阶段。
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初步调查分析,编制评价方案,确定质量控制措施与评价要点。
(二)实施阶段。
依据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进行工程分析、职业卫生调查,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进行评价。
放射卫生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程序一、编制工作计划首先,需要编制放射卫生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工作计划。
该计划应明确评价的范围和目标,确定人员组成和分工,明确时间和工作进度等。
二、调查资料收集第二步是收集相关的调查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报告、作业场所的布局图和标本、员工的工作记录等。
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资料,可以了解放射卫生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三、实地调查在收集了相关资料之后,需要实地调查放射卫生环境。
实地调查时,要仔细观察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运行状况、人员操作过程等,记录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四、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五、风险评估基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需要进行风险评估,评估职业病危害对员工健康的风险程度。
风险评估要考虑危害因素的暴露水平、接触时间、毒性等因素。
六、制定防护措施在完成风险评估之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防护措施应包括工程控制、个体防护和行为控制等方面的措施,如加强通风、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制定合理的操作规程等。
七、编制评价报告评估完成后,需要编制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应包括工作计划、调查资料、评估结果、风险评估和防护措施等内容,并对评估的目的、方法、结果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八、报告汇报和宣传最后,将评价报告汇报给相关的管理部门和人员,并进行宣传。
汇报的内容包括评估结果、防护措施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建议等。
宣传工作可以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职业病防护工作。
以上所述是放射卫生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程序的一般步骤。
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确保评估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AQ/T8008-2013目次前言21范围32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44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55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基本原则66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程序67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78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89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质量控制8附录A(资料性附录)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 5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尘防毒分技术委员会(TC288/SC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研究中心、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宝龙、张忠彬、李戬、杜欢永、郭金玉、陈建武、张伟军。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基本原则、内容、程序、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以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200 高温作业分级GB 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适用与维护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81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 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服务指南2020-06-03发布 2020-07-01实施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服务指南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本市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委托和提供。
二、事项名称和代码事项名称: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三、中介服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八条规定: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医疗机构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放射性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其他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由建设单位负责依法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单位组织的验收活动和验收结果的监督核查。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资料,申请进行卫生验收:(一)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申请;(二)建设项目卫生审查资料;(三)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报告;(四)放射诊疗建设项目验收报告。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依据见附录8。
四、中介服务范围医疗机构新建、改建、扩建以及技术改造等放射诊疗项目,应当开展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需要编制评价报告书的项目包括:放射治疗项目(不包括核素敷贴治疗);开展核素住院治疗、粒籽源植入治疗、PET、SPECT 等核医学项目;涉及术中放射治疗或复合手术室的建设项目;属于本市首次引入的新型放射诊疗设备。
除上述项目外,可编制评价报告表。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对象为具有新建、改建、扩建以及技术改造等放射诊疗的建设项目。
六、中介服务内容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机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放射防护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一)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二)辐射源项分析;(三)防护措施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符合性;(四)建设单位辐射监测计划、验收检测结果评价;(五)项目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危害;(六)应急准备与响应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符合性;(七)放射防护管理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符合性。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要求一、引言放射性职业病是指在医疗机构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患上的职业病。
为了保障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健康,预防放射性职业病的发生,必须进行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本报告旨在对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关防范和改进措施。
二、编制依据本报告编制依据《放射性物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和标准。
三、编制要求1.完整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收集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评价相关的法律法规、工作规程、操作指南、危险源及工作流程等资料,并进行整理归档。
