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火的发明和意义

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使原始人不惧黑夜,征服严寒和抵御野兽侵袭,扩大生活领域;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火的使用和发明,为热熨、灸法、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黄帝

黄帝,姓公孙,一姓姬,名轩辕。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原始社会末期。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着作《黄帝内经》以之托名。

神农

神农,一说即炎帝,姓姜,名魁。农业和中药的发明者,新石器时代晚期。发明制作耒耜,教民农耕。遍尝百草,发现药物,教民治病。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着作《神农本草经》以之托名。

伏羲

伏羲,《史记》称伏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王。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八卦,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砭石

砭石,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砭石治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的种类很多,可用于熨法(球形、扁圆形)、按摩(卵圆形、扁圆形)、穿刺或切割(刀形、剑形、锥形、镰形)。

酒的发明和意义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剂的发明和意义

《汤液经法》为伊尹所撰。汤液是中医主要剂型之一。汤液的发明与使用,既可将生药变为熟药(减低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又使单味药向多味药转变成为可能。药物品种增多可以提高疗效,同时多种药物配制成复方,标志着方剂的产生,为临证用药经验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提供条件。汤液创制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早的医事制度

1.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科,这是医学史上的最早医学分科。

2.“医师掌医之政令”,医师之下设士、府、史、徒,分理医疗、医疗事务、文书医案、役使等职,形成基本完善的医政组织结构。

3.医师主管各科疾病的医疗事务,“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根据医士的医疗效果进行考核,并据此制定级别和俸禄。

4.有关负责卫生保健的官职,责任范围涉及王室人员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医和的六气致病说

医和是春秋时期秦国医生。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六气致病说”成为后世病因学说的萌芽。

第三章

《五十二病方》

该书分为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该书记述的药物,以植物药为主,动物药次之,矿物药居末。记载方剂大多是由2味药以上组成的复方。《五十二病方》真实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

《治百病方》

武威汉简又称《治百病方》,较详细记载药物的制作、剂型及用药方法等。用药方法多种多样。针灸记载三里、肺俞、泉水等穴位及用针法、禁忌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医药的真实情况。

扁鹊、华佗、淳于意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家。姓秦,名越人。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着称。重视综合治疗,有“六不治”的行医之道。其中“信巫不信医不治”,是对扁鹊注重实际、反对迷信的最好概括。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东汉杰出的医家。华佗医术以外科着称,用麻沸散应对针药不能奏效的病人,是中医外科鼻祖。他治疗内科疾病,强调辨证论治。

淳于意,姓淳于,名意,西汉时期唯一见于正史记载的医家。又称仓公。淳于意的“诊籍”包括病人的姓名、贯里、职业、症状、诊断、病理分析与治疗预后等内容,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内经》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共162篇。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素问》论述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灵枢》着重介绍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两者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明三因制宜等辨证论治原理,体现人体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念。《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内经》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创立脏腑经络学说,后世称该书为“医家之宗”。

《难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以问答释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全书以基础理论为主,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注。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该书最早提出“奇经八脉”的名称,并提出“左肾右命门说”和“无形三集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作出贡献。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和发展提出独创的见解,对40多种杂病的防治作了系统阐述,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包括理、法、方、药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为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六经辩证的原则治疗外感热病,用脏腑辩证的原则治疗内伤杂病。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反映我国东汉

以前药物的经验与成就。收载药物365种,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开创以分类法研究本草之先河,是我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方法,概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

1.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2.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

3.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

4.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

第四章

《脉经》

魏晋时期,王叔和撰成《脉经》,奠定我国脉学发展的基础。《脉经》10卷98篇,包括脉诊、脉形、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分辨以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脉诊与临床治疗结合。

《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着,为后世针灸对的发展奠定基础,该书共12卷,128篇。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穴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

《本草经集注》

1.补充新药,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2.方便临床,提出“诸病通用药”;

3.重视炮制,详论药物加工修治方法。《本草经集注》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本草着作,初步确立本草着作的编写新体例和中药分类新方法,在本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本草学着作。

《雷公炮炙论》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着——雷敩的《雷公炮炙论》。1.记载多种炮制方法;2.药物修治规定详

细;3.炮制范围涉及广泛。系统总结南北朝以前有关中药加工炮制的经验,成为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专着。中药传统炮制工艺“炮制十七法”,就是在《雷公炮炙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炼丹

