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肥胖诊断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5.56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小儿肥胖【摘要】肥胖症(obesity)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是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小儿正常标准的20%即可称为肥胖。
我国儿童肥胖的发生率约为3%-5%,大多数属于单纯性肥胖。
肥胖不仅影响小儿的健康,还将成为成年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胆石症、痛风等疾病和猝死的诱因,因此对本病的防治应引起社会及家庭的重视。
【关键词】小儿肥胖;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80-021 小儿肥胖的病因小儿肥胖有单纯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两类。
95%一97%为单纯性肥胖,患儿常难发现其特殊原因,极少数继发于其它病症。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与下列因素有关:1.1 摄人营养过多:肥胖病的主要原因为过食,摄入过高热量和脂肪食物,超过机体代谢需要,转化成脂肪贮存于体内导致肥胖。
小儿自幼年时期养成过食习惯,日久即出现肥胖现象。
1.2 遗传因素:肥胖有高度的遗传性。
父母中有一位是肥胖者,其子女肥胖机率为40%至50%;父母皆为肥胖者,其子女肥胖机率为70%至80%。
正常双亲的后代发生肥胖者约为14%。
目前认为肥胖的家族性发生和多基因遗传有关。
1.3 活动过少:缺乏适当的活动和体育锻炼亦为肥胖病的重要因素,过胖的小孩不喜欢运动,绝大多数属于少动而多食的单纯性肥胖病,在肝炎或其他疾病的恢复期间往往休息过多、运动太少以致体重日增,越重越不好动形成恶性循环。
1.4 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肥胖:伴有肥胖临床表现的内分泌代谢病和遗传综合征约占小儿的3%-5%,如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和cushing综合征等。
因病长期卧床、脑部疾病、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等也可引起继发性肥胖。
1.5 神经精神疾患:脑炎之后偶见发生肥胖病,下丘脑疾患或额叶切除后也可出现肥胖,有情绪创伤(如亲人病死或学习成绩低下)或心理异常的小儿有时也可能发生肥胖。
编辑本段简介医学上对体重超过按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的儿童,称为小儿肥胖症。
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按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者。
是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由于诊断标准不一而变异较大,国内报告为2.4%~3.92%,而西安对青少年的调查则高达8.39%。
肥胖症分两大类,无明显病因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大多数属此类;有明显病因者称继发性肥胖症,常由内分泌代谢紊乱、脑部疾病等引起。
研究表明,小儿肥胖症与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有密切关系。
因此,有必要对小儿单纯生肥胖症早期进行干预。
本节主要叙述单纯性肥胖症( Simple obesity )。
编辑本段病因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 营养过度营养过多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热量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
婴儿喂养不当,如每次婴儿哭时,就立即喂奶,久之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喂婴儿高热量的固体食物,使体重增加太快,形成肥胖症。
妊娠后期过度营养,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二)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
情绪创伤或心理障碍如父母离异、丧父或母、虐待、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孤独等,而造成不合群,少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导致肥胖症。
(三) 缺乏活动儿童一旦肥胖形成,由于行动不便,更不愿意活动,以致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
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性肌病或严重智能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热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四) 遗传因素肥胖症有一定家族遗传倾向。
双亲胖,子代70%~80%出现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子代40%~50%出现肥胖;双亲均无肥胖,子代仅1%出现肥胖。
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
(五) 中枢调节因素正常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节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
本病患者调节功能失平衡,而致机体摄入过多,超过需求,引起肥胖。
小儿单纯性肥胖一、定义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单纯性肥胖是指不伴有明显的神经、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肥胖症。