2.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估:对医疗机构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进行疫情调查,包括工作岗位、从业时间、暴露情况、职业病患病情况等。
评估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的发生情况,及时发现职业病高发人群和高发工种。
3.危害评价内容:对医疗机构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进行职业暴露评估,包括辐射剂量评估、射源操作评估、工作环境评估等。
定量描述工作场所对从业人员的辐射暴露程度和危害程度。
4.危害评价方法:根据医疗机构从事放射性工作的特点,采用合理的评估方法,包括计算方法、实测方法和推算方法等,对危害进行准确评估。
5.健康监护和健康风险评估:对医疗机构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进行健康监护,包括定期体检和辐射剂量监测。
基于监护结果,评估从业人员的健康风险。
6.危害防范措施和安全措施:针对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危害防范和安全措施,包括工作流程改进、个人防护用具配备、操作规程制定、应急预案等。
8.报告审查和备案:对编制完成的报告进行审查,确保其科学、合理、全面。
审查通过后,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备。
四、报告要点1.报告摘要:简要介绍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目的、方法和结果。
2.目录:详细列出报告的各个章节和小节。
3.引言:介绍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的背景和重要性,并说明本报告的编制依据和要求。
4.评价内容:详细描述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各项内容,包括辐射剂量评估、射源操作评估、工作环境评估等。
一、放射防护评价一般要求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的编制单位应持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并取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资质。
1.必须由甲级机构承担的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授权的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总投资在五十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建设项目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2.1乙级放射防护检测项目分类(1)应具备相应放射项目放射卫生检测能力诊断X射线机防护诊断X射线机(不包括CT机、DSA)质量控制X射线CT机质量控制X射线数字减影装置(DSA)质量控制放射治疗装置(钴-60治疗机、后装治疗机、医用加速器、γ刀、深部治疗机、模拟定位机) 2.2乙级放射防护检测项目分类(2)核医学设备(SPECT 、PET、γ照相机)非医用加速器[不包括中(高)能加速器] 、中子发生器工业射线探伤机、核子计、测厚仪、料位计等小型密封型放射源、X射线衍射仪非密封型放射源应用X、γ射线个人剂量监测2.3乙级放射防护评价项目分类(1)诊断X射线机防护和质量控制X射线CT机质量控制X射线数字减影装置(DSA)质量控制放射治疗装置(钴-60治疗机、后装治疗机、医用加速器、γ刀、深部治疗机、模拟定位机) 2.3乙级放射防护评价项目分类(2)核医学设备(SPECT 、PET、γ照相机)非医用加速器[不包括中(高)能加速器] 、中子发生器工业射线探伤机、核子计、测厚仪、料位计等小型密封型放射源、X射线衍射仪非密封型放射源应用3.人员资质评价报告的编制人员应经过放射防护专业培训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
放射建设项目的分类建设项目按可能造成的潜在照射危害程度的分类,编制评价报告书(A类)或评价报告表(B 类、C类)。
A类(1)n核设施n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大于4X109Bq的核医学诊疗场所、放射性实验室和生产、使用、贮存、分装、处理设施)B类(1)n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2×107Bq~4×109Bq的核医学诊疗场所、放射性实验室和生产、使用、贮存、分装、处理设施)n单个密封源活度为3.7X108Bq~3.7X1010Bq的设施n深部X射线治疗机的设施B类(2)nX射线探伤nCT扫描装置机房n诊断X射线机房n行包X射线检查C类n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n核子计应用设施n单个密封源其活度不大于3.7X108Bq的设施n含X射线发生器的分析仪表使用设施版权信息:本文来自职业卫生网:/。
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审核、放射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操作规范一、行政审批项目名称、性质(一)名称: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审核、放射防护设施竣工验收(二)性质:行政许可二、设定依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2006)第十二条:新建、扩建、改建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医疗机构应当在建设项目施工前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申请进行建设项目卫生审查。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2006)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资料,申请进行卫生验收。
三、实施权限和实施主体卫生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的卫生审查、竣工验收。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放射治疗、核医学建设项目的卫生审查、竣工验收。
设区的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介入放射学建设项目和直接管辖的医疗卫生机构X射线影像诊断项目的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竣工验收。
县区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X射线影像诊断项目的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竣工验收。
同一医疗机构有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的卫生审查、竣工验收由具有高类别审批权限的卫生行政部门负责。
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同时负责自治区直属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的卫生审查、竣工验收活动。
四、行政审批条件(一)申报材料齐全;(二)符合受理权限的规定;(三)放射诊疗场所和配套设备设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放射工作人员等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
(四)严重危害类的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进行评审,评审结论为达到竣工验收的要求。
五、实施对象和范围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开展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的医疗机构。
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
放射防护预评价审核通用标准
一、承诺遵守的政策及技术标准
(一)承诺符合以下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要求
1、项目属于《放射诊疗规定》中能够具备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基本条件的医疗机构。
2、项目属于《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中市管权限的危害一般类放射诊疗建设项目。
3、项目按照《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编制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表,报告表经3名放射卫生技术专家审查并形成审查意见,其中从《广东省放射卫生技术专家库(2018年版)》(粤卫办〔2018〕3号)中抽取的专家应不少于专家总数的2/3。
(二)承诺达到的规范和技术标准
二、违背承诺接受的处罚
《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责分工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建、关闭: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
(二)医疗机构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未按照规定提交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或者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开工建设的;
