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二下期重点考点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

名词解释:

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社会问题。此后不久,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迫害和心灵摧残。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开山之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人物形象有谢惠敏和宋宝琦

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

反思文学

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

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变为严峻

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蝴蝶》,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代表人物是陆文婷,还描写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改革文学

名词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

开山之作: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主人公乔光朴,乔光朴和作者其他作品中的车篷宽、高盛五、牛宏、宫开宇等

人属于“开拓者家族”)

代表作: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贾平凹的《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韩玄子老师)、《浮躁》(主人公金狗和雷大公,金狗是在浮躁的背景下的良性循环,雷大公是恶性循环)

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

进入80 年代中期,文坛出现“文化寻根”热,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动乱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

代表作有:韩少功的《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诗化的特点),陆文夫的《美食家》,阿城的“三王”系列《棋王》、《树王》、《孩子王》等等。

寻根文学的艺术特色:

1、用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

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铸的可能性;

2、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出地域性的特点;

3、在表现手法上,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法,还有现代派的抽象、暗示和象征的手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纵览寻根小说,可将其按对“根”和“文化”的态度分为三类:

1、持肯定态度:阿城的《棋王》(庄禅文化);

2、持否定态度: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

的《小鲍庄》;

3、持辩证态度:冯骥才的《神鞭》。

先锋小说

1985年,一种激进的叙事实践开始出现,这就是以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岗底斯的诱惑》等为开端的先锋小说潮流,其代表作家还有洪峰苏童余华等人。先锋小说具有实验性,特点有:文化上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消解;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代表作家除马原外,还有洪峰、格非、苏童、孙甘露、林白和余华等。

80年代中国文坛受西方影响,出现了“弗洛伊德热”和加缪、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热”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多选):

《春之声》(岳之峰)、《夜的眼》、《海的梦》、《蝴蝶》(张思远)、《布礼》、《风筝飘带》等等,被称为“意识流的手榴弹”。创作特色

1、政治色彩浓厚;

2、寓言式的方式结构;

3、非常明显的“少共精神”(少年共产党)是贯穿他50年

代到80年代创作的一条主线。

刘心武

作品:《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端

谢惠敏:

刘心武作品《班主任》的人物形象之一,是一个深受极左路线毒害的女学生团干形象。作者通过对谢惠敏等的中学生形象的描写,揭示了文化大革命给青少年留下心理创伤的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在文化大革命中,精神营养匮乏,“忠诚”被导向盲从,“坚定”被扭曲为偏执,纯朴和荒谬都糅合在一个积极上进的女学生身上,激起人们强烈的痛惜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感情。

《钟鼓楼》(风情小说)构筑了一幅纵横交错的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生态景观图。

陆文夫

代表作:《美食家》赢得了“小巷文学”和“苏州文学”的美称

主人公:朱自冶

朱自冶的人物形象

1、从民俗文化的来看,朱自冶是苏州饮食文化的载体,同

时也是苏州饮食文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从生活政治的角度来看,朱自冶的命运遭遇是中国几十

年来政治风云、生活变迁的见证。

高晓声

乡土题材小说:

陈奂生的人物形象:

陈奂生是高晓声作品“陈奂生系列”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方面,他勤劳、善良又质朴,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的传统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基因,残存着极左路线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和小生产者目光狭隘的特点。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同时物质精神又发生一定的变化的农民的画像,是历史传统与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开拓者家族:

乔光朴、车篷宽、高盛五、牛宏、宫开宇

张洁

她是第一个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具有女性意识的小说:《七巧板》《方舟》《无字》《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