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下)1977-2000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现当代文学考研必看书目总结现代文学类(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 文学的官方阐述。
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2),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3)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 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 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4)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
该书为二十多 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 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5)王晓明主编的(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
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6)刘俊等人编写的,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7)范伯群、朱栋霖编写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翔实而又独创性地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学史著作。
以新的文 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1898-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情况,经过不断地吸纳、排斥、变异与自我创造,直至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本土 化的全过程。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1、现代文学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
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
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
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3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八十年代的整体的文学环境以及在这一文学环境下形成的诸多文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了解八十年代文学意识以及各个文学体裁的发展概况。
三教学难点:清晰认识八十年代文学领域的启蒙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2课时)一教学目的:从政治、经济、外来影响以及作家因素四方面考查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和这种文学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分析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三教学难点:认识各个文学环境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过去我们论述文学时往往指的是纯文学,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往往让我们孤立的看待文学上发生的诸种现象,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难以看到文学的全貌和文学现象发展的来龙去脉。
文学生态学认为,文学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和周围的诸多事物发生着联系,正是在和这些事物的联系中确定着自己的身份和位置。
文学是一个有机体,象一棵树,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进行物质交换。
文学周围的环境就构成了文学成长的生态环境,对文学发展起重要的制约作用。
我们要理清一个时期的文学状况就要理清这一时期影响文学发展的文学环境。
美国当代著名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学环境的重要模式:世界——作家——读者——作品(循环结构)单就文学史研究的作品而言,它受三方面的影响:世界(指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在中国主要指具体的政治、经济环境。
),作家和读者(读者是个复杂的因素。
接受美学考查的正是这一环节,即读者的阅读影响着作品意义的表达)。
相对于中国长期封闭的环境,八十年代文学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在诸种文学环境中,对文学有直接影响的是政治意识形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意大利理论家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一个阶级在取得统治地位后,一定要尽快把他的政治意识形态扩散到当时的文化领域中去,而反过来说,文学是一种软体动物,它也必须靠一种强有力的支撑力才能形成轰动效应。
1 / 11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名词解释: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
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社会问题。
此后不久,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迫害和心灵摧残。
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开山之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人物形象有谢惠敏和宋宝琦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反思文学名词解释:“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
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变为严峻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蝴蝶》,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代表人物是陆文婷,还描写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改革文学2 / 11名词解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十六、文学“新时期”的想象1、“转折”与文学“新时期”1976 年10 月江青等“四人帮”收到拘捕,1977 年8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这次会议把”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社会,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
左倾激进的”阶级斗争“式的社会历史革命,为”现实主义“的现代化的发展主题所取代。
”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知识界和文学界普遍使用”第二次解放“来强调”文革“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的文学界,随后也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被看做是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新时期文学”的“转折”,表现为文艺激进派主要依靠政治体制”暴力“所开展的”文化革命“,也为政治体制的”暴力“所中断。
”文革“中被损毁、破坏的”当代“文学体制得到修复。
在重建的政治、文学体制的主导下,展开一系列否定”文革“,也暧昧不明地处理”十七年“的“历史改写”活动;这些活动当时被称为”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
对在”文革“中被批判、攻击的文学观念和作家作品”正名“、”辩诬“,是建构”新时期文学“的最初步骤。
由于文学在”当代“是政党的政治动员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的有力手段,在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中有重要的的作用,因而,在许多时间里具有突出的身份,收到包括政治领导者和一般民众的重视。
