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中国城市绅士化现象下的社会—空间状态——南京鼓楼地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3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武凤文张曦摘要: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传承其历史文脉、重塑其街区活力是保护的核心。
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正是历史文脉和街区活力的重要承载体,它承担着展示历史风貌、塑造街区凝聚力的重任,使它的居住者具有历史自豪感和生活认同感。
本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以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沿革、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载体)为依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空间中存在的现状问题,从而以钟鼓楼广场、街巷和院落三类形式对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提出传承文化、重塑街区活力的改造设计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贡献绵帛之力。
关键词:文化传承;历史街区;公共空间;钟鼓楼地区引言为了有效地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保护好城市的传统格局与风貌,北京编制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位于北京东城区的钟鼓楼地区凭借其重要的城市区位、传统的历史风貌以及浓厚的文化特色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钟鼓楼作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周边大体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胡同肌理,以民居四合院为主。
该地区存在传统文化特色逐渐衰退、公共空间匮乏、缺少街区活力等问题。
本文拟从城市设计的视角,以钟鼓楼地区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石,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和理论来探讨和构建适用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改造策略。
通过梳理历史街区,恢复钟鼓楼地区的明清历史风貌,依托中国都城传统计时报时建筑——钟鼓楼及周边传统历史风貌区,打造以发扬中国传统时间文化为主题的现代创意产业与历史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文化艺术区。
1 概念解读1.1 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片段是城市个性形成的重要构成因素,作为建筑遗产的历史街区,既有物质文化遗产的具象特征,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象内涵。
文化遗产是历史街区的灵魂核心,因此,文化传承,即思考如何对文化遗产进行充分挖掘,使其延续历史街区的城市文脉,发扬城市精神,激发城市活力,将成为推动历史街区发展和凸显特色的重要推力。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特性解析——以南京鼓楼广场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场领域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推进城市的连接,以及如何设计公共空间以创造社交交流、文化活动、商业经济和城市生态多功能的场所。
广场空间也成为了城市文化、艺术和创新产业的重要载体。
视觉艺术、舞蹈表演、城市狂欢、清真寺、音乐会、运动会以及其他文化和娱乐活动等,无论是持续几天还是几个小时,都会吸引许多人聚集在城市广场上。
南京鼓楼广场地区是南京市中心区域,是南京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保护地区。
鼓楼广场,作为南京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观,一直以来都是南京市民及外来游客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鼓楼广场地区的空间特性及其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设计及其空间特性进行分析,以揭示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该广场及其周边环境的空间特性,从而揭示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研究可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参考,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本研究还可激发相关领域进一步探索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利用的新思路。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在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该广场及周边环境的空间特性,从而探究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2. 调查分析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和周边环境,包括城市化水平、聚集人群的特点、公共空间利用率等方面;3. 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方案和建议。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法。
南京历史城市空间变迁的逻辑研究初探
张捷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9(035)022
【摘要】通过对相应史料的分析研究绘制数字化历史地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空间变迁的内在逻辑,研究内容包括梳理南京城市空间构成要素、重新审视历史空间格局与"山水圈层"的互动关系、建立认知城市历史空间的图式系统.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张捷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北京"单位大院"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 [J], 乔永学
2.时代变迁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更新——以南京市下关区为例 [J], 张明华
3.时代变迁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更新--以南京市下关区为例 [J], 张明华
4.中国沿海城市空间、意象及内在精神之演变——对历史街区"三坊七巷"变迁的思考 [J], 林朝霞
5.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英国议会选举制度变迁及其逻辑研究 [J], 陈家刚;何俊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篇一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一、引言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作为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传播媒介,其空间形态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具象表现。
本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例,从地域文化视野出发,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关系。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与地域文化的传承成为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重庆、武汉、南京作为中国西南、中部和东南部的代表性城市,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城市空间形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这三个城市的空间形态,揭示其与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城市规划与文化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数据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收集三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料、城市规划数据和空间形态信息。
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四、重庆城市空间形态研究重庆以其独特的地形和丰富的巴蜀文化著称。
其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依山傍水的特色,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与山城地形相得益彰。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重庆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空间形态。
五、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武汉作为江城,长江与其支流共同孕育了独特的荆楚文化。
武汉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沿江发展的态势,桥梁和码头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同时,武汉的城市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展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城市风貌。
六、南京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南京作为古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城市空间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古都的建筑风格与现代的城市发展相融合。
南京的城市规划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古迹与现代建筑和谐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
七、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形态的互动关系三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均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绅士化现象对非保护类历史街区更新的影响摘要:非保护类历史街区是指历史遗存较少,达不到历史地段标准,却保留着重要的历史和人文信息,其建筑样式、街区景观等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街区。
在这类街区的更新中,通常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模式,经济利益往往是重中之重,社会、文化效益被边缘化,造成了高收入者对低收入者产生“过滤效应”和“挤出效应”,即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现象。
开发商等更具有话语权的群体在更新过程中更具有优势,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民利益容易受到忽视和伤害。
