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1]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16
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50、60年代的小说一.概述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1)历史题材(民主革命)A.解放战争:长篇《保卫延安》杜鹏程、《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短篇《黎明的河边》峻青《百合花》茹志娟B.抗日战争及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至《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被称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C.抗美援朝长篇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上甘岭》短篇路翎《洼地上的战役》(2)现实生活A.土改后,农民家庭、婚姻观念的变化短篇《一架弹花机》马峰、《登记》赵树理、《新事新办》谷峪B.农业合作化短篇《不能走那条路》李淮、《农村散记》秦朝阳长篇《创业史》柳青、《三里湾》赵树理、《山乡巨变》周立波C.合作化后,农村妇女走向社会《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李双双小传》李淮D.60年代两部长篇《艳阳天》浩然、《风雷》陈登科E.工业建设长篇《铁水奔流》《春天到了鸭绿江》《百炼成钢》《上海的早晨》中篇《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二.作家及作品简介1.柳青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47)、第二部《铜墙铁壁》、第三部《创业史》(1960年)中篇小说:《狠透铁》(1958)散文集:《黄埔村的三年》2.梁斌短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高蠡暴动、保定二师学潮)、《夜之交流》中篇《父亲》长篇《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反映土改运动的《翻身记事》3.杨沫长篇《青春之歌》续集《东方晓欲》、《芳菲之歌》《我的日记》4.李淮(1)原名木华黎,蒙族,1982年出生于河南孟津(2)短篇《不能走那条路》、《两匹瘦马》、《芦花放白的时候》《夜走骆驼岭》、《车轮的辙印》中短篇《李双双小传》5.茹志娟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反映战争的《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三走严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春暖时节》、《如愿》、《静静的产院》进入新时期后《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她从那条路上来》6.王蒙长篇《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7.邓友梅《在悬崖上》8. 宗璞《红豆》80年代的小说1.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1、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确定的文艺总方针、指出的文艺总方向。
时间:1949年7月2日至19日总方针: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总方向:指出了建国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2、本时期文学创作的人学观及主要的两个核心观念。
无产阶级的、革命的人学观:视阶级性为人的本质,以阶级取代个人,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判别人的身份、地为与性质,并满怀信心的站在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来完成对于“人”的种种文学现象。
核心观念: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3、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内容及双百方针提出以后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的两类新颖的作品。
时间:1956年5、6月间(5月2日开始)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竞争。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两类新颖作品:干预生活小说。
加强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揭示时弊,关注社会的“阴暗面”(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爱情小说。
开掘文学中被忽视的个人感情(爱情、亲情、友情等)。
(宗璞《红豆》)4、8个革命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5、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根本任务论;“三突出”的创作原则。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与经济上的“大跃进”相呼应,也展开了文艺“大跃进”。
具体措施:一是充分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大规模收集民歌;二是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根本任务论: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
“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6、“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的主要作品;代表作家: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主要作品:《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小二黑结婚》7、几部红色经典作品的内容梗概、主要人物、突出特色。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资料,以便您更好地准备考试。
以下是几个重点方面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1. 文学运动:包括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等,了解各个运动的背景、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2. 代表作品与作者: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品和其作者,如《红楼梦》(曹雪芹)、《围城》(钱钟书)、《茉莉花开》(冯骥才)等,以及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主要主题。
3. 文学思潮:理解近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各种思潮,如自然派、现实主义、左翼文学、新感觉派等,掌握各个思潮的代表作品和核心观点。