在”新时期文学“的上面,不同作家都放置了乐观的期待;对这一文学形态的建构,也汇聚了他们当时拥有的共同的问题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知识点:1、现当代文学三个分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2、60年代文艺政策调整,几大会议:⑴1960年国民经济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⑵1961年《文艺报》发表《题材问题》的专论,题材多样化,同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⑶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新侨会议)、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⑷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广州会议)。
8月,中国作协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大连会议)。
3、文革十年文学:《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总纲领,《纪要》(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子纲领。
4、三红一创一青:“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五部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梁斌)。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杨沫)、《山乡巨变》(周立波)、《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5、散文三大家: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吴伯萧)、秦牧、刘白羽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四大家名解:秦牧、刘白羽、阳朔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在反动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分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新的人民文艺》分报告。
成立了文联和作协,分别创立《文艺报》和《人民文学》。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立《讲话》为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确立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这次会议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1. 前言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学逐渐与西方文学接触并发展起来的历史。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展现了作家们对于现实和生活的思考和表达。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的一些重要的文学流派、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及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2. 文学流派2.1 五四文学五四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阶段,以反对封建主义和追求现代化为主要目标。
五四文学强调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充分表达了新一代传统观念的改变和对现代社会的关切。
代表作品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胡适的《中国文学史纲要》等。
2.2 抗战文学抗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流派。
抗战时期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苦斗争,许多作家在这个时期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抗战主题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揭示了民族团结、抗争精神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与痛苦。
抗战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
2.3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社会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流派。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揭示社会问题并呼吁改革和进步。
这种文学流派的兴起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出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为作家们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代表作品包括王蒙的《黄金时代》和余华的《活着》等。
3. 重要作家3.1 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残酷,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界。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呐喊》等。
3.2 丁玲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女性作家。
她的作品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她的代表作品包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火烧赤壁》等。
3.3 萧红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性作家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梁斌杨沫等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主题先行)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一、文学史常识1.老舍的短篇小说就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2.《骆驼祥子》于1936年9月16日至1937年10月1日在《宇宙风》杂志第25期至48期上连载,上海人间书屋1939年初版。
3.瞿秋白赞赏《子夜》:《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出版。
4.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1933年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1938)、《秋》(1940)。
5.《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
6.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三幕剧《香稻米》(1931)、四幕剧《青龙潭》(1932)。
7.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8.1932年9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嗣后又创办《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一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表现性灵的创作。
9.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小品要“语出灵性”,“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
10.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中国的一日》。
11.夏衍的《包身工》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12.1940年前后的有关歌颂与暴露的讨论主要是关于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的论争。
