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72.61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围绕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展开研究,探讨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及如何借助新媒体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
一、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1. 可视化传播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图像、视频等可视化传播方式成为了主流。
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可视化传播,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受众,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注意力。
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传统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可以让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
2. 互动体验新媒体平台提供了更丰富的互动体验,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
传统文化传承者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与受众进行互动,传达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及时回答受众的问题,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亲和力。
3. 文化内容创作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自媒体平台为传统文化的内容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通过博客、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传统文化传承者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创作,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吸引更多受众。
二、借助新媒体进行传统文化创新实践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传统文化提供全新的展示方式。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再现传统建筑的风貌,让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体验传统建筑的美丽;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历史场景的再现,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
2. 结合动漫游戏动漫游戏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结合动漫游戏进行创新实践。
可以开发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创作以传统文化故事为蓝本的动漫作品,从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品中。
3. 构建新媒体平台传统文化传承者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构建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
传统的文字表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传播、知识获取的需求,因此,可视化的知识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意义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虽然可以有效地记录人类的思想和思考,但是对于大众来讲,不太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通过图像、视频等可视化的形式,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知识,让人们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识如果能够以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展示,会更容易让人们理解和接受,并促进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现状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诸如中国文化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的数字化展示,以及中华书局、中国出版集团等出版机构出版的图解中国传统文化等图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实践。
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和机构在进行相关研究,如浙江大学建立了可视化传播研究中心,国内多所高校也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
第三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方法各有不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展示。
1. 插图或图片:可以在相关著作中加入插图或图片,用图像的形式来展示相关的知识。
2. 3D 技术:通过 3D 技术对历史人物、传统建筑等进行三维呈现,使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相关文化的魅力。
3. 动画或视频:通过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展示相关的知识,可以更加生动地向人们传递相关的文化信息。
4. 游戏化学习:将学习内容进行游戏化设计,让用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知识。
第四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未来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视化的研究与实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道德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将其进行“可视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可视化”传播是一种通过图像和视觉元素传达信息、知识和价值观念的方法。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直观、易懂和易传播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对于图像和视觉的需求,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通过“可视化”传播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通过将其转化为图像和视觉元素,可以使其更加直观和有趣,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接触。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使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可视化”传播可以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繁多,而且有些内容相对抽象,不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通过“可视化”传播,可以将这些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和视觉元素,使其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这样一来,无论是大众传媒还是个人传播,都能够更加高效地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观念。
通过“可视化”传播可以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
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多样,包括文字、音乐、舞蹈等。
而“可视化”传播可以将这些不同的表现方式整合在一起,通过图像和视觉元素的结合,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画面。
这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可视化”传播可以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将其传递给后代。
而“可视化”传播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观念以更直观和生动的方式传递给年轻人,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通过这种传播方式,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传播效率,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并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富,记录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和历史发展轨迹。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展开深入探讨。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文化遗产承载了各个时代的记忆和传统,它们在保存民族身份认同、记录文化演进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记录方式难以全面展示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历史背景。
因此,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文化遗产信息,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更能够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三、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信息可视化设计通过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形式,使人们能够更加快速地理解和接受信息。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信息可视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事件的视觉呈现:通过图表、动画等形式,将历史事件以时间线的方式展现,使观众能够清晰地了解历史发展脉络。
2. 文物信息的直观展示: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对文物进行立体展示,同时结合文字说明和语音导览,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文物信息。
3. 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通过色彩、图形等元素,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度解读和呈现,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化遗产的价值。
四、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1. 设计原则: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信息可视化设计时,应遵循直观性、准确性、艺术性和交互性原则。
直观性要求设计应易于理解;准确性要求信息准确无误;艺术性则要求设计具有审美价值;交互性则强调用户参与和互动。
2. 设计流程:首先,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入调研和资料收集;其次,根据需求确定信息可视化的目标和内容;然后进行设计草图和原型制作;接着进行用户测试和反馈收集;最后对设计进行优化和完善。
3. 设计方法:根据不同的文化遗产类型和展示需求,可选择合适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如数据图表、交互式地图、虚拟现实等。
2025届安徽蚌埠铁路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
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
”其外,有西方语言的,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自信心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
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这样,这一百多年中经受如此多的磨难。
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困难。
面对民族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
作家王蒙曾呼吁全球华人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
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但是,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更让人忧心忡忡。
