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
- 格式:ppt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45
小浪底工程(小资料)小浪底工程(小资料)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本世纪最大的一项治黄工程,也是我国第二大水利枢纽,位于河南洛阳以北40公里,在万里黄河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
这里上距三门峡130 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28公里,处于承上启下,控制黄河泥沙的关键部位。
工程于1994年正式动工,计划于2001年竣工并网发电。
总投资控制在350 亿元人民币以内。
其中世行贷款11.09亿美元,是中国利用世行贷款最多的一个项目。
小浪底工程被中外专家誉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水利工程之一。
其建设波及动迁人口4 .3 万,施工建设中破解了多项世界难题。
由于根据世行要求全部采用国际招标,工程建设汇集了5 0 多个国家的承包商。
主体工程施工几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并且采用现代合同管理体制。
工程建设中,从工人的工作意识到施工质量都受到了一次国际考验,从中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工程管理模式,为今后小浪底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提供了借鉴。
世行官员也赞赏地称,小浪底工程是世行在中国投资最成功的项目。
为了防止小浪底受流失泥沙淤积的影响、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治黄专家设计了特殊的方案:当汛期来临时,水库敞泄不蓄水,湖光山色暂消退;湖面收窄成河,湍急的洪水即可携带泥沙,自湖中河道穿过。
这种不同于“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可保证小浪底蓄水库容长期有效使用。
加上水库拥有7 0 多亿方的拦沙库容,完全可以使得下游河床在2 0 年内不再淤积抬高,也为治黄赢得宝贵时间。
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回水可直达三门峡水库坝下,从而在洛阳至三门峡之间的群山峡谷中,形成1 0 0 多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
届时,东出潼关,可见两个美丽的人工湖相依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
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兴建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正实现着中国人民千年的梦想。
《华南新闻》(1 9 9 7 1 0 2 9 一版)。
小浪底工程施工简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该工程是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
工程浩大,总工期十一年。
小浪底工程分为三个部分: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和公用设施工程。
主体工程包括大坝、泄洪排沙系统、电站和水库淹没区等。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1663米,坝高160米。
泄洪排沙系统由4条泄洪隧洞和4条排沙隧洞组成,用于排泄洪水和泥沙。
电站安装了18台单机容量为6.5万千瓦的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56万千瓦。
水库淹没区涉及河南、山西两省,共计淹没土地约272.3平方公里。
辅助工程主要包括施工道路、桥梁、供电、供水等。
施工道路分为外线公路和内线公路,连接了工程现场与周边地区。
黄河公路桥横跨黄河,连接河南与山西两省。
施工供电工程为工程现场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
供水工程则确保了施工现场的用水需求。
公用设施工程包括生活区、生产区、办公区等。
生活区为施工人员提供了住宿、餐饮、医疗等服务。
生产区包括混凝土拌合系统、钢筋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等,为工程施工提供了原材料和构件。
办公区则为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提供了工作场所。
小浪底工程施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首先,施工场地位于黄河峡谷出口处,地形复杂,地质条件恶劣,给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
其次,工程量大,工期紧张,需要高效的组织和管理。
此外,工程涉及多个省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充分发挥了艰苦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成果。
他们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如混凝土重力坝施工、隧洞开挖、机组安装等,确保了工程质量。
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努力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小浪底工程的建成投用,将为黄河流域的防洪、供水、发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概况: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三门峡水利枢纽下游130公里、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
坝址所在地南岸为孟津县小浪底村,北岸为济源市蓼坞村,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
小浪底水利枢纽坝顶高程281m,正常高水位275m,库容126.5亿m3,淤沙库容75.5亿m3,调水调沙库容10.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m3,千年一遇设计洪水蓄洪量38.2亿m3,万年一遇校核洪水蓄洪量40.5亿m3。
死水位230m,汛期防洪限制水位254m,防凌限制水位266m。
防洪最大泄量17000亿m3/s,正常死水位泄量略大于8000m3/s。
小浪底水库正常蓄水位时淹没影响面积277.8km2,施工区占地23.33km2,共涉及河南、山西两省的济源、孟津、新安、渑池、陕县、平陆、夏县、垣曲8县(市)33个乡镇,动迁年移民20万人。
[3]1991年9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程开工。
2009年4月,全部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
[4]工程全部竣工后,水库面积达272.3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51亿千瓦时;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
小浪底水库两岸分别为秦岭山系的崤山、韶山和邙山;中条山系、太行山系的王屋山。
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
它处在承上启下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控制黄河输沙量的100%,可滞拦泥沙78亿吨,相当于20年下游河床不淤积抬高。
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28日实现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总工期11年,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土建国际标商务评标
杨娜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1999(021)012
【摘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土建工程实行国际竞争悸招标,来自法国,瑞典,巴西,喀麦隆,韩国,西班牙,德国,意在利和中国的34家承包商参加了投标,10家联营体提交了27份标书。
