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0.95 KB
- 文档页数:1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作为汉民族的语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语法特点。
本文将从句子结构、虚词使用和动词短语等方面介绍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的基本结构构成。
在这个结构中,主语位于句首,宾语位于句末,谓语位于主宾之间。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没有冗余的修饰语,使句子表达直接、清晰。
此外,古代汉语还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如通过并列句、对仗句等手法使句子更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二、虚词使用古代汉语的特点之一是虚词使用较少。
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如助词、介词等。
相较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使用更为简洁。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种类较少,用法也相对固定,如“之”、“乎”、“尔”等。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常采用动词短语或借助动词表示,如“登山”、“入室”等。
三、动词短语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的使用较为灵活。
动词短语是由动词与其他成分组成的短语,用来表示动作、状态等。
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常用于表示完成的动作,或者用来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结果。
例如:“飞黄腾达”、“惊天动地”等。
古代汉语的动词短语常用于修饰名词,作为描绘性的修饰成分。
这种修饰方式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虚词使用和动词短语等方面。
古代汉语以简洁明了为特点,注重修辞的运用,使句子具备鲜明的表达风格。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对今天的汉语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一、古代汉语中介词的概述古代汉语中介词是一类十分重要的虚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成分的作用,用来表示两个实体之间关系的词语。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更为灵活和多样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几种常见用法。
二、指示性中介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类中介词被称为指示性中介词,它们主要用来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
例如,“於”、“自”、“至”等都属于这一类别。
其中,“於”可以表示方向、到达目标和所处位置;“自”则表达从何处开始或由何处发出;“至”则表示朝着某地点移动或抵达某地点。
这些指示性中介词在句子中起到引导方向或位置并连接实体的作用。
三、描绘性中介词描绘性中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可以以形容词形式出现的描绘性中介词能够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描述对象的特点或状态。
例如,“以”可以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行动;“因”则表示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某个结果;“若”则用来引导类比和比喻。
描绘性中介词的使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描述对象并加强表达力。
四、关系性中介词古代汉语中还存在一类称为关系性中介词的虚词。
这些中介词主要用来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两者之间的关联及所处位置。
例如,“乃”用于表明某种原因导致了某个结果;“与”表示具有相互关系或依附关系等;“使”表示由一个实体引起了另一个实体的结果。
在句子中使用适当的关系性中介词能够清晰地表达事物之间的联系。
五、结构性中介词结构性中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这类虚词所起到的作用是连接各个成分,让句子结构更加完整和流畅。
例如,“以”可以帮助衔接并引出下文要说明的内容;“兼”则可以表示兼及两方面内容等。
结构性中介词在形成句子结构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补语中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还存在一类补语中介词。
这些补语中介词主要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或者形容词与主语等,并具有强调事物特点和状态的功能。
例如,“之”常用来连接名词短语,表示想法、行为或结果;“乎”则可以表示疑问或反问;“也”可以表示肯定的态度等。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总结一、引言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特点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是非常重要和常用的一类词性。
本文旨在对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提高汉语水平。
二、介词的基本意义和功能介词是表示方位、方式、时间等关系的虚词,它通常放在名词前面,起到连接成分之间关系并表达时空关联含义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常常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意义和用法。
三、方位介词1. 地点方位:在、于、向、往等。
例:他们在山上建了一座庙。
2. 动态方位:过、越、至等。
例:东海之东有神仙岛,传说只有真正强者才能越过那里。
四、时间介词1. 年份:于(某年)、始于(某年)等。
例:太平天国运动始于公元1850年。
2. 月份:当详表达一个月份时,常用“于(某月)”的形式。
例:他于六月结束了自己的实习工作。
