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早期生命指征的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00.42 KB
- 文档页数:1
脑外伤的护理观察一.对于颅脑损伤病人应设特护记录单,在24—48小时内要严密观察和记录意识,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等变化,不可因诊断的较重,而忽视病情变化的观察,以至延误抢救时机。
病例,女,17岁,因车祸跌倒,伤后昏迷数分钟,入院时意识清楚,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诊断为腹壁软组织损伤,脑震荡。
当日下午出现轻度意识障碍,问话不愿回答,血压逐渐升高,脉搏,呼吸减慢,瞳孔右>左,对光反射迟钝,经检查诊断为脑挫伤,脑水肿继发脑干损伤,立即手术。
由于护士观察病情细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给抢救争取了时间。
二.要注意意识的改变,观察有无意识障碍。
在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过程中临床上以意识改变最为明显且出现得最早,典型的意识变化过程是昏迷→清醒→再昏迷。
但也有14病例,不具有上述典型过程。
对于颅脑损伤的病人入院后或手术后,不论病人是清醒或意识障碍都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如病人由意识清楚发展为朦胧或嗜睡时,由安静转烦躁不安时由昏迷转意识清楚后出现剧烈头痛和频繁的呕吐时,意识障碍逐渐或突然加深时,均为颅内血肿,脑疝先兆,应高度重视,及时处理。
尤其在夜间不应把昏迷后的鼾声误认为熟睡对于伤后或手术后2天内神志清楚的病人,夜间也要每隔约2小时唤醒1次,以避免把昏迷当成熟睡。
病例,男,20岁,因石头击伤右顶部,伤口流血,昏迷1小时后清醒,入院后能准确答话,右顶骨凹陷骨折整复清创术,术后神志清楚,午夜鼾声大作,值班护士误认为是熟睡,次日交班时发现病人已处深昏迷,脑疝形成,立即行开颅探查,见脑组织高度水肿,未见血肿,抢救无效而死亡。
此类教训在予把昏迷当熟睡,严重耽误抢救时机。
三.注意对生命体征的观察。
生命体征的测定时间应按伤情而定,一般伤后24—72小时内,每15—60分钟测量1次,并做好记录。
脑震荡和轻中度脑挫裂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不大,据统计295名脑震荡轻中度脑挫伤病人中生命体征平稳者231人,占78.3%,有轻度改变者64人占21.7%,体温在37.2—37.5℃之间11人,血压收缩压在130—150mmHg之间,舒张压正常者53人(其中2人有高血压病史)。
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目的:重痘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多变,要求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变化,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方法:加强专科护理,使护理计划全面、合理、连续,实施及时、准确。
结果:病情观察及护理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即可造成严重后果,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并发痘,是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关键。
结论:通过密切观察病情,精心护理,合理用药使患者及早从昏迷中醒过来,为临床护理提供最可靠、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标签:重症颅脑损伤;护理;体会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病情重、变化快,它的特点是:多变、易变、突变,因此,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护理工作中,通过严密而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现将我院近年来成功地抢救35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文48例,其中,男33例,女15例,年龄9~72岁。
受伤原因:车祸28例,坠伤及跌伤13例,挤压伤4例,打击伤3例。
受伤至入院时间0.5~78小时。
1.2临床表现闭合伤34例,开放伤14例。
入院时均有意识障碍。
GLS计分3~5分20例,6~8分28例。
休克18例。
瞳孔变化:单侧瞳孔散大20例,双侧瞳孔小于2mm6例,双侧瞳孔散大7例,瞳孔大小多变者8例。
损伤类型:脑挫裂伤12例,原发性脑干损伤及脑疝11例。
颅内出血25例,其中,硬膜外血肿15例,硬膜下血肿8例,多发性血肿2例。
多发伤合并骨折及脏器伤15例。
48例中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2例,创伤性脑梗死3例,肾衰竭2例,MSOF(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3例,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2病情观察2.1意识的观察意识状态是重要的生命体征,它反映着脑的机能状态,因此对意识的观察是l临床病情观察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在观察意识的过程中,凡出现意识障碍由浅入深的迹象,同时伴有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的相应改变,常表示颅内有新的危象发生,应引起充分的注意,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和手术的准备。
重度颅脑外伤死亡讨论记录范文讨论时间:具体时间讨论地点:具体地点主持人:主持人姓名参加人员:参与人员姓名病例汇报患者_____,男性/女性,年龄岁,因“事故原因”于入院时间入院。
入院时患者神志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具体评分分。
头颅 CT 检查显示:详细描述颅脑损伤情况。
入院后立即给予了紧急的抢救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等。
同时,紧急进行了术前准备,并在手术时间进行了开颅手术。
手术中发现手术中所见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手术处理措施。
术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给予了持续的心电监护、呼吸支持、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但患者的病情仍持续恶化,最终于死亡时间死亡。
讨论内容医生A:首先,从患者的受伤机制来看,这次的颅脑外伤非常严重。
详细分析受伤机制及可能造成的损伤。
在入院时,患者的 GCS 评分就很低,这预示着预后不良。
医生 B:同意 A 医生的观点。
手术中我们也发现了手术中的难点和问题,尽管我们尽力进行了处理,但损伤的严重程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医生 C:术后的治疗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脱水降颅压、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等,但患者的脑水肿始终难以有效控制,颅内压持续升高。
医生 D:从影像学检查来看,患者的脑损伤范围广泛,不仅有具体损伤部位 1的损伤,还有具体损伤部位 2的损伤,这使得治疗的难度大大增加。
医生E:患者术后出现了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这些并发症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护士 A: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患者的意识一直没有恢复,护理操作的难度较大,比如吸痰、翻身等。
护士 B:对,而且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我们密切观察和及时汇报。
