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物理观念:(1)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结论。
2.科学思维: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科学探究: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环节,认识到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重要性。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设计凸透镜成像实验。
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多媒体。
新课引入【学生体验一】教师手持一张精美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可以观察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学生体验二】将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竖立并排放置,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
那么凸透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知识点一实像和虚像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小孔成像各有何特点?交流讨论:各小组通过观察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小孔成像进行思考交流。
归纳总结:1.平面镜成的像是反射光路的反向延长而相交所成的像,叫作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凸透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由实际光路会聚而成的像,叫作实像,能用光屏承接。
2.虚像和实像都能用眼睛直接观看,并且可以拍照。
知识点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解:认识物距(u)和像距(v)。
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一)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物距的大小影响成像情况。
(二)猜想与假设。
聆听学生猜想,对学生的猜想做出评价。
(三)设计实验。
猜想的正确与否需要实验进行证明,下面我们共同设计实验,证明猜想是否正确。
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野外凸透镜引火法
任何一个直径为两英寸或更大些的凸面镜〔如望远镜片〕,在明亮的阳光下,都可用来集合太阳的光线,使之照耀在预备好的引火物上,便可点燃引火物.用放大镜〔凸镜透〕透过阳光聚焦照耀易燃的引火物〔腐木、布中抽出的纱线、撕成薄片的干树皮、干木屑等〕取火,为人所熟知.利用放大镜取火最为迅速的是照耀汽油、酒精和枪弹的发射药或导火索,可在1~2秒内点燃引火物.此外,放大镜透过阳光聚焦照耀,还可将受潮或被水浸湿后晒干的火柴点燃.放大镜是一种重要的引火工具.
假如没有现成的放大镜,可从望远镜和瞄准镜、照像机上取下一块凸透镜来代替.曾有如此的事例:100多年前,一支外国的探队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突然发生了火种断绝的意外事故.有一位探险队员把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加工成中间厚、周边薄的一个圆形特大凸透镜,再将这冰制的凸透镜立起来使其在阳光下聚焦,最后燃着了引火物获得了火种.在手电筒反光碗的焦点上放引火物,向着太阳也能取火.。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实验目的:
①粗测凸透镜焦距
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实验器材:光具座及光学元件1套、手电筒、蜡烛、火柴
三、探究过程:
1、检查器材是否完全、完好
2、测焦距
①安装凸透镜于光具座中间并固定,同时安装光屏
②调节手电筒,使之发出平行光
③用手电筒远离凸透镜照射,并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④在光具座上读出焦距f=cm
⑤记住f、2f的位置
3、点燃蜡烛(火柴梗放入废液缸),放于凸透镜另一测,调节三者高度,力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4、将蜡烛移到u=cm>2f处,移动光屏找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像的特点是
,此时像距v=cm(思考像距的范围)
5、将将蜡烛移到f< p="">
6、将蜡烛移到u=cm<f处,移动光屏找像,若观察不到,从另一侧向透镜观察,此时像的特点是< p="">
7、你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8、实验完毕,整理仪器保持桌面清洁化学教案
</f处,移动光屏找像,若观察不到,从另一侧向透镜观察,此时像的特点是<>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班级:_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 合作者: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学生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知识准备(1)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
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立的_____像;通过投影仪成、立的像;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立的像。
(2)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由光线会聚而成,虚像由实际光线的会聚而成;实像是的(选填“倒立”或“正立”);实像用光屏承接,虚像(选填“能”或“不能”)。
三、进行实验(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带刻度尺的光具座。
(2)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都成倒立的实像,所不同的是:物体距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在胶片上成缩小的实像;物体距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在屏幕上成放大的实像。
当凸透镜作为放大镜使用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物体必须距离放大镜比较近。
可见,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离凸透镜的有关系。
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对应关系呢?(3)猜想与假设结合《生活中的透镜》跟小组同学讨论,提出合理的猜想。
①可能与的距离有关。
生活中的支持事例: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不同,是因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不同。
②可能与有关。
生活中的支持事例:同一物体通过照相机成像,当照相机的焦距改变时(调焦),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会改变。
(4)设计实验①物距和像距:物距u是指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v是指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②如图所示,我们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
以焦距为参照距离,对物距和像距进行研究。
(5)实验提示①实验时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的中央位置不动,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处。
第二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团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像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像和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难点:掌握探究过程三、教学方法试验探究法,讲解法,做图法。
四、实验器材蜡烛,光具座,凸透镜,光屏,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第一二节的知识,从生活中的凸透镜入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进行新课(1)学生自学实验过程课本84页第一段(2)实验中我们用到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学生分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够找到凸透镜的焦距,并让学生测出自己手中凸透镜的焦距(3)学生自学课本84页实验学生分组找出三次实验放蜡烛的物距分别为多少?我们需要观察和测量什么?什么时间测量?什么时间成实像什么时间成虚像并讨论实像虚像的区别?学生讨论分别总结。
(4)教师提问总结:我们三次实验蜡烛的物距分别为二倍焦距外,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内。
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测量像距是多少。
光屏上像清晰是测量,一倍焦距内为虚像。
(5)学生分组实验,注意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放置。
教师指导部分做错的小组并把课本85页的实验表格填上。
(6)成实像时挡住透镜一部分观察像的情况。
(7)学生展开讨论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8)教师总结发言,并和学生讨论成像规律。
a蜡烛的物距在二倍焦距外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照相机)b蜡烛的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间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在二倍焦距外(幻灯机)c蜡烛的物距在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d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减小。
像物在透镜异侧。
e成虚像时像物在透镜同侧。
红柳沟镇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
课题:§6.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两课时)
年级:八年级科目:物理执笔:薛彩艳课型:新授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时间:2013-2-29、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为题与猜想
学生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发现能得到什么样的像?
提出问题
学生猜想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二)制订计划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特点外,还需测什么量?
(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
3、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请设计一个表格,记录现象和数据
(提示:可参考课本6、7两页)
(三)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四)结论
学生完成课本第7页“结论”中的问题
巩固练习题:课本第7页1、2、3题
学习任务(二):总结凸透镜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中收集的证据讨论并填好下列内容
1、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成实像时,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3、凡是实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
4、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
5、物体从远处逐渐靠近焦点的过程中,所成像越来越(填“大”或“小”或“不变”),像距越来越(填“大”或“小”)。
二、课堂训练题
(一)是非题: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判断以下结论是否正确。
1.实验用的凸透镜其焦距必须是已知的。
()
2.光具座上器材的排列次序是烛焰、凸透镜和光屏。
()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
()
4.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
5.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
6.虚像不可能成在光屏上。
()
7.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
8.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上。
(二)选择题
1.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一定成实像 B.凸透镜一定成虚像
C.凸透镜一定能成像 D.凸透镜能成虚像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
3、将一滴水滴在水平放着的塑料贺卡的字上,人看到水滴下面的字是
A、等大的实像
B、放大的虚象
C、等大的虚象
D、缩小的实像
三、课堂小结
1、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要点?
2、同桌说说实验中需注意什么?
3、小组交流在实验中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四、课下反思:你认为生活中凸透镜有哪些应用?
五、课后作业:预习第三节
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