中国炼丹术,是制药化学的前身,随金属冶炼业一起发展,源于战国时期。最着名的炼丹家是晋代葛洪,代表作《抱朴子》,陶弘景是葛洪之后的又一位重要炼丹家,他整理总结炼丹经验,着成《合丹法式》。

《肘后方》

《肘后救卒方》,又称《肘后备急方》、《肘后方》,东晋葛洪着,记载一些常见病症的简便疗法和急救疗法,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临床实用手册。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肘后救卒方》是现存最早的急症诊治专着,“肘后”是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突出简、便、廉、验的用药特点。《肘后方》第一次准确而详细地描述天花的症状;首次记载了隔物灸,为后世灸法的发展作出贡献。

《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又称《神仙遗论》,《痈疽方》,东晋刘涓子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着,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主要成就,主要内容包括金创战伤、痈疽疮疡、皮肤疥藓、瘰疬瘘疮等。

《小品方》

《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陈延之撰,是南北朝一部实用价值较大的方书,被后代医家奉为绳墨。从理论上提出伤寒、温病分治学说,明确指出伤寒、温病、时行的不同,还

提出“伏温成温说”,突破“伏寒化温”的局限。首次明确记载瘿病,详细描述脚气病的症状。强调用药节度,提倡简便廉验。

第五章

《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又名《黄帝太素》,简称《太素》,唐代杨上善编撰,杨氏整理和注释《内经》有三个特点:(1)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研究;(2)尊重古传本而不妄改;(3)其训释多据《说文》,《尔雅》,《广雅》,《释名》,并汇通医理而阐发。

王冰

王冰,号启玄子,又名启元子。(1)对原书卷篇次序重新编次;(2)补亡续断;(3)注释发挥。

《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唐代王焘编撰,,主要成就如下:(一)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二)搜索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三)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撰。《千金方》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医药学名着,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步临床百科全书,主要医学成就如下:(一)注重医德修养;(二)集唐以前医方大成;(三)重视妇儿疾病;(四)积累丰富药物经验;(五)强调综合治疗;(六)积极倡导养生。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又名《英公本草》,《唐本草》,苏敬鉴于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主要成就:(1)新增药物114种;(2)纠正以往草本书药物记载的错误;(3)该书的药图,是中国医学史上通过绘图来描记药物形态和颜色特征,作为识药标准的一种创造。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较系统地总结唐以前药物学成就,是图文并茂的药物学专着。

《本草拾遗》

《本草拾遗》,又名《陈藏器本草》,主要成就:(1)新增药物692种;(2)方剂功效分类的创新;(3)纠正旧说之讹误;(4)拓充药物的功用,主治,用法。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唐代孟诜所撰。该书原为孟诜编撰的《补养方》,后经其弟子张鼎补丁,因以食物药治病为主,故改名为《食疗本草》,主要成就:(1)总结并丰富了食疗药物;(2)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食治原则;(3)重视食疗药物宜忌;(4)重视动物脏器要用的价值。

《海药本草》

《海药本草》,五代李珣编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以记载外来药物为主的本草着作,因外来药物主要通过海舶自国外输入,故称“海药”。突出成就:(1)广收海药,稽其源委;(2)旁征博引,内容详细;(3)记载岭南药物。《海药本草》荟萃五代以前外来药物之精华,是中外医药文化交流的产物,对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现存最早的,既有文献价值,又有临床价值的骨伤科专

着,主要论述骨折与关节脱臼的治疗。主要成就:(1)较为系统地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包括骨折部位冲洗,牵引,复位,敷药,夹板固定等具体步骤;(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胛骨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首创;(4)收载40余首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治法,成为后世骨伤病治疗的典范。

《经效产宝》

现存第一部妇产科专着《经效产宝》,出现在唐代末年,论述妊娠杂病,难产诸病及多种产后病症,并具体介绍临证多种治法。该书所载的“四物散”,适用于妇科诸病,后世易散为汤,历千年临床检验而成为“妇科圣药”。

《颅囟经》

现存最早的儿科专着,最早提出小儿“纯阳”体质学说,首次记载用烙脐法有效预防小儿脐风,该书采用鳖甲治疗小儿骨蒸的方法,疗效较好,沿用至今。

鉴真

鉴真6次渡海,历时10载,在唐天宝十四载抵达日本奈良。鉴真使用的脚气入腹方,诃黎勒丸等,为丹波康赖《医心方》收录。鉴真在日本奈良招提寺圆寂,日本民众赞誉他为“过海大师”。