4. 文学理论: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文学理论,如鲁迅的"文学不能不说话",胡适的"各自为政的独立性"等,理解这些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5. 作家群体: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群体,如"
雨花台四君子"、"大家庭文学"等,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6. 文学史事件: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鲁迅
参加"五卅"运动、胡风被打倒等,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
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还需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
进行综合复习。
相信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复习,您一定可以顺利完成
期末考试。
祝您考试顺利!。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题型:一、填空(1分*15=15分)二、名词解释(3分*5=15分)三、简答题(5分*4=20分)四、论述题(15分*2=30分)五、评论(20分)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P4)1949年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P4-8)(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P9)(1)提出: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具体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积极评价:①在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上表现出摆脱教条和冲出禁区,大胆探索的精神。
②重视人情和人性,回归人的文学,宗璞的《红豆》;钱谷荣的《论“文学和人学”》(4)是否落实: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该方针起到了积极影响,反右斗争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
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P10)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把贯彻“双百”方针而提出的一些作品和文艺观点,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修正主义的文艺理论纲领”。
5.“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P12)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向全党全人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康生诬陷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的大毒草”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1. 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P17)2. 三红一创(P17)(1)《红岩》作者:杨益言、罗广斌;主要人物:江姐等。
一、基础知识1、关于现代派文艺大讨论: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的是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
观点:流行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思潮,决不是一群怪物们兴风作浪的产物,而是当今文坛世界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是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现代派文艺不仅来源于现实,而且反映了各种物质关系总和的精神内在;我国文坛应当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主义”、“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
争论的焦点:西方现代派产生的原因、对西方现代派的价值重估等问题。
2、现实主义的核心问题:真实性的诸方面:例如生活事实与生活真实,生活本质,写真实与写本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真实性与倾向性等。
3、梁晓声“知青三部曲”:《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4、谌容、张洁作品及其特点:谌容:《人到中年》、《减去十年》、特点:创作题材聚焦社会现实问题,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
婚恋小说,尽量摒弃小说中的爱情婚姻的抒情性、诗意性描写,而是将爱情彻底推向了现实,在社会现实广阔的背景下,抒发爱情的现实性,如《褪色的信》《错!错!错!》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他有什么病》、《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沉重的翅膀》特点:前期深沉含蓄,中期以审丑为基础,近期有转而平淡超脱,以关注现实的激烈走向关注内心的情感感悟。
5、邓友梅、冯骥才民俗作品:邓友梅:《那五》《烟壶》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
邓友梅的作品:《那五》——(获奖的)、《烟壶》、《“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冯骥才的作品:《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6、马原、余华的作品:马原:《虚构》、《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大师》《游神》余华:短篇——死亡叙述、爱情故事、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篇——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往事如烟、难逃劫数、古典爱情;长篇——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7、蒋子龙的改革文学作品:《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开拓者家族”、——(车篷宽、高盛五、牛宏、宫开宇、乔光朴)小说创作的风格特点:(1)在谋篇布局上,善于高屋建瓴,俯览全局,使作品具有宏大气垫和辽远视野;⑵在叙述方法上,善于营设波澜壮阔的剧烈的矛盾冲突,通过人物的言行刻划人物的性格;⑶在语言上,崇尚气垫的雄浑和雄辩力。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 30年代的文学论争1.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左翼作家鲁迅等与新月派梁实秋。
