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8.42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二首》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12课,内容为《古诗二首》。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诵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诗歌,感受古人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诵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4.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情感表达。
•通过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妙之处。
二、教学安排1.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等。
•材料准备:准备课本中《古诗二首》的内容。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本课要学习的《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第二步:学习1.教师朗读《静夜思》,学生跟读。
2.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组演练朗读《春晓》,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学生自由朗读并感悟诗歌之美。
第三步:拓展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写下自己的小诗歌。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多角度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诵读、理解和表达等方面。
•综合评价学生对《静夜思》和《春晓》的掌握情况。
2. 教学反思•是否简单清晰地解释了文本内容,确保学生理解。
•是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课堂互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欣赏和理解古诗之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课题1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K 知识与技能: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 过程与方法:(1 )正确、流利地朗读,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2 )背诵两首古诗。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4、 行为与创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准备1、 教、学具准备:图片、生字卡片、ppt2、 课前预习(或导学提纲):预习生字、熟悉课文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教师活动环节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 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 一首诗,你预设学生活动耕耘手记 (二次备课)—、看图 (—)看图激趣1、出示课文插图:图中画了谁?他 回答问题3、出示词语,同桌合作读。
提醒:牛字旁,第二横改成提。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K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什么?(牧童骑黄牛)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歌声振林;2、这时树林里传来了夏弾的声音,你听!牧童也听到了,他想干什么?(意欲捕鸣蝉)理解:意欲:想要。
看图,认识“蝉”,了解蝉的歌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3、于是他马上把嘴巴?(闭起来)也就是诗中说的哪一句?(忽然闭口立)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想象牧童此刻的表情和内心想法。
4、诗人用了20个字,就写出了一个故事,多动人的一首诗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现在谁能根据课文的图画,用自学习偏旁“牛字旁”观察图画,回答问题学生回答,理解字词学生做动作自由说自己的理解齐读古诗说感受。
【篇一】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2課《古詩兩首》原文chíshàng池上xiǎowáchēngxiǎotǐng,tōucǎibáiliánhuí。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bùjiěcángzōngjī,fúpíngyīdàokāi。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兩個僧人坐著下圍棋,竹樹樹陰遮蓋了棋盤。
再無他人能在竹林外見到他們,人們在竹林外的話可以聽到兩位僧人微小的落子聲。
xiǎo小chí池sòng宋•yáng楊wàn萬lǐ裏quán泉yǎn眼wú無shēng聲xī惜xì細liú流,shù樹yīn陰zhào照shuǐ水ài愛qíng晴róu柔。
xiǎo小hé荷cái才lù露jiān尖jiān尖jiǎo角,zǎo早yǒu有qīng蜻tíng蜓lì立shàng上tóu頭。
譯文:泉眼悄然無聲是因捨不得細細的水流,樹陰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
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注釋: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裏。
晴柔:晴天裏柔和的風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還沒有舒展的荷葉尖端。
上頭:上面,頂端。
為了押韻,“頭”不讀輕聲。
【篇二】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2課《古詩兩首》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首、蹤、跡、浮、萍、泉、流、愛、柔、荷、露、角”等12個生字,會寫田字格裏的“首、采、無、樹、愛、尖、角”7個生字。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情感目標:理解詩句的內容,想像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动作、情景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的感染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感受古诗的美。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和意境。
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古诗内容。
2. 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插图,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意境。
3. 诗词卡片或作业纸,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古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图片的观察和感受。
2. 新课导入:(1)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诗句解析:(1)逐句解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动作、情景表演等方式,展示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4. 朗读练习:(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韵律和节奏。
(2)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朗读,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背诵练习:(1)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练习。
(2)提供诗词卡片或作业纸,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思和意境。
2. 强调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家里多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3. 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景色,培养他们对自然美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朗读和背诵。
2. 朗读技巧:评估学生的朗读技巧,包括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3.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古诗意思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
(2)运用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学会欣赏古诗,激发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两首古诗的内容。
(2)准备好课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及作者。
2. 学习古诗一:(1)让学生跟随音频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2)逐句解析古诗,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讨论诗句中的意境,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习古诗二:(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描绘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
4. 巩固练习:(1)开展“古诗接龙”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分享感受。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两首古诗的主题。
2. 强调生字词的学习,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3.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人教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两首》教案、反思板书设计人教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两首》教案、反思板书设计12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板书课题:古诗两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
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朗读《静夜思》、《登鹳雀楼》两首古诗,并理解其中表达的意义,感受古诗的美妙。
2.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朗诵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听懂、朗诵《静夜思》、《登鹳雀楼》两首古诗,并理解其中表达的意义。
2.难点:学生能够通读整首《登鹳雀楼》,理解其中部分生僻单词的意思,并掌握古诗中的韵律和格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幅静夜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然后再告诉学生这张图片与本课内容的联系。
2.听课讲述教师播放《静夜思》的朗读,并让学生仔细聆听,然后再解释古诗中的每个字的意思。
接着,让学生跟读,掌握古诗中的韵律。
3.分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让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背诵和朗读,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规范。
4.自学新知教师将《登鹳雀楼》古诗的全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词典自主学习其中不认识的汉字和词语。
5.合作讨论教师将同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让学生互相讨论,理解古诗中的意思。
6.集体朗诵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跟读,掌握古诗中的韵律。
接着,让学生分组朗诵古诗。
7.课堂练习教师出一些简单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口头回答。
例如,“鹤顶红才”,学生回答“他江南地势低平,多水,少山,多风景,所以呈现出了美妙的风景。
”8.课堂总结教师要求学生将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静夜思》、《登鹳雀楼》中的语言和表达,掌握韵律和格律,朗诵时语音语调准确。
2.学生能够逐步掌握阅读和朗诵古诗词的技巧,提高语言表达和感受美的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两首_人教新课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附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
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初读课文1、自由读题。
(区分“春”“村”的读音)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二、试读课文、读出诗韵1、师范读。
(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三、认读、识记生字1、指名拼读生字。
(领读)(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1、指导朗诵。
(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 师范读。
2) 自愿读。
3)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
(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四、指导书写1、口头扩词:古()()()声()()()多()()()处()()()知()()()忙()()()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古诗词的文章,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一来文章简小精悍,处来记忆黄金阶段的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上的枯燥乏味。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
《古诗两首》
教学预设目标:
、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
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
(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
(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
说说第二句
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
(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
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
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
6、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
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
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
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
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
巩固词语。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