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危害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8.06 KB
- 文档页数:2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的危害性摘要目的:概括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形式,分析不合理用药的危害性,促进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方法:复习文献资料,综述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
结果: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
结论:抗生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危害性抗生素是临床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但其有很多不良反应,特别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临床危害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抗生素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1]。
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抗生素引起过敏反应最为常见[1]。
主要是因为药品中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个体差异引起,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①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②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头孢菌素与青霉素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③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④过敏反应:属于Ⅳ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
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发生。
⑤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为、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
乡村医生滥用抗生素的原因及危害分析作者:李丽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02期摘要: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依据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抗生素可分为抗细菌作用、抗病毒作用及抗真菌作用的抗生素等。
由于新型抗生素的不断面世,抗生素种类繁多及同一种抗生素有多种商品名等,乡村医生在掌握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常有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滥用抗生素可造成多种危害。
关键词:乡村医生滥用抗生素危害为了解乡村医生对抗生素的应用情况,特对980名乡村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高达95%的乡村医生有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乡村医生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主要是未能掌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和方法有关,现分析原因如下:1.经常把抗生素当作安慰剂使用,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疾病,部分乡村医生总觉得不用抗生素就不放心。
2.分不清抗生素和消炎药的区别,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而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
许多乡医以为有炎症就应用抗生素,如关节炎多由微生物感染以外的原因引起,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3.分不清抗生素和抗菌药的区别,抗菌药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其他微生物感染无效或效果很差,而目前在对乡村医生的调查中,有高达98%的乡村医生在病毒性感染(如感冒)或发热时使用抗菌药。
4.盲目认为价格越贵疗效亦越好,而事实上药品的疗效不在于价格的高低,而在于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在临床上不少价格便宜的药物,也有明显的疗效,如青霉素。
5.选用抗生素或联合用药不科学,不少乡村医生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联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
殊不知,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尽相同,若联合用药不当,不仅达不到理想的疗效,反而降低疗效,甚至会加重毒副作用。
6.无指征预防性用药:有的乡医为保险起见,随意扩大预防性用药范围或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7.无规律用药:有些乡村医生由于未能掌握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随意延长给药时间,又有些乡村医生看到患者病情缓解,又随意地减少剂量或停药。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与防范当今,抗生素滥用是一个全球性令世界各国政府,乃致WHO也深感头疼难以解决的复杂性问题。
抗生素自应用于临床以来,治愈并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随着抗生素的不断更新换代,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抗生素滥用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1年世界卫生日将主题确定为“控制细菌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将无药可用”。
我国是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据估计,每年约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
我国有5000万—8000万残疾人,1/3是听力残疾,其中60%—80%的致聋原因与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1]。
抗生素滥用已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
专家说,开发一种新型抗菌药物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菌药物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2]。
因此遏制抗生素滥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需要全社会共同付出努力加以解决。
一、抗生素滥用带来的危害1.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危害是造成细菌等微生物的耐药性。
许多抗生素若选用不当,剂量不足,疗程过短,常可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使药效减低或失去疗效。
甚至造成耐药菌的蔓延,也使其他人得病后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2.引起二重感染抗生素在杀菌的同时,对机体内的益生菌也有抑制与杀灭作用,如果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益生菌被破坏,不敏感的细菌趁机大量繁殖,引起机体二重感染,给疾病的防控带来很大的麻烦,并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3.对人体器官的损害抗生素杀灭病原菌,几乎同时造成人体各种器官的损害,包括肝肾损害等。
红霉素、氯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物,主要经胆汁排泄,当肝功能不全时,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对肝毒性加大。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故肾脏很容易受到药物损害。
4.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造成不良影响儿童由于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滥用抗生素,很容易造成儿童各器官损伤。
老人由于器官生理功能逐步衰退,对药物反应性增加,不良反应增多。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肾脏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分析【摘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常用的抗生素药物,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肾脏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对肾脏造成危害,如肾功能受损、肾炎等。