3.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论争瞿秋白与茅盾、鲁迅等。
4.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左翼作家鲁迅、瞿秋白等与“自由人”胡秋原、“第三种人”苏汶5.京派与海派之争论争焦点: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二左联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从事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是左联的奋斗目标。
代表人物有鲁迅。
出版了《拓荒者》、《萌芽》等刊物。
它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积极提倡和实践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 代表:丁玲《莎菲女士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表现典妻风习的残忍和一位母亲的奴隶命运)3 左翼小说—讽刺暴露文学派:代表:叶紫《丰收》、张天翼(左联优秀讽刺小说家)《华威先生》4 张天翼讽刺小说的艺术特点张天翼小说的讽刺主要是针对有缺陷的人,是讽刺的,而非幽默;是批判的而非自嘲;是战斗的而非调侃。
是一种较纯粹的喜剧。
三“革命+恋爱”模式下的代表作家及作品胡也频《到莫斯科去》、丁玲《韦护》、白薇《炸弹与征鸟》、巴金《灭亡》、茅盾《蚀》四京派新感觉派海派1京派:30年代活跃在以北平为中心的身处北大、清华、燕京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艺术特点: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对照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
京派的创作既具有民族观念和现代意识,又与社会时代冲突保持距离。
代表作家:沈从文(《边城》)、萧乾、芦焚2 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活跃于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的现代主义流派。
艺术特点: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
代表作家:穆时英(《公墓》)、刘呐鸥、施蛰存3 海派:海派小说是在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学流派。
特点:写都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大都市中人的变态和堕落,热衷于描写男女情爱欲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根据毛泽东文艺思想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
2.会议构建新秩序:概念、表述方式、等级秩序、组织新秩序的建构与资源重整。
中国当代文学需面对和继承三个文学传统与资源: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资源、30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
解放区和国统区:第一次文代会确认毛主席的《讲话》规定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此外没有第二个方向,如果有就是错误的方向。
郭沫若提出五四以来文艺的斗争是为艺术而艺术VS为人民而艺术,指出接受无产阶级领导。
茅盾检讨并把“争取进步、改造自己”作为国统区作家的努力目标。
解放区形成的延安艺术理念开始渗透。
整个50年代的文学行为呈现出对创建文学新格局、新规范、新秩序的努力。
十七年文学:清理和重建两个方面呈现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生成和发展。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也是十七年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点与实际目的,“无产阶级的党的文学的原则”,十七年中国文学运动的全面政治化、阶级斗争化,首先体现在一系列文艺运动的批判斗争交替更移。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新的人民的文艺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艺,描写主体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讨论“典型”,英雄人物置换典型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下学期)一.40年代文学思潮1. 国统区文学分为三个阶段①抗战初期(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1938年10月)整个国统区文学的基调表现为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了一切,文学活动转向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为轴心。
文学观念获得空前的统一,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不同程度在为抗战服务。
从文体上看,首先,战前并不发达的报告文学和通讯此时成了最热门的体裁;其次,是诗歌朝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再次,是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此时,文学获得了战斗性与时代性,但多样化、个性化色彩有所淡化。
②抗战中期(1938年10月武汉失守~1944年9月)1941年皖南事变后,民族情绪转为沉郁苦闷,作家开始了更加深刻的思索,文学的艺术表现也开始追求其应有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深刻性。
新的文学风貌:冷峻苦涩的喜剧感文学品格:沉郁、凝重而博大的风采文学形式: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与抒情诗③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年9月~1949年9月)文学的主题与题材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二是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
文学风格:紧张、愤激、嘲谑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与不安,从而呈现出繁复的音响。
讽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色调,现代文学的喜剧品格得到长足发展。
2.沦陷区文学华北沦陷区以北平为中心,敌伪刊物作品中为小摆设。
40年代初出现了“新近作家”群。
另外新诗艺术的探索富有成效。
上海“孤岛”在抗战前,由于英法租借的特殊环境,进步文艺活动相当活跃,随着政治环境恶化,沦陷初期,爱国作家们保持沉默,稍后与通俗文学作家达成默契,并适当吸收通俗文学的特长,出现了个性风格的作家,如张爱玲、苏青等。
东北的新文学渐渐复苏,包括抗日反满文学在内。
另两派其一为艺术而艺术倾向,另一派提倡乡土文学:坚持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