本文旨在研究绅士化现象对非保护类历史街区更新的影响,尝试用“包容性更新”的理念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绅士化现象;非保护类历史街区;传统特色街区;包容性更新引言2021年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中国式发展用近40年赶上了西方200多年的城市化历程,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1]。
但取得了这一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
在与高收入阶层的竞争中,中低收入阶层在城市的空间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
在城市发展的初期,中低收入阶层多居住于城市边缘,由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原先的旧城边缘迅速发展成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
居民被迫迁往城市边缘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性质和社会结构也都在大规模的拆除重建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已经威胁到了城市形态的相容性与延续性[2]。
1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相关研究在国内约有20篇左右,2016年前有多种称呼,如非典型性历史街区、非历史性街区等。
2016年城市规划年会提出了非保护类街区的概念,之后相关研究统一称为非保护类街区或非保护类历史街区。
综合以上研究非保护类历史街区是指位于旧城中心区,历史遗存较少,达不到历史地段标准,却保留着重要的历史和人文信息,其建筑样式、街区景观等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街区。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大多是城市底层市民生活的普通街区,充当了“城市图底”中的“底”。
文章编号:1 009—6000{2009)09—0065—06中图分类号:C91 2.8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宋伟轩(1 981一).男,汉族吉林敦化人.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 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
新时期南京居住社会空间的“双重碎 片化”Residential Socio-spatial‘‘Dual -fragmentation’’in Nanj ing in New Era宋伟轩朱喜钢S O N G Wei ——xu an Z H U X i-g ang1导言 城市商品化住房供给数据的分析.试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城市居住分 图揭示2000年以来南京城市居住社异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会空间的演变特征与发展趋势。
京.广州和南京等特大城市.大多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问卷调查等2基于房地产数据的南京居住分异研 手段,采用生态因子分析等方法总结 究 出城市居住分异的理论与空间模型全球化语境下,基于城市转型的(许学强,1 989;顾朝林,2003;冯健, 中国居住空间分异过程既表现出某 2003;李志刚,2007:徐昀.2009)。
些与西方国家趋同的特征、机制与规然而“五普”以来。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 律,更体现出中国特色背景下的独特结构发生着迅速而显著的变化.城市 性,复杂性和过渡性。
中国城镇住房 扩张与城市内部重构同时快速进行, 私有率2005年就已达到81.62%.作 2000年的普查数据已经不能准确地 为一个住房私有化国家(Nat ion of 反映当前城市居住社会空间结构。
另homeowners)(吴缚龙.2∞7),在城市 外,我国人口空间迁移数据难以获 人口统计不足的情况下,住房市场证 得、城市中微观人口统计口径缺失等 据可以代为描绘社会空间分异图景。
制约因素.都成为及时.真实反映城 从社会空间统一体(S o ci O —sp a ti a I 市居住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障碍。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探析--以南京市鼓楼区社区建设为分析个案谢婷婷
【期刊名称】《宁夏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4(006)006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社区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
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作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南京鼓楼区在社区建设中以其突出的特点,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及模式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谢婷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
【相关文献】
1.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探析--以南京市鼓楼社区建设为分析对象 [J], 谢婷婷
2.城市社区民间组织监督机制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民间组织为例 [J], 谢倩
3.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资源调动实践模式比较--上海外滩街与广州逢源街的个案比较 [J], 黎熙元;童晓频
4.组织视角下城市社区建设居民参与状况分析——以广东汕头市D社区为个案 [J], 侯保疆;唐慧
5.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河南城市社区建设探析--以焦作市解放区社区建设为个案分析 [J], 陈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广场为例杨丰伃;崔志华【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4【摘要】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从微观的城市设计层面出发,建立由行为分析、需求分析、制定策略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
以南京市鼓楼广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行为场所观察法、实地访谈法三种调查方法,了解公共开放空间内活力要素的运用,探讨环境行为对公共空间的影响作用,根据研究结果确立整合设计的策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服务生活品质,为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Based on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ory, from the microscopic level of urban design, created by the behavior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strategic planning framework consisting of three steps, Nanjing Drum Tower Square, for example, through questionnaires, behavioral observation place, field three interview survey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 elements of public space us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 on the behavior of public space,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grated design strateg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services, to provide a new design for the planning perspective.【总页数】2页(P238-239)【作者】杨丰伃;崔志华【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基于SD法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广场环境评价——以凤阳鼓楼广场为例 [J], 肖晴;郑艺鸿2.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高校公共设施设计研究——以武汉大学工学部北广场为例 [J], 王竞永3.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使用差异研究——以赣州市西园、东园为例 [J], 朱雪颜4.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 [J], 赵伟洁;雷冬梅5.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以昆明市新天地商业广场为例 [J], 洪辰雨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社会空间的历时态演变及动力机制——聚焦南京1949~1998年的空间结构形成作者:汪毅来源:《上海城市管理》 2016年第1期文 \ 汪毅 \ Wang Yi \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城乡发展研究所所长、注册城市规划师、博士导读:城市社会空间具有较强的继承性,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结果,一个时间断面的社会空间是由之前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空间层”叠加而成。
采取历时态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1949~1998年间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变特征,有助于揭示其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及探讨1998年形成的城市社会空间格局对之后的影响与其社会空间效应。
由此还可以得出结论,即在新的时期进行空间决策时不仅需要考虑到空间建设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更需要关注其带来的历史影响,只有如此才是谨慎的、对后代负责的空间决策。
关键词:城市社会;演变特征;住房体制;空间决策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6.01.015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时期的结果,城市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发展脉络会对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产生极大的影响。
城市社会空间具有较强的继承性,因此一个时间断面的社会空间是由之前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社会空间层”叠加而成。
[1]从历时态的角度,南京城市社会空间演变经历皇权都城、民国首都、计划经济、体制转型等多个阶段,不同时期多种动力在南京相继呈现,并集中反映在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变上。
本文将重点聚焦于1949~1998年这一时间段南京内城区的社会空间变迁,并探讨其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
一、“十朝都城”的荣光与社会空间变迁(1949年前)公元229年孙权将国都从武昌(今鄂城)迁至建邺(今南京),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
这六朝均选择在北极阁以南建立宫城和都城,体现了较强的历史继承性。
隋灭陈后,六朝都城毁于一旦。
而后,南唐偏安江南,建都金陵府,南唐沿六朝都城中心轴线将宫城位置南移,并以秦淮河为界建立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