死亡原因分析医生 A:综合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过程,我认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颅脑损伤。
广泛的脑组织挫裂伤、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导致了脑功能的不可逆损害。
医生 B:其次,术后的并发症也是重要的因素。
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观察与护理一、病情的观察•颅脑损伤病人病情重、变化快,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时可能发生脑疝,因此对病情观察就极为重要,假设不及早发现异常变化,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就会危及病人的生命。
护士应该在掌握颅脑损伤病人受伤机制和病情变化规律的根底上,通过认真的观察及时发现,赢得抢救时机。
无论病情轻重,急救时就应该建立观察记录单,观察及记录间隔时间,根据病情决定,每15 min至1 h一次。
有条件情况下,采用床边监护仪实施24 h连续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待病情相对稳定后适当延长间隔时间。
观察内容主要包括: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等情况。
意识状态•目前临床上通常将意识状态分为4级:1.清醒:是指对外界刺激反响正常,各种生理反射存在, 能正确答复下列问题.;2.嗜睡:是指在足够的睡眠时间以外,仍处于睡眠状态,对周围事物冷淡,对环境识别能力较差,各种生理反射存在,但较缓慢,对物理刺激有反响,唤醒后可以答复下列问题,但合作欠佳;3.朦胧或昏睡: 是指病人轻度意识障碍,定向力局部降低,对外界刺激反响迟钝。
瞳孔、角膜及吞咽反射存在,倦卧或轻度烦躁,能主动变换体位,对检查不合作,呼之能应,不能正确答复下列问题;4.昏迷:是指病人意识完全丧失,运动、感觉和反射功能障碍,不能被任何刺激唤醒。
•昏迷分为三度:轻度、中度和重度:(1)轻度昏迷:意识迟钝,反复呼之偶尔能应,但不能正确答复下列问题,对强烈疼痛刺激有逃避动作,深反射存在;(2)中度昏迷:意识丧失,常有躁动,强烈疼痛刺激反响迟钝,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减退或消失,角膜和吞咽反射尚存在;(3)深度昏迷:对外界一切刺激均无反响,深浅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和吞咽反射均消失,四肢肌*力消失或极度增强。
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评分•国际上均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方法判断病人意识状态。
它是从病人的睁眼、语言、运动三项反响情况给予记分,总分15分。
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高于轻型和中型颅脑损伤。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干预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重型颅脑损伤。
首先,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需要考虑到患者是否有头部外伤的病史。
重型颅脑损伤通常是由于剧烈的头部外伤导致的,如车祸、摔倒、打架等。
患者如果有头部外伤的病史,应高度怀疑是否患有重型颅脑损伤。
其次,对于临床症状的判断也是重要的诊断标准之一。
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常常表现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会影响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
另外,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和头颅MRI。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有颅内出血、颅脑损伤、颅内压增高等病变,从而辅助诊断重型颅脑损伤。
除此之外,患者的生命体征也是重要的诊断标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常伴有生命体征的改变,如呼吸困难、心率异常、血压波动等。
这些生命体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重型颅脑损伤。
最后,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常伴有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如意识障碍、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只有通过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医生才能准确诊断重型颅脑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损伤和并发症发生。
希望医生们能够严格按照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关怀。
颅脑创伤合并脑疝的早期观察与急救护理进展发布时间:2023-01-05T11:48:59.101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0期作者:陶海燕[导读] 颅脑创伤合并脑疝发生于颅脑损伤后陶海燕广西钦州市浦北县人民医院广西钦州 535399摘要:颅脑创伤合并脑疝发生于颅脑损伤后,极其危险,具有病情进展迅速,致残率、致死率高等特征。
脑疝的持续时间取决于脑功能的受损程度,持续时间越长,患者预后越差。
所以临床要加强重视,做到详细观察、早发现、早预防。
对于颅脑创伤合并脑疝患者而言,对其实施早期观察与急救护理,可降低脑疝的危险性,从而提高预后,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关键词:颅脑创伤;脑疝;早期观察;急救护理颅脑创伤是指发生在头颅部的外伤,通常由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引起的跌坠伤、撞伤导致。
颅脑创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研究认为,造成颅脑创伤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种是头部遭到外力的重创,导致颅骨内陷、迅速回弹或骨折;另一种是头部被外力击中的瞬间,脑与颅骨产生的相对运动,这两种情况都会引发颅脑损伤。
轻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头皮疼痛,中、重症患者以意识障碍为主,伴有脑震荡、硬膜外血肿等症状[1]。
脑疝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并发症,主要由颅脑损伤、急性脑血管病、颅内肿瘤、颅内脓肿等病因引起。
就颅脑创伤合并脑疝而言,是由颅内压引起,部分脑组织在颅内压的影响下发生移动,移动范围超过一定的解剖界限时,可以被称为脑疝。
脑疝极为凶险,发生速度快,短时间内可导致生命体征紊乱,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2]。
为了争取抢救时间,降低颅脑创伤合并脑疝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就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预防,合理应用急救护理方法。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颅脑创伤合并脑疝的早期观察与急救护理进展。
1.早期观察1.1颅内压颅内压增高是引起脑疝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临床上要密切观察患者脑疝前期症状,如果患者有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情况,表示其颅内压升高。
若患者头痛剧烈,或出现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使,证明有发生颅内压增高或脑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