沦陷区文学的特色:雅文学和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由绝对对立,到相互理解与接近的趋向。
一、名词解释1、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机关刊物为《新诗歌》。
他们一方面强调诗歌与革命血肉联系,要求诗人要站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和反映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另一方面主张诗歌大众化,要求诗与诗人都要“大众化”,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它对推进诗歌大众化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简单化和功利化的缺陷。
2、现代诗派:继象征诗派、后期新月派后,在20世纪30年代诗坛上形成了一个被时人称之为现代诗派的新流派。
主要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废名、林庚等,因主要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上发表诗作,故而得名,诗歌创作追求“纯诗”写作和新诗的现代性,强调诗歌形式的“散文化”和情绪的“朦胧美”,是西方象征派和古典诗歌美学主张的产物。
3、新感觉派: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又被称为“都市主义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小说的流派,该流派运用印象主义、直觉主义、心理剖析和蒙太奇等现代主义技法、来表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追捕新奇的感觉和惊异的体验,开掘人物的潜意识,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具代表性的三个)、叶灵凤、徐霞村、杜衡等人。
4、文协: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全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它是“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共同组成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是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作家在内的大联合,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倡导民族“救亡”的主题,促进民族性格的新生,积极推动文艺为抗日战争服务,曾出版机关刊物《抗战文艺》,抗战结束后终刊。
5、孤岛文学:发生在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期间的上海租界内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郑振铎、阿英、师陀、唐弢、何灵、李健吾等作家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左联时期革命文学的传统,出版进步文学刊物,有利地鼓舞了抗日意志。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梁斌杨沫等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主题先行)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4.姚雪垠《李自成》获茅盾文学奖。
5.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1959年被改编成电影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篇,风靡全国,还被翻译介绍到东南亚,也大受欢迎。
主人公为林道静,是一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
三、另一种探索1.从50年代开始,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方纪《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罢》和路翎《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洼地上的“战役”》等作品受到批判。
2.“干预现实”的小说主要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写人性人情的作品有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和《平原的颂歌》、刘绍棠的《田野落霞》和《西苑草》、邓友梅《在悬崖上》、丰村《美丽》。
3.1962年8月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上,邵荃麟提出了“写中间人物”的主张。
4.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发表不久被指责是“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和趣味”。
5.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写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姑娘之间一段无法实现的爱情悲剧。
6.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其中有官僚主义气息的刘世吾这一形象对读者形成了冲击。
7.丰村《美丽》写的是婚外的恋情。
8.宗璞《红豆》是描写恋爱与革命关系的代表性作品。
9.陆文夫《小巷深处》叙述一个旧时代的妓女如何开始新的生活的心路历程。
10.茹志鹃短篇小说集《百合花》(写战争年代生活的短篇小说)是她的成名作。
11.陈翔鹤,原是五四时期浅草——沉钟社成员。
他的《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曾引发过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小高潮。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一、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1.三个诗群:(1)建设诗群(由社会主义大建设歌唱者形成):阮章竞、李季;(2)行吟诗群:艾青、闻捷、方纪;(3)政治抒情诗群(这一时期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贺敬之、郭小川。
2.1958年经毛泽东提倡,掀起一场新民歌运动,出版了《红旗歌谣》(郭沫若、周扬作序),诗坛掀起新民歌风。
3.1966年以前,值得一提的叙事诗,有艾青《黑鳗》,闻捷的《复仇的火焰》,李季《菊花石》、《杨高传》,田间的《龙门》、《丽江行》、《佧佤人》4.这一时期中国新诗的代表人物是郭小川。
(1)1955-1956年间,他“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身份”,写下了一批以《致青年公民》为总提的楼梯式诗,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飞奔》、《向困难进军》等。
(2)1962年,他以《甘蔗林——青纱帐》一诗,向自己也向他的同时代人发出“换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的号召。
(3)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有一定贡献。
