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26
肠套叠ct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通常发生在婴儿和幼儿身上,但也有可能在成人中发生。
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肠套叠可能导致肠壁组织坏死、出血甚至穿孔,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目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诊断肠套叠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在CT图像上,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肠道的形态、位置以及可能存在的套叠部位,从而帮助确定诊断。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肠套叠CT诊断的标准,以便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诊断效率。
一、直接征象的诊断标准1. 肠管肥厚:在CT图像上,肠管呈现肥厚、增粗,这是肠套叠的直接表现之一。
通常,肥厚的肠管与套叠部位相连,形成明显的肠壁厚实的“环形征”。
2. 肠套叠部位的闭塞征象:肠套叠引起的梗阻会导致套叠部位局部的闭塞,CT图像上可见该部位的肠管扩张,并出现积液或积气,形成“套叠征”。
3. 肠道血供减少:在CT血管造影后的图像上,套叠部位的肠壁会显示出血供减少的表现,表现为肠壁强化程度减弱,呈现为“充血性肠套叠”征象。
以上是肠套叠CT直接征象的诊断标准,通过观察这些征象,医生可以在图像上明确地看到肠套叠的存在,有助于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
二、间接征象的诊断标准除了直接征象外,肠套叠的诊断还需要结合一些间接征象来进行综合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肠套叠CT间接征象的诊断标准:1. 肠管内积气:受到套叠部位阻塞的影响,患者肠道内的气体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在CT图像上显示为肠管内积气,呈现为“积气征”。
2. 肠系膜肿块:肠套叠引起的肠道损伤和炎症反应可能导致附近肠系膜的肿胀和增厚,CT图像上呈现为肠系膜的肿块,有助于诊断肠套叠的可能性。
3. 肠周积液:在肠套叠的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肠管积液,这是肠套叠造成的肠内液体滞留的表现之一。
CT图像上可以看到肠周区域有一定程度的液体密度影像。
小儿肠套叠是否可以借助超声诊断临床儿科急腹症领域,小儿肠套叠占较高病发比例,该病以0-2岁为主要发病年龄段,其中又以4-9个月为高发时段。
是主要诱导婴幼儿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原因,对患儿生命健康构成的威胁较为严重。
超声为重要对肠套叠诊断的影像学技术,其精准性、清晰度已被临床广泛证实。
同时具无创、操作简便、安全迅速等多项优势,还可用于治疗后复位状况的动态评估观察,故价值十分突出,对超声诊断特征展开分析,可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小儿肠套叠临床表现有哪些?肠套叠在临床可按原发和继发两种病理类型划分,患儿以频繁呕吐、阵发性腹痛等为最典型症状。
腹痛时,可有烦躁、哭闹不安等表现,哭闹呈阵发性,每次有5-10分钟,或数十分钟安静后,又重新哭闹,且有屈膝和尖叫体征伴发。
后有腹泻、呕吐症状,可伴粪臭味;此后12小时内,有胶冻样黏液血便,若症状较为典型,血便可为果酱样;部分就诊延迟病例,可有发热、衰竭并发。
进行触诊检查时,上中腹通常有肠型团块触及。
如为梗阻不全的情况,肠套叠症状可呈数天持续,患儿以相对呈独立状的结肠炎发作为临床表现。
若临床诊治不及时,可明显增加肠壁缺血坏死风险,病情严重者,可对患儿命安全构成威胁。
总之,腹部包块、血便、腹痛为肠道套最为常见且典型的临床症状。
2 小儿肠套叠病理生理特征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肠套叠病因和病机,可能与小儿肠管解剖特征、蠕动方面出现异常、或肠功能失调等因素相关。
针对临床收治的婴幼儿肠套叠病例,通常无器质性改变,在病理特征上,一般为原发性,由肠蠕动紊乱、回盲部活动度大、肠系膜过长等诱导发生的肠套叠发病率为90%-95%。
也可能与肠运动机能紊乱、肠病毒感染相关。
原发性小儿肠套叠约占95%,在腹腔内肠套叠的肠套,及邻近区域,无器质性病变找出,而约5%的小儿,为继发性,属肠腔内或肠壁发生的器质性病变诱导所致,在常常规超声基础上,辅以彩色多普勒检查,可做出较为明确的诊断。
3 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超声属一项具可重复、无创、医疗费用低、无痛苦等多项优势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对小儿肠套叠进行诊断过程中,价值主要体现在:(1)无痛,患儿易接受;(2)诊断准确率居较高水平;(3)可对手术指征予以评估。
浅谈成人肠套叠的CT表现摘要:探讨成人肠套叠的CT表现,提高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水平及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08至2015-08间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成人肠套叠病例的CT表现。
结果:8个病例中,2例为回盲部套叠,4例为小肠套叠,2例为结肠套叠,其中4例为肿瘤继发所致。
8个病例中均可见直接征象中的靶征、肾形征、彗星尾征及双肠管征,其中4个病例中可见原发肿瘤的相关征象,如肠壁局限增厚,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强化、管腔狭窄,2个病例肠扭转,3个病例伴有肠梗阻。
