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核能》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
- 格式:docx
- 大小:10.95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节《核能》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三)(2)教材分析:本节讲解了核聚变、核裂变及其过程,教材对核能的应用做了较为详细的讲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核能、核裂变和核聚变.●了解核能的优点,还要明白它可能带来的咨询题.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初步分析咨询题和解决咨询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图画,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核聚变、核裂变难点:核聚变、核裂变的过程。
教学器材:链式反应模型、各种挂图。
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1.放射现象科学家们发觉铀、钋、镭等元素能够放出射线,这种射线能够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就像光线能够使照相底片感光一样.那么,放出的射线怎么讲是什么呢?图1人们让射线通过专门强的磁场,看看它有什么反应,以此来考察它的性质.如图1所示,把一小块放射性物质放在铅盒里,留有一个通道让射线射出,不处加有强磁场.人们发觉射线分成了三束.其中两束向相反方向偏转,讲明这两束射线由带电粒子组成,而且带有异种电荷.另一束不偏转,讲明这束射线是中性的.偏转较小的那一束叫做α射线,由带正电的α粒子组成,α粒子所带正电荷是电子电荷的两倍,α粒子的质量大约等于氦原子的质量.研究讲明,α粒子确实是氦原子核.偏转较大的那一束叫做β射线,研究讲明,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不偏转的那一束叫做γ射线,是一种波长专门短的电磁波.这三种射线都有穿透物质的本领,其中γ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强,甚至能穿透水泥墙和薄钢板.由于穿透本领强,因此可利用γ射线来检查金属材料内部有没有砂眼和裂缝,用来检查金属板的厚度.还可利用射线照耀种子,使农作物增产.γ射线还可用来检查和医治恶性肿瘤.过量的射线照耀对人体有损害作用.在利用放射线时,要注意射线的防护,用铅玻璃板、铅板等把放射性物质与人体隔离开.要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以幸免对水源、空气和工作场所造成污染.2.原子、原子核一切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有些物质的分子确实是一个原子.原子十分小,它的直径不到一个纳米.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挤在处于原子中心的构成专门小的原子核中,就像几颗豆粒挤在大广场中央一小块弹丸之地一样.3.核能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重新组合是极其困难的.然而,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开释出惊人的能量,这确实是核能.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要紧形式.4.裂变图2科学家发觉用中子轰击铀235〔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专门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图3〕.发生裂变时有核能开释出来,这时裂变后的产物以专门大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转化为物体的内能.裂变开释的核能十分庞大,1 kg铀235中的铀核假如全部发生裂变,开释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 t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图3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才能发生裂变,放出能量.这好比用火柴点燃木材,木材才能燃烧,放出能量一样.假如外界的中子停止轰击,裂变也就停止.然而实验讲明,铀核裂变时,还同时放出2~3个中子,放出的中子又能够轰击其他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裂变.如此,裂变将不断地自行连续下去〔图3〕.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图4假如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操纵,在极短的时刻内就会开释出庞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爆炸,原子弹确实是依照那个原理制成的〔图4〕.假如操纵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慢慢地平稳地开释出来,就便于和平利用了.能够缓慢、平稳地开释核能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5.聚变科学家们发觉,较轻的核结合成较重的核,也能开释能量,这种现象叫做聚变.例如一个氘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结合时,就开释出核能〔图5〕.图5氢弹确实是利用轻核聚变制成的.氢弹是一种比原子弹威力更为庞大的核武器.太阳内部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开释的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地球上的生物每天都享用着聚变开释出的能量.如何实现聚变,如何利用聚变开释的核能,科学家正在积极地探究着.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能够实现聚变的氚核.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操纵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完全解决人类能源咨询题.愿同学们今后对此做出奉献.小结:本节学习如下内容:1、放射现象2、原子、原子核3、核能4、裂变5、聚变板书设计:第二节核能一、放射现象二、核能三、裂变与聚变教学后记:1、大多数内容只要让学生了解就能够了。
《核能》教案
原子组成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组成原子的则是更小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质量较小的核外电子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转动,组成原子核的是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之间依靠强大的核力紧紧结
40 000
【想想议议】如果用中子轰击较大的原子核,能使原子核分裂开,发生裂变现象.通过上面的实验你能找到通过点燃一根火柴使很多火柴不断点燃的办法吗?那么怎样才能使原子核的裂变也不断继续下去
的原子核裂变,这样就可以使
快速的裂变反应可以引起猛烈的爆炸,原子弹就是利用快速裂变制成的.还可以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把核能用于和平建设事业,
堆”就是控制裂变反应的装置,已成功地应用到核潜艇、核电站等装
氢弹就是利用轻核聚变制成的,它是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由于核聚变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氢弹要通过原子弹的爆炸产生
核物理中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