中国医学史

简述奴隶社会的中后期我国已有哪些医事制度的建设周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相当严格的考核制度。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医政机构的设置:设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定考核,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慎病死,根据医生的治愈率,评定医生的级别和俸禄,建立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 试述《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与成就。《黄帝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正是这些重要论述,构建起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它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整体观念。包括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一为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二为积极地适应自然),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强调脏腑经络。《内经》所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理。既用以说明普通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成就之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中医学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总之,《内经》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藏象学、经络学、病因病机学、生理病理学、养生和预防医学、诊断治疗原则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试述《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与成就。(1)提出了辨证论治范例。一是《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张仲景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盛衰程度,病人正气的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条件,寻找发病的规律,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二是《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1.以脏腑辩证论述内科杂病为主。2.开后世脏腑辩证之先河。3.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病因学说。(2)对方剂学的贡献。1.被誉为“方书之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药剂。2.提出了较谨慎的方剂组方原则。3.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4.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如白虎汤,白头翁汤,酸枣仁汤。 4. 试述《神农本草经》的重要内容与成就。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属补养可以久服的药物。中品属补养兼能攻治疾病的,下品一般多有毒性而专用于攻治疾病的药物。按三品分类是我国药物学上最早的分类方法。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1.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2.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 3.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临床用药原则: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痊蛊药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用药方法: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4.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如人参补益,麻黄定喘,黄连止痢,黄芩清热等。总之,《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不仅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试述《难经》的主要内容与成就。《难经》宜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主要内容包括脉诊、脏腑、经络、腧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难经》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法。经络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脏腑方面,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疾病方面,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五种;提出积极分属脏腑,认为五脏生积,六腑生聚。针灸治疗方面,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总之,《难经》在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试述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及卫生保健的重要意义。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1.它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它可用来烧山打猎,照明驱赶野兽,取暖御寒,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寒冷潮湿引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 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2. 在金属针具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是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3. 在原始宗教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导引术。 4. 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 灸法: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6. 为什么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 古代以植物药为主 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 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是?“疾年”“雨疾”“降疾”“疾疫”。 2.蛊:甲骨文的记载。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3.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我国最早的病名记录见于《诗经》。 5.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6. 酒的药用作用? ①酒能通经活络、提振精神,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②酒又有挥发性能且能充当溶媒,所以后世成为常用的溶剂,并且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制作药酒。 ③对“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有治疗作用。 “鬯其酒”见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7. 酒在《汉书•食货志》中被称为“百药之长”。 8. 何为汤液?汤液传说由何人发明? 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是将所选的多种药物混合煎煮后用于医疗。传说汤液由伊尹创制。意义:1.整体观在药物学运用上的具体体现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提供条件3.为方剂学诞生埋下伏笔 9. 病入膏肓的典故与医缓有关。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法规范“攻”“达”“药”。 10. 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六气病因学说。“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11. 周代的医学分科和医政制度情况? 据《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医生已分为食医(营养医生,掌管帝王膳食的营养卫生)、疾医(内科医生,为王室与民众服务)、疡医(外、伤科医生)、兽医(疗兽病、兽疡)四科。周代还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对医疗工作的考核制度:设医师,相当于卫生行政官吏,“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定考核,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慎病死,根据医生的治愈率,评定医生的级别和俸禄,建立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 12. 周代婚姻制度倡导“三十曰壮,有室”“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对预防遗传病、先天病有积极意义。 13.《左传》中记载“国人逐瘛狗”,通过驱逐狂犬来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 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 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 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 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 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 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 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的 “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药可分治疗类,预 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 互相转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中国医学史

火的发明和意义 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使原始人不惧黑夜,征服严寒和抵御野兽侵袭,扩大生活领域;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火的使用和发明,为热熨、灸法、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黄帝 黄帝,姓公孙,一姓姬,名轩辕。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原始社会末期。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着作《黄帝内经》以之托名。 神农 神农,一说即炎帝,姓姜,名魁。农业和中药的发明者,新石器时代晚期。发明制作耒耜,教民农耕。遍尝百草,发现药物,教民治病。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着作《神农本草经》以之托名。 伏羲 伏羲,《史记》称伏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王。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八卦,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砭石 砭石,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砭石治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的种类很多,可用于熨法(球形、扁圆形)、按摩(卵圆形、扁圆形)、穿刺或切割(刀形、剑形、锥形、镰形)。