(三)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未按照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
附录:与本承诺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备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如有新增、废止或修订,请以最新版为准。
附件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乙级)机构资质基本条件一、机构条件(一)具有法人资格;(二)能独立开展相应技术服务工作;(三)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从事相应技术服务的工作场所、工作条件;(四)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明确;(五)通过计量认证,并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二、人员要求(一)基本条件1、有与其申请技术服务项目相适应的管理、技术和质量控制人员。
2、熟悉相关法律、标准和文件以及本单位质量管理手册。
3、专业技术负责人应精通本专业业务,专业人员的专业与申请的技术服务项目相一致。
4、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经省级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二)有关人员具体条件1、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资质的,应当具有项目评价、卫生检测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项目评价人员应当包括卫生工程(可委聘)和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外聘(含返聘)技术人员不得超过从事该项目总人数的20%,技术负责人不得外聘。
2、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乙级资质的,项目评价、质量控制方面的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3年以上。
卫生检测方面技术负责人应当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3年以上。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人数不得少于专业人员总数的30%。
3、申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资质的,项目评价技术负责人、卫生检测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相关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3年以上。
卫生检测人员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3年以上。
三、仪器设备(一)申请单位应当具有所申请的技术服务项目所必需的仪器(二)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性能、量程、精度应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并能良好运行。
(三)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并贴有检定或校验标识。
无计量检定规程的仪器设备,应有自行编制的校验和检验方法并进行定期校验。
(四)仪器设备应有完整的操作规程。
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审核指南1000字一、项目概述放射诊疗建设项目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建立或改建放射诊疗设施,为患者提供包括放射性核素治疗、放射性核素诊断及放射线诊断等服务的专业医疗项目。
本指南旨在对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审核,从而保障医护人员的健康和个体安全。
二、编制依据1.《职业病防护法》、《放射卫生防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2.《放射诊疗机构防护规定》、《医疗机构放射线安全管理规定》等相关行业标准;3.《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要求》等相关文件。
三、审核内容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审核应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熟悉放射防护基本知识,对项目中涉及的防护措施和技术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并能有效组织和管理项目建设。
2.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包括放射性核素、放射线等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剂量等。
同时需评估医护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日常工作中以及设备维护保养等环节中可能受到的辐射剂量。
3.防护设施和装备对项目建设和日常工作中所需的各类防护设施和装备进行评估和审核,确保设施和装备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并具有有效防护作用。
包括放射性污染物质的控制与防护、人员个人防护装备和设备的维护、辐射监测及报警系统等。
4.人员培训建议项目负责人对参与项目建设和日常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辐射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医护人员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并能有效应对突发事故。
5.应急预案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异常情况或突发事件,此时需要应急预案来对应。
评估项目预备应急预案是否完备,并对应急物资和设备进行核查和确认。
四、结论对审核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确定项目能否按照预期进行,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五、总结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审核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医护人员在项目建设和日常工作中的健康和个人安全,确保职业病防护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放射诊疗场地防护检测与评价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保证放射诊疗质量和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标准,防止放射性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放射性建设项目的评价,放射诊疗设备、工作场所及防护设施的定期检测工作。
2、医院设备科等负责本院的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工作,建立并保存检测与评价档案。
3、医院新、扩、改建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应在建设项目施工前委托具有省卫生厅资质认可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评价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取得评价报告后及时向辖区有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建设项目卫生审查。
经审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并取得认可文件后,方可施工。
4、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应委托原预评价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取得评价报告后及时向辖区有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经验收合格并变更《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方可投入使用,未经竣工验收合格不得结清项目施工有关经费。
5、正常使用的放射诊疗设备,应每年委托省卫生厅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一次状态检测;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也应经省卫生厅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启用。
6、本院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和
防护设施应当每年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检测,保证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标准。
对检测发现有明显辐射泄漏的,应根据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和检测机构的建议进行整改,整改后应及时进行复测,确保整改到位。
7、检测与评价有关报告应向放射工作人员告知,妥善保存,并及时向辖区卫生监督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