五、表示方式和程度的介词1. 方式:以、以至、以及等。
例:他们以歌舞表演庆祝丰收。
2. 程度:各、甚至、如等。
例:这次战争损失了许多人,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六、表示目的和结果的介词1. 目的:为、以便等。
例:她每天早起跑步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
2. 结果:致等。
例:长期缺乏锻炼致使他变得很肥胖。
七、其他用途的介词1. 所属关系:之中、所有者名词+属+名词等。
例:“吾家之犬”是指我家养的狗。
2. 表示从属或身份关系:之下、身分%c%及在+%c-+例:“官员在民众之下”,意思就是指官员位居民众之下。
八、小结与启示通过以上对古代汉语介词用法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中介词种类多样,并且灵活运用。
熟练掌握这些介词的意义和用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提高古代汉语水平。
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联系实际文本进行学习,并结合语境去理解介词的具体意义。
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文献、历史故事以及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介词的详细用法和表达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参考现代汉语中一些相近的词类以及其用法来对比学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含义和用法。
古今汉语介词的用法及举例一、古代汉语介词的特点1. 介词作为独立的词类出现是晚近发展的在古代汉语中,介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而是由副词或名词充当介宾结构中的辅助关系成分。
直到近代汉语才开始出现了独立的介词。
2. 古代汉语中使用动态介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动态介宾结构包括“以…为…”,“因…而…”等。
这种结构表示了动作或状态发生的原因、手段、目标等。
二、现代汉语常见介词及其用法1. 在“在”是最常用的介词之一,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1)表示位置:他在房间里。
(2)表示时间:我们在下午两点开会。
(3)表示范围:在我国,父母对子女有教育权力。
(4)表示手段或方式:她每天都坚持通过锻炼来保持健康。
2. 与“与”可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友谊、亲密等。
(1)表示共同的特点或关系:他与同事们合作得很好。
(2)表示对等、相当的关系:她与我一样喜爱旅行。
(3)表示并列:我与你并列在名单上。
3. 对“对”具有多种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用法。
(1)表示方向:他朝我走来,对我微笑着。
(2)表示目标、对象:他对学习非常认真。
(3)表示比较、对照:请把这两个选项进行对比。
4. 被“被”是被动语态的助词,用于句子中的动作承受者。
例如:“雨水冲刷着城市。
”改为被动语态:“城市被雨水冲刷着。
”5. 因“因”是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的介词,常用于表达因果关系。
例如:“因为下雨了,所以我们没去公园。
”6. 由“由”是指示动作发出者或起始者的介词。
例如:“这本书是由玛丽写的。
”三、古今汉语介词使用之变迁1. 古代汉语中介词辅助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介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而是由副词或名词充当介宾结构中的辅助关系成分。
例如,“以君为宗,以臣为参”,其中“以” 和“为” 都不是独立的介词。
2. 现代汉语中独立介词的出现随着时代的变迁,近代汉语开始出现了独立的介词,如“在”、“与”等。
这些独立的介词形式简单,用法清晰明了,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和修饰作用。
古代汉语以作介词的用法摘要:一、古代汉语介词的概述1.介词的定义和作用2.古代汉语介词的分类二、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1.于(於)2.以3.为4.与5.用6.由7.自8.从三、古代汉语介词的语法特点1.介词与名词、代词的搭配2.介词的词序和位置3.介词的省略与替代四、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的对比1.用法上的差异2.古今汉语介词用法的演变与传承正文:古代汉语中,介词是一种重要的虚词,用于表示名词、代词等词类与其他词类之间的关系。
介词的用法丰富多样,能够表达时间、空间、方式、原因等多种概念。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
一、古代汉语介词的概述介词是用于表示名词、代词等词类与其他词类之间关系的词。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十分灵活,同一个介词可以表达多种意义。
介词通常与名词、代词等词类搭配,组成介宾结构,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等实词。
二、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1.于(於)于(於)是最常用的古代汉语介词,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等方面的关系。
例如:- 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
(《城濮之战》)- 壬戌,战于韩原。
(《韩之战》)2.以以表示手段、方式等概念。
例如:- 遂寘姜氏于城颍。
(《郑伯克段于鄢》)-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论语》)3.为为表示目的、原因等概念。
例如:-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战于洧水之上,为楚援。
(《左传》)4.与与表示对象、范围等概念。
例如:-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与民由之。
(《孟子》)5.用用表示工具、材料等概念。
例如:- 因以茅茨,绳枢。
(《左传》)- 启乃心,沃朕心。
(《诗经》)6.由由表示起点、来源等概念。
例如:-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左传》)- 由是观之,王者之制禄也。
(《孟子》)7.自自表示起点、范围等概念。
例如:-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诗经》)- 自齐以往,其或许是也。
