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傲慢与偏见原文与解析《傲慢与偏见》原文与解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傲慢与偏见》的原文进行解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第一章青年女子伊丽莎白·班内特回忆起姐姐简的言行,对准备前来拜访的贵族达西先生心生反感。
达西的高傲态度激起了伊丽莎白心中的偏见,但她的父亲劝她以宽容心态看待人。
第二章在一个社交聚会上,伊丽莎白受到舞会上遇到的达西先生的冷漠对待。
达西先生向朋友波斯蒂洛夫斯基夫妇傲慢地评论了班内特家姐妹,这使得伊丽莎白对他更加深恶痛绝。
第三章伊丽莎白再次遇到达西,但她的朋友夏绿蒂与他的朋友黛安娜·布莱顿离婚的消息又使她对达西产生了新的偏见。
然而,在一个庭院游戏中,她对达西的印象逐渐改变。
第四章达西先生向伊丽莎白解释了过去对班内特家的评论,并辩解说自己对黛安娜·布莱顿并无婚姻意向。
这一次的交流使得伊丽莎白对达西重新考虑,对自己的偏见感到愧疚。
第五章伊丽莎白的妹妹琼莉和彬格莱家的继承人宾利先生产生了感情。
伊丽莎白起初对这段感情非常支持,但宾利先生突然离开了彬格莱庄园,给琼莉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第六章奥斯本先生来到班内特家担任管家,他是达西伯爵的表兄弟,也是达西和他家族的共同朋友。
奥斯本向伊丽莎白透露了达西曾以高傲态度对待彬格莱家族的真相。
第七章达西向伊丽莎白表达了自己深爱她的情感,承认自己曾因为傲慢而阻止了他与她真正接触的机会。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真诚表白感到意外,她逐渐对他的偏见消失了。
第八章班内特家决定接受达西的求婚,但达西的母亲对这个决定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达西坚定地站在伊丽莎白这一边,这使得他们的婚姻备受质疑和困扰。
第九章班内特家中的琼莉和宾利先生重新见面,并解开了之前的误会。
他们最终结为连理,喜结良缘。
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也经过一段艰难的调整后变得幸福。
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丰富和复杂性。
初一语文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之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该作进行赏析,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傲慢与偏见的主题。
一、人物形象的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多种多样,从中可以看到不同人物的傲慢与偏见。
以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为例,她是一个聪明、独立的女性,但她对达西先生抱有偏见,使得她误解了他的真实性格。
而达西先生也在一开始对班内特姐妹产生了傲慢的态度,认为她们低贱而不值得接触。
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成长,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纠正了自己的傲慢与偏见。
二、社会阶级的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关于社会阶级与财富的小说。
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家庭对其他社会阶级持有傲慢的态度,认为他们是下等人。
例如,达西先生的姑妈便因为班内特家境普通而嘲笑他们。
但实际上,财富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正如达西先生在小说中逐渐认识到的那样。
小说通过描写不同社会阶级的人物形象,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傲慢与偏见。
三、婚姻观念的傲慢与偏见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通过人物的婚姻观念展示了社会中的傲慢与偏见。
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她的姐妹们在面对婚姻问题时,强调要找到一个有爱情和尊重的婚姻。
相比之下,她们的母亲则更加注重找到一个有财富和地位的丈夫。
这种傲慢的婚姻观念使得她们在婚姻选择上产生了偏见,成为了她们之后遇到困境的原因之一。
四、改变与成长的机会《傲慢与偏见》通过描写人物的成长和改变,强调了改变与成长的重要性。
尤其是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在小说中的转变,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达西先生的偏见是错误的,并学会了宽容与谅解。
同时,达西先生也通过班内特姐妹的启发,改变了自己傲慢的性格。
小说通过这样的人物描写,让读者明白只有通过改变和成长,才能摆脱傲慢与偏见的束缚,获得幸福和真正的自由。
总结:《傲慢与偏见》是一部揭示人性中傲慢与偏见问题的经典之作。
傲慢与偏见情节分析《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创作的经典小说,以描绘早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婚姻观念和人际关系为主题。
本文将对小说中的情节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傲慢与偏见如何影响人物命运和故事发展。
第一部分:达西先生的傲慢与伊丽莎白的偏见小说中最为著名的情节之一便是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班纳特之间的相识和相爱。