酒的发明和意义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剂的发明和意义 《汤液经法》为伊尹所撰。汤液是中医主要剂型之一。汤液的发明与使用,既可将生药变为熟药(减低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又使单味药向多味药转变成为可能。药物品种增多可以提高疗效,同时多种药物配制成复方,标志着方剂的产生,为临证用药经验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提供条件。汤液创制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早的医事制度 1.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科,这是医学史上的最早医学分科。 2.“医师掌医之政令”,医师之下设士、府、史、徒,分理医疗、医疗事务、文书医案、役使等职,形成基本完善的医政组织结构。 3.医师主管各科疾病的医疗事务,“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根据医士的医疗效果进行考核,并据此制定级别和俸禄。 4.有关负责卫生保健的官职,责任范围涉及王室人员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医和的六气致病说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中国医学史》这门学科,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中国医学史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条支流,在人类文化的氛围中生生不息,以其旺盛之生命力自立于古今学科之林,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继续存在的价值。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才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可以说,身为中医人,首先必学医学史。学了医学史,你会为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为中医的高超医术而自豪,为成为一名中医人士而兴奋不已。医学史就是中医人的立业之本,有了本就不会怀疑,就会沿着中医的道路坚定的走下去。学好了中国医学史,才能做一名地道的中医大夫,才能坚定的走中医之路。 通过了学习医学史,可以培养热爱专业的思想,树立为医学科学献身的精神。学习医学史不但能使我们掌握医学发展的规律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明确医学发展的方向,有利于课题研究并有所突破,促进医学的进步,而且,我们能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发扬古代医家重视实践,尊重经典,勤于思考,勇于革新,崇尚医德的优良传统。此外,学习医学史将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代医家朴素的辩证法和自发的唯物论思想,学习他们“辨析至理”、“审谛覃思”、“精微区别”、“思理精密”的治学方法,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的工作方法。最后,学习医学史还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有利于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结合,促进跨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 中国医学史的学习是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这门学科包括了药,医以及许多的著名的药学专著的来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其中药物,其起源是由植物药到动物药再到矿物药。植物药中,《诗经》是现存最早旁涉药物的书籍收载植物药五十余种,而《山海经》是现存最早记载药物功用载药126种,但是大多一药治一病。还有就是是针灸法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起源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

中国的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绪论 1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一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从远古到春秋 二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 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 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 五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一周代至三国时期 1周代出现了医学分科 2春秋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药物麻醉 3《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 4三国华佗麻沸散是世界最早全身麻醉药 二晋代至唐代 1晋《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 2南北朝《僧深集方》载有“五瘿丸”是最早也是有效的脏器疗法记载 3隋《诸病源候论》记载了肠吻合手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还记载了结扎血管止血等等

4唐开创了世界最早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编撰颁行了世界上第一国家药典

《新修本草》 三宋代至元代 1宋开办了世界上最早药局管理药事制剂管理的和剂局,收购检验和鉴别药材的药 材所,销售药物的卖药所以及慈善机构的惠民所 世界最早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 发明了世界最早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 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2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 四明代至清代 明代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论(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18---30p ) 一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 居住,衣着,食物与用火(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导引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婚配 二人们一般把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代,其端绪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三多种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 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伊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5、针砭治病自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 卷,81 篇 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D 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 或5 卷 4、主要内容和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 或4 卷 3、主要内容和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重点 (供中医,中药,针灸等专业用) 导论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医学史的任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医学的实践和理论;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医学史的作用:①认识现实②预见未来③进行教育 1、医药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历史背景: 在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及云南元谋等地,相继发现有猿人遗址。其中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出土的猿人牙齿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已有170万年。 原始人唯有“聚生群处”以谋生。 古人类学家将远古人类化石,分为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 1·1 卫生保健 衣、食、住、行、保健,是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 1·1·1居处 “有巢氏”时代,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房屋 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房屋 1·1·2 衣着 原始人起初赤身裸体生活,后以兽皮或树皮覆盖身体以御寒,渐渐地又将经过编制的羽毛,树叶,茅草等披在身上。“衣其羽衣”。考古发掘了骨针、骨椎,反映了人们已能用兽皮之类缝制衣服。这是人类卫生保健的又一进步。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更大大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界季节,气候变化的能力。 1·1·3 用火 火的使用和发明的意义: 推动了人们从生食走向熟食,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对食物进行消毒灭菌,使人类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促进营养吸收,加速人脑发育,推动智力发展。火的发明有解放人类的意义。 1·1·4 导引(行) 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方法。最初系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它与后世之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等,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导引的出现,为医疗、护理和卫生保健增添了新的更为积极的内容。 1·1·5 婚姻 原始群早期阶段:乱婚制