原因可能包括药物代谢产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药物过敏反应等。
患者可能表现为尿频、尿色异常等临床症状。
为预防这些不良反应,应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注意肾功能监测,合理用药,避免药物过敏等。
在处理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并考虑肾脏保护治疗。
预防肾脏不良反应对患者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应引起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重视。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肾脏不良反应、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注意事项、建议、处理方法、结论、重要性。
1. 引言1.1 介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种。
这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有效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症。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其特点包括抗菌谱广、药效强、副作用少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同种类适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如头孢呋辛、头孢美唑、头孢拉定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使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存在一定的肾脏不良反应风险。
在临床应用中,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包括肾小管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医生需要谨慎权衡药物的治疗效果与潜在的肾脏不良反应风险,避免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存在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需慎重选择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并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降低肾脏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1.2 肾脏不良反应的危害性肾脏不良反应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负责排除体内代谢产物和药物代谢产物,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当肾脏功能受损时,会导致体内废物堆积、电解质紊乱和水潴留,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目录摘要 (3)第一章抗生素 (4)1.1抗生素滥用的现状 (4)1.2抗生素滥用的后果 (4)第二章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5)2.1社会原因 (5)2.2医方原因 (5)2.3患方原因 (6)2.4其他原因 (6)第三章抗生素的分类 (8)第四章抗生素滥用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 (9)4.1肝脏损害 (9)4.2肾脏损害 (9)4.3造血系统损害 (9)4.4神经系统损害 (9)4.5胃肠道反应 (9)4.6过敏反应 (9)4.7后遗效应 (9)4.8二重感染 (10)4.9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 (10)4.10干扰和掩盖病情,延误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10)4.11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 (10)第五章抗生素滥用危害案例 (11)第六章对策分析 (12)6.1患者方面 (12)6.2政府方面 (12)6.3医院方面 (13)6.4药品研发部门 (13)第七章结论 (15)致谢 (16)参考文献 (17)摘要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抗生素的盲目信任、医生对病人使用抗生素不谨慎的态度以及各大药企对医药方面经济利益的追求致使抗生素的消耗惊人地增加。
抗生素滥用引发了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耐药性细菌急剧增多以及超级细菌出现并呈现较快发展趋势等一系列问题,并造成每年数万多人因不良反应死亡和成百上千亿元医疗费的滥用,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严重的危机。
因此,认真反思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加强其质量监控和使用管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第一章抗生素1.1抗生素滥用的现状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的都属于抗生素滥用。
WHO的检测报告指出30﹪的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且半数以上使用多种抗生素,使用4种以上者占80﹪,但仅有30﹪是用于感染治疗。
据WNO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我国抗菌药物的消费序号、使用率和购入金额高居榜首。
抗生素的药物有哪些?有什么危害!什么是抗生素?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其以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
之所以现在提出杜绝滥扩抗生素此乃是原因之一。
科学地使用抗生素是有目放矢。
通常建议做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极度敏感受药物,这样就防止了盲目性,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
要知道,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
因此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该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呢?〔1〕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需抗生素而应使用病毒灵、病毒脞等抗病毒药物以及中草药治疗。
〔2〕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但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
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
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
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
〔3〕抗生素可以治病,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
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
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应有的放矢,不可滥用。
〔4〕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防止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常用于治疗众多感染性疾病。
它们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功能损伤、胃肠道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这些副作用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应给予重视。
一、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轻微的过敏反应包括皮肤发红、荨麻疹、瘙痒等,重度过敏反应则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患者曾经对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过敏反应,或者有严重的过敏病史,应该避免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如果患者已经开始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身体不适、皮肤过敏等症状,应立即停用药物,并就医处理。
二、肝功能损伤头孢菌素类药物还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表现为黄疸、肝功能异常、肝细胞坏死等。
通常是在使用药物后的数天内出现,但也有可能在治疗结束后几周内发生。
应注意严重性,对于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应该谨慎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如果患者出现肝功能不良症状,应立即停用药物,积极处理。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指标,及时发现问题。