在基本建设工程中采取招标承包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工程建设,这对推动基本建设工程的健康发展,完善我国的招标制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杨娜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52.68
【相关文献】
1.对工程咨询服务招标评标中商务标评标方法的探讨 [J], 宋竞辉
2.小浪底水利枢纽土建工程评标决标问题探讨 [J], 李建华;轩俭玲
3.二滩国际招标工程土建标招标及评标综述 [J], 颜光宗
4.综合评标法在园林工程商务标评标中的应用:以石嘴山滨湖大道二期道路景观绿化工程为例 [J], 翟彦
5.商务标、经济标、技术标如何区分?三者在评标中所占分值如何计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简介佚名【期刊名称】《西北水电》【年(卷),期】1993(000)004【摘要】小浪底水利枢纽主要由拦河大坝、泄洪系统及发电系统组成。
拟建大坝为粘土斜墙堆石坝,水库正常蓄水位275m。
设计洪水流量40000m~3/s,总库容126.5亿m,其中有效库容51亿m~3,淤积库容75.5亿m~3。
坝顶高程281m,最大坝高154m,坝顶长1317m,宽15m。
坝体总方量4813万m~3。
主体工程土石方总开挖量为3240万m~3,土石方总填筑量为5040万m~3,混疑土和钢筋混凝土269万m~3。
泄洪建筑物包括9条输水隧洞。
其中明流泄洪洞三条,尺寸(宽×高)为10m×11.5m,10m×12m,10m×13m。
由导流改建而成的孔板消能泄洪洞三条,洞径14.5m及三条洞径6.5m的排沙洞,此外,还设有一座正常溢洪道和一座非常溢洪道,最高洪水位时,其最大泄洪能力可达20000m~3/s。
发电系统由6条洞径7.5m的发电引水隧洞和地下厂房、尾水洞及挡沙闸组成。
其地下厂房总开挖长度251.5m,最大跨度26.2m,最大开挖高度57.94m。
内装6台30万kW混流式水轮机。
总装机容量180万kW,保证出力30.5万kW,年发电量51亿kW·h。
【总页数】1页(P63-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7【相关文献】1.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简介 [J], 胡宝玉2.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水文观测悬索桥主缆索力测定 [J], 随灿;孙丽娟;王大帅3."寓教于研"式的地理研学旅行设计——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为例 [J], 张志磊;杨丽4.土石坝白蚁综合防控技术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中的应用实践 [J], 屈章彬;蔡勤学;张树田;石磊;张金水;丁凯5.黄河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一地一景黄河美景——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J], 张亦弛(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施工一、项目背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工程,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工程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提高黄河流域的防洪能力,促进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项目概况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包括小浪底大坝、水库和生态修复工程等多个子工程。
其中,小浪底大坝是该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起到蓄水和调节黄河水量的作用。
水库的设计总库容为20亿立方米,可以有效地缓解黄河上游地区的干旱和旱灾,提高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施工过程1.立项阶段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立项工作于2010年启动。
立项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技术方案和投资计划,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进行论证审查。
在立项阶段,项目审批单位将召开相关会议,听取有关专家和单位的意见,最终确定项目的建设方案。
2.设计阶段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工作于2012年开始。
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工程的结构类型、设施布局和施工工艺,编制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
设计单位将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3.招标阶段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招标工作于2015年启动。
招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向社会公开竞标信息,吸引有能力的施工单位参与竞标。
招标单位将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参加竞标评审。
最终确定中标单位,并签订施工合同。
4.施工阶段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施工工作于2016年正式开工。
施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组织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作业。
施工单位将根据施工进度和质量要求,合理组织施工人员和设备,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施工单位还需积极配合有关监理单位进行现场监督和检查,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
5.竣工阶段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于2020年完成。
竣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工程的可行性、设计符合性、工程质量和安全等方面进行验收检查。
小浪底工程一、项目背景小浪底工程,又称三峡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著名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下游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该工程于1993年开始建设,于2003年正式投入使用。
小浪底工程的建设有效解决了三峡库区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和航运问题,对于提高长江河谷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设计小浪底工程位于长江中游的重要航道上,主要由坝体、泄洪闸、船闸、发电站和航道等部分组成。
坝体是整个工程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防洪和调节水位。
泄洪闸是用于调节库区水位,防止水库溢洪的重要设施。
船闸则是为了方便船舶过闸而建设的,在船舶运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发电站则是小浪底工程的重要功能之一,用于利用水力发电资源,提供清洁能源。
航道则是工程中用以保证航运畅通的重要部分,主要用于船舶通行。