近年来,小儿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与成人相比,小儿肥胖症的特点为:(1)儿童肥胖并非为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因素所致的一种症状;(2)儿童肥胖症与成人肥胖病并非密切相关,其中仅有10%-30%发展为成人肥胖症。
发展的几率随肥胖发生的年龄及严重程度而增加,而后者与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肝脏疾病、胆石症、糖尿病等众多疾病有关。
二、病因1、摄入过多:摄入的营养素超过机体能量消耗和代谢的需要,多余的能量便转化为脂肪贮存于体内,引起肥胖。
肥胖小儿大多食欲旺盛,食量大,且喜食高糖高脂食物,引起摄入能量超量。
2、活动过少:现代儿童学业压力大,活动时间少,且有限的时间亦被电视、电脑、游戏机等占据,加之传统观念重脑力,轻体力,使儿童活动量明显减少。
且肥胖儿童体重大,负荷重,易疲劳而不愿活动,引起恶性循环。
3、遗传因素:父母皆肥胖者子女肥胖发生率70% ~ 80%,父母皆正常者子女肥胖发生率仅为10% ~ 14%。
对大量领养儿童的研究表明,被领养者与养父母之间体脂无相关性,而与双亲有直接关系,提示肥胖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目前认为,肥胖基因(ob)和肥胖抑素受体基因(db)是部分人类肥胖发生的必需基因。
瘦素是ob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具有抑制食物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的作用。
Ob或db 基因突变可导致瘦素缺乏,或受体后信号转导途径异常引起内源性瘦素抵抗,导致肥胖的发生。
尽管肥胖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其中可能存在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所掺杂的作用。
4、精神心理因素:某些儿童压抑状态下可以多食作为转化情绪方式,引起肥胖;精神创伤(如亲人病故或学习成绩下降)及心理异常等也可导致儿童摄入过量引起肥胖。
三、病理生理四、流行病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儿童肥胖发病原因及判断标准
儿童肥胖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病,临床上分为单纯性肥胖症和病理性肥胖症两大类,其中单纯性肥胖症在儿童期最多见,大约占儿童肥胖总数的95%;病理性肥胖又称为继发性肥胖,是继发于其他疾病而产生的,仅占儿童肥胖的5%。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环境、以及神经内分泌与能量代谢等有关。
儿童肥胖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单纯性肥胖有家族发病倾向,很多肥胖儿有家族肥胖史。
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大约有70%~80%发生肥胖;父或母其中一人肥胖,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大约为40%~50%;父母均为瘦体型,子女发生肥胖的可能性仅为9%~14%。
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活动量、饮食习惯可能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
另外,静息和活动的能量消耗基础水平由遗传决定。
某些肥胖家族的基础代谢值降低。
父母双方或单方肥胖的子女,其基础代谢值低于体重正常父母的子女约10%,体育活动能量消耗低于正常体重父母所生子女的2倍。
近年来,学者们对肥胖病因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对肥胖的遗传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994年学者们在肥胖鼠克隆出肥胖表型的瘦素基因,并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之后的研究证实,人的瘦素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
1998年在神经肽家族中,新发现一类具有调节食欲作用的神经肽类激素—食欲素,其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
此类激。
儿科简答题100道1、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答:小儿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包括连续性和阶段性、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顺序性、个体差异。
连续性指整个儿童时期不断生长发育;阶段性如婴儿期和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顺序性表现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个体差异则受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
2、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外观特点有哪些不同?答:正常足月儿皮肤红润,皮下脂肪丰满,毳毛少;头发分条清楚;耳廓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直挺;指(趾)甲达到或超过指(趾)端;足底纹理多;乳晕清楚,乳头突起,乳房可摸到结节。
早产儿皮肤绛红、水肿和毳毛多;头发细而乱;耳廓软、耳舟不清楚;指(趾)甲未达指(趾)端;足底纹理少;乳晕不清,乳头无结节或结节<4mm。
3、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是什么?答:新生儿窒息的复苏采用国际公认的 ABCDE 方案。
A 是清理呼吸道;B 是建立呼吸;C 是维持正常循环;D 是药物治疗;E 是评估。
