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的独特内涵与汤显祖的美学追求
- 格式:pdf
- 大小:337.93 KB
- 文档页数:3
汤显祖的“至情”论
汤显祖的“至情”论主要是源于泰州学派,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
业师罗汝芳、亦师亦友的达观和尚、素所服膺的李卓吾先生,对汤显祖确立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悟人的观念都影响至深。
徘徊出入在儒、释、道之问,使得汤显祖更加洞彻事理,更能从容构建自己的“至情”世界观,并在戏剧创作中予以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
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
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
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的旋律。
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汤显祖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人生大舞台的瑰丽画面,在戏剧艺术中畅快恣意地演绎出无情、有情和至情的三大层
面和多元境界。
他甚至把戏剧的情感教化作用自由铺张、无限放大,最终把戏剧看成是一种可与儒、释、道并列的极为神圣的精神文化活动。
[收稿日期] 2012-09-02[作者简介] 易新香(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解读汤显祖的“至情观”易新香(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 要] “情”是汤显祖文学思想的核心,而“至情”是其追求的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贯穿于汤显祖整个艺术世界的灵魂。
《牡丹亭》是汤显祖“至情观”的最好演绎,其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通过对《牡丹亭》的溯源及解读,挖掘其“至情观”的内涵: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至情境界。
[关键词] 汤显祖;至情观;牡丹亭[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12)06-0020-03 何为“至情”?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氏认为,这种“情”首先是人的自然本性,无需外物诱发;其次是一种深情,程度可以超越生死。
这种一往情深、超越生死的感情不同于普通的男女恋情,而是“情之至”。
所谓“情不知所起”,是指这种“情”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不需要任何具体缘由;而“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是指这种“情”具有超越生死的绝对自由性。
这种不能“以理相格”的“情”,即所谓的“至情”。
一、“至情观”的嬗变纵观中国文学史和古人重情的文艺观,情的表达一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占相当比重。
“至情”主题早在原始神话中便初见端倪,如古书中二妃(娥皇、女英)殉情的神话传说记载,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故事等都是演绎“至情”的典型例子。
汉代儒者继承荀子的观点,将“性”与“情”区分开来,于是有了“性静情动”之说。
经学家们在论诗、乐时也同意这一观点,在合乎礼仪的前提下,都从正面肯定了情的作用。
而汉代乐府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更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为了爱情、婚姻自由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中有“圣人有情无情”之辨。
汤显祖的爱情观
汤显祖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他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观点。
汤显祖认为,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它可以超越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等限制,是一种纯粹而美好的情感。
在他的作品《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这种爱情观,他们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爱。
汤显祖还认为,爱情需要勇气和坚持。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了追求爱情,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勇气和坚持让人动容。
在他看来,爱情不是一种短暂的激情,而是一种长久的承诺和责任。
此外,汤显祖还强调了爱情的平等和尊重。
在他看来,爱情不应该是一种单方面的付出或索取,而是需要双方相互尊重、支持和理解。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相互尊重、支持和理解,共同追求美好的爱情,这种平等和尊重的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先进和难得的。