而达西先生一直以来都以其高傲的姿态而为人所知,对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瞧不起。
这种傲慢的态度首先在伊丽莎白第一次见到达西时就得到了体现,伊丽莎白被他的傲慢给深深触动。
而同样,伊丽莎白也以其个性化的偏见预先评判了达西的人品。
然而,在后续的故事中,随着两人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他们的傲慢与偏见逐渐被打破,最终走到了一起。
这一情节的发展展示了傲慢与偏见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理解而被战胜的事实。
第二部分:家族傲慢与爱情观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通过不同家庭的傲慢态度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上层对婚姻的看法。
班纳特家的傲慢源自他们过度强调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地位,以为这能使其女儿顺利嫁入上流社会,同时也看不起社会地位较低的人。
相反,达西家的傲慢则体现在他们对地位和财富的过分追求,认为只有家族的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当的人才能与之结婚。
在小说中,这种傲慢态度给人物的爱情观带来了不小的问题。
例如,班纳特家对达西兄妹的傲慢态度,使得达西先生一度拒绝了对简·班纳特的追求,直到了解到简的真心才最终悔过自新。
傲慢的家族背景和对社会地位的过度追求,导致了许多不幸的婚姻和错失的机会。
第三部分:对外界的偏见与误解除了傲慢与偏见在感情上的影响外,小说还展示了对他人的偏见和误解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普遍对他人产生了主观的印象,并以此为基础对他们做出判断。
这种偏见和误解使得人物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变得困难。
例如,伊丽莎白一开始对达西的种种行为有偏见,以为他是个冷酷无情的人。
而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家庭背景也抱有偏见,无法接受要与她结婚。
电影傲慢与偏见赏析(精选五篇)第一篇:电影傲慢与偏见赏析伊丽莎白的婚姻观——赏析电影《傲慢与偏见》有感“唯有爱情才能让我走进婚姻的殿堂”这是伊丽莎白在电影里的经典台词。
她的确是这样做的,最后她选择了她爱的达西,拥有了完美的婚姻。
电影选景在英国的乡村。
美丽的田间,辽阔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带我走进的这部电影。
这样的开始吸引了我,让我心里安静,想去静静的欣赏这部电影。
与原著相比,电影稍作改动,整体而言非常流畅、节奏紧凑、速度适中。
电影中有很多细节,达西的的言语并不多,很多时候是通过眼神、动作表现内心。
在舞会上,第一次见到伊丽莎白目光停留在她身上。
当伊丽莎白牵着达西手坐上马车后,镜头对准达西的手,他的手突然张开。
他出于礼节这样做,内心很矛盾很紧张。
在柯林斯的家中,达西与伊丽莎白对话,他紧紧抓住他的手套,并在夏洛特回家时迅速离开,充分表现了他的紧张,矛盾的心情。
这部戏中,男女演员的表现非常精彩。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浪漫单纯的爱情符号,典型的英国文化象征。
伊丽莎白是贝内特家的二女儿,她清新美丽、具有灵性、活泼可爱、坚韧自我。
在那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她是多么独特,相信爱情,说出“唯有爱情才能让我走进婚姻的殿堂”。
这是伊丽莎白的婚姻观,也是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简对婚姻的失望,创造了达西这个傲慢、忠诚、帅气、固执的人物。
伊丽莎白是幸运的,她遇到了达西,尽管开始她并不喜欢达西,对达西冷嘲热讽,由于轻信了威克姆的话对达西误会深深,甚至在达西表白时她说出“哪怕全天下的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嫁给你”的狠话,他们矛盾重重。
直到达西写信告诉他真相,并且伊丽莎白听到仆人和达西朋友对他评价,以及达西促成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他们的误会才真正化解。
开始达西认为贝内特家族的接近是因为金钱的关系(贝内特太太的想法),但当他真正的了解了伊丽莎白发现自己是错的,伊丽莎白自尊、高贵的品质吸引着达西,令他深陷爱河。
达西挣扎在爱情和门第之间,内心矛盾重重,最终爱情战胜了其他。
赏析《傲慢与偏见》通过对作者生活背景的了解,我认为《傲慢与偏见》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小说中的人物所在阶层与作者所在的社会阶层相似,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能够深入角色场景,游刃有余。
在小说中,没有特别突出的矛盾,以班纳特一家女儿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英国的乡村生活和乡土风情。
成功的原因之二是作者成熟的内心世界和高超的文笔,读这部小说,不禁赞叹作者简·奥斯汀对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深邃的洞察力,她对于人物的心理、感情描写的尤为细腻,小说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个性鲜明。
首先,小说中,对每个人物都进行认真细致的刻画。
在三十五章,在达西的信中,达西表达自己对班纳特家族的印象。
其实,作者也刻意使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突出简和伊利莎白与其他人物显著的差异。
班纳特夫人和三位妹妹待人处事缺乏体统,在整个故事发展中,班纳特太太是一个爱慕虚荣,攀权附贵显得格外俗气的妇女,遇事大惊小怪,显得缺乏修养。
小女儿莉迪亚生活空虚,喜欢卖弄风情,头脑简单,对待爱情潦草,并且和维克汉姆私奔,使家庭蒙羞。