其中,首要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鼻、咽及气道中的黏液和羊水等。
4、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特点是什么?答: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生后 2 3 天出现,4 5 天达高峰,5 7 天消退,最迟不超过 2 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 3 5 天出现,5 7 天达高峰,7 9 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 3 4 周。
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
病理性黄疸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 周,早产儿>4 周,黄疸退而复现。
儿童肥胖症诊断标准一般包括患者的具体肥胖度以及体块指数两个方面。
从具体肥胖度上来说,如果按照身高来进行计算,当患者的体重超过平均标准体重的20%,或者是按照年龄计算,患者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加上两个标准差以上时,就说明患者患有肥胖症。
而从体块指数上来说,当患者的体块指数与同性别的同龄人相比达到90%位线以上时,则说明有肥胖症。
儿童肥胖症一般是指患者的体内脂肪过多,体重超过了正常数值。
这种情况多与遗传、营养过剩、情绪创伤、缺乏运动、中枢调节失去平衡等因素相关,多会使患者出现食欲佳、不爱活动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导致气促、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或是并发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性早熟、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
当发现患者出现儿童肥胖症的情况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进行检查,及时明确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治疗方案,一般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儿童肥胖症需及时进行减肥并控制饮食,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儿童肥胖则需要对症治疗。
儿童肥胖分析论文1肥胖的定义和诊断标准1.1定义肥胖(obesity)是指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过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成储存,脂肪的聚集达到损害健康的程度[3]。
肥胖与超重不是一回事,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组织的增加,而超重是指体重相对于身高的增加或超过了某些标准和参照值。
肥胖是一种多因素造成的疾病,并影响个体的健康,造成许多不良社会后果。
在儿童95%属于单纯性肥胖,单纯性儿童肥胖是指排除先天性遗传病和代谢性疾病及神经和内分泌疾病等所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性肥胖,而是单纯由某种生活行为因素所造成的肥胖[4]。
1.2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本文介绍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几种诊断指标。
1.2.1身高标准体重法(weight-for-hight)wHo认为身高标准体重(又称身高比体重)是评价青春期前(10岁以下)儿童肥胖的最好指标,因此在1978年向全世界推荐使用。
本法是以身高为基准,采用同一身高人群的第80百分位数作为该身高人群的标准体重,超过该标准体重的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5]。
本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掌握,直观性强,同时消除了种族、遗传和地区差异以及发育水平的影响,因此该法被许多国家所采用。
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参考标准有1985年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和1995年我国九市城区儿童身高标准体重。
但对于10岁以上儿童,由于进入青春发育期,身高体重的关系波动大,对某一确定的身高值,不同年龄人群体重很不同。
因此10岁以上儿童青少年不能用该法来评论肥胖与否。
1.2.2体重指数法(bodymassindex,Bmi)即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
过去该指标仅用于评价成人肥胖和消瘦的指标,近年来基于Bmi与儿童体脂含量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能够反映体脂水平,并将第85百分位数和95百分位数分别定为超重和肥胖的界值点[6]。
由于青少年的生长突增,而且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差异,因此wHo建议采用年龄-性别-Bmi评价10~24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情况。
小儿肥胖的标准小儿肥胖是指儿童体重超过同龄儿童平均体重的20%以上,或者体质指数(BMI)大于95%。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儿肥胖问题日益严重,给孩子们的健康带来了许多隐患。
因此,了解小儿肥胖的标准对于预防和治疗小儿肥胖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儿肥胖的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小儿肥胖的评判标准主要是体质指数(BMI)。
BMI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通常用来评估一个人的体重是否偏轻、正常、超重或肥胖。
