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解读《老子》|道家|道家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44.72 KB
- 文档页数:2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世界文化遗产。
这部书是道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全书共分为81章,内容涉及政治、历史、社会、道德等多个领域。
下面是《道德经》的全文及简要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无法完全阐述的,超越人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只有通过了解善良的概念,才会认识到邪恶的存在。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领导者能以身作则、简朴节俭,那么人民就不会奢望追求物质财富。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这句话意思是,道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利用但不会枯竭。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没有恩惠之情,它只是对所有生物公平待遇。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天长地久。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永恒、无尽的。
第八章:“上善若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良的人像水一样柔软和善始善终,以和平的方式对待他人。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予他人帮助,而不是过度的施舍。
第十章:“使民不畏死,而奋其生;不厌其所生,而求无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领导者应该给予人民希望和勇气,让他们安心生活。
道德经全文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文献之一,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老子。
这本书以简练而隐晦的语言,总结了老子对道的理解和对社会伦理的思考。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的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 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道是真正的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 美与丑的存在相互依存。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 不要过分推崇才德,就能减少争斗。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气呵 - 道是一种坚定又无私的力量,是宇宙的本质。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天地对万物没有偏爱,像对待一只牛马一样。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 谷神(道)不会死亡,它是永恒的母亲。
第七章:天长地久 - 道永恒存在。
第八章:上善若水 - 善良者默默助人,像水一样平和。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过度持有是浪费。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 - 接纳万物的存在,但保持纯粹的本质。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 - 物是由空间组成的,和谐与平衡。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 过于追求物质会使人迷失。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 不受外界评判的影响。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 - 道的存在超越了人的感官。
第十五章:无为而无不为 -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 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无为。
第十七章:治大国若烹小鱼 - 治理国家就像烹调小鱼一样,保持温和和谦逊。
总体来说,道德经强调了道的概念,主张无为而治,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它提出了很多关于人际关系、领导方法和个人修养的思考。
《道德经》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它由81章组成,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的关系,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
下面是对《道德经》全文进行解析及通俗译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道的无形无象、无法被言语所定义的思想。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亲,无欲无求,却包含着丰富的奥妙。
而人们对于道的认知有时是模糊的,难以言表,需要通过观察自然和人事的变化来领悟。
通俗译文: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道,因为它超出了言语的范畴。
宇宙的开始没有名字,万物的来源有一个名字。
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边界。
这两者虽然来源相同,但是名称不同,我们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还有更加玄妙的东西,是所有奇妙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对于美和善的思考。
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是通过与丑恶相对比而产生的,对于善的认识是通过与恶相对比而产生的。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行事无为,不言教,万物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运行,而他本人并不以为功成而炫耀。
圣人不张扬自己的成就,所以永远不会离去。
通俗译文:大家都知道美是美的,所以就会对丑恶感到厌恶。
大家都知道善是善的,所以就会对不善感到厌恶。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做事情无为,不说教;万物都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也不为此而存在。
道德经全文讲解《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的讲解: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主要阐述了“道”和“名”的观念。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始基,是超越感官和理性认识的绝对存在。
而名则是人类对事物的一种主观认识和命名。
通过无欲和有欲的观察方式,可以领悟道的奥妙和万物的踪迹。
最后强调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相对观念,指出道是万物变化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一章进一步阐述了相对观念的生成和变化规律。
美与丑、善与不善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界限。
同时强调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相对概念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这一章强调了道家对于社会治理的态度和方法。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等原则可以消除人们的欲望和争斗之心,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人民内心虚静、生活富足、身体强健,同时消除他们的主观意识和欲望,使他们处于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
第四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章揭示了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等价值观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在大道废弛、智慧出现、六亲不和、国家昏乱等情况下,这些价值观才会被强调和推崇。
因此,人们应该超越这些价值观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第五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本文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是超越言语和称谓的,天地万物的始原没有名字,名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不断地无欲,以观察道的奥妙;不断地有欲,以观察道的表现。
这两个方面虽然是同出一源,却因为表现出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这就是玄妙的道理。