()。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其传统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急迫问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饱经磨难冲击祸起萧墙延续B.饱经磨难打击祸在旦夕继承C.历尽沧桑打击祸起萧墙延续D.历尽沧桑冲击祸在旦夕继承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投降甚至妥协,使颠覆汉语文化变得更直接、更容易B.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投降,使颠覆汉语文化变得更直接、更容易C.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投降,使汉语文化被颠覆变得更直接、更容易D.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投降甚至妥协,使汉语文化被颠覆得更直接、更容易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
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文字、语言等形式,而更多地借助于视觉、图像等可视化方式来展现和传承。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进行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视觉化传播成为一种流行的传播方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有“汉字之美、诗词之雅、绘画之神、舞蹈之韵”的美誉,通过可视化传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深入人心、更广泛传播。
目前在可视化传播领域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现状,分析影响其可视化传播的因素,探讨可视化传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以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如何更有效地传播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方式,了解传统文化在不同传播平台上的呈现形式。
2. 探讨“可视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探索如何通过视觉化的传播形式更好地传达传统文化内涵。
3. 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可视化传播中的现状,分析不同形式的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4. 研究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因素,包括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5. 探讨可视化传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分析可视化传播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1.3 研究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智慧,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影响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如何通过“可视化”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和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展开研究,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内容转化为形式多样且富有感染力的可视化作品,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传播现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音乐舞蹈、戏曲艺术、民间工艺等诸多方面。
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对于维护国家的文化认同和社会的精神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快速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受众群体相对狭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传播渠道受限等。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与吸引力相对较弱,急需寻找新的传播方式与手段。
二、“可视化”传播的概念及特点“可视化”传播,是指利用视觉、图像等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传播方式。
它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传播形式,可以将抽象、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形象,使受众能够迅速理解和接受信息。
在当今信息时代,“可视化”传播已成为一种流行的传播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科普、艺术、商业等,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可视化”传播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让受众通过视觉感知和认知信息;它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通过色彩、图像、动画等形式引起受众的共鸣与情感共鸣;它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受众的主动参与和交流,增强传播效果和互动体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复杂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传统文化内容相对晦涩,难以直接被大众所理解。
传统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为例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传统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相关概念2.1 关于传统文化2.1.1 传统文化概念2.1.2 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2.1.3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溯源2.2 关于信息可视化设计2.2.1 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概念2.2.2 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作用2.3 传统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2.3.1 传统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特点2.3.2 传统文化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分析第三章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信息整理与与可视化设计分析3.1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信息分类整理3.1.1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3.1.2 二十四节气养生文化3.2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信息图示发展及视觉设计现状3.2.1 二十四节气传统信息图示发展3.2.2 二十四节气视觉设计现状3.3 信息可视化设计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信息的视觉表现3.3.1 信息可视化设计视觉表现类型3.3.2 二十四节气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视觉表现要素3.4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信息可视化设计原则3.4.1 文化信息感知原则3.4.2 文化信息思维引导3.4.3 文化信息设计再现第四章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4.1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信息可视模型构建4.1.1 确定信息内容4.1.2 构建信息层次4.1.3 确定信息结构模型4.2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信息设计表达4.2.1 信息表现风格4.2.2 信息版式设计4.2.3 信息到图形的转换4.3 案例展示结语参考文献研究成果致谢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承诺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传统文化是我们人类从古至今伴随着生存、生活而产生并且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的形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地域文化、情感寄托、哲学理念等等的物质与精神呢的总和,文化内涵丰富,信息繁多,具有极高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意义。
山东潍坊青州二中2020高考语文阶段性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
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
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
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
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
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
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
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
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
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文化基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直面临着传播方式单一、受众局限、距离感加大等问题。
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可视化”传播研究,探索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和方法,成为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研究对传统文化进行“可视化”传播的意义和目标。
对传统文化进行“可视化”传播,不仅能够突破文字表达的局限,使传统文化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受众面前,还能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提高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可视化”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提升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研究探索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在当代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可以运用摄影、绘画、影像、电影、动漫等艺术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创作出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提高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
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通过图文并茂、视频直播、互动分享等方式,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研究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通过对已有传播实践案例的总结和分析,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艺术特点、创新点和实际效果。
也需要对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对目标受众的认知度、认同度和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传播工作。
研究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保护与创新。
传统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但也存在部分内容容易失传、边缘化的问题。
在进行“可视化”传播的还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创新。
保护传统文化要注重对文化载体的保存和修复,创新传统文化要注重对传统元素的传承和创新融合,形成具有当代艺术特点的“可视化”传播作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旨在通过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和手段,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提升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这需要从探索意义和目标、创新传播途径和手段、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以及保护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目的。
2019年第13期 New Media ReseaRch3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实践的精神产物,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涵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已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环节和重要任务。
