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曼集团进入中国的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大众收购曼的横向并购分析——柳亚浚关键字:大众集团于今年5月31日发出收购要约,现已成为曼集团多数股权的拥有者。
大众集团已持有曼集团55.9%的投票权和53.71%的股本。
大众简介:大众汽车(德语:Volkswagen),台湾译为福斯汽车,港澳译为大众汽车或福士汽车,马新译为大众汽车,意思是“人民的汽车”,故又常简称为“VW”。
大众汽车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汽车制造公司,它也是世界四大汽车生产商之一的大众集团的核心企业。
2009年5月7日,在经过长达4年之久的收购大战之后,保时捷和大众的控股家族于本周三达成了初步协议。
这两家公司将合二为一,打造出一家拥有10大品牌的欧洲最大汽车制造商。
总部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大众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商。
2003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集团销量总量增长至501.5万辆(2002年为498.4万辆),占据全球汽车市场12.1%的份额。
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西欧,大约每5辆新车中就有1辆来自大众集团。
公司总部曾迁往柏林,现在仍设在沃尔夫斯堡。
目前有雇员26.5万人,整个汽车集团产销能力在600万辆左右。
2008年7月24日,欧盟正式决定,批准德国保时捷汽车控股股份公司收购德国大众汽车集团。
如果收购成功,合并公司将成为欧洲第一、世界前三的汽车企业。
曼简介:MAN股份公司(MAN AG),前称“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工厂股份公司”(Maschinenfabrik Augsburg-Nürnberg AG,又译作“曼股份公司”、“曼公司”),是一家控股公司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的商用车、机器设备制造商,德国股票指数DAX的成分公司,世界500强之一,在全球有62,000名雇员,年销售额为150亿欧元,其中75%来自德国之外。
旗下的MAN商用车股份公司是世界著名的重型卡车制造商之一。
编辑本段公司历史MAN股份公司如今是一家控股公司,从1986年原M.A.N.公司与其股份公司筹备协会合并而成。
四大汽车集团下属中重型柴油机企业国Ⅳ排放达标控制策略对比分析为应对排放升级,国内商用车及发动机企业均未雨绸缪,加快推出满足国Ⅳ标准的产品。
与2008年的两条一、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重汽的发动机事业由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济南动力)和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杭发)组成。
2009年7月15日,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与全球卡车技术领先的工业集团德国曼(MAN)公司在技术和资中国重汽发动机的后续规划如下:以MAN项目为主线,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加速开发生产具有国际先中国重汽部分6缸国Ⅳ发动机供油系统型式和排放控制技术路线二、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集团的中重型柴油发动机事业由一汽解放无锡柴油机厂(锡柴)和道依茨一汽大连柴油机公司(大柴)锡柴国Ⅳ中重型发动机的技术路线主要采用SCR和EGR+DOC+POC;大柴国Ⅳ中重型发动机的技术路线主要采用一汽锡柴部分6缸国Ⅳ发动机供油系统型式和排放控制技术路线一汽大柴部分6缸国Ⅳ发动机供油系统型式和排放控制技术路线三、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汽集团的中重型柴油发动机事业由上海日野发动机公司、上海柴油机股份公司和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1、上海日野发动机公司上海日野国Ⅳ发动机采用EGR+与SCR并举的技术路线。
日本日野公司在EGR技术的应用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上海日野部分6缸国Ⅳ发动机供油系统型式和排放控制技术路线2、上海柴油机股份公司上柴股份早年是我国柴油机生产的摇篮,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家特大型专业柴油机设计制造商,其拥有的D1上柴股份2010年1月4日公告,公司满足国IV排放要求的12L发动机项目获上海市财政补助3619万元,并上柴国Ⅳ发动机的技术路线以采用SCR为主,SC8DT系列将采用EGR+DOC。
上柴股份部分6缸国Ⅳ发动机供油系统型式和排放控制技术路线3、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柴油发动机Cursor9与NEF6两款国IV重型发动机均采用SCR技术路线,与CURSOR9可应用于重型卡车、客车、工程机械、农用机械以及发电机组。
中国重汽稳中求进作者:来源:《驾驶园》2013年第11期中国重汽携6款车型亮相2013中国国际商用车展览会,SITRAK品牌下的C7H格外引人注目。
这款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合作后推出的第一款车型,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重汽在重卡市场、尤其是牵引车市场上的表现。
SITRAK来势汹汹2011年4月,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在上海发布合作品牌——SITRAK。
中国重汽济南商用车公司董事长严文俊在发布会上表示:“SITRAK品牌的启动在中国重卡行业内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定位于世界级高端产品的SITRAK重卡,不仅代表了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合作共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更体现了中国重汽引领中国重卡行业与国际一流品质接轨,提升中国重卡行业水平的强烈责任感。
