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暨全国百强县案例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0.28 KB
- 文档页数:3
《【2016年县域经济考核结果分析】云南省县域经济考核排名》摘要:从近两年县域济考核数据看市处进位艰难“瓶颈”位次,06年与上年考核结相比七类考核指标呈现“四进两退平”特,、济总量指标()“进三退”()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7位比上年进位06年市县域济考核结分析从近两年县域济考核数据看市处进位艰难“瓶颈”位次“前有标杆、有追兵”包夹局面下我们该如何应对?现根据市06年县域济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对市县域济发展优势与短板进行分析、06年市全省县域济考核总体情况 06年市全省县域济考核评价综合指数6868全省9二类县市区排位比上年退位与二类县市区排名市综合指数差距由上年67扩到655且与排名位县综合指数差距由上年086缩至00;0年市综合指数领先市8但今年却被反超03形势紧迫不容乐观()从分类考核指标看 06年与上年考核结相比七类考核指标呈现“四进两退平”特其总量指标全省二类县市区排位比上年进位;人指标排8位保位;结构指标排7位比上年进5位;绿色发展指标排3位比上年进3位;速指标排3位比上年进位;劲指标排3位比上年退位;社会指标排8位比上年退7位(二)从各项考核指标看、济总量指标()“进三退”()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7位比上年进位;()税收总量(含上交央税收)排0位比上年退位;(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位比上年退位;()外贸出口排6位比上年退位、人指标(3)“进两平”()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位比上年前进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可支配收入排3位保位;(3)城镇常住居民人可支配收入排6位保位3、结构指标(8)“进四退三平”()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比重排位比上年退位;()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比重升降幅排位比上年退位;(3)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排位比上年退8位;()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升降幅排6位比上年进位;(5)工业增加值占G比重排6位保位;(6)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排3位比上年退位;(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排8位保位;(8)城乡居民收入比排7位保位、绿色发展指标(7)“四进三退”()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占G比重排6位比上年进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指数化学氧量()排9位比上年退位;二氧化硫排6位比上年退位;氨氮排3位比上年进5位;氮氧化合物排位比上年进位;(3)万元G能耗降低率排3位比上年退位;()单位G地耗下降率排5位比上年进5位5、速指标(8)“三进四退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速排位比上年退3位;()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排位比上年进7位;(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排0位比上年退3位;()固定产投(不含农户)增速排7位比上年退位;(5)农村常住居民人可支配收入增速排7位比上年进位;(6)城镇常住居民人可支配收入增速排位比上年退位;(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排3位保位;(8)地方税收收入增速排位比上年进9位6、劲指标()与上年持平()固定产投(不含农户)排3位保位;()招商引(含实际利用外)排位保位7、社会指标(8)“进五退两平”()城镇化率排位保位;升降幅排位比上年退位()宽带(及以上)接入用户普及率排7位比上年退6位;升降幅排位比上年退6位(3)信用环境评价指数排位比上年进8位;()城镇登记失业指数排位保位;(5)社会参保率排5位比上年退6位(6)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及较事故起数排6位比上年退位从上述指标排位及位次变化情况看()全部0指标市位次前进有其位次前进多是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升降幅比上年进位;保位指标有0;位次比上年退指标有9其位次退多是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比上年退8位()全部0指标市排二类县市前0位指标有7比上年减少;排—0位指标7比上年减少排—9位指标6比上年增加3二、市县域济发展优与劣()济总量尚佳但人占有不高市涉及济发展总量指标高二类县市平水平其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及税收总量(含上交央税收)是二类县市平值(下)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外贸出口额是平值7倍但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平值765%更是只有高值(市)578%(二)发展劲充足但济结构不优市涉及济发展劲指标位次高市综合位次(名)其固定产投(不含农户)完成值是平值8倍招商引(含实际利用外投)是平值5倍但8结构指标与上年相比呈现“进四退三平”特其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比重及升降幅、地方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更是排0位反映了市县域济发展存结构性问题(三)社会指标较但发展速不快市涉及济发展8社会指标有5位次名列全省前列社会发展基础较其城镇化率及升降幅分别高平值858和097分信用环境评价指数高平值6分就业综合指数高平值75分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及较事故起数高平值57分但市县域济发展质量不高、速不快8速指标排0位以有5其0位以有三、今打算()力推动项目加长财政“短板”全省县域济考核报告表明市与前几位竞争说到底是工业济竞争、财力竞争更是项目带动较量06年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前三位平值7%税收总量(含上交央税收)只有前三位平值55%没有投和新生产能力形成就难以实现量扩张县域济发展就缺乏劲和强势支撑因进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实施工业增量工程继续加招商引力推动全市县域济快速健康发展(二)强力扶持三产加强结构“弱板”是要充分重视业地位和作用积极创造有利业加快发展政策和体制环境加业发展硬件投入二是突破性发展化旅游业深入推进“五级创”活动加快创建5景区、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城区商圈建设推进商贸企业成长工程;推进物流和物流建设积极构建市、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实施“+”行动计划发展新型业态满足群众多样化(三)全力优化环境加厚其他“薄板”硬环境建设方面要以“城乡共建、六城创”目标狠抓市容市貌整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市民整体素质提升和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等关键环节不断深化明单位、明窗口、明区创建工作把城市规模做、功能做强、形象做美软环境建设方面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改革进步规审批项目容和信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切实增强部门识力改进工作作风落实“四式”严肃处不作、慢作、乱作等损害发展环境人和事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良氛围促进县域济健康快速发展。