三、工程效益小浪底工程的建设对于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小浪底工程解决了三峡库区下游的洪水灾害问题,保护了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其次,工程建设使得长江航运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加快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小浪底工程的发电站以其巨大的发电能力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资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环保措施在小浪底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在坝体建设过程中,采用了生态混凝土和生态绿化等措施,减少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发电站运行过程中,采用了水轮发电技术,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此外,在工程的设计中,还特别注意了对当地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保护,确保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五、项目展望小浪底工程的建设不仅满足了当前的需求,还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需求将日益增长,小浪底工程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工程建设方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同时,工程建设方还将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工程的运行效率,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2006年5月,全长2309米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全线浇筑达到设计高程185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
1994年12月14日,当今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它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113万移民的安置费300.7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
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进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配有26台发电机的两个电站年均发电量849亿度。
航运能力将从现有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同时运输成本也将降低35%为双线五级(葛洲坝为单级船闸),单线全长1607米,由低至高依次为1-5#闸室,每个闸室长280米,宽34米,可通过万吨级船队,船只通过永久船闸需 2.5-3小时,主要供货运船队通航。
闸室内水位的升降靠输水系统完成。
这个深槽开挖最大深度170米,总开挖量3685万立方米,为三峡工程总开挖量的40%。
混凝土浇注量357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4.17万吨。
1999年底,永久船闸基础开挖工程全部完成。
2000年开始闸门金属结构安装,2002年6月闸门安装完毕,2003年7月永久船闸通航 2、水电站大。
三峡水电站将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时的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地下厂房装有6台水轮发电机组),外加两台5万千瓦时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达1000亿度,将是世界最大水电站。
小浪底水利枢纽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既可较好地控制黄河洪水,又可利用其淤沙库容拦截泥沙,进行调水调沙运用,减缓下游河床的淤积抬高。
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小浪底工程在“八五”期间动工兴建。
小浪底工程1991年9月开始前期工程建设,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截流,2000年元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取得了工期提前,投资节约,质量优良的好成绩,被世界银行誉为该行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项目的典范,在国际国内赢得了广泛赞誉。
2002年至2008年,小浪底工程先后通过了安全技术鉴定、工程及移民部分竣工初步验收和水土保持、工程档案、消防设施、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等专项验收。
2008年12月,小浪底工程通过竣工技术预验收。
2009年4月7日,小浪底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小浪底工程投运以来,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保障黄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与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1篇一、工程背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与济源市之间,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
工程始建于1991年,2001年主体工程完工。
工程主要目标是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等功能。
二、施工难点1. 地质条件复杂: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地处黄河中游峡谷出口,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坝址软弱泥化夹层、左岸单薄分水岭、顺河大断裂、右岸倾倒变形体等工程地质难题。
2. 施工难度大:工程规模宏大,工期紧迫,施工过程中需要克服众多技术难题。
3. 水沙问题:黄河泥沙含量高,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水沙处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施工过程1. 工程设计:在充分研究黄河流域水文、地质、地形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2. 施工准备:组建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技术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
3. 施工实施:按照工程设计,分阶段进行施工。
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基础处理:对坝基进行开挖、清基、固基等处理,确保坝体稳定性。
(2)主体结构施工:包括大坝、溢洪道、发电厂房等主体结构的施工。
(3)辅助设施施工:包括灌溉、供水、交通、通信等辅助设施的施工。
(4)水沙处理:通过优化水库调度,进行水沙处理,降低泥沙含量,减轻水库淤积。
4. 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标准,确保工程安全、可靠、高效。
四、工程成果1. 防洪: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可有效减轻黄河下游洪涝灾害,保护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防凌:工程可降低黄河下游凌汛风险,保障航运安全。
3. 减淤:通过水沙处理,减少水库淤积,延长水库使用寿命。
4. 供水:为下游地区提供生活、工业用水。
5. 灌溉:为下游农田提供灌溉水源。
6. 发电:利用水能资源,为我国电力供应提供保障。
总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施工过程中,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成果。