根据WHO的标准,2-5岁儿童BMI大于等于标准体重的+1个标准差为超重,大于等于+2个标准差为肥胖。
6-19岁儿童BMI大于等于标准体重的+1个标准差为超重,大于等于+2个标准差为肥胖。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小儿肥胖的危害。
小儿肥胖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貌,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首先,小儿肥胖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
其次,小儿肥胖还会增加患糖尿病、脂肪肝、关节炎等疾病的风险。
此外,小儿肥胖还会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增加心理和社交问题的发生率,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针对小儿肥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首先,家长要从日常饮食入手,合理搭配食物,控制食物的热量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
其次,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
此外,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因肥胖问题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
最后,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体检,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小儿肥胖问题。
综上所述,小儿肥胖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小儿肥胖的标准,认识小儿肥胖的危害,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小儿肥胖至关重要。
希望家长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小儿肥胖问题,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努力。
2岁以内婴幼儿肥胖标准
2岁以内的婴幼儿肥胖标准可以通过体重和身高的比值来判断,即使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的平方(米)来计算。
一般来说,超过10%-19%为轻度肥胖或超重,超过20%则为肥胖。
同时,家长朋友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身体变化和生长曲线来评估孩子的体重状况。
此外,家长在为孩子提供食物时,应注重科学合理的饮食,尽量选择新鲜、易消化的食材,并避免过度喂养。
同时,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保持健康体重。
如果孩子出现持续超重或肥胖的情况,建议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以便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和治疗。
儿童肥胖分度标准
儿童肥胖的分度标准通常是根据体重指数(BMI)来划分的,BMI是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来计算的。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儿童有不同的BMI参考范围。
以下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其他一些专业机构推荐的儿童肥胖分度标准。
1.轻度肥胖:
BMI超过相应年龄和性别的正常体重范围,但未达到中度肥胖的标准。
通常,轻度肥胖的儿童BMI超过85百分位数,但小于95百分位数。
2.中度肥胖:
BMI超过相应年龄和性别的正常体重范围,并且达到或超过中度肥胖的标准。
通常,中度肥胖的儿童BMI超过95百分位数,但小于99百分位数。
3.重度肥胖:
BMI超过相应年龄和性别的正常体重范围,并且达到或超过重度肥胖的标准。
通常,重度肥胖的儿童BMI超过99百分位数,或BMI大于35公斤/平方米(对于成年人)。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BMI标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因此需要参考相应的年龄和性别特定的BMI曲线图。
此外,BMI只是一个大致的评估工具,它不能区分肌肉和脂肪
的比例,也不能完全反映体内脂肪的分布情况。
因此,对于儿童肥胖的评估,最好结合BMI和其他指标(如腰围、体脂百分比等)进行综合判断,并在必要时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
通常认为BMI指数≥28便属于肥胖,BMI指的是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是国际上常用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健康的一个标准。
BMI是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正常范围在18.5-23.9,<18. 5为偏瘦,如果为24-27.9属于超重,≥28属于肥胖。
通过BMI指数可评估属于体重偏瘦人群、正常体重人群以及体重偏胖人群,并且身体过瘦、身体过胖的人都需要计算BMI指数来指导治疗。
临床上BMI指数可直接用来诊断小儿肥胖症及肥胖症,但与其他代谢性疾病也密切相关,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
因为BMI指数高于正常范围皆可直接或间接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疾病的病情加重,并且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疾病时,也需要将控制BMI指数与饮食控制放在重要位置。