全县2016年第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汇报3 全县2016年第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汇报今年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六个年”活动和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打基础、精产业、兴经济、富民生”的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经济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现将我县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汇报如下: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前三季度,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72亿元,同比增长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91亿元,同比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898亿元,同比增长66%。
农业总产值78亿元,同比增长32%。
财政收入11244万元,同比下降123%。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1亿元,同比增长166%。
工业总产值821亿元,同比增长122%;规上工业总产值6亿元,同比增长144%。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2亿元,同比增长817%。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0%。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一是巩固粮食生产。
至9月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40万亩,其中水稻891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301万亩,其中糖料蔗43万亩,蔬菜616万亩,总产量64万吨。
二是继续发展提升特色农业产业。
新植野生茶9628亩,全县茶叶面积63万亩;新植水果112万亩,全县水果面积721万亩,水果产量141万吨。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养殖。
存栏“圣堂鸡”商品鸡3800多羽、养殖存栏1万羽。
蜜蜂养殖约300箱。
规模娃娃鱼养殖场6个,存池4万余尾。
(二)工业经济回升向好。
一是加强服务企业。
制定了《工业化发展工作方案》,建立县四家班子领导联系帮扶企业制度,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服务工作,切实为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资金,获自治区工信委支持园区建设资金400万元。
《2016年县域经济考核结果分析》摘要:现根据**市2016年县域经济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对**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短板进行分析,2016年,**市全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综合指数为68.68,在全省29个二类县市区中排第4位,比上年退一位,后劲指标(2个):均与上年持平,(1)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排第3位,保位2016年**市县域经济考核结果分析从近两年县域经济考核数据来看,**市处于一个进位艰难的“瓶颈”位次。
在“前有标杆、后有追兵”的包夹局面下,我们该如何应对?现根据**市2016年县域经济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对**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短板进行分析。
一、2016年**市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总体情况2016年,**市全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综合指数为68.68,在全省29个二类县市区中排第4位,比上年退一位。
与二类县市区中排名第1的**市综合指数差距由上年的6.27扩大到6.55,且与排名后1位的**县综合指数差距由上年的0.86缩小至0.04;2014年**市综合指数领先**市2.8,但今年却被反超0.3,形势紧迫,不容乐观。
(一)从分大类考核指标来看2016年与上年考核结果相比,七大类考核指标呈现“四进两退一平”的特点。
其中,总量指标在全省二类县市区中排第4位,比上年进1位;人均指标排第8位,保位;结构指标排第7位,比上年进5位;绿色发展指标排第3位,比上年进3位;速度指标排第13位,比上年进1位;后劲指标排第3位,比上年退2位;社会指标排第8位,比上年退7位。
(二)从各项考核指标来看1、经济总量指标(4个):“一进三退”,(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第7位,比上年进1位;(2)税收总量(含上交中央税收)排第10位,比上年退1位;(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第2位,比上年退1位;(4)外贸出口排第6位,比上年退1位。
2、人均指标(3个):“一进两平”,(1)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第12位,比上年前进2位;(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3位,保位;(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6位,保位。
2016年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分析及趋势预测2016年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分析及趋势预测2016年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分析及趋势预测新年伊始,县委、县府认真部署学习贯彻中、省、市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及时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若干意见,在确定全年工作目标和措施时,既把其精神融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计划之中,又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全市、全省的发展大局之中,在贯彻落实的具体工作中,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做到“为民、爱民、亲民”,切实践行“三个代表”。