13.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填空题:1、当代文学的分期:①1949年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代表大会到1966年,这是十七年文学②1966年到1976年,是文革十年文学③1976年至今,是新时期文学2、第一次文代会期间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成立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成为中国作协),选举茅盾为主席,丁玲、柯仲平为副主席3、建国初三次全国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①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②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只要知道他不服批判,上交三十万言书4、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阿庆嫂出自《沙家浜》、李铁梅出自现代京剧《红灯记》、杨子荣出自《智取威虎山》)5、根本任务论: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6、文革文学(作家及其作品):①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丰子恺《缘缘堂续笔》②文革“诗歌”“七月”派诗人:曾卓——《悬崖边的树》、《有赠》,牛汉——《巨大的根块》、《半棵树》、《华南虎》。
穆旦——《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听说我老了》、《智慧之歌》年青一代的写作:郭世英——《小粪筐》;黄翔——《野兽》,食指——《相信未来》(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白洋淀诗群”:姜世伟(笔名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张扬的长篇《第二次握手》(“手抄本小说”),靳凡——《公开的情书》、《太阳岛的传说》,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赵振开(北岛)——《波动》(主人公杨讯、肖凌、林东平、林媛、白华)7、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被人们称为“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
8、农村小说:赵树理——《“锻炼锻炼”》(注意引号,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等形象),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田副局长),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革命历史小说:杨益言、罗广斌——《红岩》;“革命通俗小说”: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曲波的《林海雪原》(“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以及“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方式)、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刘流的《烈火金刚》;茹志鹃——《百合花》(茅盾称赞:“清新、俊逸”,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
现代文学史(下册)第二十三章1949~1976 文学思潮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1、中国当代文学大体历经了: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和新时期(1976~?)三个历史时期。
2、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
(1)意义: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只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确定了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3、建国初的三次大的文艺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编导:孙瑜)的讨论。
影响: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的文艺运动斗争的先河。
(2)对《红楼梦研究》(俞平伯)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影响: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
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胡风思想:其核心在于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体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用主观“拥入”客观,表现描写对象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认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关键所在。
影响:①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②它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4、“双百”方针的提出(1)时间: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内涵: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台港文学1、台湾现代主义文学,从诗歌到小说。
白先勇《台北人》每篇独立成章,大多描写从大陆去台湾的上流社会人物的没落以及怆然失望的心态,是一曲曲旧制度衰亡的挽歌。
其中《永远的尹雪艳》所表现的历史感和命运观鲜明地昭示着《台北人》的价值取向;《游园惊梦》的小说创作艺术:人物描写运用传统的工笔手法,对环境、衣饰和人物举止都有细致的描写;运用意识流的写法,作者随着钱夫人意识的随意流动,将眼前情景与昔日诸多往事紧紧扭结在一起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象征与写实的融合。
新诗:余光中、洛夫、郑愁予等是成就突出的诗人。
余光中《白玉苦瓜》,洛夫《石室之死亡》,郑愁予《梦土上》。
散文:梁实秋《骂人的艺术》,梁实秋的散文基本上属于学者型散文,具有清雅通脱、温柔敦厚的美文风格,散文涉及内容丰厚,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①描摹了形形色色的人生世态,表现了清雅恬淡的人生情趣,如《女人》②追忆昔日人事,状写故乡风物,如《忆沈从文》③追求一种充分享受人生的艺术,如《雅舍》2、金庸①【早期】《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
②【成熟期】从1957年《雪山飞狐》开始,至1964年《倚天屠龙记》为止,金庸创作进入成熟期。
《射雕英雄传》以大手笔的气势奠定了金庸“武林盟主”的地位,被奉为武侠经典。
③【高潮】1956年,金庸推出《天龙八部》、《侠客行》,将武侠小说创作推向高潮。
《天龙八部》是一部充分显示金庸博大精深学识的武侠精品。
《笑傲江湖》以悬念的方式结构情节,故事编排独具匠心。
《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部武侠小说,也是最为奇特的一部。
艺术特征:(1)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金庸的三部巨著《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对应;此外,金庸还将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方面,如琴、棋、书、画、医、相、卜、巫及山、水、花、草等等,一起融入作品。
(2)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
金庸突破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肯定中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3)塑造了极为丰富的人物形象。
同样练“降龙十八掌”,郭靖与乔峰性格命运各不相同。
(4)在武功描写方面别具匠心。
郭靖、乔峰的“降龙十八掌”、张无忌的“乾坤大挪移”。
(5)模糊政治观与鲜明历史观。
80年代小说3、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艺思潮,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以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
代表作:《班主任》、《伤痕》、陈国凯《我该怎么办?》评价:回忆十年浩劫带给人精神上的扭曲和伤痕,具有政治批判性,宣泄强烈的情感和浓郁的悲剧气息。
不足之处是尚未穿越政治情感控诉,揭露文革给国人带来身体心灵上的创伤,批判揭露四人帮,作品公式化,概念化,雷同化,个人煽情,有仇恨感。
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最早通过艺术形象来揭露“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累累伤痕,尤其是给青年一代(塑造青年学生谢慧敏形象)的心灵造成的毒害。
《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4、反思文学:在“伤痕”思潮的基础上,对动乱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行进一步反思的文学思潮。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被视为“反思文学”的起步性标志。