反应不加控制,。
人教版物理八下《核能》WORD教案3一.知识和技能:1.常识性的了解核能,核裂变,核聚变.2.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人类生活的阻碍.二.重点难点:核能开释的两种形式.三.教学过程[课题引入]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 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重新组合是专门困难的一但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能开释出庞大的能量,这确实是核能. 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子核的裂变,另一种是原子核的聚变。
1.核裂变:[演示一]:我无法做到让你们感知真正的原子核那样的裂变或聚变时开释出能量的情形,然而我能够让你们明白某些物质分裂或聚合时会开释出能量.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同时用温度计测量,能够明显的观看到温度计示数上升.(1)用中子轰击铀235(质子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专门大的两部分,这处现象叫做裂变。
裂变时有核能开释出来。
(此实验在1939年完成) 核裂变需要铀,钚等重金属元素,它们在地球上的含量稀少,而且常规裂变反应堆会产生放射性专门强的核废料,这些因素限制了核裂变能的进展.(2)用中子轰出铀核,铀核发生裂变,放出能量,同时放出2-3个中子;放出的中子又可轰击其他的铀核,它们也发生裂变。
如此,裂变将不断地自行连续下去。
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演示二]用书本16.2-1的火柴实验模拟核裂变:(3)对裂变的链式反应如不加以操纵,在极短的时刻内会开释出庞大的核能,将发生猛烈的爆炸。
原子弹确实是依照那个原理制成的。
假如操纵链式反应的速度,平稳地开释核能,就便于和平利用了。
如此平稳地开释核能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
核电站确实是利用核能发电的,它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在核反应堆中的链式反应是能够操纵的.(4)1kg的铀235全部裂变开释出的能量相当于2000t的优质煤完全燃烧时开释出的能量,在水利资源,化石能源缺乏的地区建立核电站能够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
《核能》教学设计《《核能》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十八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核能[设计意图]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到核知识,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等这些深澳的概念,在学生头脑里,是一片空白。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运用影像资料把抽象的概念和直观的现象结合起来,这种图文并茂的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
原子弹的爆炸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查找网络资料去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并及时指导学生掌握核武器的防护要领。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侧重了解在和平时期核能的利用,以及通过讨论的形式谈一谈我国未来核能的发展。
通过联系我国在核能与核技术开发应用领域取得的成绩,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启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理想.[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2.常识性了解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的大致情况和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以及核反应堆的作用。
3.常识性了解研究可控核聚变的重大意义。
启发学生想象人类开发利用核能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原子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核聚变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核能更多的给人类造福。
难点:原子核裂变和链式反应,聚变的原理。
[教具和学具]原子和原子核的挂图,链式反应的挂图(幻灯片或课件显示原子、原子核的结构和链式反应的情况)。
[课前准备]物质的结构,原子核内部的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多媒体资料[教学评析]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开始的引入新课时的关于原子弹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都很想知道原子弹是怎么回事。
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起来。
但是在关于重核的裂变发生的链式反应不能理解,此时就需要教师出示挂图或者有条件的可以借助课件多媒体的动画模拟链式反应。
最后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要结合我国在核能领域的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第二节核能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原子核结构。
2.知道获取核能有两个途径──重核裂变、轻核聚变。
1.2过程与方法3. 通过类比的方法来研究核裂变的过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 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了解我国和世界核能利用新进展5.采用辩证的思想来看待核能和利用和危害。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核能的由来及其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2 教学难点裂变和聚变。
3 专家建议本节教学应以讲授为主。
由于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等概念均涉及到核反应知识,而学生头脑里,这部分知识是一个空白。
因此,讲授过程中要贯彻通俗性原则,不宜过深,尽可能采取恰当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4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5 教学用具多媒体以及一些视频6 教学过程6.1 引入新课【师问】原子核在发生变化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那么你了解原子的结构吗?核能是如何产生的呢?【生答】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目的】让学生对核能产生兴趣。
6.2 新知介绍1.核能【师问】1)展示原子结构的挂图或投影,回忆原子的结构组成2)原子核是原子中最小的结构吗?电子为什么会绕核运动?3)【师总结】①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
原子核的体积相对于原子的体积来说非常小,相当于足球场上的一个鸡蛋。
②质子和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结合是极其困难的。