堂兄柯斯林自负,趋炎附势,对人、对事矫揉造作,愚蠢迂腐的形象让人反感厌恶。
但是简和伊利莎白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却依然形象高贵,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主角被自然的突出和烘托。
简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性格随和,与彬格莱结为连理是众望所归,伊利莎白充满智慧,富有思想,性格独立,能显出她内心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
其次,小说的一个重要中心是爱情与婚姻。
小说中的女孩们性格各异,思想层次也不同,这也使得她们有不同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简和彬格莱有着相似的性格,他们的关系发展平缓、稳定,他们的结合没有悬念。
伊利莎白和达西的爱情围绕“傲慢”和“偏见”两个关键词,虽然一波三折,比较艰辛,但也是众望所归。
最令人惋惜的是柯斯林和夏洛蒂的结合,夏洛蒂受过良好的教育,通过一些舞会中她的表现和谈吐可以看出她的聪明和得体,但是她家境不好,和当时的很多女孩一样,把婚姻作为目标和改善处境的方法,作者通过伊利莎白的态度,体现了自己对于这种做法的不赞成。
傲慢与偏见赏析一千字以上篇一:傲慢与偏见赏析《傲慢与偏见》赏析《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简·奥斯汀,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
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
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
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
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奥斯汀在研究她所处的社会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正如她通过伊丽莎白的口所说的:“世事经历得越多,我就越发对这个世界不满。
世人都是反复无常的,那种表面的优点或见识是很不可靠的。
日复一日,我的这种信念更加坚定。
”于是她就拿起反讽和喜剧这两种有力的艺术武器来批判那些不合理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乡绅贵族阶层的保守人物,揭露他们的虚伪,嘲弄他们的愚蠢。
傲慢与偏见段落赏析《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精湛的文学技巧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闻名。
以下是对小说中一些经典段落的赏析。
1. 开篇段落赏析:英文: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 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 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句话是小说的开篇,它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指出了一个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总会被周围的人视为潜在的女婿。
这句话不仅设定了小说的基调,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看法。
2. 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班纳特相遇:英文:But no sooner had he made it clear that he had no intentions of dancing with Elizabeth, th an he began to find it rather agreeable to be stan ding near her, and even to hear her talk.这段描述了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在舞会上的初次相遇。
达西先生的傲慢和伊丽莎白的独立性格在这一段落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为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埋下了伏笔。
3. 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先生的求婚:英文:"I am perfectly convinced," said Elizabeth, "that Mr. Collins has neither the sense nor the feel ings of a man in love. His heart seems to be entir ely absorbed in his livelihood, and hisſtyle of living is a subject on which he can talk with animation."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这段话展现了她的聪明和对爱情的理解。
《傲慢与偏见》点评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她最负盛名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日常生活为素材,描绘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婚姻大事的不同处理方式,展示了乡镇中产阶级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傲慢与偏见》展现了奥斯汀精湛的文学造诣。