(《左传》)8.从从表示方向、跟从等概念。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及举例说明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基本概念二、古代汉语介词的分类及用法1. 方位介词2. 时间介词3. 手段与方式介词三、古代汉语介词的举例说明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基本概念在古代汉语中,介词是一类用于表示关系或连接成分之间的虚词。
它们通常出现在名词或动词前,起到引导短语或从句并表示其在上下文中的关系。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中的介词使用更为频繁和灵活。
二、古代汉语介词的分类及用法1. 方位介词:方位介词主要用于表示位置和方向,包括"在"、"内"、"外"、"近"等。
它们常常与空间概念相关,并可以描述人物或事物所处位置。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道:"金钱镇压府内外大小事务"。
其中,“内”就是方位介词,表示某个行为所发生的位置。
2. 时间介词:时间介词用于表示时间和时间段,包括"在"、"至"、"赴"等。
它们通常与动词或动作相关,并可以指明何时某个行为发生。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写道:"春秋冬夏之变也在其次也"。
其中,“在”起到时间介词的作用,表示季节变化所发生的时间点。
3. 手段与方式介词:手段与方式介词主要用于表示做事的方法、手段或方式,包括"以"、"凭"、"用"等。
它们可以描述人物如何完成某个行为,或者依靠什么实现某个目标。
例如,在《山海经》中,文王传道有云:"故春种而秋收其如神算加之以酉食之乙酉亡晓载寒握而馈八百里蔽日然后医天下众矣!"其中,“以”就是手段与方式介词,表示文王使用怎样的手段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三、古代汉语介词的举例说明1. 方位介词:- 在:如孔子说:"知者不惑,在于自知也”。
这里,“在”表示位置。
汉语中什么是介词_有什么语法特征介词是汉语语言系统中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汉语虚词的重要构成要素。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汉语中什么是介词,欢迎阅读。
汉语中什么是介词汉语介词介词、介系词(英语:ad+position)在语法里是一个用来表现一个字的文法功能的词汇或字缀。
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质的短语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组成介词结构,以表示所处、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的词。
介词的语法特征(1)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
如:从明天(开始)(表示时间) 在家(自修)(表示处所)按原则(办事)(表示方式)把作业(做完)(表示对象)(2)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如“从车上下来”“比他高”。
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桌子上的书”。
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睡在床上”。
介宾结构不能做谓语。
(3)“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如“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取决于你的考试成绩”“勇于实践”“走到了目的地”“献给人民”“来自纽约”。
介词的分类(1)表示时间,处所:从自自从于打到往在当朝向顺着沿着随着(2)表示方式:按照按照依依照本着经过通过根据以凭(3)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4)表示原因:因由于因为(5)表示对象,范围:对对于把向跟与同给关于(6)表示排除:除除了除去除非(7)表示被动:被叫让给使(8)表示比较:比和与同上述介词中的“着,了,过”是语素,不是动态助词。
介词与动词的区别现代汉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有些词还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
如“在,为,比,到,给,朝,经过,通过”等。
他为谁为大家。
(动词)我们为人民服务。
(介词)学校的大门朝南。
(动词)学校的大门朝南开着。
(介词)今天我们比技巧。
(动词)你比他强。
(介词)计划通过了。
(动词)通过学习,我们提高了认识。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文言虚词之“介词”考情考点考向【考情简述】“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基本都有考查。
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1)杂合到文中对文意的梳通和理解。
(2)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形式间接考查。
(3)个别地方试卷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从两个句子中挑出某一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的异同;通常一句是所给的文章或片段中的,另一句是所学的课文中的。
为了大家的全面复习并扎实掌握文言文虚词,我们全新梳理并在“文言文虚词积累”系列中逐步推出:18个常考虚词+其他重要虚词。
其中18个常考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基础知识】一、介词的概念文言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为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有:“于”“以”“为”“与”。
二、介词的特点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介词有以下一些特点:1.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动作性较强。
古代汉语的介词,除“于”“乎”以外,基本上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大都兼有动词、介词两类词性。
例如: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②请以剑舞。
(《鸿门宴》)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⑤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例①的“以”,动词,“做”。