讨论:成人肠套叠有特征性的病因及CT表现,CT检查对诊断肠套叠有独特的优势,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成人;肠套叠;CT表现;X线体层摄影(CT)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远端或近端的肠管腔内,形成机制被认为是肠蠕动节律紊乱,局部肠管环形肌持续性痉挛,剧烈的肠蠕动将痉挛段推入相邻肠腔内而形成。
临床上大部分肠套叠是顺着肠蠕动方向,即由近端肠段套入远端肠腔,也叫顺行性肠套叠。
罕见的有阑尾套叠、盲肠袋套叠、空肠由吻合口套入胃等,复杂性套叠更少见,是已经形成的肠套叠,再作为一个套入部分进入远端肠管。
按套叠部位的不同分为回盲部、小肠及结肠套叠。
成人肠套叠多为慢性反复发作,多有原发病灶所致,如憩室、息肉、肿瘤、术后粘连以及痉挛性肠梗阻等。
通过掌握肠套叠的CT表现,提高肠套叠的CT诊断率,减低误诊率,对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
1、资料及方法1.1资料:我院自2014-08至2015-08间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成人肠套叠的病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分别约为55-79岁,平均年龄65岁,临床表现有大便不畅,消瘦,腹部肿块,腹痛,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
1.2检查方法及设备:8例患者均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 64层螺旋CT机行轴位薄层容积扫描。
患者取仰卧位,5例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3例扫描范围从髂前上棘至股骨小粗隆。
#肠套叠的鉴别诊断
肠套叠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也可见于成人。
它是一种疾病过程中出现一段肠管滑入另一段肠管的情况,通常出现在小肠和大肠交界处。
肠套叠的诊断需要仔细的鉴别,以便确定最合适的处理方案。
以下是肠套叠的鉴别诊断要点:
##1. 体格检查腹部触诊: - 肠套叠时可出现压痛、脓性分泌物和腹围增大等症状。
- 注意检查腹壁是否紧张,有无腹部包块或腹部扭转等体征。
其他部位触诊: - 注意检查肛门直肠部位是否有肿块或其他异常。
- 注意检查腹股沟区域是否有明显疼痛或包块。
##2.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 - 肠套叠常表现为空气水平肠管内可见“鱼饼样”或“浓缩咖啡样”病灶。
- 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肠套叠引起的胆气扩张和液平面。
超声检查: - 腹部超声可以明确观察到肠套叠的情况,并帮助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
##3.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 - 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炎症可能存在。
- 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检查有助于评估体内炎症水平。
尿液检查: - 尿液分析可排除泌尿系统问题对腹痛的影响。
##4. 其他检查胃镜检查: - 对于怀疑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的患者,胃镜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胃肠问题。
CT扫描: - CT扫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肠套叠诊断信息。
综上所述,对于疑似肠套叠的患者,医生应该综合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确保做出准确的诊断。
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肠套叠引起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小肠肿瘤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临床上,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占有一定比例,本文将对这类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患者临床特点1.年龄和性别分布:21例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在40-70岁之间,其中以50-60岁的患者比例较高。
2.主要症状:患者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伴有贫血、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3.病理类型:小肠肿瘤病理类型多样,包括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以及一些罕见的特殊类型。
二、诊断方法1.临床表现: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患者,临床上常出现周期性腹痛、呕吐,腹部压痛明显等表现。
2.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肠套叠的部位和程度,对小肠肿瘤的定位和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内镜检查:小肠镜、胃镜、结肠镜等内镜检查对小肠肿瘤的直接观察和活检有一定的价值,特别是对良性肿瘤和早期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
