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C的恒温控制系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7.63 KB
- 文档页数:8
基于plc的智能温控系统毕业设计基于 PLC 的智能温控系统毕业设计一、引言温度控制在工业生产、农业养殖、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温控系统往往存在精度不高、响应速度慢、稳定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随着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 PLC 的智能温控系统应运而生,其凭借着高精度、快速响应、稳定性好等优点,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系统总体设计(一)系统需求分析在设计智能温控系统之前,首先需要对系统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
系统需要能够实时监测温度,并根据设定的温度值进行自动控制,同时还需要具备报警功能,当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
此外,系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操作人员进行参数设置和监控。
(二)系统总体结构基于 PLC 的智能温控系统主要由温度传感器、PLC 控制器、执行机构、人机交互界面等部分组成。
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采集温度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传输给 PLC 控制器。
PLC 控制器对采集到的温度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并根据设定的控制算法输出控制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如加热器、冷却器等)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
人机交互界面则用于操作人员进行参数设置、监控温度变化等操作。
三、硬件设计(一)温度传感器选型温度传感器的选型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测量精度和响应速度。
在本系统中,选用了高精度、响应速度快的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具有测量范围广、精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能够满足系统的需求。
(二)PLC 控制器选型PLC 控制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系统中,选用了西门子 S7-200 系列 PLC 控制器。
该系列PLC 控制器具有功能强大、可靠性高、编程简单等优点,能够满足系统的控制需求。
(三)执行机构选型执行机构的选型需要根据系统的控制要求和实际工作环境来确定。
在本系统中,选用了电加热器和风扇作为执行机构。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
系部专业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系统模块框图
4.预期成果
第一、开通电源,状态指示灯1亮。
第二、通过按键键入设定温度,数码显示管1显示设定温度。
第三、数码显示管2显示恒温箱内的实时温度。
第四、当数码显示管2上显示的温度低于键盘显示板1上的设定温度时,蜂鸣器报警。
加热装置加热。
水泵2开始运行,状态指示灯3亮,水泵2抽取储水箱2中的热水注入恒温箱的第二组金属管,同时储水箱3中的第二组金属管端口有水流出。
第五、当数码显示管2所显示的温度等于数码显示管1的设定温度时,蜂鸣器停止报警,加热装置停止工作,水泵2停止工作,状态指示灯3熄灭。
第六、当数码显示管2上显示的温度高于数码显示管1上的设定温度时,蜂鸣器报警,水泵1开始运行,状态指示灯2亮。
水泵1抽取储水箱1中的冷水注入恒温箱的第一组金属管,同时储水箱3中的第一组金属管端口有水流出。
第七、当数码显示管2所显示的温度等于数码显示管1的设定温度时,蜂鸣器停止报警,水泵1停止工作,状态指示灯2熄灭。
基于PLC的恒温控制系统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基于PLC的恒温控制系统院系: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〇一四年五月摘要在工业控制领域,基于运行稳定性考虑,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理量进行详细的检测和控制。
这在冶金、化工、建材、食品、机械、石油等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温度控制又以其较为复杂的工艺过程而备受人们关注。
所以各种加热炉、热处理炉、反应炉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都对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设计采用S7-200PLC对加热炉温度进行控制。
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PLC对温度的控制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采用PLC对温度进行控制,通过合理的设计,提高温度控制水平,进而改善温度运行的稳定性,使其更加精确。
本文主要介绍了温度控制的PLC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设计过程、组成、梯形图,并给出了系统组成框图,分析流量逻辑关系,提出PLC的编程方法。
本系统分析了加热炉温度控制的PID控制原理,设计了系统的数学控制模型以及系统控制框图,用组态王软件组态配置工业控制监控系统,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
通过对单回路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以及组态王的PID控制程序,实现了加热炉温度的精确控制。