小儿体重标准小儿体重是反映孩子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小儿体重标准对于家长和医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体重标准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生长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那么,什么样的体重才算是正常的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小儿体重标准的相关知识。
1. 体重标准的计算方法。
小儿体重标准的计算方法通常采用生长曲线来进行评估。
生长曲线是通过对大量儿童体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出的反映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曲线。
在中国,目前常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0-5岁男女儿童体重标准曲线。
根据这条曲线,可以比较孩子的体重情况,判断其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
2. 正常体重的定义。
根据WHO发布的体重标准曲线,正常体重是指体重指数(BMI)在5%~95%之间的范围。
超重是指BMI大于95%,而低体重则是指BMI小于5%。
因此,只有在5%~95%之间的体重才被认为是正常的。
3. 不同年龄段的体重标准。
小儿体重标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同。
一般来说,0-2岁的婴幼儿期是生长最快的阶段,体重也会迅速增加。
而3-5岁的幼儿期,生长速度会逐渐减缓,体重增长也会相对稳定。
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体重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4. 影响体重的因素。
除了年龄外,孩子的体重还受到遗传、营养、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父母的身高体重、家族遗传、饮食结构、运动习惯等都会对孩子的体重产生影响。
因此,在评估孩子的体重是否正常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而不仅仅是年龄。
5. 如何保持正常体重。
对于超重或低体重的孩子,家长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帮助孩子调整体重。
对于超重的孩子,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增加体育锻炼来控制体重;对于低体重的孩子,则需要合理搭配营养餐,增加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以帮助孩子增重。
总结:小儿体重标准是评估孩子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正确的体重标准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生长问题。
通过了解体重标准的计算方法、正常体重的定义、不同年龄段的体重标准、影响体重的因素以及如何保持正常体重等内容,相信家长们对孩子的体重问题会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关注和照顾孩子的健康成长。
小儿肥胖诊断标准
小儿肥胖诊断标准肥胖已经成为危害儿童的主要疾病。
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虽然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儿童肥胖发生的现状和流行趋势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
由于选择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对同一人群肥胖发生率的评价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介绍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几种诊断指标。
1 身高标准体重法
为WHO推荐的方法之一。
WHO认为身高标准体重(又称身高别体重)是评价青春期前(10岁以下)儿童肥胖的最好指标,因此在1978年向全世界推荐使用。
本法是以身高为基准。
采用同一身高人群的第80百分位数作为该身高人群的标准体重。
超过该标准体重的20%~29%为轻度肥
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
这一方法在我国被广泛使用。
亚洲其他国家除日本外也普遍采用该法判定儿童肥胖。
本法的优点是简单、易于掌握,直观性强,使用方便。
同时消除了种族、遗传和地区差异以及发育水平的影响。
在10岁以下儿童这个指标基本可以代表体内的脂肪含量,即当身高标准体重超过20%时相当于全身脂肪量超过正常脂肪含量的15% 。
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参考标准有1985年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和1995年我国九市城
区儿童身高标准体重。
但10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和体成分发生较大变化,身高和体重的关系波动很大。
对于某一确定的身高值,不同年龄人群体重值很不相同。
因此对于10岁以上儿童青少年不能用该法来评价肥胖与否。
2 体重指数法(BMI)即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与儿科常用的Kaup指数(g/cm2)为同一含义。
该指标是评价成人肥胖和消瘦的简便易行、普遍采用的指标,国际上使用较广。
有研究表明人群BMI值能够预测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危险性。
而成人BMI值与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呈不对称的U型关系。