然而文化作为抽象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以及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的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为其自身的传播与传承带来困难。
因此急需推陈出新,采用符合现代人获取知识的方式和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呈现与传播。
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
1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可视化是将数据、信息、知识等原始数据转换为图形表现形式, 并通过视觉信息传递给用户,是将虚拟形象具体化的过程,也是使信息、知识增值的重组过程。
”[2]在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将文字转化为图像、网页、虚拟环境等交互性较强的传播载体,不仅可以使受众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在精神层面和行为引导层面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同时,不失文化本身的独特,并能为大众提供更高的审美享受。
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可视化设计的服务空间。
1.1 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未中断,世代相传,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从内容层面来说,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歌赋、文学建筑、节日服饰等;从时空层面来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持续五千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从地域层面来看,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特色的文化内涵。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
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作用。
1.2 从受众来说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变得更加碎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刘麟霄,侯明希,王恩通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民族之魂,其精神引领、价值引导作用日益凸显。
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三维建模、地理信息系统等应用,充分实现传统文化的“可视化”,更能身临其境的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章在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背景下,从传播自身和受众的角度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化”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化”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数字媒体交互技术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3-0032-03基金项目:2019年辽宁省教育厅智库项目“辽西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19年阜新市社科联项目“振兴东北战略背景下阜新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项目号:2019Fsllx014);2017年辽宁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文)“‘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背景下辽宁舆情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批准号:LJ2017ZW001);2018年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资助课题“振兴东北战略背景下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8BJR01016)。
作者简介:刘麟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文化传播、影视创作与理论研究。
侯明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
王恩通,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筑与交通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可视化技术。
applicaTion research 应用研究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综合声、影、画等技术的信息产品。
而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通过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
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并且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受众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渴望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他们不再满足说教式的灌输和表面的潜在内容,反而更加追求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像历史古迹、建筑服饰等文化产品,受众不仅想身处现场,更希望挖掘这些文化载体背后的故事和知识。
因此,从受众需求角度来看,传统文化需要尽快的与新兴的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结合,采用当代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娱乐性和趣味性。
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提升传统文化的公信力和受众的关注度。
2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意义2.1 降低文化体验成本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3]。
这种传播方式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360度全景的展示使受众在家里就可以很直观的感受紫禁城的恢弘气势。
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场景都可以通过配套的设备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越来越多的文化场所也开始借助这些新技术吸引受众。
这在给我国文化产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助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2.2 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
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
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
如针对古诗词文化,可将这些古诗词所描绘出的场景或者故事,通过软件进行搭建和模拟,将其中孕育的意境通过音乐和画面的结合烘托出来,并可以设计受众互动的操作一起参与为诗词歌赋作画的环节。
受众作为一个虚拟体验者,可以在此场景中穿梭观看,一步一景中感受这首诗或者词所包含的感情,加深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同时还可以真正参与到视觉的转化创作中。
这种方式不仅使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可看、可听、可感、可做的内容。
并且更加强调了人对文化的主观理解和感受。
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增强了与文化之间的“互动”性。
2.3 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自信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4]。
可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必要举措。
“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
运用这些新技术、新手段可以很好的包装和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更加科技化的方式传递出去。
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
这无疑与传统的文化体验方式不同,会大大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亲切度和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好奇心理。
从而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4 展现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对其更有效地保护在我国近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载体和具象形式。
随着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其虚实结合、实时交互与三维沉浸的特点,给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传播增添了更多可能[5]。
2017年5月,《“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展。
该展览借助圆明园数字复原成果,并通过实体搭建与AR、VR等多种虚拟体验相结合,使观众在展厅中便可以看到“过去”的历史场景,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3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几种实现途径3.1 通过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实现文物“可视化”我国在幽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物,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将文物通过3dsmax等三维建模手段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
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整合文物资源,并在大范围内利用虚拟技术,更加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文物,从而使文物脱离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6]。
3.2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名胜古迹“可视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名胜古迹众多。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虚拟现实、332019年第13期 New Media ReseaRch343D 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们不但可以利用计算机去处理图形、图象、视频、声音、动画等,而且能将三维实体、三维环境等以虚拟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产生交互式的三维动画、动态仿真[7]。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文化旅游馆。
通过超现或模拟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丽风景[8],形象生动,细腻流畅。
虚拟旅游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可以将不可移动的名胜古迹在网络上呈现,实现移动化。
3.3 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可视化”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再到唐诗宋词,中国的诗词歌赋几乎涵盖了各方各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9],可以使受众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通过AR 技术,可以使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得以再现。
受众通过头盔或者手机等移动设备便可以深入到作者所构想的场景中,感悟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和想法,充分发挥受众作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4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上述所说的几种方式,交互性强,是数字媒体新技术的代表。
但在目前,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依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问题。
从资金层面来看,这些体验方式需要开发者投入较多的资金,成本很高。
从受众的角度来说,虽然当代年轻人对创新性的技术感兴趣,但是由于专业性较强,这些高新技术暂时还没有完全深入到群众中去。
因此,前期市场的开发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从开发和管理人员的层面来说,新技术的出现和使用需要人才的支持。
如AR、MR 等方面,当前我国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