中国医学史

《大荒西经》云:“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彭、巫姑、巫真、吴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经验的累积,人们对疾病有了较多的认识,巫医的势力逐渐消退。 秦汉时期[编辑] 一般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后期,《黄帝内经》共十八卷,分《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与《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两部作品,《灵枢》详细记载了针灸。针灸治疗行之久远,在文字尚未发明之前,砭石被最早用于医疗,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才逐渐被金属针取代。《山海经》中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以病名来命名有23种,以症状命名的有12种。《五十二病方》所提的病名更高达103个。这时期著名医生有医和、医缓、扁鹊等人。 秦越人著《难经》,全书共有八十一难。对脉法、经络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经穴等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解释,丰富了《黄帝内经》的学术理论。因其阐述《黄帝内经》的有关疑难问题,故名《难经》。并对三焦、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等多有创见。《汉书·艺文志》中,将医家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检整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确立了“六经”分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论治原则,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

李时珍(1518?—1593)发现古代医药典籍中多有谬误之处,毕生之力有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所有药物特性,将所收集的一八九二种药物划归十六部,六十类分述。其间历时30年,著有《本草纲目》一书,全书近二百万字,共五十二卷。书中附方达一万余首,插图一千多幅。另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行世。 张介宾(1563?—1640)著有《景岳全书》,其医学主张“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 王清任(1768-1831)曾亲见瘟疫灾区儿童尸体三十多例,又数次前往刑场,观察死刑犯的尸体内脏位置,将其所见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著成《医林改错》二卷,其中“活血化瘀”的方剂有二十二例,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治疗肝硬化)、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均成为调理气血的名方,至今仍为临床广泛应用。俨然是化瘀派的一代宗师。 1879年,浙江人士俞樾在《俞楼杂纂》中发表《废医论》:“其药之而愈者,乃其不药而愈者也。其不药不愈者,则药之亦不愈。”是最早、最明确地提出了废除中医的主张。 民国时期[编辑] 1913年,教育总长汪大燮公开提出废除中医中药,所谓“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以立案一节,难以照准。”1929年,余云岫提出《废止旧医案》,视中医为巫祝,要求取缔中医,引起全国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 中国医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们可以了 解到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医学思想的演化以及医学成果的贡献。在我学习中国医学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医学史的独特魅力 和重要价值。 首先,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医学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巫医和神道医,随后逐渐形成了 独特的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我了解到了伏羲氏和黄帝是中国医学史 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 学习,我明白到中国古代医学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学科,在古代中国人 民的努力下不断发展进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次,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演化。中国医学思想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脏腑理论等。这些思想 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 影响。我在学习中了解到了《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著作,深 入了解了其中的医学思想和理论。这些古代医学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治疗,具有现代医学所倡导的综合医学观的 特点。 另外,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还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独 特贡献。中国古代医学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外科手术等方面都有 独特的成就。药物治疗方面,中草药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许多中草药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针灸疗法作为中