三、胃肠道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可能造成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胃痛等。
这些反应通常是轻微的,并且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但对于严重腹泻、出血和超敏反应的患者,应停止使用药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四、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中,拥有较强颅内渗透力的药物(如头孢三嗪、头孢唑林等)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震颤、惊厥等。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错乱、精神病性表现等,甚至还会出现谵妄或昏迷等症状。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应立即停药,并予以对症处理。
1. 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类型、药敏试验结果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头孢菌素类药物;2. 认真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及不良反应史,对于易发生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患者,应慎重考虑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3. 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注意剂量的控制和用药时长的限制,避免造成副作用;4. 在药物治疗时间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副作用。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摘要: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但抗生素滥用势头尚未得到有效规范和控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1]。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诸多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治疗的失败,给患者健康及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现实生活中尤其中老年人群中,每年因用药不当而发生不良反应者的人数相当惊人,其中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药源性疾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警惕。
自从抗生素诞生进入抗生素时代以来,怎样利用和管理这一资源,就摆在广大卫生工作者的面前。
抗生素的种类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推出新品种,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其应用中普遍存在抗菌药物滥用、乱用等问题,导致人体菌群失衡,造成大量急性耐药菌株、耐药菌株和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引起了严重的医院感染,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为此,科学地管理好、利用好这一资源显得尤为必要,现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及相关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作一简要的报告。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用药1、抗生素的功与过70多年前,因感染细菌引起的疾病而命丧黄泉的人比比皆是。
自1928年研制出了青霉素,当时几乎可以对付各种因细菌引起的疾病,因为它能干扰细菌的正常代谢,使细菌无法生存,从而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可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抗生素同样如此。
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不但能杀死有害细菌,而且也能杀死有益细菌;既能抑制敏感的细菌,却又能使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以致使部分细菌加猖獗,导致“二度感染”。
也有的是因为人们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按规定剂量、时间合理用药,当停药后便有少量病菌残留苟活并在人体继续繁殖,当聚集到一定能量,就使疾病“卷土重来”。
还有的病菌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对原有的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再用这类抗生素就不再起作用了。
人类为了战胜病菌,从而使新型抗生素药品品种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药用量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小的可悲现象。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赵恒林摘要: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作为最早抗菌药物成功的解决了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随后问世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
那是,曾有人断言:人类战胜细菌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时,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
但是40年后这一数据猛增至2000万。
老一代抗生素药物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新一代的抗生素药物临床寿命越来越短,院内交叉感染增加,医生被逼到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于是人们愕然了。
世界卫生组织在遏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全球战略中指出:全球因感染而造成死亡的病例中,急性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麻疹、艾滋病、疟疾和肺结核占85%以上,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对一线药物的耐药性已从零到了几乎100%。
于此同时,新药物来源逐渐枯竭,形式万分严峻,于是又有专家预言:如此不反,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抗菌药物)时代”,即回到抗菌药物发现前的黑暗时代。
关键词: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物,耐药性,滥用危害,防治措施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指社会人群对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非理性使用。
在医药界,表现为在无明确目标适应症条件下使用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在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使用的剂量和疗程把握上,未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需疗程”的原则。
对于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非理性用药,使得这类药物成为临床所用药物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
2000年,武汉地区医院用药统计表明;在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0种药物中,抗生素类药物占15种。
使用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经费占各类药品总金额的40.1%。
各级医疗单位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高达60%-90%,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90%以上使用抗菌药物。
曾有对四川巴中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处方用药做过调查,在村、乡及县及医疗机构中,80%门诊处方含有抗生素或合成抗菌药物。
由此可知,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在我国城乡都十分严重。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DNA污染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
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中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此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
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的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