代表作:谌容《人到中年》、古华《芙蓉镇》、路遥《人生》评价:基本的情节结构模式化;作家反思初衷与结果的矛盾性;故事的政治背景和大团圆结局。
不足之处是依然受政治话语牵制和作家以人民的代表人自居。
王蒙《蝴蝶》写老干部张思远的命运沉浮以及人生的异化与回归。
《活动变人形》通过倪吾诚的形象塑造和性格刻画来表现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意识流;隐喻或象征,具有文化哲学意味;在辛辣的幽默中带有诙谐的抒情、智慧;语言上善于创造新词和新的句法)张贤亮《灵与肉》讲述主人公许灵均苦难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在土地和乡亲中寻找灵魂归宿的精神历程。
《绿化树》写主人公章永璘劳改期满被分配到与劳改农场仅一渠之隔的农场就业期间的经历。
(张贤亮模式:落难知识分子得到女性救赎,最后战胜自我,超越苦难;具有自叙传色彩,宣泄个人感情)5、知青文学: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
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真实面目,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
代表作:高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李晓燕、王志刚)、张承志《黑骏马》6、改革文学:在文学走出“伤痕”之后,几乎在“反思”的同时,开始了“改革文学”思潮的兴盛,作家以工业改革题材和农村改革题材进行写作,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人们的观念变化。
代表作:高晓声《乔厂长上任记》《陈奂生上城》、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肯定了改革给农村青年思想感情、爱情婚姻等带来的可喜变化。
7、民间市井文学:主要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淳朴的民俗民风,乡土气息浓厚。
语言大多平和朴实,人物各有所态。
如汪曾祺《受戒》似一幅清新淡泊的民俗画,展示了明海和小英子纯朴的爱情故事,语言简洁生动、平淡晓畅。
8、寻根文学:80年代初期,作家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寻根作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大致有三类:赞扬态度,阿城《棋王》批判态度,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公正客观态度,冯骥才《三寸金莲》9、现代派小说:是指新时期出现的从内容到形式,尤其是形式上学习和模仿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作品。
其艺术特征是“意识流”的表现手段,如王蒙的“意识流小说”;象征性的表达方式;荒诞的故事情节。
如宗璞《我是谁》;零散化、破碎化、超出传统小说常规的艺术结构;率真、另类具有“迷茫的一代人”的思想情绪的形象塑造。
代表作: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莫言《透明的胡萝卜》10、先锋派小说: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比“现代派小说”更激进、先锋,带有试验色彩,具有现代主义倾向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倾向并以形式追求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
叙述方式:叙事是创作目的;主题:价值虚无,与梦境、幻觉联系紧密的死亡、性、暴力等“潜意识”;叙事视角:限制性,叙述者身份不明;叙事时间:重复叙述,时间错位。
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格非《迷舟》现代派小说和先锋派小说的联系:都是新时期文学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不断学习和借鉴的结果,是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演变的结果。
在新时期文学史上,二者又统称新潮小说,现代派小说称为“前新潮小说”,先锋小说称为“后新潮小说”。
区别:先锋派小说比“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更激进、带有实验色彩。
艺术特征上:现代派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常运用后来人的时间位置,提倡“以丑为美”。
先锋派以多角度叙事,打破时空界限。
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在表现人类存在的艰难和世界的荒谬上比现代派更进一步,表现的更客观、冷静和残酷。
11、新写实小说:80年代后期兴起,在取材上贴近现实,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参与意识。
认为生活只代表生活本身,实实在在,琐碎平庸,所谓的理想和激情都是社会赋予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作家零度感情介入,还原生活本身。
代表作:刘振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的人生》、方方《风景》12、新历史小说: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其特点是一切历史都是欲望的历史,描写人物生活的日常状态,故事具有偶然性,追求历史感但又不是历史。
代表作:陈忠实《白鹿原》二月河《康熙大帝》苏童《妻妾成群》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的联系: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都在表现作品人物生活的日常状态。
从创作形态上看,新历史小说是新写实小说原生态展示历史和生活的一个重要模式,如苏童“妇女生活系列”《妻妾成群》。
13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
(一)发展:1.母爱吟诵:中庸的文化符号。
(冰心)凄绝的叛逆:出走和逃离。
(萧红)一个悖论:从文化寻夫到杀夫。
个人化书写:女性隐秘的情欲冲动+青春叛逆的激情+自我身体的认识+性的快感和激情。
日常生活对诗意的消解。
(二)王安忆:90年代作品从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注,如《长恨歌》。
二是对生命存在的形而上追问。
三是对农村生活的关注。
1.不断突破,超越自己。
2.叙述的假设,叔叔高大是形象给人不确定感。
(《长恨歌》)(三)陈染(代表作《私人生活)陈染以她凄美而坚韧的姿态书写这个人体验。
她规避历史、社会、人群而直视女性自我,在以个体生存状态和精神体验为创作主题的世界中,展现出女性独特的生存断面。
《私人生活》囊括了她全部写作的基本主题:恋父/弑父情结,恋母/仇母意绪,同性之爱以及深沉的孤独之痛。
(陈染的小说以女性为视角对世界作着一种独特的表达,即“性别情绪仅仅是这一超越主题的一个表现或一个方式而已”,只是一直一来“角色鲜明的女性身份淡化了形而上的哲理意味”。
陈染的写作一突破了女性之“私”到达了个人之“私”,显出超性别的姿态。
)14、王小波是一位边缘化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时代三部曲”,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作品叙事自由,体现在对事件和空间的处理,善用反讽和戏仿。
语言颠覆,以戏谑的比喻和黑色幽默的比喻为特征。
王朔《顽主》系列小说艺术特色A.《顽主》以极端挑战的方式、逼近生活的调侃话语和玩世不恭的姿态引起了大众和批评界的关注,使王朔成为一个"文学现象"。
B、王朔“顽主”系列的作品主要有《一点正经也没有》、《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等。
C.作品的主要特征是:调侃、嘲谑、没正经、反叛80、90年代的诗歌15、朦胧诗:80年代诗坛最具诗学价值的诗,朦胧诗主要表现诗人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
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的艺术表现。
代表诗人: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梁晓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16、新生诗派:追求人的本体的抒情,也由于过分强调对凡人生活的如实呈现,及过分强调对人的本体作真实表现,导致其诗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新生派诗人一、“他们文学社”主张回到诗本身,形式主义。
韩东《有关大雁塔》。
二、“非非主义”的实验诗歌,成员周伦佑、蓝马。
三、莽汉主义,《中文系》。
17、北大诗群:新古典主义审美,浪漫主义精神特征。
海子诗歌主题神启——直觉、原始的经验,如《秋》;大地——表象本体源泉三位一体,如《麦地》,表现乡村之子的精神依恋;死亡——《九月》。
骆一禾诗歌海子灼热,骆一禾沉静智慧,《麦地——致乡土中国》18、90年代诗歌边缘化:人们不再像对朦胧诗那样重视诗歌在文学中的位置,诗人及作品对一般读者的吸引力逐步减弱,诗坛相对沉寂。
代表作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80、90年代的散文19、老作家散文:是老作家们对“历史”的记忆,强调真实性、个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