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另外,中国古代医学还在外科手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如骨科手术、瘘管 治疗等,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基础。 总之,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深刻体会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 价值。中国医学史的学习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和 医学思想的演化,还使我认识到中国古代医学对现代医学的贡献和影响。通过深入学习中国医学史,我对中国的医学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 认识,并能够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运用到实际的医学实践中。我 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中国医学史将为我们未来的医学发展提 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第一章: 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河北阳原,山西芮城和湖北大冶等地,发现猿人化石。猿人牙齿化石和石器。在陕西蓝田和北京周口店出土的有关猿人的化石和石制工具。第一节:龋齿,牙周,动物咬伤,击伤,刺伤及骨伤,难产及新生儿。一,口腔疾病,二,创伤性疾病,三,孕产和小儿疾病。第二节: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这对于人类自身的进化,健康的维护和最终脱离动物界,具有深远影响。使原始人开始不恐惧黑夜。潮湿处所导致的风湿病。火的使用和发明,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由生食到熟食可对食物起到一定的消毒杀菌杀虫作用。熟食使难以下咽的“鱼鳖螺蛤”,都可“燔而食之”,从而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优质动物蛋白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火的使用和发明,也为热熨,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半地穴式。北方多采用土木结构的穴居,半穴居建筑形式。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半地穴式房基。第三节:神农。北京人遗址,有几十种哺乳动物骨骼化石,仅肿骨鹿遗骸就有2000多个,山顶洞人遗址,河姆人遗址。砭石,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在伤口流血的情况下,树叶,草茎,泥灰涂敷在伤口上,同时发现某些植物具有止血止痛作用。第五节:一,伏羲,二,神农,三,黄帝。 第二章: 甲骨文研究揭示,殷商时期对人体部位已经有了部分认识以及定位和命名,对疾病的认识十分朴素,其中提到的“降级”,“雨季”,“疾年”等,是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第一节:甲骨文又称卜辞。一,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二,对疾病的认识,三,治疗方法,四,卫生习俗。第二节:二,《山海经》,先秦时。药物学专书产生之前载有较多药物的一部重要典籍。“礼不娶同姓”和“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等。近亲结婚对繁衍后代不利,对优生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衍具有积极意义。四,《周礼》原名《周官》,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儒家经典。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科4科,这是医学史上的最早医学分科。第三节:一,候和疾病,春夏秋冬寒热冷暖,“四时皆有疾病: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二,情志与疾病,“百病怒起”,“忧郁生疾”。三,环境与疾病,四,饮食和疾病。第四节:甲骨文有“鬯其酒”的记载。“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香而酿之,成为鬯”,郁草酿成的芳香药酒,也是一种祭祀用酒。有酒为“百药之长”,汤液创制,伊尹。 第三章: 第一节:马王堆汉墓医书。第二节:产生《黄帝内经》,《皇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4部经典医著,标志着中医药学术理论的确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是先秦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节:春秋战国时代,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养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构成这一时期养生的主流。第四节:淳于意,华佗。第四章: 第一节:王叔和和《脉经》,王叔和对医学的贡献,一是系统总结脉学,撰著《脉经》,一是整理编次《伤寒杂病论》,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脉诊与临床治疗结合。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的主要成: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穴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第二节:陶弘景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的主要成就:1,补充新药,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2,方便临床,提出“诸病通用药”。3,重视炮制,详论药物加工修治方法。第四节:葛洪与《肘后救卒方》,《肘后救卒方》的主要成就:1,传染病的认识。2,急症医学的贡献。3,针灸疗法的贡献。4,药物学的贡献。刘涓子与《刘涓子鬼遗方》,《刘涓子鬼遗方》的主要成就:1,外科痈疽的认识与治疗。2,确立内治法。3,丰富外治法。华佗外孙——邓处中的《中藏经》,《中藏经》的重要成就:1,初步形成脏腑辨证学说。2,丰富杂病的认识和治疗。3,记载切实可用的治疗方法。第五节:嵇康。 第五章: 隋唐时期,医学教育发展较快,在沿袭中医传统家传式和师徒授受式教育的同时,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校式重广补的医学教育模式,建立政府医药机构兼教育机构——太医署。太医署作为唐代的最高教育惯例机构,其规模较庞大,制度较完善,课程较合理,考核较严格,在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节:一,《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又名《皇帝太素》,简称《太素》。唐代医家杨上善编撰。特点:一是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研究。二是尊重古传本二不妄改。三是其训释多据《说文》,《尔雅》,《广雅》,《释名》,并汇通医理而阐发。《重广补注皇帝内经素问》,为中唐时期王冰所著。“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第三节:一,《诸病源候论》。二,《急备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三,《外台秘要》。第四节:一,《新修本草》。第一部国家药典,较系统地总结唐以前药物学成就,是图文并茂的药物学专著。三,《食疗本草》。四,《海药本草》。第五节:《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是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主要成就:1较为系统地论述骨伤的治疗常规,包括骨折部位冲洗,牵引,复位,敷药,夹板固定等具体步骤。对开放性骨折则主张先用快刀扩大创口,然后再清创包扎。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确保骨折复位后在有效固定的同时,患肢进行适当运动,以利更快恢复其生理功能,减少骨折后遗症的发生。3,治疗肩胛骨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只是世界医学史上的首创。使用沉淀固定,运用伸拨,对臼,捺正等手法复位,操作方法简便易行,治疗效果良好。4,该书收藏40余首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治法,成为后世骨伤病的典范。现存第一部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定》,出现在唐代末年,如对胎动不安”的处置。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颅卤经》,该书最早提出小儿“纯阳”体制学说,所谓“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唐代孙思邈绘制针灸史上著名的彩色经络