这种玄妙深奥无尽,是通往众妙的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刑,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世间人都知道美丽之为美丽,就会产生丑陋;都知道善良之为善良,就会产生恶劣。
所以,有无相生相继,难易相成相生,长短相对比出现,高下互相依存,音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跟随。
圣人处理事情追求无为,实行无言的教化;所有万物都做事情而不自告奋勇,生长而不具有所有权,行动而不自吹自擂,成就而不停止。
唯独不停止,所以永不被淘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提倡贤能,使百姓不争竞;不重视难以得到的物品,使百姓不去偷窃;不显示可追求的对象,使百姓心境不混乱。
圣人治国,空虚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生活保障,减弱自己的私欲,强健自己的骨气。
常常让百姓没有欲望和无知,使那些聪明人不敢有欲望。
实行无为,就没有事情不能处理好。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深远,而用之或不尽。
道广,而用之或不久。
道圣,而用之或不足。
故有馀而弗能也。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道是匍匐而涌动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穷尽;它是深远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广大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圣洁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取尽。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共有81章。
下面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的开篇,表达了道是无法言说、无法名状的,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章强调了对于美和善的定义,认为只有相对的存在才能体现真正的美和善。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一章主张以平等、简朴的方式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虚无和无限性,认为道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存在。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章讲述了天地和圣人的慈悲和无私,以及人们应该效仿的道德行为。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持久和无穷,以及它是万物之根的概念。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一章讲述了道的永恒和不变,以及它的存在为万物提供了持久和生命力。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一章比喻道的优良特性,认为道具有柔软、顺从和养育万物的特点。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一章告诫人们要保持适度和谦虚,以免陷入骄傲和失去。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满脑宏杳,能以取天下乎?这一章强调了内心的专注和柔软的品质,认为这是实现道的方式。
以上只是对《道德经》的一小部分进行解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章节进行详细解析。
《道德经》是一部深奥而富有智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人生和社会治理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第一章···原文:1、道,可道,非恒道;2、名,可名,非恒名。
3、无,名天地之始;4、有,名万物之母。
5、故:6、常无,欲以观其妙;7、常有,欲以观其徼。
8、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9、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1、道,可以授予之道,不是恒久之道;2、名,可以假借之名,不是恒久之名。
3、无,名隐天地形成的开始;4、有,名显衍生万物的母体。
5、因此:6、常返过去的无中,可以捕获道之奥妙;7、常往未来的有中,可以把控道之范畴。
8、若两者同出无碍,万物名虽各异但道相通。
9、坚持不懈的玄修,是打开一切奥妙的法门。
第二章···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6、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1、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祸根。
2、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
3、所以有无因相而生,难易因相而成,长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倾,音声因相而和,前后因相而随。
4、所以圣人,以无为的境界从事自己的事业,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5、兴起万物于无声的开始,有所作为于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于无驻的境界。
6、因为心无所驻,所以永远不会失去。
第三章···原文:1、不尚贤,使民不争。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5、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6、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1、不标榜圣贤,使世人不起争念。
2、不稀罕珍宝,使世人不生盗意。
3、不诱发邪欲,使世人不乱其心。
4、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百姓心里谦卑,腹中饱足,精神内守,筋骨强壮。
5、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求而知、无欲而得的益处,使他们知晓不可妄为的道理。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老子道德经注释《老子道德经》1.第一章1.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注释: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 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以及万物运行的规律;第二个“道” 是言说、表述的意思。
“非常道”,即不是通常所说的道,意味着真正的“道” 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
2.“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 指对事物的称呼、概念;第二个“名” 也是命名、称呼的意思。
“非常名” 表示不是普通的名称概念,真正的事物本质难以用固定的名称来完全定义。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 指的是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没有具体的名称和形态;“有名”则是指万物产生之后,有了各自的名称和特征,所以说“有名” 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 指经常保持一种无的状态或心境,去观察“道” 的微妙之处;“常有” 则是从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的表象和边界。
5.“玄”:形容道的深奥、神秘、难以理解。
3.译文: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名称来称呼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是天地的初始状态;有名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保持无的状态,想要以此来观察道的微妙;经常保持有的状态,想要以此来观察道的表象。
这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
玄而又玄,是宇宙万物奥妙的总门。
2.第二章1.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注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概念也就产生了。
这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美和丑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XXX,为而XXX,功成而不居。
XXX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XXX,似万物之宗;XXX,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XXX之先。
解释】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
幽隐的很哪,似亡而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原文与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其作者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道德经探讨了人类存在和处世之道,对于道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道德经的原文出发,解析其中的道家思想。