例②的“以”,介词,“用”。
例③的前一个“为”,介词,“替”;后一个“为”,动词,“制定谋划”。
例④的“与”,动词,“送给”。
例⑤的“与”,介词,“同”。
2.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大多作状语。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及举例分析一、古代汉语介词的概述二、位置介词1.在2.之内/之中/之间3.从上/自下/往前三、状态介词1.如/若(同等)2.于(属于)3.乃(是)四、趋向介词1.往/向2.至3.归(返回)一、古代汉语介词的概述古代汉语的介词是一类核心虚字,用于连接名词或者名状语与其他成分,起到衔接和独立成分之间关系的作用。
相比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介词使用较为灵活,并存在许多特殊用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分析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二、位置介词1. 在:表示处于某个地方或位置。
例如:在人民广场上,人们集聚在一起庆祝胜利。
李白醉卧在床上,却忽然从梦中醒来。
2. 之内/之中/之间:表示存在于某个范围或空间内。
例如:河马栖息在深水之中,整天享受着凉爽的湖水。
这些故事源于民间,传承在家族之间。
3. 从上/自下/往前:表示位置或方向的改变。
例如: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为大地带来温暖和光明。
他飞快地从山上跑下来,在追赶兔子。
三、状态介词1. 如/若(同等):表示与某种状态或情况相同。
例如:如花一样美丽的女子走进了教室,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若无其事地坐着,他对我微笑道谢。
2. 于(属于):表示某事物所属于特定范围或类别。
例如:巴黎是爱情之都,许多浪漫的故事发生在那里。
这本书属于李老师,但是他借给了我。
3. 乃(是):表示某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身份。
例如:他真正爱自由,并且为此不断奋斗。
他乃自由之义士也。
王石身手不俗,乃国家级运动员。
四、趋向介词1. 往/向:表示方向或目的地。
例如:他一路往南走,终于来到了海边。
春天来临,动物们都向北方迁徙。
2. 至:表示抵达特定地点或状态的变化。
例如:我乘车一直走到了终点站,感到疲惫却满足。
冬天来临之际,整个城市被白雪所覆盖。
3. 归(返回):表示回到原来的位置或状态。
例如:他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后,终于归国了。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和休整,运动员们精神焕发地归队。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及举例多种多样。
古汉语介词的特点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在古汉语中,介词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词性,它们起着连接和修饰词语之间关系的作用。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古汉语介词的特点。
首先,古汉语的介词相对较少。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中的介词数量有限。
常见的介词包括“于”、“以”、“在”等,它们通常用来表示时间、方式、状态等概念。
相比之下,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种类更加丰富,如“在”、“对”、“跟”等,具有更明确的指示意义。
其次,古汉语的介词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
古汉语中的介词不仅可以用于短语之间的连接,还可以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以”可以用于表示目的、手段、方式等,如“以治国安邦”、“以目送”、“以装轮盖地”等。
这种广泛应用的特点使得古汉语介词更加灵活多样。
古汉语介词的表达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古汉语的介词通常是单字,少有复合形式。
与此相比,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由单字和复合形式构成,如“之于”、“由于”等。
古汉语中的单字介词能够通过词序、语态等方式来表示不同的语义,增加了句子的灵活性和表达效果。
古汉语介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习惯性。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比如,“以”常用于“以为”、“以至于”等固定搭配中,表示原因或目的;“在”常用于表示时间或空间关系,“在前”、“在下”等等。
这些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和运用。
古汉语介词的特点给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汉语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机会。
通过学习古汉语介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对于现代汉语的学习也会有所帮助,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中的介词。
总而言之,古汉语介词在数量、应用范围、表达方式和使用习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通过学习古汉语介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也能够对现代汉语具有指导意义。
希望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能够重视古汉语介词的学习和运用,为语言学习的深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古代汉语介词以的用法和特点古代汉语介词“以”的用法和特点一级标题:引言古代汉语介词“以”的用法广泛而多样化,其特点则与现代汉语的介词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常见的用法、句式结构和特殊用途等方面解析“以”的独特之处。
二级标题:常见的用法“以”在古代汉语中常有着表示手段或方式的含义。
例如,“以箭射虎”中的“以”表示动作执行的手段,“以行人之路”中的“以”表达了前者与后者之间的方式关系。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表示标准、比较和限制等情况。