汤显祖的爱情观不仅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也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尊重和坚持的追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寄托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贺正皖朱三九(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安庆246000)摘要: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主张戏剧创作应以”情”来对抗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理”.统观汤氏的思想脉络,”儒,道,释”相互交织,他没有偏执一隅,而是博采众长,这使得他更能洞察事理,从容构建自己”至情”的戏曲艺术殿堂.尤其在”临川四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他的”至情”戏曲观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表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键词: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理论来源梦境历史意义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主张戏剧创作应以“情”来对抗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理”(封建纲常礼教). 他反对风靡明代文坛的前后七子的拟古文风,力主独抒性灵,在作品中写出至真的人情.汤显祖通晓音律,但他不愿受音律的限制.他曾说戏曲”不妨拗折天下人的嗓子”.这虽然有偏激之嫌.但体现了他追求自然的创作观.汤显祖创立了临川派,强调”曲意”,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摸声”, “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他还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一,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的理论来源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公元1550年9月24日),书香世家,祖上四代皆有文名.他从小受到家庭文学氛围的熏陶,十四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 由于不肯顺从当时宰相张居正,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政绩卓越.但因为压制豪强,触怒权贵,遭到上司的非议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反对.在万历二十六年(公元l598年)愤然辞官,回归故里,于是把全部心血倾注于戏曲创作.有两个人对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汤显祖在《答邹宾川》中写道:”弟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时一在念.”这里的明德师就是罗汝芳.罗汝芳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汤显祖少年时在罗汝芳那里接受教育.罗汝芳对李贽十分景仰,李贽的诸多论说有着十分强烈的市民阶层个性解放色彩,罗汝芳心领神会李贽的学说,并且言传身教到汤显祖的人格素养中.与追求人格独立的汤显祖一拍即合,并且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上人就是达观和尚,为晚明四大高僧之,.与汤显祖有着多年的深交.在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冬达观和尚与汤显祖初会于南京.自南京一晤,汤显祖与达观一见莫逆,汤即拜达观为师.达观对汤显祖的影响极大.汤显祖显祖早年着意于儒,出入佛老,倾心于长生,而晚年栖心于佛,正是与达观的交往最终促成汤氏弃道入释.在情与理的辨析上,达观更折服汤显祖.在读到达观”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之后. 汤显祖幡然领悟:”真是一刀两断语!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王.”(《寄达观》)对明代思想界”二大教主”.他曾充满深情地写道:”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之雄,听以李百全(李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答管东溟》)由此观之,他们对汤显祖确立以戏剧救世, 用至情悟人的戏剧观念有深刻的影响.汤显祖少小承袭家风濡染,着意仕途.但当时科举制度腐败,官场黑暗,他坚决拒绝权贵的招揽,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他在担任遂昌知县期间,清廉简朴,体恤民情,修相圃书院及演武堂,下乡助农,平反冤狱,惩处恶霸,深得民心,践行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统观汤显祖的思想脉络,”儒,道,释”相互交织,他没有偏执一隅,而是博采众长,这使得他更能洞察事理,从容构建自己”至情”的戏曲艺术殿堂,尤其在”临川四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二,以梦境演绎的”至情”艺术明代前期,承袭宋元南戏和金院本戏的影响.发展衍化出包括杂剧和传奇的明代戏曲.杂剧的发展尤为兴盛, 统治者往往把杂剧作为歌功颂德和享乐消遣的工具.士大夫积极参与到杂剧的创作中.甚至皇族成员朱权,朱有敦也都热衷于杂剧创作,这些作品充斥着粉饰太平和宣扬封建纲常道德的内容.到了万历年间,传奇戏创作步人高潮,作家迭出.汤显祖就是这一时期传奇创作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直指矫伪的文坛,主张反映现实.抒写真性情,本真自然,不受格律的束缚,注重艺术的社会功用.从戏剧创作独特的风格来看,汤显祖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其经久不息的魅力主要来源于他的”至情”戏曲观.汤显祖的”至情”观认为情与理不能共存.两者相互对立.他认为创作是”为情作使”,提倡”神情合至”,描绘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复甘义麓》清晰地阐述了他的”至情”观.弟之爱宜伶学”二梦”(《南柯记》与《邯郸记》),道学也.性无善无恶,情有之.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有极善极恶,总于伶无与.伶因钱学”梦”耳.弟以为似道,怜之以付仁兄慧心者.这里深刻地道出了梦与情互为表里关系.也是他戏剧创作的艺术追求.所以”临川四梦”显着的艺术特征就是梦幻,汤显祖正是以梦幻的形式来寄托自己对真情的追求,构建自己梦幻的至情王国.他反复在文序中申说情梦观念.