在《投入火热的斗争》等“致青年公民”的诗中成功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并作多种尝试与探索:在《将军三部曲》中采用散曲体,在《厦门风姿》等诗中采用辞赋体,在《白雪的赞歌》等诗中采用半格律体,在《致大海》中采用自由体,在《海岸哨兵》等歌词中采用宋词节奏的自由格律体,《秋歌》采用信天游民歌的变体。
这种探求形成了他颇为独特的“郭小川体”。
二、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茶馆》等1.戏曲、戏剧、歌剧是中国当代戏剧的三大主要剧体。
2.建国后的第一次戏曲变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变革内容和最后成果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这个时期大批话剧工作者加盟戏曲队伍,使现代戏剧理论逐渐在戏曲界传播,给戏曲融入了新的基因。
戏曲的推陈出新使传统剧目的整体水平(主要是思想内容方面)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
《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五贯》是这一时期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典范。
3.【问答】京剧现代戏对传统形式的变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吸收融合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从而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2)采用写实布景,使话剧的分场、分幕制得以在戏曲中施行,戏曲情节的集中性增强,使原来以时空不固定为原则的文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3)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当时流行的阶级斗争理论提炼生活与刻画人物,突出不同的鲜明个性,这种现代人物的描写方法与写实布景相结合,引起对程式化动作的重新选择或创造,彻底突破传统的表演体制;(4)歌剧和交响乐的经验被引进,具有变现力的新唱腔、新版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被创造出来,原来“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4.“第四种剧本”:(1)1957年6月,黎弘(刘川)在当时《南京日报上》发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题目叫做《第四种剧本》。
(2)作者首先批判了当时极为流行的三种公式化、概念化描写工农兵的剧本,然后提倡忠实的描写生活、真正写人的“第四种剧本”。
在《布》剧之后,有《洞箫横吹》(海默)、《还乡记》(赵寻)、《归来》(鲁彦周)、《葡萄烂了》(王少燕)等。
(3)“第四种剧本”最为突出并最值得肯定的成就:勇敢地突破当时许多作家都不敢、也难以逾越的“人性”、“人道主义”禁区,大胆地描写“人”,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并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了一批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5.《茶馆》(当时未被列入“第四种剧本”):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精品,不仅是老舍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茶馆》的艺术特色】:(1)《茶馆》的艺术构思时独特的,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2)《茶馆》在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
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考虑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选取北京普通的一个大茶馆使三教九流的人物同时聚集在一起,具有象征意味,是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3)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面。
(4)《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做横截面,具有史与事结合、虚与实结合的优点。
(5)《茶馆》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怪异的事。
如第一幕,穿插写庞太监娶老婆;第二幕突出描写两个逃兵准备共娶一个老婆的故事等,这些事件的荒诞性与怪异性,增添了其悲喜剧色彩。
(6)《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悲喜剧风采。
(7)《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主要使用了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也有在人物间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刻画人物(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在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上发生冲突)。
(8)老舍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
如秦仲义的一生,作者只选择了他一生中三个闪光点——在王力发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羁,败落后的自悲自悼——来刻画人物性格。
6.新中国成立后,田汉共创作三部历史剧:《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
还改编了《白蛇传》、《西厢记》(均为京剧本)。
(1)《关汉卿》是田汉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2)《谢瑶环》(13场京剧)是田汉最后一部新编历史剧,也是田汉最后一部剧作。
该剧是田汉由陕西地方戏碗碗腔的《女巡按》改编而来的,《女巡按》是根据清代剧作家李十三的《万福莲》改编而成。
在改编过程中,田汉对原作进行了重大修改:一是“把骂武则天的改为肯定武则天,却对她做一定批评;二是将喜剧改为悲剧;三是浪漫主义的结尾。
三、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1.杂文的短暂复苏:(1)第一次复苏: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以后,把复兴散文作为该报副刊改革的措施。
这期间做出突出成绩的是:徐懋庸和王任叔(巴人)。
徐懋庸《打杂新集》(后因反右未能出版),巴人出版了《遵命集》,编定了《点滴集》。
(2)第二次复苏:1962年5月,《人民日报》副刊开辟“长短录”专栏,改杂文专栏由杂文家陈笑雨(“马铁丁”三作家之一)主持,邀请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为特约撰稿人。
此间,邓拓的《燕山夜话》、吴南星(吴晗、邓拓、廖沫沙之集体笔名)的《三家村札记》,在北京市委的机关刊物《前线》上先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