通过对PLC程序的仿真调试以及对组态的系统仿真,验证了本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合理性,系统动态响应符合了最初的设计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温度控制,可编程控制器,PID,组态王目录第一章前言 01.1恒温控制的现状与意义 01.2系统设计要求 (1)1.3设计主要内容 (2)第二章恒温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2.1总体分析 (4)2.2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5)2.2.1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5)2.2.2PLC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6)2.3PLC的选型与硬件配置 (7)2.3.1PLC型号的选择 (7)2.3.2S7-200 CPU的选择 (8)2.3.3EM231模拟量输入模块 (8)2.3.4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10)2.4I/O地址分配及电气连接图 (11)2.5PLC硬件接线图 (12)第三章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14)3.1PLC程序设计方法 (14)3.2编程软件STEP7--M ICRO/WIN概述 (15)3.2.1STEP7-Micro/WIN简单介绍 (15)3.2.2STEP7-Micro/WIN参数设置(通讯设置) (16)3.3基于S7200的PID控制 (18)3.3.1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18)3.3.2P ID在PLC中的回路指令 (19)3.4内存地址分配与PID指令回路表 (20)3.5程序设计梯形图 (23)3.5.1初次上电 (23)3.5.2启动/停止阶段 (24)3.5.3子程序0 (25)3.5.4中断程序、PID的计算 (26)第四章基于组态软件恒温监控系统设计 (28)4.1组态王软件介绍 (28)4.2组态软件开发过程 (29)4.2.1工程整体规划 (29)4.2.2工程建立 (29)4.2.3构造数据词典 (30)4.2.4组态用户窗口 (32)4.2.5组态王设备连接 (32)4.2.6组态王画面制作与动连接 (33)4.2.7PID控制脚本编写 (34)第五章系统运行结果及分析 (37)5.1PLC控制系统仿真测试 (37)5.2控制系统PID控制性能验证 (40)第六章总结 (43)参考文献 (44)致谢 (45)第一章前言1.1恒温控制的现状与意义温度的测量和控制对人类日常生活、工业生产、气象预报、物资仓储等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plc温度控制系统开题报告PLC温度控制系统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温度控制系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要控制好物体的温度,需要精确的测量方法和有效的反馈控制。
此外,系统的控制方式也非常关键,需要能够快速响应温度变化,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设计和实现一种基于PLC的温度控制系统。
通过PLC控制器进行温度测量和反馈控制,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
同时,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工业生产提供更为高效和可靠的温度控制解决方案。
三、研究内容1. PLC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通过对PLC控制器的选型和编程,实现对温度的测量和反馈控制。
为系统提供更加精确的控制方法,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
2. 系统分析与优化。
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这包括优化系统的控制原理和算法,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元件等。
3. 系统测试与验证。
通过实际测试和验证,检验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加高效和可靠的温度控制解决方案。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两种研究方法。
通过构建实验平台,进行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同时,采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找出系统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加高效和可靠的温度控制解决方案。
通过PLC控制器的应用,提高了温度控制系统的精度和响应速度。
同时,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了因温度控制不当而对生产线和产品造成的损害。
六、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将设计和实现一种基于PLC的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地测量和控制温度,并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
同时,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工业生产提供更为高效和可靠的温度控制解决方案。
七、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的进度安排如下:阶段进度安排1 研究背景和目的的明确,开题报告的撰写2 PLC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3 系统分析和优化4 系统测试和性能验证5 论文撰写和答辩准备八、研究团队和资源本研究的负责人是某高校自动化专业的教授,研究团队包括该教授和3名学生。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plc温度开题报告
篇一:基于PLC的温度控制开题报告
四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开题报告(基于PLC锅炉温度控制系统)(来自: 在点网)
郑州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注:课题来源要填写明确(如教师拟定、学生建议、某企事业单位项目等)课题类型:(1)A—工程设计;B—技术开发;C—软件工程;D—理论研究(2)X—真实课题;Y—模拟课题;Z—虚拟课题;
要求(1)、(2)均要填,如AY,BY等。
篇三:基于PLC的恒温控制系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吉林化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基于PLC的恒温控制系统