但是,一旦原子核发生变化时,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种能量被称为核能。
4 )【师问】请你说说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生答】原子结构很小,由质子和中子一样,就像平时看的鸡蛋一样。
5)【师总结】原子核发生改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质量较大的原子核裂变质量较小的核;一种是由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
核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核能的由来,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了解原子、原子核的结构。
3.了解核裂变和核聚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关于核能的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判断核能与我们生活的有关说法是否正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核能对人类的危害和有利的视频和讲解,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了解核聚变、核裂变的过程。
教具选择原子裂变和聚变挂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入1【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世界上的各种能源,并且知道了现在的能源危机,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危机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进入物质的内部,跟随我们物理学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去探寻物质内部蕴藏的能量——能源危机与核能。
引入2惊天核爆: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下午三时,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
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中国人终于迈进了原子核时代。
你知道为什么原子弹的威力这么大吗?你想知道它的原理吗?学习了本节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1.原子结构【师】同学们前面已经学过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还可以在分吗?【生】可以再分。
分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师】同学们的化学学得不错,原子内的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挤在处于原子中心的构成非常小的原子核中,我们打个比喻,如果原子有我们的操场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像几颗放在操场中央的黄豆那么大。
2.核能【师】但正是这黄豆大小的原子核内却埋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
我们下面就一起去了解一下,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现象:放射性现象。
科学家们发现铀、钋、镭等元素能够放出射线,这种射线能够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就像光线可以使照相底片感光一样。
那么,放出的射线究竟是什么呢?科学家们在天然放射性现象的研究中,物理学家们尝试用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最初是用α粒子去轰击,后来又用质子、中子去轰击,发现都能引起原子核的变化——核反应,而且发现在某些核反应过程中能释放出大量能量。
初中《核能》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定义、分类和利用方式。
2. 使学生掌握核能的优缺点,以及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3. 培养学生的能源观念,提高他们对核能安全的认识。
教学重点:1. 核能的定义、分类和利用。
2. 核能的优缺点。
3. 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教学难点:1. 核能的转化过程。
2. 核能优缺点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核能》。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能源?能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
二、核能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核能的定义:核能是指原子核在分裂或聚合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2. 介绍核能的分类:裂变能和聚变能。
3. 讲解核能的利用:核电站和核反应堆。
三、核能的优缺点(15分钟)1. 优点:a. 能量密度高:核能释放的能量巨大,且核燃料体积小,运输方便。
b. 环境影响小: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c. 燃料资源丰富:核燃料储量较大,且使用寿命长。
2. 缺点:a. 核辐射污染:核能发电过程中会产生放射性废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b. 核事故风险:核电站若发生事故,后果严重。
c. 核扩散问题:核燃料可用于制造核武器,存在安全隐患。
四、我国核能发展现状(10分钟)1. 介绍我国核能发展历程:从“两弹一星”到核电站建设。
2. 阐述我国核能发展现状:核电站数量和容量逐年增长,核能占我国能源结构的比重逐渐提高。
3. 讨论我国核能发展前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能,优化能源结构。
五、核能安全教育(5分钟)1. 讲解核事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2. 强调核辐射的危害和防护方法。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能观念,关注核能安全。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核能的定义、分类、优缺点和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核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的有关知识。
2.了解核电站的常识,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
交流,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能源问题到能源科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2.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增强学生热爱和平及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知道可控链式反应,和平利用核能。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大家知道,我国是个能源消耗大国,每年的各种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消耗巨大,折合标准煤20 亿吨。
20 亿吨是什么概念?如果把这些煤堆成1m高,1m宽的堤坝,长
度达106km,这个长度接近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