中国医学史教案

中国医学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中国医学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了解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医学的贡献。(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医学史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中国医学史资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1、中国医学史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2、中国医学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3、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中国医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中国医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2、难点:中国医学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的区别与。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1、讲授法:对中国医学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讲解。 2、讨论法:针对中国医学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中国医学史的理解。 3、案例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医学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

独特之处及实际应用价值。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国医学史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 2、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 中国古代医学史研究60年 一、引言 自1950年以来,中国古代医学史研究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既包括了方法论的革新,也包括了新材料和新视角的发现和应用。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这60年的研究历程,以期对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方向。 二、早期研究:1950-1960 在研究的早期阶段,学者们主要的是对古代医学文献的整理和解读。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包括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经典医学文献的重新校订和注释。同时,对古代医学家的生平和贡献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对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人

中国医学史话

中国医学史话 摘要: 1.中国医学史简介 2.中国医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3.中国医学的主要成就 4.中国医学对世界的影响 正文: 【中国医学史简介】 中国医学史是指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中国医学的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国医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中国医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古代医学: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医学理论和实践。这一时期的医学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 2.汉代医学:汉代是中国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都在这一时期问世,如《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同时,汉代还设立了太医监,使医学成为了官方认可的学科。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国医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如《新修本草》的编纂、麻沸散的发明等。此外,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孙思邈、扁鹊等。

4.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如温病学的发展、针灸学的成熟等。同时,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景岳全书》、《本草纲目》等。 【中国医学的主要成就】 中国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主要包括: 1.理论体系:中国医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2.诊断方法:中国医学发展了一套独特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法。 3.治疗手段:中国医学拥有丰富的治疗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4.药物学:中国医学在药物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本草纲目》、《新修本草》等药物学著作。 【中国医学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医学对世界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受到了中国医学的深刻影响。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 摘要: 一、引言 二、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1.神农时代 2.战国时期 3.秦汉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1.阴阳五行学说 2.脏腑经络学说 4.病因病机学说 四、中药学的发展 1.神农本草经 2.本草纲目 3.中药分类与炮制 五、针灸推拿技术的发展 1.针灸理论的完善 2.推拿按摩技术的发展 3.针灸推拿的临床应用 六、现代中国医学的发展 1.西医的传入

2.中西医结合的探索与发展 3.我国现代医学的成就 七、结语 正文: 【引言】 中国医学史源远流长,具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我国医学在不断吸收、创新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本文将概述中国医学史的发展脉络,以展示我国医学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经历了神农时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等阶段。神农时代,神农氏通过亲身尝试百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药知识。战国时期,扁鹊、华佗等著名医学家涌现,推动医学的发展。秦汉时期,医学理论逐渐完善,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被应用于医学领域,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脏腑经络学说是对人体内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研究。病因病机学说则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及演变规律。 【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学是研究药物的来源、性质、功效、配伍、应用等方面的学科。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记载了当时的药物知识和临床应用。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对中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中药分类与炮制