在《沈氏弋说序》中写道:”爱恶者,情也.”在《赵帅生梦作序》中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在《与丁长孺》中写道:”弟传奇多梦语.”在《续虞初态?许汉阳传》云: “传记所载,往往俱丽人事.丽人又俱还魂梦幻事.然一局一下手,故不自厌.”在《寄邹梅宇》的信文中叙及:”二梦记殊觉恍惚.惟此恍惚,令人怅然.”汤显祖认为要使作品87?墨篁达到令欣赏者心动神驰的功效,莫过于用梦境来演绎人生世态,以此表现出广阔深邃的人类至情.以梦境来构思作品,实在是作为追求至情真情的戏剧家的高妙又有些悖谬之举.但我们可以在汤显祖的生活背景里找到原因.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是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他仕途艰辛,官场失落,这使他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这些历历在目的现象和经历,在汤显祖的脑海中烙下了梦魇般的印记.加之早年有追寻仙镜的历程,中年向佛的转向,所以汤显祖在隐居临川后.以梦幻的外衣来歌吟至真人性人情,显得如此熨帖,如此合情理.《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颠峰之作,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中求得其所得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之入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这段话表达了汤显祖的”至情”观.而且表明人世间的情事往往不可道尽,所以只有借梦幻来演绎.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至情就是真情,深情,极情,体现了汤显祖对现实的理解.既然人在现实中受到许多非人性的束缚,于是他要在艺术世界中打破传统的纲常秩序,表现”情”对”理”的反抗.在《牡丹亭》中, 杜丽娘就是”至情”的化身.她为了追求美好而纯真的爱情,孜孜以求,超越生死,死而复生.这一超乎寻常的人生经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理”的反抗.表现了对至真人情人性,自我生命的追求.但必须指出的是,汤显祖所倡导的至情,不仅仅限于至真的爱情,它是那种冲决一切,超越时空的人类至真情感.他在《骚苑笙簧序》中就赞扬屈原那忧国忧民的忠贞之情:”天下英豪奇魄之士,苟有意乎世容,非好色者乎?君父不见知,而有不怨其君父者乎?”“至情”所张扬的是个体生命的自由和活力.它是对传统礼教秩序狂飙突进的冲击,它融入到了明中叶以来的资本主义追求个性独立的滚滚洪流中,是这股洪流中夺目的艺术浪花.三,汤显祖”至情”戏曲观在”言情”文学发展史中的意义中国是抒情艺术发达的国度,早在《尚书?舜典》就有这样的表达:”诗言志,歌咏言.”《毛诗?序》则加以引申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里所谓的”志”,就是思想感情.对真挚思想感情抒发的诗歌在《诗经?国风》中占很大比重,它们写得自然感人.孔颖达在《左传正义》注疏中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他认为情和志互为表里的辩证统一关系.陆机在《文赋》也写道:”颐情志于典愤”,”诗缘情而绮靡”.他认为诗歌的外在形态是内在感情决定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他认为诗歌感情源于外物的触发.至唐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认为情是诗歌写作的动力”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理论与创作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在创作上出现了大量的抒情言志作品,例如卓文君《白头吟》,王粲《七哀诗》,杜甫《佳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出现了抒情气氛很强烈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这些作品和理论都是在传统”诗言志”的规范下进行的创作和理论总结,”以理节情”显得极为明显.汤显祖”至情” 观的意义就在于顺应历史潮流.是资本主义思想萌芽在文学艺术上的共鸣.是对封建”以理节情”思想的有力挑战.是晚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礼教统治的黑暗国度闪烁着夺目的光辉.汤显祖的创作和戏曲观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晚汤显祖二十多年的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戏曲家吕天成推尊汤为”绝代奇才”,”千秋之词匠”.王骥德在《曲律?杂论第三十九》说:”使其约束和鸾,稍闲声律,汰其剩字累语.规之全瑜,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由于汤显祖的巨大成就,在明末就有许多刻意学习他的风格的戏曲家,如阮大铖,孟称舜.他追求个性独立和”至情”观更是影响到了《红楼梦》的创作. 总之,汤显祖是一位伟大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至情”戏曲观代表了进步的时代文学潮流,对当时及后代的戏曲创作和表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86参考文献:『1][明]王骥德.曲律.1983.09,第一版.r2]邹自振.汤显祖综论-2001.04.第一版.『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l964 『4]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中华书局,1962.『5]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汤显祖创作风格
汤显祖是中国明代末年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戏剧家,他的创作风格独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感情真挚:汤显祖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他能够深刻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 意境深邃:汤显祖的作品意境深邃,他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3. 语言优美:汤显祖的语言优美,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4. 形式多样:汤显祖的作品形式多样,他不仅擅长诗歌、散文,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如《牡丹亭》《南柯记》等。