”1月17日,SITRAK品牌下的第一款产品——C7H下线,并于第二季度批量投放市场。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C7H已经有了200多台的销量,对于售价在40万元以上的这款高端重卡车型来说实属不易。
据中国重汽集团销售部副总经理段恒永介绍,1—9月份,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合作推出的2个系列产品——SITRAK-C系列和HOWO-T系列车型已实现销售2500台。
HOWO-T系列产品在重汽HOWO-A7系列车型基础上,匹配了德国曼技术发动机、单级减速车桥及相关总成、零部件,定位于国内高端的长途及中短途运输市场。
SITRAK-C系列则定位于以往购买进口重卡的用户市场,以德国曼TGA驾驶室为本体,对驾驶室前脸和内饰等部分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底盘部分采用了德国曼技术国产化的MC系列发动机,曼车桥和车架,可以说它是一款与德国曼公司有相同的生产线和工艺流程,严格按照中国重汽和曼公司共同制定的“以质量为纲”的产品开发原则进行产品设计、生产准备和批量生产的系列产品。
SITRAK系列重卡由自动化水平与德国曼保持同步的高科技工艺装备制造而成。
例如,MC11/MC13发动机的缸体、缸盖、曲轴、连杆机加工线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加工、检测一体化的德国自动加工生产线,总装线采用与德国曼欧洲工厂相同的旋转式设备,不仅以最为舒适的操作设计深度贴合曼“以人为本”的制造理念,而且以秉承德国优质基因的装配质量实现MC11/MC13达到最好的生产和装配品质,具备年产十万台发动机的制造能力。
曼胡默尔在中国:不满足,不错失,要突破摘要:曼胡默尔对于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有着很大的期待,对于提升中国市场份额的方法,一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二是拥有领先的、适合本地的科技开发。
“无论怎样,曼胡默尔始终坚持产品的质量和技术第一。
”曼胡默尔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工业主机总监吴振硕先生说。
曼胡默尔工业主机负责人吴振硕为此,曼胡默尔全新全球研发中心,打破了原有部门界线,将多个部门的研发中心整合在一起,工程机械和乘用车共享技术和创新,开发新产品。
2016年,曼胡默尔新加坡成立物联网中心,进一步拓展产品的智能化发展。
技术领先之外,是曼胡默尔高质量保证产品。
随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理性消费的回归,未来,为中国主机厂提供配套,“曼胡默尔高质量保证的产品优势将凸显。
”吴振硕说,“曼胡默尔绝不满足于目前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4%-5%的市场份额,未来,我们将不错失任何一个关于实现‘国三’到‘国四’的升级而带来的业务机会,以实现突破。
”【发力·中国市场】CCM:进入中国20年,您怎么看曼胡默尔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发展?吴振硕:坦白来说,曼胡默尔在工程机械领域所占的市场份额目前还不是很高,与理想预期有差别,这几年曼胡默尔正在努力拓展中国市场,目前已经成功打入诸如三一、中联等几大主机厂。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对主机配件的要求非常严格,而相反的,售后市场远不如欧美市场成熟,对售后件的要求没有那么高。
曼胡默尔提供的是高质量保证的产品,价格相对较高。
对相对更看重价格的中国的售后市场,曼胡默尔优势不明显,但曼胡默尔的理念始终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配件产品。
随着中国售后件市场发展的越来越成熟,相信曼胡默尔的产品质量优势将会凸显。
CCM:2017年曼胡默尔有怎样的计划,未来曼胡默尔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份额?吴振硕:2017年,曼胡默尔会进一步加大和各大主机厂从技术到产品的配合,不错失任何一个关于实现“国三”到“国四”的升级而带来的业务机会,积极努力拓展中国工程机械市场。
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的中国本土化实践研究于博沈佳宜(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摘要:纵观国际,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备受青睐。
多年来,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在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其发展面临着本土化“土壤”贫瘠、校企合作举步维艰和复合型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困境。
该研究希望通过采取如建立良好的双元制教育环境,在校企合作中深化产教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双元制教育的本土化发展找到新出路。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本土化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8(b)-0185-04 On the Chinese Localization of German Dual Education SystemYU Bo SHEN Jiayi(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 Province,136000China) Abstract:Throughout the world,Germany's dual education system is favored.Over the years,the German dual system education system has carried out a large number of localization practices in China and made some achieve‐ments.However,its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poor