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
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
对于试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
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
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危重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欧盟军顶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生出生长促进剂。
据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的《Chest》杂志消息,一项由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和蒙特利尔的McGill大学共同进行的研究揭示,在一岁内的婴儿应用抗生素可能明显的增加其在7岁前罹患哮喘的风险。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及防范目的为防止抗生素滥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方法检索文献资料,分析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及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结果抗生素滥用可防范。
结论加强抗生素管理,完善抗生素使用的相关规章、制度,防止抗生素滥用。
标签:抗生素滥用概念危害对策抗生素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神奇的功效,在人类历史上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然而如果不加限制的使用,也会导致另一个问题的发生-抗生素滥用。
世界各地滥用抗生素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是全球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至少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1]。
由此造成的损害无法估量。
抗生素是指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在其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
由于最初发现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对细菌有杀灭作用,所以曾一度将抗生素称为抗菌素。
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等都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1981年我国第四次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指出,近些年来在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方面,除了抗菌以外,在抗肿瘤、抗原虫、抗寄生虫和昆虫等领域也有较快发展。
有些抗生素具有其他的生物活性或生理活性的作用,“抗菌素”已超越了抗菌范围,因此,会议决定将抗菌素正式更名为抗生素。
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抗生素滥用。
按照WHO合理用药标准,医院抗生素平均使用率应低于30%,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规定抗生素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以下,而某院经调查该院住院患者抗生素平均使用率为76.3%[2],远远高于国际水平及卫生部的规定。
然而,WHO(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抗生素的占到了58%。
1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抗生素的滥用带来许多问题和不良后果。
常见的危害如下:(1)导致“二重感染”发生率增加滥用抗生素,可以导致菌群失调,引发二重感染或真菌感染。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分析[摘要]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危害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抗生素不适应或不适量使用亦愈发严重。
今天,抗生素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之一,能否被人们合理应用,是影响其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之使用得当,则其对细菌等微生物特有的抗菌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如果临床医师对抗生素的药理机制、适应证和禁忌证缺乏了解或模糊的,片面的认识,就可以在临床上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抗生素。
根据国内外文献记载抗生素用药情况,分析探讨用抗生素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危害的几个方面,旨在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1产生细菌耐药性滥用抗生素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细菌产生广泛的耐药性。
据金少鸿等⑵报道,1990年至1994年耐药性检测,发现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上升很快。
实验表明,现在常用抗生素中,几乎每种药物在其治疗菌种范围内都存在大量的适应性增强的耐药菌。
耐药性的日益广泛已成为急需人们认真对待的紧迫问题,这也表明药物滥用情况的严重性。
正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重性一样,曾给人类带来福音并就换者与病魔之中的抗生素在一些不知其性的医务工作者“物极必反”的滥用后,又显露了它危害人体本生的不良反应,因为不论哪种抗生素,或多或少对细菌都具有耐药性的诱导作用。
如果对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给药方法不了解,很可能造成使用不当造成不良后果:剂量过高,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剂量过低则对细菌起不到应用的抗菌作用,达不到满意的疗效。
而这种低剂量药物作用下的细菌非但没有被杀死,反而更易增加耐药性。
在患者对旧抗生素品种仍然敏感的情况下,如果盲目使用新品种,很容易使患者体内细菌对新品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一旦重症感染时抗生素对耐药菌会束手无策了。
抗生素滥用危害及防治作者:王东东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7期摘; 要:抗生素滥用现象较为普遍,容易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文章分析了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及抗生素滥用现状,归纳造成的主要原因及防止抗生素滥用的对策.关键词:滥用;抗生素;危害;对策随着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大量使用,滥用现象也较为普遍,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医疗部门应通力合作来控制抗生素滥用,并通过法律、法规进行规其范经营,有效治理抗生素滥的滥用问题。
一、抗生素滥用现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使用量、销售量排在前15位的药品中。
有10种是抗生素。
我国的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则高达90%。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每年有约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由此造成的机体损害及其它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目前,全球因感染造成的死亡病例中,呼吸道疾病、感染性腹泻、麻疹、艾滋病、结核病占85%以上,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对一线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几乎是100%。
如果不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医生可能面临对当前病菌治疗束手无策的局面。
二、抗生素滥用的危害1.细菌产生耐药性第一次用药可以把细菌杀死,第二次细菌可能只受一点损伤,以后再用药就基本不管用了,这就是耐药性。
20年前,一般感染肌肉注射就可以,青霉素约用20万至40万单位,可如今用青霉素静脉滴注,一次用800万单位,是原来的20多倍才能见效。
近年来,我国广谱、高效的抗生素使用量逐年增加,可是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下降。
这说明病原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
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
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真菌感染和菌群失调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从细菌的耐药发展史可以看出,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