她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情节安排紧凑而富有张力,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期待。
其次,从主题角度来看,《傲慢与偏见》深刻探讨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
小说中的主角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最终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强调了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认为男女双方的感情应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此外,《傲慢与偏见》还通过对贵族生活方式的描写,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风貌和习俗。
小说中的贵族们注重礼仪和修养,这种生活方式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同时,作者也
通过小说中的贵族形象,表达了对贵族阶层的独特见解和批判。
总的来说,《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价值和主题意义的经典小说。
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奥斯汀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让我们思考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以及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习俗。
无论是从文学、主题还是社会角度来看,《傲慢与偏见》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傲慢与偏见》赏析《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简·奥斯汀,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
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
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
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
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奥斯汀在研究她所处的社会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正如她通过伊丽莎白的口所说的:“世事经历得越多,我就越发对这个世界不满。
世人都是反复无常的,那种表面的优点或见识是很不可靠的。
日复一日,我的这种信念更加坚定。
”于是她就拿起反讽和喜剧这两种有力的艺术武器来批判那些不合理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乡绅贵族阶层的保守人物,揭露他们的虚伪,嘲弄他们的愚蠢。
正如她所说的:“我承认,愚蠢的行为、荒谬的事情、异想天开的古怪念头、前后矛盾的言行,都使我觉得好笑,只要有可能,我就要嘲笑它们。
”她在《傲慢与偏见》中正是这样做的,而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正如奥康瑙尔所说,奥斯汀是位“最杰出的道德家,她总是通过小说来教育读者,而且她教导的方式是谨慎而周到的”。
她在小说中从不说教,而总是寓教于讽,寓教于乐,让读者从作品那些滑稽可笑人物的自相矛盾、荒谬可笑的言谈举止和适得其反的行为中得到乐趣与启迪。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在1796年开始动笔,通过婚姻问题的描写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
故事围绕贝内特一家几个女儿的婚姻大事展开。
小乡绅贝内特有五个千金,贝内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
邻居宾利是个有钱的单身汉,在一次舞会上,他对贝内特家的大女儿简一见钟情。
参加舞会的还有宾利的好友达西,他英俊富有,许多姑娘纷纷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骄傲,认为她们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包括简的妹妹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自尊心很强,决定不去理睬这个傲慢的家伙。
可是不久,达西对活泼可爱的她产生了好感,在另一次舞会上主动请她同舞,达西逐渐对伊丽莎白改变了看法。
达西虽然欣赏伊丽莎白,但无法忍受她的母亲和妹妹们粗俗无礼的举止,担心简只是看上了宾利的财富,劝说宾利放弃简。
宾利不辞而别,但简对他还是一片深情。
附近小镇有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威克姆,人人都夸他,伊丽莎白也对他产生了好感。
他对伊丽莎白说,他父亲是达西家的总管,达西的父亲曾在遗嘱中建议达西给他一笔财产,而这笔财产却被达西吞没了。
伊丽莎白听后,对达西更加反感。
伊丽莎白遇到达西,达西无法抑制对她的爱慕之情,向她求婚,但态度还是那么傲慢,加之伊丽莎白之前便对他有严重偏见,便坚决谢绝了他的求婚。
这一打击使达西第一次认识到骄傲自负带来的恶果,他痛苦地离开了,留下一封信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伊丽莎白读信后因错怪达西感到十分后悔。
第二年,伊丽莎白来到达西的庄园,了解到达西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