该工程不仅提高了黄河流域的防洪、防凌、减淤能力,还为我国水利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展现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平。
小浪底水利工程简介小浪底水利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东北部的湘江支流沅江上。
该工程的建设旨在解决沅江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灌溉用水供应和水电发电能力,同时改善防洪和航运条件。
小浪底水利工程于1991年动工,1999年建成投入使用。
工程总投资超过2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水利部重点支持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之一。
整个工程包括了水库、发电站、船闸和泵站等设施。
水库是小浪底水利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工程的最大亮点之一。
水库总库容达到了11.6亿立方米,有效蓄水面积达到了181平方公里。
水库的建设不仅能够提供充足的水资源,还能够调节水流量,减缓洪峰流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防洪作用。
发电站是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充分利用了沅江的水电资源,装置了4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2万千瓦。
每年发电量可达到4.8亿千瓦时,充分满足了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用电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小浪底水利工程还建设了一座现代化的船闸和一个大型泵站,提升了沅江的航运能力和灌溉用水供应能力。
船闸便利了水上交通,促进了沅江流域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
泵站则能够将水库的水资源引入到周边农田,解决了灌溉用水供应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农民收入。
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还改善了防洪和航运条件,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程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未来,小浪底水利工程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小浪底水库工程概况小浪底水库工程位于三门峡水利枢纽下游130公里、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
坝址所在地南岸为孟津县小浪底村,北岸为济源市蓼坞村,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
小浪底水库工程坝顶高程281m,正常高水位275m,库容126.5亿m3,淤沙库容75.5亿m3,调水调沙库容10.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m3,千年一遇设计洪水蓄洪量38.2亿m3,万年一遇校核洪水蓄洪量40.5亿m3。
死水位230m,汛期防洪限制水位254m,防凌限制水位266m。
防洪最大泄量17000亿m3/s,正常死水位泄量略大于8000m3/s。
小浪底水库正常蓄水位时淹没影响面积277.8km2,施工区占地23.33km2,共涉及河南、山西两省的济源、孟津、新安、渑池、陕县、平陆、夏县、垣曲8县(市)33个乡镇,动迁年移民20万人。
1991年9月,小浪底水库工程工程前期工程开工。
2009年4月,全部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
工程全部竣工后,水库面积达272.3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51亿千瓦时;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
小浪底水库两岸分别为秦岭山系的崤山、韶山和邙山;中条山系、太行山系的王屋山。
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
它处在承上启下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控制黄河输沙量的100%,可滞拦泥沙78亿吨,相当于20年下游河床不淤积抬高。
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28日实现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总工期11年,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
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引言: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是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之一。
管理中心是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核心机构,负责协调和管理枢纽的各项工作。
本文将介绍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的职责、组织结构和工作内容,以及其在保障洛阳市及周边地区水资源供应、防洪和灌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管理中心的职责和使命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管理和运行小浪底水利枢纽,确保枢纽的安全稳定运行,充分发挥其水利功能。
管理中心的使命是为洛阳市和周边地区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供应,防止洪水和干旱的发生,保障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的正常运行。
二、组织结构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机构,下设有多个部门和办公室,包括综合管理部、工程管理部、水资源管理部、调度中心、安全管理办公室等。
管理中心由一支高效专业的团队组成,成员包括工程师、技术人员、水利专家和管理人员等,他们分工合作,共同推进管理中心的工作。
三、工作内容1. 水利工程管理:管理中心负责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工程管理,包括对枢纽设施的维护和修复,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
他们通过定期巡视和检查,监测枢纽设备的运行状况,并及时处理故障和问题。
2. 水资源管理:管理中心负责统筹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水资源调度和分配,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根据季节变化和水情状况,管理中心制定相应的水资源调度方案,并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合作,确保供水的稳定性。
3. 防洪工作:小浪底水利枢纽同时发挥着防洪的重要作用,管理中心负责制定防洪预警系统,并组织实施防洪措施。
他们与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密切合作,时刻监测着降雨情况和河流水位,确保在洪水来临时能够及时做出应对。
4. 灌溉管理:管理中心负责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农田灌溉工作。
他们根据农田的需要和灌溉季节的要求,合理调度水源,确保农田得到充足的灌溉水资源。
同时,管理中心与农民合作,开展灌溉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提高灌溉效率和农田产量。
四、作用和意义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的工作对洛阳市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供应:管理中心负责统筹水源调度,确保供水的稳定性,满足城乡居民的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