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针灸推拿技术的发展】 针灸推拿技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针灸理论的完善,使得针灸疗法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推拿按摩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便捷、有效的保健手段。针灸推拿的临床应用,充分展示了中医非药物治疗的优势。 【现代中国医学的发展】 现代中国医学在吸收西医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西医的传入,为我国医学带来新的观念和方法。中西医结合的探索与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现代医学在疾病防治、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语】 总之,中国医学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史册。从古至今,我国医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1.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2.实用经验发展时期 3.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 4.传统延续与创新时期 5. 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 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过程: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 关于药物起源的几个传说中的人物:伏羲氏、神农、黄帝。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对矿物的性能有所了解,并认识到某些矿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针灸技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砭石可谓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说文解字》曰:“砭,以石刺病也。”砭石在古代除用来治病外,还较多地用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故又称针时或鑱石。 灸法即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甲骨文中“疾年”、“降疾”、“雨疾”、“疫疾”等记载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 传说中伊尹创制汤药 周代宫廷医生分为四种: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唐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分为四科:医科(体疗、少儿、疮肿、耳目口齿、角法)、针科、按摩科、咒禁科 隋唐医政制度:主要有三个系统:1.为帝王服务的尚药局;2.为太子服务的药藏局;3.为百官医疗兼教育机构的太医署和地方医疗机构 最早的经脉学著作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导引图》现存最早的妇产科著作是《胎产书》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却谷食气》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原证候学的专著是《诸病源候论》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针灸甲乙经》最早的外科专书《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颅囟经》《普济方》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我国最早的医学杂志是《吴医汇讲》最早的麻风病专书是《解围元薮》较早的梅毒病专书是《霉疮秘录》 《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和成就: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九卷,每卷九篇,各为81篇,合计162篇《素问》所论包括人的生理、心里、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 《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着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1.强调整体观念2.重视脏腑辩证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脉诊部分主要论述了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础理论、正常脉象、病脉、各类脉象之鉴别经络部分着重论述了经络的长度、流注次序,奇经八脉、十五经络及其有关病症,十二经脉一别络的关系,经脉气绝的症状与预后等 脏腑部分主要论述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以及与组织器官的关系。 疾病部分只要论述了风、寒、署、湿、燥、火等六淫,还强调忧愁、思虑、恚怒以及饮食因素 在腧穴部分主要论述了狭义腧穴,还针对某些特定穴位与经气运行的关系。以及与脏腑的关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2.灸法: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导引:是一种由舞蹈动作演变而来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与后来的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等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4.五禽戏:是东汉医家华佗发展古代导引的知识与经验,选择模仿虎、鹿、熊、猴、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特点,使头、身、腰、腹、四肢达到全面的运动锻炼,是现在已知我国较早具有完整套数的医疗保健体操。 5.龋: 甲骨文的记载。表示牙齿窟窿是因虫蛀而引起的。 6.降疾: 甲骨文中的记载。表示一次有许多人染病,就象降雨一样。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7.简帛医书:简为竹简、木简,帛为丝织品。简帛医书即古人刻写在竹木简或丝织品上的医学书籍。 8.六气致病说: 公元前541年秦医和为晋侯诊疾时用“六气”致病说来解释各种疾病的原因。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 9.疡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外、伤科医生,主治疮疡、金疮、骨折。 10.疾年: 甲骨文中的记载。指多疾之年,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11.五毒:《周礼•天官》中的记载,专门用来治疗疮疡的外用腐蚀药,是目前所知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12.鬯其酒: 甲骨文中的记载。是一种色美味香的药酒,既能用于祭祀也可用于医疗,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13.卜辞: 即甲骨文。殷墟出土的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占卜之辞,故称卜辞。 14.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15.医师:《周礼•天官》中的记载,总管医药行政,下设士、府、史、徒等专职人员,还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和各地疫情。 16.雨疾: 甲骨文中的记载。表示一次有许多人染病,就象降雨一样。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17.变火:《周礼•天官》记载“变火”,以不同燃料烧燎防疫(或说藉火取暖),表现了预防疾病的思想和目的。 18.疾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内科医生,不仅为王室服务,也“掌养万民之疾病” 19.伊尹: 是商代宫廷里的一个厨师,善于烹调,相传他根据烹调经验创制了汤剂。 20.食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营养医生,负责掌管帝王膳食的营养卫生。 21.《治百病方》: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县出土的一批木质简牍,是东汉早期的临床医学专书。有医药简牍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保存了较完整的医方30余首,方中涉及药物约100味。所论涉及内、外、妇、五官各科。该书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其二,药物学、方剂学均达到相当的水平。初名《武威汉代医简》,但因简中有“治百病方”的字样,遂改名为《治百病方》。 22.涪翁:是东汉时期活动于四川涪水附近的民间医学家,在针灸学和诊断学方面很有造诣,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早佚,其再传弟子郭玉是东汉和帝时太医丞。 23.麻沸散:为东汉名医华佗创制的中药全身麻醉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历代的中药麻醉,都是在他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惜已失传。 寸口脉法:是王叔和取《难经》诊脉“独取寸口”之说,并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脉位,分别左右配属脏腑,使切脉部位和脉应脏腑逐步统一化、规范化。 24.蛊: 甲骨文的记载。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25.医案:即西汉淳于意所述25个患者的姓名、性别、职业、里居、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情况,载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26.太医署:唐代设立的太医署,既是医学教育机构,也是医疗单位,作为医学教育机构在世界医学史上是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