伊丽莎白偶遇达西,发现他的态度大大改观,对她的舅父母彬彬有礼,渐渐地对他的偏见消除了。
小妹莉迪亚随负累累赌债的威克姆私奔了,这种家丑使伊丽莎白非常难堪,以为达西会更瞧不起自己。
但事实出乎她的意料,达西想办法替她解决了难题。
从此,伊丽莎白往日对达西的偏见统统化为真诚之爱。
宾利和简经过一番周折,言归于好,一对情人沉浸在欢乐之中。
一心想让自己女儿安妮嫁给达西的伯德夫人匆匆赶来,要伊丽莎白保证不与达西结婚,伊丽莎白断然拒绝。
此事传到达西耳中,他知道伊丽莎白已经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诚恳地再次向她求婚,一对曾因傲慢和偏见而延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此小说人物性格非常鲜明,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
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
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达西的性格总的说来三个层面,即外在的傲慢与内在的爱心以及知错就改。
在这三方面重重交织下构成了丰满的人物形象。
但他智力超人,为人直率,但是同样也有着容易草率地下结论的毛病。
他的贵族出身和巨额财产又让他过于傲慢自大。
事实上,他的桀骜不驯正是致使他首次求婚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他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他谈得更多的是他们之间的地位有多么悬殊,而不是她的魅力、美貌或其他恭维的话。
伊丽莎白的拒绝营造了他谦卑的品质。
尽管达西不喜欢伊丽莎白卑微的社会关系,但是他一如既往地钟情于伊丽莎白,让故事有了发展缝隙。
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
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
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
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
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
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
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事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
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两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
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奥斯汀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她都将他们写得真实动人。
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伊丽莎白是一个具有独立灵魂的人物,她因睿智而美丽,她敢于做那个受名利束缚时代的真正的女性.她真挚善良的心,令人动容.那是不容一丝玷污和污蔑的,如兰草般芳香美好。
就著作本身来说,最亮点的部分应该是其语言了,《傲慢与偏见》语言清丽流畅,机智幽默,人物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对话生动有趣。
她既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着意描写人物的外表,也不象现代派小说那样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是用对话、行动来表现一个又一个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使其塑造的人物散发出经久不息的魅力。
奥斯丁善于利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凸现主题思想,其中渗透着的幽默效果让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进行人生哲理的思考。
正是这些幽默讽刺的语言,使《傲慢与偏见》经久不衰,并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
语言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会受到人物性格、性别等的因素而产生不同的语言风格,正是语言与这些关系的巧妙运用,奥斯汀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独具个性特征的人物,同时再加上幽默、反讽的特点,更使得这部小说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傲慢与偏见》另一特色就是所有主人翁活动性。
以达西为例,他是个不受人喜爱的傲慢男人,他向来亦不屑周围肤浅的人际关系,此种僵化的对立就在他终于为伊丽莎白动心的那一刻起了剧变,他在压抑多时之后决定勇敢示爱,不意却遭受毫无情面可言的拒绝,对他来说,傲慢也许有理,偏见却是无情,此两者交之而产生的冲击在所难免。
达西与伊丽莎白形同水火的命运,挣扎在其它事件接连的失序演出,达西痛定思痛,而有了剧力万均峰回路转,这种「认知」的功夫,往往就是小说人物中主角人物的再生,一个人物之所以能够生动,在性格上必有无法测度的地方。
《傲慢与偏见》虽是一出闪烁着斗智意味的爱情轻喜剧,实则说明了人必须行动和自省才有希望,人的尊严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行动和自省中淬炼获得,透过理性的行动,把人类的王国建立得具有一个心灵价值的模式,以与物质俗世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