三、治疗策略1.手术治疗:对于良性小肠肿瘤和早期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可在术中进行肠套叠的解剖学校矫正,并将肿瘤切除。
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手术联合术前、术中和术后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2.化疗和放疗:对于晚期恶性小肠肿瘤患者,化疗和放疗常常作为术后综合治疗的重要方式,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3.靶向治疗:相对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靶向治疗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途径,对晚期恶性小肠肿瘤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四、临床病例1.病例1:男性,55岁,入院主诉腹痛、呕吐,行腹部CT检查示小肠套叠,术后病理证实为小肠良性肿瘤,行手术切除病灶,术后康复良好。
2.病例2:女性,62岁,入院主诉腹泻、腹胀,行小肠镜检查发现小肠肿块,术中行肠套叠解剖解除并切除肿瘤,术后症状缓解明显,术后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
肠套叠名词解释肠套叠是指肠道中出现的一种疾病,也称为肠梗阻。
它是由于肠道发生异常扭曲或折叠而导致减少或阻塞了肠腔内的通畅度。
肠套叠通常发生在小儿和婴儿身上,但也可能发生在成人身上。
肠套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肠套叠是指肠道本身发生了异常折叠,通常是由于肠道壁内的肌肉层发生过度收缩或异常收缩引起的。
继发性肠套叠是指肠道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压迫或扭曲,例如肿瘤、炎症、手术后的瘢痕组织等,这些因素导致肠道的异常扭曲和折叠。
肠套叠通常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和便血。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肠道的损害程度和是否发生了肠坏死。
腹痛通常是周期性的,间歇性的,而且通常伴随着呕吐和腹泻。
便血是肠套叠的一个典型症状,是由于肠道的折叠和扭曲导致肠道黏膜的破裂和出血。
肠套叠的诊断通常是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如X光和超声来确认。
在X光检查中,肠套叠通常表现为梨状或细长的肠道气泡,称为“腔鼓泡征”。
超声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肠道的异常折叠和扭转。
肠套叠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来处理。
保守治疗通常包括肠道内的洗胃和排气,以减轻肠道的扭曲,并通过输液和营养支持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需求。
但是对于严重的或不可逆的肠套叠,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通常包括切除或解除肠道的异常折叠,以恢复肠道的通畅度。
肠套叠虽然在小儿和婴儿中较为常见,但在成人中也是一种罕见的疾病。
它可能与遗传因素、肠道异常发育、肠道肌肉层的过度收缩以及肿瘤等因素有关。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肠坏死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的个体,应及早就医。
消化道穿孔、肠套叠胃肠道穿孔常继发于溃疡、创伤破裂、炎症及肿瘤,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为穿孔最常见的原因。
创伤破裂通常发生于肠管,多由闭合性损伤引起。
肿瘤穿孔是因肿瘤坏死,以及肿瘤引起局限性肠炎、坏死性肠炎以及溃疡性结肠炎也可造成肠穿孔。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发生在前壁,穿孔的同时胃十二指肠内的气体和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气腹和急性腹膜炎。
慢性穿孔多发生在后壁,穿透前浆膜与附近组织器官粘连,有时溃疡虽很深,但内容物不流入腹腔。
由于小肠肠曲彼此紧靠,穿孔后纤维蛋白沉着,相互粘连而穿孔很快被封闭,且小肠气体少,故小肠内容物流出少,也较少造成气腹。
结肠气体量较多,穿孔后易导致气腹和局限性或全腹膜炎。
●临床特点是起病骤然,腹膜刺激症状。
●X线检查:主要表现为气腹、腹液、腹脂线异常和麻痹性肠胀气等征象。
●典型征象:为膈下游离气体,表现为双侧膈下线条状或新月状透亮影,边界清楚,其上缘为光滑整齐的膈肌,下缘分别为肝、脾上缘。
大量气腹时可见双膈位置升高,内脏下移,有时衬托出肝、脾、胃等脏器的外形轮廓。
●X线腹部平片出现气腹后首先应排除非胃肠。
还应注意虽然穿孔但无气腹。
假气腹(相似平片上有些表现酷似气腹):1、间位结肠。
2、充气扩大的肠管互相重叠(双壁征)。
3、腹腔和胸腔脓肿。
4、胃十二指肠大的憩室影、胃扩张。
5、膈疝、横隔不平滑。
6、其他。
●在X线检查中,以游离气腹最重要。
应注意几种情况:①胃、十二指肠球部及结肠,正常时可以有气体,因此穿孔后大都有游离气腹征象;②小肠及阑尾,正常时一般无气体,穿孔后很少有游离气腹征象;③胃后壁溃疡穿孔,胃内气体可进入小网膜囊,如网膜孔不通畅,气体则局限在网膜囊内,立位照片于中腹显示气腔或气液腔,即网膜囊上隐窝充气,而气体并不进入大腹腔;④腹膜间位或腹膜后空腔器官向腹膜后间隙穿孔,气体进入肾旁前间隙,还可进入腹膜后其他间隙,出现腹膜后间隙充气征象,而腹腔内并无游离气体。
因此,没有游离气腹征象并不能排除胃肠道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