今年一季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快速稳定发展态势。
一、春季经济运行述评1、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据统计,1—3月全县实现GDP111832万元,同比增长13.8%,达到年度计划的17.6%。
从产业贡献构成看:一产业增加值15384万元,同比增长5.9%,达到年度计划的12.0%,贡献率为13.8%,同比降低0.9个百分点;二产业增加值53182万元,同比增长18.0%,达到年度计划的18.7%,贡献率为47.6%,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三产业增加值43266万元,同比增长12.1%,达到年度计划的19.6%,贡献率为38.6%,同比降低2.4个百分点。
从经济增长支撑角度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967万元,同比增长44.1%,达到年度计划的22.0%,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290万元,同比增长12.6%,达到年度计划的20.1%,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创汇559.67万美元,同比增长90%,达到年度计划的37.3 %,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
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077万元,同比增长64.4%;实现入库税金8778万元,同比增长40.5%;实现县域财政收入10127万元,同比增长28.5%;实现县级财政收入3512万元,同比增长73.6%;全县民营经济实现税利万元,同比增长 %;民营经济增加值38697万元,同比增长25%,对GDP的贡献率达34.6%。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任凤娟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5期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对社会安定稳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权力的逐步下放,县域经济规模扩张,综合实力壮大,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
合肥市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
“十二五”期间,经2011年的行政区划变动,县域经济单位由三县调整为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1.县域总量不断扩张。
2015年,合肥市县域生产总值(GDP)1863.4亿元,比2010年净增加955.6亿元,现价增长1.95倍。
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3.2:61.5:25.3,与2010年比,一产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2.1和1.8个百分点。
3.县域工业地位凸显。
截止2015年末,县域规上工业企业1543家,比2010年末增加近500家,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7.3%,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4.县域财政较快增长。
2015年县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92.05亿元、125.18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2.6倍和2.9倍,“十二五”年均增长分别达20.6%和23.3%。
5.县域人民生活改善。
2015年,肥东、肥西两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县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6.县域发展好于全省。
2015年,县域GDP增长10.2%,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9个、1.1个和0.5个百分点,五县市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省9.3%的水平。
2016中国百强县首次出炉!县域经济100强,都谁上榜了?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
近日,工信部所属的赛迪公司对全国将近3000个县(市)(不包括市辖区)进行综合评估,发布了“县域经济100强”,这是衡量各地县域发展的重要参考。
为此,招商引资内参选取此次100强榜单,并对各省区百强县数量进行了统计排名和解读,供大家参考。
【招商引资内参正文】2016中国县域经济100强排名县(市)所属省市区排名县(市)所属省市区1昆山市江苏省51章丘市山东省2江阴市江苏省52滕州市山东省3张家港市江苏省53招远市山东省4常熟市江苏省54象山县浙江省5石狮市福建省55昌吉市新疆自治区6太仓市江苏省56垦利县山东省7义乌市浙江省57长兴县浙江省8晋江市福建省58新郑市河南省9慈溪市浙江省59海安县江苏省10宜兴市江苏省60宁乡县湖南省11龙口市山东省61德清县浙江省12余姚市浙江省62南安市福建省13海宁市浙江省63莱西市山东省14长沙县湖南省64蓬莱市山东省15准格尔旗内蒙古自治区65平度市山东省16诸暨市浙江省66长乐市福建省17荣成市山东省67邹城市山东省18丹阳市江苏省68诸城市山东省19桐乡市浙江省69四会市广东省20广饶县山东省70奉化市浙江省21胶州市山东省71宁海县浙江省22即墨市山东省72如皋市江苏省23伊金霍洛旗内蒙古自治区73海城市辽宁省24南昌县江西省74东阳市浙江省25平湖市浙江省75惠安县福建省26扬中市江苏省76肥城市山东省27温岭市浙江省77临安市浙江省28嘉善县浙江省78郫县四川省29迁安市河北省79府谷县陕西省30海门市江苏省80石河子市新疆自治区31神木县陕西省81泰兴市江苏省32玉环市浙江省82巩义市河南省33海盐县浙江省83新泰市山东省34瓦房店市辽宁省84锡林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35乐清市浙江省85东台市江苏省36靖江市江苏省86荥阳市河南省37溧阳市江苏省87宜都市湖北省38浏阳市湖南省88义马市河南省39三河市河北省89嵊州市浙江省40瑞安市浙江省90青州市山东省41永康市浙江省91如东县江苏省42福清市福建省92桐庐县浙江省43寿光市山东省93安吉县浙江省44乌审旗内蒙古自治区94新昌县浙江省45阿拉善左旗内蒙古自治区95新密市河南省46桓台县山东省96龙海市福建省47邹平县山东省97蓟县天津市48莱州市山东省98岱山县浙江省49格尔木市青海省99乳山市山东省50启东市江苏省100安宁市云南省。
我国县域数量及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分析中国县域数量基本情况分析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4个(其中市辖区897个、县级市361个、县1425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40381个(其中区公所2个、镇20401个、乡11111个、苏木151个、民族乡1019个、民族苏木1个、街道7696个)。