The teperature control systmem based on PLC
学生学号: 09540235
学生姓名:蒋青民
专业班级:测控0902
指导教师:赵明丽
职称:副教授
起止日期:201X.3.04~201X.3.22
吉林化工学院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1 -
- 2 -
- 3 -
- 4 -。
PLC恒温水箱控制系统毕业设计首先,我们将使用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来实现该系统。
PLC是一种专业设计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计算机硬件设备。
它可以通过逻辑程序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根据程序中定义的逻辑规则来控制输出信号。
在本设计中,PLC将作为核心控制单元来实现恒温水箱控制。
其次,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温度传感器来实时监测水箱内的温度。
温度传感器可以通过感知器的温度变化来产生相应的电信号,并将其传递给PLC进行处理。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高精度、可靠性高的温度传感器,以确保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接下来,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恒温控制回路,并将其连接到水箱中的加热器。
该控制回路可以根据PLC传递过来的温度数据,自动调整加热器的工作状态,以维持恒定的水箱温度。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水箱的体积、加热器的功率和加热时间等因素,以确保系统能够快速响应温度变化,并达到恒温的要求。
此外,为了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我们需要在系统中设置一些安全保护措施。
例如,当水箱内温度超过设定的上限或下限时,PLC应该能够自动切断加热器的供电,以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的不可逆损坏。
此外,我们还可以设置报警系统,当温度超过安全范围时,发出警报以提醒操作人员及时处理。
最后,我们需要设计一个人机界面(HMI),以便操作人员能够方便地监控和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
HMI应该提供实时的温度显示、温度设定功能以及对加热器工作状态的控制等。
另外,为了便于维护和故障排除,HMI还应提供一些系统参数的查看和修改功能。
综上所述,PLC恒温水箱控制系统是一个涉及多种技术和设备的复杂系统。
在实际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考虑系统的功能需求、硬件选型、软件编程以及安全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系统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
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相信读者对PLC恒温水箱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吉林化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基于PLC的恒温控制系统
The teperature control systmem based on PLC
学生学号:09540235
学生姓名:蒋青民
专业班级:测控0902
指导教师:赵明丽
职称:副教授
起止日期:2013.3.04~2013.3.22
吉林化工学院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4.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成果、所采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等)
本人针对恒温水箱温控系统的要求,以PLC为温度控制系统的核心,利用PID控制算法实现恒温水箱的恒温控制。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恒温控制系统的工艺流程,提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采用PLC和检测仪表完成系统硬件设计;编写PLC控制程序,实现温度采集与显示。
3.采用WinCC监控组态软件设计恒温系统监控界面,实时显示各个温度的大小和变化曲线,实现温度在线监测和控制。
4.采用工业以太网,实现现场控制单元与上位机进行信息交换,并能与企业内部联网。
拟采用拟研究方法如下:
1.用PT100温度传感器来测量恒温水箱中水的温度、入口温度及储水箱中水的温
度。
2.用两个液位传感器来监测恒温水箱中的液位。
若水箱中的真实液位低于或超过所
设定的下线值或上限值,系统就发出警报并打开相应的电磁阀,进行放水;或启
动水泵,将冷却器中的水输送到恒温水箱中。
3.用电加热器对恒温水箱进行加热,使水箱中温度升高;搅拌器用来在加热的过程
中进行搅拌,使水箱中温度保持恒定不变。
4.用流量计检测水的流量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在根据这一信号进行分
析,并发出调节信号到调节器,通过调解器改变电磁阀的开度,控制流量大小。
5.用WinCC组态软件进行系统监控界面设计,通过编程实现各个控制单元与上位机
之间信息交换,实现温度在线监测和控制,并对各个测量温度的大小和变化趋势
进行实时显示。
控制系统装置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恒温控制系统装置结构图
技术路线:
说明:
1. 本报告前6项内容由承担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任务的学生独立撰写;
2. 本报告必须在第八学期开学三周内交指导教师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3. 学生须在小组内进行报告,并讨论;
4. 本报告作为指导教师、专业系或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审查学生能否承担该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和是否按时完成进度的检查依据,并接受学校和教学院的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