1. 表示手段或方式在表达动作执行手段时,我们可以使用“以”来明确指出所采取的方法。
例如,“以书生之姿闻名天下”,这里的“以”就表示为通过成为书生这个途径获得了名声。
2. 表示标准或比较当需要进行标准或比较时,我们可以使用“以”来引导这些概念。
例如,“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中的“以”表示依据;而在“勿多好色而著木绘枣”,其中的“以”则表示出基准。
3. 表示限制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使用“以”来表示范围或限制。
例如,“以双手捧心”,这里的“以”用于确定动作的限定范围。
二级标题:句式结构中的代替作用在古代汉语中,“以”还可以起到代替其他词语的作用。
它可以替换动词、动物和形容词等,从而使句子结构更简洁。
需要注意的是,“以”和其他成分之间需要保持紧密联系,避免引起歧义。
1. 代替动词当“以”后面带有名词或者名旁时,常常具有代替动词的作用。
例如,“麟之纪也,君子居则忠信众矣。
”这里的“纪”就被“以麟之”所代替。
2. 代替名词“以”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可以充当名词的角色并取得代替性质。
例如,“以犬为典者,人皆之为善由也。
”中的“以犬”即取代了真正具体事物而变成抽象的概念。
三级标题:特殊用途与表达方式除了上述普遍用法外,古人还发展了一些特殊的用途和表达方式,使得“以”的应用更为丰富和独特。
1. 表示目的在古代汉语中,我们可以使用“以”来表达目的。
例如,“积润而流、云合而雨。
”中的“以”表示了实现某种结果或目标。
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特点
导读:1、语序上的特点――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
“吾道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
介词“以”的宾语“一”前置在介词前面。
“何以战?”――即“以何战”。
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置于介词之前。
2、省略问题――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介词“与”的宾语省略。
3、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
但“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现代汉语一般都用状语来表述。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前一介词结构“以羽”(用羽毛)置于动词之前充当状语,后一介词结构“以发”(用毛发)置于动词之后充当补语。
今译时,则都译成状语。
就是一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研究介词作为虚词的一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介宾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
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以介宾结构的主要作状语,有时还可以作补语或定语。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以”、“于”、“为”、“与”、“之”等等。
介词多是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它仍然带有及物动词的特点,即要带宾语。
在有些情况下,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以隐含,但介词的宾语较少隐含,因为介词的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词结构,把自己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心,从而表达种种复杂的语法及语义关系。
古今汉语介词的系统性基本上一致,但是某些介词的用法和介宾语结构所处的语法置古今是有差异的,介词的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动词、各类名词性或谓词性的词组。
古代汉语的介词有两类;第一类主要有“于(乎、诸)”、“以”、“因”、“从”、“由”、“与”、“及”,这类介词的主要特点是所带宾语基本上是名词性的,带谓语性宾语是个别现象;第二类主要有“纵”、“强”、“如”、“若”、“苟”、“冷”、“倘”、“即”、“设”、“假”、“使”,这类介词的主要特点是只能带谓词性宾语。
第二类介词过去一般认为是连接偏正复句中从属分句的连词,其实所谓从属分句不过是第二类介词的宾语,介宾结构整体作后面谓核心的状语。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研究一》,我们谈了“于(乎、诸)、“以”、“为”、“因”、“与”、“虽”等介词语法功能、位置差异,条分缕析地对其引介处所、引介凭借以及特殊用法进行分析例证。
下面,谈谈介词“之”、“及”、“如”、“令”、“使”的语法功能以及其它用法,意义。
一、之。
介词“之”字的用法是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例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孟子?梁惠王上》)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庄子?养生主》)“之”字还有一种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把它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语序上的特点――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
“吾道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
介词“以”的宾语“一”前置在介词前面。
“何以战?”――即“以何战”。
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置于介词之前。
2、省略问题――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介词“与”的宾语省略。
3、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
但“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现代汉语一般都用状语来表述。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前一介词结构“以羽”(用羽毛)置于动词之前充当状语,后一介词结构“以发”(用毛发)置于动词之后充当补语。
今译时,则都译成状语。
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