图表2007-2014年我国乡镇、街道数量变化单位:个数据来源:国家民政部中国县域经济市场发展格局从百强县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74席,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均占12席,东北地区仅占2席。
其中,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江苏三省表现最为抢眼,分别占26席、22席和17席,占据了百强的六成以上。
在得分方面,东部地区74个百强县的平均分高于中部、东北、西部地区。
从百强榜排名前十县域的主导产业来看,各县域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纺织、制鞋、轻工食品等已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和主要任务。
从百强榜排名前十县域的主导产业来看,各县域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纺织、制鞋、轻工食品等已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东部地区尤其是浙江省百强县域,通过推进“两化融合”、“机器换人”,不断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步伐。
各县域也在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扩容增效,积极发展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图表2016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数据来源:工信部图表2016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续表一数据来源:工信部图表2016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续表二数据来源:工信部图表2016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续表三数据来源:工信部图表2016年各省市百强县(市)数量排名数据来源:工信部1、东部地区一枝独秀东部地区,尤其是浙江、山东、江苏三省县域整体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既是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态势的体现,也源于东部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2016年县经济运行分析报告2016年,面对国内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工业品价格持续低迷、消费品市场增势趋缓等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以及全县在一季度经济开局不利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积极应对严峻形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力落实经济的发展举措,有效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据初步核算,201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亿元,增长%,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亿元,增长%,拉动GDP增长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
分季度来看,全年经济发展呈现低开稳走运行态势。
一季度增长%,二季度增长%,三季度增长%,预计四季度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调整为29::。
非公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平稳。
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增长%。
全年共完成粮食总播种面积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万吨,比上年增万吨,增长%。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县累计发展油茶万亩、八角万亩;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7万亩,产量万吨。
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年累计肥猪出栏万头,增长%;肉牛出栏万头,增长%;羊出栏万只,增长%;家禽出栏万只,增长%;年末实现大牲畜存栏万头(匹),增长%;猪存栏42万头,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吨,增长%,其中猪肉产量万吨,增长%。
水产养殖发展势头较好,全县水产品产量万吨,增长30%。
(二)工业经济持续稳步提升。
2016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亿元,增长%。
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其中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
从各季度规上工业增长情况看呈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一季度增长%,二季度增长%,三季度增长%,四季度增长23%,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9%,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拉动全县经济增长个百分点。
【关键字】精品县域经济发展-四川省县域经济排名四川县域经济规划四川县域经济规划我省作为县域经济大省,县域人口占据了全省的3/4,目前总体发展却处于“多而不强”的现状。
“我省即将首次试点编制‘县域总体规划’,将县级规划中的产业发展和土地资源调配落实到县域地理空间上,优化配置。
”日前,在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邱建就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进行了解读。
“县域经济”承上启下华西都市报:在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发展县域经济是突破难点的路径之一。
您可否对“县域经济”的内涵进行阐释?邱建: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根底,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联系为基本结构,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中,“县域经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我省而言,县域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因为我省县级行政级别特别多,有182个(包括县级区和县级市)。