localization"soil",difficult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lack of compound teachers.This research hopes to establish a good dual system education environ‐ment,deepen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qualified"teachers,find a new way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dual system education.Key Words:Germany;Dual education system;Localiz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进入新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与高度重视。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邱立成于李娜(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天津300071)摘要:进入模式是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战略的基石,也是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溢出效应、当地竞争以及当地的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并提出几点启示。
关键词:跨国公司进入模式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中国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国际进入模式是跨国公司国外经营的一种制度安排,进入模式是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战略的基石,不同的进入模式代表了跨国公司的不同程度的控制、参与和风险水平。
进入模式的选择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它直接影响着跨国公司在一国市场所有的未来决策与经营。
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也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溢出效应、当地竞争以及当地的市场结构。
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涉及的影响变量很多,也很复杂,因此,在分析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之前,论文首先对目前有关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理论与模型进行探讨。
1.跨国公司进入模式及影响因素跨国公司最常见的进入模式有四种:出口、许可证、合资企业、独资企业。
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实践经验看,还包括合作企业、合作勘探、合作开发等几种辅助形式。
每一种进入模式所涉及资源投入、风险、控制以及灵活性的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独资企业方式涉及的资源投入多、风险较大而且灵活性低,但是控制程度高;出口、许可证等非股权进入模式涉及的资源投入少、风险少而且灵活性大,但是控制程度低;合资企业则在资源投入、风险以及控制程度等方面处于独自其业余非股权方式之间。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决定和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种理论:一为交易成本论,该理论描述了跨国公司的跨国界活动的理性行为,认为在商品生产到消费的价值增值链的每个环节,跨国公司都会以成本最小化作为其追逐的主要目标。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跨国公司会努力将尽量将交易转移到公司内部。
德国曼集团进入中国的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德国MAN集团。
讨论了德国MAN集团进入中国时,在不同阶段所使用的不同模式。
讨论了各种模式的利弊。
同时对MAN集团进入中国的模式做出总结,并提出了改善意见。
关键词:德国曼集团;跨国公司;进入模式
公司介绍
德国曼集团(MAN)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不是一个熟悉的品牌,但实际上它与中国的合作已走过了一个世纪。
曼集团是欧洲著名的载重汽车、发动机、机械制造公司,年营业额为130亿欧元。
集团旗下五个业务领域:商用车辆、工业服务、印刷系统、柴油发动机和涡轮机的业绩和技术领先优势,是集团具有独特实力的证明。
二.跨国公司进入方式比较
进入目标国市场的模式是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战略的基石,同时也是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溢出效应、当地竞争以及当地的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
跨国公司最常见的进入模式有:出口进入模式、合同进入模式(包括许可经营、合同制造、管理合同、技术协议、服务合同以及非贸易安排)、投资进入模式(合资企业、独资企业)。
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实践经验看,进入模式还包括合作企业、合作勘探、合作开发等几种辅助形式。
每一种进入模式所涉及资源投入、风险控制、以及灵活性的程度也不同。
出口进入模式的特征是公司的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是在目标国境外生产, 然后再运输到销售地。
出口进入模式对外国市场的渗透是有限的。
合同进入模式是公司通过与目标国的法人实体签订长期的非权益性合同, 使公司的技术或人力从本国转移到外国。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没有进行权益性的投资。
许可经营是合同进入模式的主要类型, 是指本国公司(授权人) 允许外国公司(被授权人) 使用其无形资产, 如专利、商标、公司名等, 同时获得版权费或其它回报。