总之,汤显祖的创作风格独特,他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感情、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语言和多样的形式,对中国文学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汤显祖《牡丹亭》中的至情论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可以说,这段话将汤显祖的至情论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从中理解汤显祖对“情”与“至情”的感悟。
本文将拟对其至情论作简要论述。
一、“情”与“非情”“情”是《牡丹亭》的主题和灵魂,正是汤显祖在该剧中赋予“情”以深刻而丰富的意蕴,才使该剧在同时代的诸多剧作中鹤立鸡群,并在文学史上和社会现实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情是人的欲望、人的追求、人对物的占有,是人的自然需求和精神需求没有压抑的满足,是人主动进取的一种精神。
若想在理论著述和哲学领域中将“情”解释清楚并不困难,但如果用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机的戏剧结构将其生动而具体地体现在作品之中,则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在一定篇幅的作品中人物的行动总有一定的限制,不可能涉及到情的方方面面。
许多论著都指出,《牡丹亭》中的“情”是指情欲还是情爱,笔者认为,情具有多重意蕴,包括情欲、情爱、亲情、友情在内的许多情,都是“情”的表现。
在《牡丹亭》中,“情”的范围虽然缩小到了男女之间的情,但仍具有丰富的意蕴,情欲和情爱都是它的重要内容,但是“爱”要比“欲”的内涵要高,“欲”只是原始欲望,但“爱”则囊括至真、至善、至美之物,如杜丽娘自身所言“一生爱好是天然”,她的真情真性则是“情”的完美体现。
而“非情”,实际上,剧中的三位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柳生与杜宝、陈最良三人始终围绕着“学而仕”旋转,以“才”为内涵建构了一个“非情”的男性世界,他们并不懂得“情”为何指。
柳生以才自许,但一出场便堕入了蟾宫折桂的梦想。
陈最良读了一辈子诗书,最终不过是一介陋儒而已。
而杜宝对宦途生涯总是充满着一种忧患与疲倦感,又以某种勘破仕途的睿智嘲讽了柳、陈对功名的念念不忘。
另外,杜宝治淮时一筹莫展,最后靠贿赂李全的妻子杨氏,这才莫名其妙地退兵言和,这种功劳说起来并不光彩。
汤显祖的『情』作者:陈素晶来源:《牡丹》2018年第08期本文主要从《牡丹亭》和《南柯记》两个文本入手,探讨汤显祖的“情”。
将汤显祖所谈的情大致分成梦中至情、人世之情和幻灭之情。
梦中至情可以说是汤显祖追求情的最高态表达;人世之情则纠缠着情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或者也可以说是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而幻灭之情与他思想中的佛道因素有关。
他所主张的情在现实社会上难以实现,他渴望超脱但又难以忘情,因而我们可以说,他的幻灭不是超脱,而是在有情与无情之间的徘徊胶着。
一、梦中至情在讨论梦中至情之前,先来看一下汤显祖对于“情”的把握。
汤显祖所谓的“情”,并不局限于男女爱情,汤显祖认为情是人生来就有的,也是处处都可以寻见的。
以《牡丹亭》为例,其中不仅有超越生死的杜丽娘柳梦梅的爱情,还有杜宝与甄夫人的爱女之情,春香与杜丽娘之间、柳梦梅与郭跎之间的主仆之情,汤显祖所谓的“情”意义十分之广。
只不过在《牡丹亭》中将至情集中表现在了柳杜爱情上。
最能表现梦中至情的,还是《牡丹亭》中杜丽娘那场游园之梦。
首先,杜丽娘是梦中至情最好的代表人物。
杜丽娘是懂情之人,这点无疑,她读毛诗、游春园,展现出了对生命、对情的热爱,如她自言“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而她梦中的巫山云雨便是这“天然”自然情欲、生命力的表现,而又正因为是在梦中,不落斜邪,不流于“形骸之论”。
其次,汤显祖设置了陈最良、杜宝这类不懂情的人物,他们聃于功名事业,已经可以说不知晓情为何物,他们是情的对照面。
但应该注意到,陈最良、杜宝都没有对柳杜爱情做出直接的干预阻挠,他们的行为是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和学而优则仕、以追求世功作为唯一人生实现途径两方面双重影响下的自然、无意识的产物。
而这也见出杜丽娘梦中至情的悲剧面,因为她的情在现实中并没有合适的对立面,这也意味着梦中至情在现实中连生长的土壤都找不到,更照见当时社会的“无情”。
再次,柳梦梅也并不是真正懂情之人,他并不是懂情的杜丽娘合格的“同盟者”。
汤显祖的诗人情怀
汤显祖是一位明代的戏曲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以细腻、感性和深情而著称,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汤显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诗人情怀,他对自然、人性和生命的关注和思考,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例如,在《牡丹亭》中,他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友情和亲情的感悟。
此外,汤显祖的诗歌还充满了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他常常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例如,在《紫钗记》中,他通过描写霍小玉和李益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总的来说,汤显祖的诗人情怀深深地烙印在他的作品中,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价值和人文精神。
他的作品将继续影响着后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