如在西方白种人群中成人BMI在18.5以下与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呈负相关,BMI在25以上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开始上升,BMI在30以上疾病和死亡危险性呈明显的陡升趋势,而BMI值在18.5~24.9之间属适宜范围。
因此WHO建议将BMI≥25定义为成人超重,BMI≥30为成人肥胖。
由于种族的差异,亚洲人群BMI值适宜范围相对于西方人要向左偏移。
有人建议BMI值在17~23为亚洲成人的适宜范围。
一般认为BMI≥23为成人超重,BMI≥25为肥胖。
2003年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BMI≥24,BMI≥28分别为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
成人的BMI标准同样不适合于10~18岁的儿童青少年,因为BMI与体脂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成熟程度,青少年的生长突增、性
发育水平等均是成熟程度的标志,而且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差异。
因此WHO建议采用年龄、性别、BMI评价10~24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情况。
并根据Must等建立的年龄、性别、BMI百分位曲线和年龄、皮褶厚度百分位曲线,将BMI≥第85百分位定义为具有超重的危险,如果BMI≥第85百分位同时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和肩胛下皮褶厚度≥第90百分位则定义为肥胖。
可见使用BMI判断儿童青少年肥胖时最好同时与其他指标结合评价。
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积极主张制定国际统一的儿童超重和肥胖的BMI诊断标准。
2000年IOTF以巴西、英国、新加坡、美国、荷兰和香港等6个国家和地区0~18岁儿童横断面调查数据作为建立国际儿童BMI界点的参照人群。
提出了2~18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年龄、性别、BMI国际诊断标准。
同时指出该标准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该标准的建立是以成人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为基准,根据6组调查结果绘制出2~18岁儿童BMI曲线,相加后取其平均值,确定具体年龄性别组儿童超重和肥胖BMI界值点。
由于缺乏青少年肥胖与未来疾病关系的信息,该指标只能提供统计学数据,实际应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是所选样本的代表性问题。
该参考人群大多数来自西部,而亚洲和非洲的样本相对较少。
种族差异、发育规律、生活水平等均对BMI值造成影响。
如中国和
印度的儿童身材相对矮小,大陆儿童青春期发育较香港儿童延迟,应用该诊断标准则可能造成错误分类。
不同人群应使用适合本人群的参照值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为此国内许多学者对于建立中国儿童肥胖的BMI标准做了大量的工作。
合众多研究结果BMI是筛查10岁以上儿童肥胖的较好指标。
中国幅原辽阔,经济发展迅速,在制定中国儿童肥胖的BMI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我国各地区之间儿童青少年体质发育的不均衡性和长期增长趋势中的快速增长性。
BMI与体脂的关系直接影响该指标筛查儿童肥胖的准确程度,体脂含量增加才是肥胖的直接证据。
因此多年以来人们不断地探讨能反映儿童青少年体脂含量的实用性指标。
3 皮褶厚度是直接测量局部体脂的一个方法。
皮下脂肪厚度与全身脂肪含量的关系与年龄、性别、脂肪堆积量以及测量技术有关。
成人皮下脂肪占全身脂肪的1/3,在新生儿则占70%~80%。
肱三头肌和肩胛下两处组织较均衡、松弛,皮下组织和肌肉能较容易分开,皮肤厚度个体差异小。
测点易掌握,测量方便,结果可重复性大,是常用的测量部位。
目前倾向于取两处测量结果的总和。
在一定范围内皮下脂肪厚度与体脂总量呈线型关系,由皮褶厚度可以估算皮下脂肪的含量。
但随着肥胖度的增加,皮脂厚度与全身脂肪含量则呈曲线关系,对估算体脂总量造成影响。
皮褶厚度很少单独用于判断儿童肥胖,多数与BMI或身高标准体重结合判断。
此
外由于脂肪组织的可压缩性、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手法上的差异,同一测量点不同人测量其结果会很不相同,肥胖度越大误差越大。
因此该方法主要用于营养学调查及某些科研、教学之用,很少用于临床诊断。
4 体脂含量测量目前普遍认为双能X线吸收法是测量体脂含量的较理想的方法。
Lazarus等在一项对230名4~20岁的澳大利亚健康志愿者的研究中,用体脂百分比大于或等于第85百分位作为定义肥胖儿童的金标准。
此外,生物电阻抗法、核磁共振、计算机体层扫描也在用于身体脂肪含量的测量,但目前尚少见用于儿童的报道。
估计原因有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儿童难以配合及某些检查对于儿童的安全性等问题。
传统的水下称重法则是根据脂肪较水和其他组织密度低的原理,通过测量人体密度估算全身的脂肪含量。
此法需要儿童屏气后将身体完全浸入水中,其操作技术对于小年龄儿童掌握比较困难,无法配合,适于能够配合的年长儿。
总之,肥胖是以脂肪组织过度增生为主要表现。
对体内脂肪含量的测量,是诊断肥胖的重要依据。
但目前尚无一种简便易行,即能够被普遍接受又能准确反映体内脂肪含量的客观指标。
身高标准体重法是目前诊断10岁以下儿童肥胖的主要方法。
BMI作为筛查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指标正在得到普遍接受。
但目前尚缺少BMI与儿童未来疾病危险性关系的信息,儿童青少年BMI与体脂百分比的关系研
究也很少。
有关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BMI标准及其在筛查儿童青少年肥胖中的真正价值尚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资料来确定。
摘自《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年3月第19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