通常这些无形资产的转移都是伴随一定的技术服务, 以确保资产的适当使用。
投资进入模式是一种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进入模式, 公司通过在目标国家占有部分或全部的所有权, 将技术、人力、管理经验及其它产权转移到目标国家。
其中, 全资子公司可以通过完全自行设立(新建) 或直接购买外国的公司(购并) 来获得。
投资进入模式是三种模式里需要花费的资源最多, 面临风险最大的模式, 但同时对市场的渗透最完全, 获得的控制权也最强。
三.模式选择考虑因素公司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其中外在因素包括目标国和所在国的市场、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内在因素是指与公司自身条件和所处行业相关的影响因素。
1. 外在因素:1) 目标国市场:
(1) 市场容量。
目标国市场需求状况。
如果目标国现有市场巨大或潜在市场巨大,则适宜在当地投资办厂,实施本土化战略;如果目标国市场容量小或市场需求波动大,则适宜采取出口形式,对外授权或以其他合同形式进入。
(2) 市场竞争。
在饱和市场或竞争激烈的市场适宜采取对外授权或其他合同进入方式。
分散型目标市场(各参与企业都不占支配地位)适宜以贸易方式进入,而寡头垄断型市场宜采取直接投资的模式进入。
一般说来,市场进入壁垒很高时,企业宜采取合资方式进入。
2) 所在国市场:
公司所在国的环境因素也会对公司决策有影响。
如果本国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竞争并不激烈, 生产成本比在国外还便宜, 公司也许根本不会考虑进入自己不熟悉的外国市场。
当然这种状态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是罕见的。
3) 目标国宏观投资环境:
目标国的宏观投资环境,即经济、政治、法律等环境,这些因素决定了投资风险。
该国外部经济联系也很重要。
国家的汇率不稳定,公司在考虑进入方式时,就不会采用积极的投资模式。
社会文化差异,主要是指公司所在国与目标国在语言,价值观,生活和做事方式方面的差异。
如果文化差异大,公司很难预测在目标国采取何种经营才算恰当,就会花费更多的成本去适应文化的差异。
2. 内在因素:1) 产品
产品的生产要素构成会和自身优势会对企业选择产生影响,例如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主要以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或自然资源的国家为东道国,而且倾向于投资式进入;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企业的主线产品及对售后服务水平要求较高的产品更适于投资式进入。
2) 战略
跨国公司的目标是全球经营的总价值最大化而非单个外国市场的得失,所以有必要考虑公司整体战略的影响。
考虑公司整体战略的三个维度:
(1) 全球竞争集中化(Global Concentration): 跨国公司经常面临的是有限的几个竞争对手在全球的许多不同国域内与之竞争。
公司在考虑进入模式时要求控制权高的模式进入,以确保在某国的投资决策不会对该公司在其他国家的市场有负面影响。
(2) 全球协作互助(Global Synergies): 跨国公司的资源(研究与开发、营销与生产等) 是全球配置、各国市场共享的。
(3) 全球战略动机(Global Strategic Motivations): 当跨国企业在进入外国市场, 尤其是它的主要竞争对手的本国市场时, 它就不是在考虑选择对单个市场而言最有效的进入模式, 我们必须考虑它背后的动机, 也就是它所着眼的全球总效率的最大化。
四.MAN进入中国步骤与模式
1. 进入中国步骤
曼恩集团业务种类众多,按照经营范围不同,集团产品呈多元化发展。
1) 曼恩商用车辆股份公司
(1)自1983年以来,公司与原中国重汽集团(现重汽、陕汽、重庆红岩)和潍柴建立了合作关系。
通过许可协议生产的著名车辆品牌包括“德龙”客车。
(2)从2004年开始,郑州猛狮客车公司开始生产客车底盘。
(3)2006年,曼恩卡车技术服务中心成立,主要为全国服务网络提供支持。
2) 曼恩柴油机公司——中国大型船用柴油机的最大供应商。
这些发动机分别以许可协议的形式在中国柴油机机厂生产或者直接从巴伐利亚州Augsburg(奥格斯堡)的发动机生产厂直接进口。
目前德国生产的大型柴油机,有将近一半出口到中国。
(1)1981年以来,曼恩柴油机公司还先后与中船集团(CSSC)和中船重工集团(CSIC)签订了二冲程发动机许可证协议。
(2)SXD(西安)、ZJMD (镇江)、CXZ(上海)和ZGPT(杭州)已经签订四冲程发动机许可协议。
(3)此外,曼恩柴油机公司还在上海进行透平增压机的生产和安装。
3) 曼恩机械有限公司(原称“曼透平”)(1)与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SPC) 建立合作关系。
最初双方的合作基于许可证转让后来改为合作协议。
(2)近年来,曼恩透平已能系统地提高在国内采购设备部件的比例。
(3)在常州建厂。
主要生产透平机械部件并提供车间维修服务。
这将有助于在需求量最大的压缩机安装地点进行压缩机的生产,并且将改进为此高技术含量设备在中国本地服务的质量和灵活性。
该厂是目前曼透平在中国建成的最大生产厂,同时也是曼透平在欧洲以外地区建立的第一家工厂。
2. 进入中国模式
1)技术许可加散件供货的方式曼恩20年前就进入中国,当时采用了技术许可加散件供货的方式,并由旗下子公司斯太尔卡车公司和尼奥普兰客车公司启动并实施。
在短短20年中,斯太尔卡车在中国成了重型卡车的代名词。
1986年尼奥普兰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豪华旅游客车市场上的占有率也排在第一位。
2)
独资管理公司2004年,鉴于已在卡车和客车领域眼前和计划中的进行的一系列合作行动,曼恩认为目前正是在中国组建独资管理公司,并与中国有关方面开展发动机项目的合适时机。
一家负有对曼恩在中国进行的项目进行全面管理的“曼恩商用车辆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了。
这家公司在中国将全面代表曼恩商用车辆股份公司协调所有曼恩在中国的活动,规划和实施更多工业项目,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3)合资公司5年前曼恩与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接触,探讨斯太尔卡车的现代化和升级问题。
现在,曼恩和陕西重汽已就若干总成技术许可达成协议,按照协议,升级的卡车将打出“德龙F2000”品牌,被称作“中国的第三代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