1. 道家思想的基本原理道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道”,即宇宙万物的根源和统一。
道经常被描述为“无”,即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又无可限制。
这一思想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序篇)。
这意味着道不是可以被言说或命名的,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是不可思议的存在。
2. 道家思想的实践原则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提倡无为而治。
这并不意味着不做任何事情,而是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以无私的态度去面对事物。
道德经中强调:“去彼取此,以为天下式”(《道德经》第二章),意味着要摒弃功利之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然。
3. 道家思想的均衡观念道家思想强调平衡和谐。
道德经提倡不偏不倚,应对万物采取平衡的态度。
例如,“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道德经》第十章)。
这意味着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在的宁静。
4. 道家思想的反思与返璞归真道德经中经常强调反思和返璞归真的重要性。
通过反思,人们可以洞悉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返璞归真则是摒弃繁杂的欲望和妄念,回归到最本真的自我。
例如,“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这意味着要从表象中看到本质,从多样中找到一致。
5. 道家思想的自然观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德经中强调“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这意味着要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单纯,回归到自然的状态。
同时,道德经也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五章)。
这意味着人应该顺应地球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原理和观念。
通过对其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注解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道德经开篇便讲明真理无法被言语所表达,因为真理本身是无名无形的,无法被人类理智思维所理解。
只有超越表象的境界,才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个世界的奥妙。
玄妙无穷,而玄妙之门便在于超越了名与欲的束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这个章节讲的是相对地位的概念,也就是指“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对立的概念是相互依存的,互相成就的,而不像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是对立的。
因此,理解这个世界必须超越常人的思维认知,圣人行事处于无为,而行为就是他的言传身教,万物都是凭空生长而不让人类去把持和支配。
圣人不会固守功勋而过分自信,他不着意于成功而更不会让功成名就定格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他总是不变的、永恒的、独立的。
知(zhī)我者,谓(wèi)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求(qiú)者得之未必喜,舍(shě)者若(ruò)失之。
是故无(wú)为者多(duō)欲,有(yǒu)为者多(duō)劳。
夫(fú)奚(xī)以知(zhī)此,可以(kě yǐ)得乎?有(yǒu)道(dào)者明(míng),无(wú)道(dào)者暗(àn)。
显(xiǎn)道(dào)者有(yǒu)容(róng),德(dé)道(dào)者备(bèi)至(zhì)。
失(shī)之者,亡(wáng)之;希(xī)之者,得之;众(zhòng)之者,遗之。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全书由81章组成,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道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无为而治、天道自然、返璞归真等。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和名字所描述。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是相对的,有了美就会产生丑,有了善就会产生恶。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治理国家,通过不崇拜贤才,不追求珍贵财物和私欲的满足,使人民不争斗、不偷盗,使人民的心境平静。
他们以虚心接纳智者的建议,不敢自作主张。
他们不为个人意图,而达到无为而治,无事而耕,无味而饮。
他们固执小事,结果解决了大问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解除烦扰,汇聚光芒,共存干扰,它像是一片深渊。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来自于上古之神。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芥一般,圣人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箱子,虚而不倚弯,动而能够产生更多。
过多的言语只会带来烦恼,不如保持内心平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永生不灭,这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基。
永恒地存在,却不被使用。
第七章:天长地久。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和译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聃)。
《道德经》全文共分十八章,约五千字,内容包括道、德、仁、义、礼、法、兵、刑、儒、墨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精髓。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二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三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五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不欲往,众人皆欲往,我独欲清,众人皆欲浊。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九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一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十二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第十三章:淡兮其若海,漂泊无所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第十四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第十五章: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中华传统经典老子全文及译文中华传统经典老子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中华传统经典老子全文及译文,我们来看看。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
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泯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为。
【译文】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
《道德经》全文及解读《老子》|道家|道家思想
■简要介绍
《道德经》或称《老子》或称《五千言》,后尊称《道德真经》,相传是老子避祸出函谷关时,应当地总兵尹喜之邀,留下的五千言文字。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玄奥精深、义理博大,堪称哲理第一书。
它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阐述了如何让人们的个人修身达到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等境界,如何让人们的处世达到以柔克刚、不求而得、天人合一等等境界,如何让君主的治国达到为无为而治、德善德信而令百姓莫之令而自均等等境界,以至于如何用兵、如何让天地万物各展本性、并行不悖、即长且久等等境界。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其道教尊称名称为“太上老君”,亦被尊称为“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另
一说法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老子》作为一本道家的哲理书,却具有非常高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小。
它主要阐述自然无为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
在形式上,此书是语录体韵文,语言精练,多排比对偶之句。
修辞凝练,音节铿锵,理虽玄远,文实多姿。
其修辞比况,多为后世文士所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