大家想
一想,长期这样下去,肯定会发生能源危机。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挽救能源危机呢?(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有的同学说要不断开发新能源,有的同学说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太阳能……同学们的意见都很有道理,都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好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有望在将来彻底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新能源——核能。
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阅读课文。
二、新课教学(一)原子、原子核谁能来结合图片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原子的结构呢?(学生讲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把原子比作大广场,原子核就像
几颗豆粒挤在广场中央,但整个原子的质量和能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核能(教师讲授)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旦原子核发生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较重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就是核裂变。
1kg 的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超过2019t 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怎样才能使裂变继续下去呢?将火柴搭成如图所示结构,点燃第一根火柴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回答)一根火柴点燃两根,两根点燃四根,如此像锁链一样持续下去。
这就像用中子轰击铀235 原子核,铀核分裂时释放出核能,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轰击其它铀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
这就是链式反应。
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在超高温和超高压的条件下,聚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核能的过程就是核聚变,也称为热核反应。
太阳内部发生的就是这种热核反应。
核聚变释放出来的能量为裂变的四倍以上。
(三)核能的利用谁能说一说,现在人类对核能的利用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对了,一是利用核能发电,一是应用到军事领域。
这就是核电站的核心设备一一核反应堆。
1942 年人类利用核反应堆第一次实现了可控制的铀核裂变。
当时的核反应堆的功率非常小,大约要260 座这样的反应堆
才能点亮一只40W的灯泡。
然而,这是人类利用核能的关键一步。
今天,一座核反应堆的功率可达百万千瓦,全世界已经建成了几百座核电站,核电发电量接近全球发电量的1/5 。
在不可再生能源日趋珍
贵之时,适度发展核电是人类的一种选择。
以百万千瓦的电站为例,一年消耗煤300多万吨,每天要有一列40 节车厢的火车为它拉煤。
而用核原料,一年只需消耗30 吨,一辆重型卡车即可拉走,一次换料,可以连续运行一年。
通过可控制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
因为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可以实现聚变的氘核,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而且反应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
中国的可控核聚变研究位居世界先进行列,50年后,有望实现商业运营。
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为中国的核电事业贡献力量。
如果核反应不加控制,大量的原子核就会在一瞬间发生裂变或聚变,释放出大量的核能。
原子弹、氢弹爆炸时,发生的核反应,就是不加控制的。
原子弹爆炸后升起的蘑菇云就是原子弹爆炸时释放的巨大核能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向外扩散时形成的,其上升的高度可达几百米,其破坏力和杀伤力都是十分巨大的。
氢弹爆炸威力是原子弹的几百倍到上千倍。
核武器的威力带给人类的代价是惨痛。
1945 年,美国投入日本广岛市区的“小男孩”原子弹,造成80%的建筑物化为灰烬,6万多人丧生,7 万多人受伤,伤亡总数占全市人口的53%。
而当时的小男孩的威力仅14000 吨梯恩梯当量,现代原子弹的威力可达1000 万吨梯恩梯当量,甚至更高。
如果人类发动核战争,就会毁掉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大家说,我们国家应不应该发展核武器呢?(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1964 年10 月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 6 月17 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一颗氢弹。
核武器越是为美帝国主义及其合伙者所垄断,核战争
的危险就越大,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美国发动核战争的威胁。
同学们在课下可以继续讨论这些问题。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四、布置作业阅读“ STS中的“核电站和核废料处理”。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要求较浅,但却是本章的核心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核能是21 世纪的主要能源之一。
重点内容是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难点是裂变、聚变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中的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等概念,学生头脑里是一个空白,所以我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讲授过程中贯彻通俗性原则,通过恰当的比喻和对比来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需要通过学生搜集大量的事例、资料,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来锻炼学生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九年学生学习时间紧,可能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所以我在讲课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交流,达成学习目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最后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结合我国在核能领域的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介绍核武器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使学生了解科技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