县域经济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底部根底,是实现“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托。
县城及小城镇作为城乡各要素集聚与扩散的区域,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桥头堡,对于吸纳本地农业剩余人口、截留外来流动人口、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有着重要意义。
发展县域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环节,为城镇化提供就业支撑,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根底。
推进县域经济空间载体建设华西都市报:我省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我省将如何进行突破工作?邱建:我省县域经济占据了全省3/4的人口、1/2的经济总量、8成的农业产值和近6成的财政收入,县域经济现实地成为了四川省经济的根底。
然而,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传统农业效率低,中小工商业发展不足,城镇化水平低等仍是发展的制约因素。
影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对外开放滞后;工业化进程滞后,农业产业化进程慢;城市化进程滞后,城镇规模偏小;自然条件制约;技术和人才短缺。
县201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县2016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县”战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1-5月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1-5月经济运行情况(一)gdp增速放缓。
一季度,初步核算,gdp 34.80亿元,12个县市区中居全市第12位,增长8.2%,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居全市第9位,高于**区、高新区0.2个百分点,高于**县0.3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14.23亿元,同比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7.27亿元,同比增长11.4%。
(二)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1-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5%,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位。
实现总产值25.04亿元,增长5.3%;主营业务收入24.85亿元,增长8.5%;实现利润总额0.61亿元(同期为负数,不可比);实现利税总额1.04亿元,同比增长34.3%。
行业贡献增减不均。
分行业看,1-5月,全县20个行业大类中,12个行业呈增长态势,其中4个行业增速超过10.0%。
对全县工业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行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7.8亿元,同比增长50.2%;食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0.24亿元,同比增长23.7%;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0.38亿元,同比增长22.4%;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0.87亿元,同比增长10.6%。
(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1-5月,全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64亿元,居全市第12位;同比增长13.1%,比上月增加0.4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比下降3.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0位,分别高于**区、**县0.1、0.3个百分点。
项目投资完成额为50.99亿元,同比增长13.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0.65亿元,同比下降8.2%,与上年同期增幅比上升75.4个百分点。
2016全国百强县名单,看看你家排第几??近日,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直属机构发布了“2016年县域经济100强”榜单,江苏省昆山市名列第一。
榜单中,浙江、山东、江苏成为“百强县”盛产地,分别有26席、22席、17席,占据全国百强县的65%。
虽在量上不及浙江,江苏囊括百强前4个县市,以46的平均排名胜于浙江52.5的平均排名。
广东省仅1席,四会市入选。
值得注意的是,百强县的分布依然呈现区域间严重不平衡的特点。
东部地区占74席,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各占12席,东北地区仅有辽宁省的2个县市入围。
未有县市入围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广西、贵州、甘肃、宁夏、西藏、重庆、海南。
据介绍,此份榜单是以经济实力、经济水平、社会民生、经济活力等作为维度,对全国近3000个县市(不包括市辖区)进行综合评估后得出的成果。
中国县域经济100强(2016)排序县(市)省(市、自治区)排序县(市)省(市、自治区)1昆山市江苏省51章丘市山东省2江阴市江苏省52滕州市山东省3张家港市江苏省53招远市山东省4常熟市江苏省54象山县浙江省5石狮市福建省55昌吉市新疆6太仓市江苏省56垦利县山东省7义乌市浙江省57长兴县浙江省8晋江市福建省58新郑市河南省9慈溪市浙江省59海安县江苏省10宜兴市江苏省60宁乡县湖南省11龙口市山东省61德清县浙江省12余姚市浙江省62南安市福建省13海宁市浙江省63莱西市山东省14长沙县湖南省64蓬莱市山东省15准格尔旗内蒙古65平度市山东省16诸暨市浙江省66长乐市福建省17荣成市山东省67邹城市山东省18丹阳市江苏省68诸城市山东省19桐乡市浙江省69四会市广东省20广饶县山东省70奉化市浙江省21胶州市山东省71宁海县浙江省22即墨市山东省72如皋市江苏省23伊金霍洛旗内蒙古73海城市辽宁省24南昌县江西省74东阳市浙江省25平湖市浙江省75惠安县福建省26扬中市江苏省76肥城市山东省27温岭市浙江省77临安市浙江省28嘉善县浙江省78郫县四川省29迁安市河北省79府谷县陕西省30海门市江苏省80石河子市新疆31神木县陕西省81泰兴市江苏省32玉环县浙江省82巩义市河南省33海盐县浙江省83新泰市山东省34瓦房店市辽宁省84锡林浩特市内蒙古35乐清市浙江省85东台市江苏省36靖江市江苏省86荥阳市河南省37溧阳市江苏省87宜都市湖北省38浏阳市湖南省88义马市河南省39三河市河北省89嵊州市浙江省40瑞安市浙江省90青州市山东省41永康市浙江省91如东县江苏省42福清市福建省92桐庐县浙江省43寿光市山东省93安吉县浙江省44乌审旗内蒙古94新昌县浙江省45阿拉善左旗内蒙古95新密市河南省46桓台县山东省96龙海市福建省47邹平县山东省97蓟县天津市48莱州市山东省98岱山县浙江省49格尔木市青海省99乳山市山东省50启东市江苏省100安宁市云南省东部一枝独秀,三大省从县域经济100强榜单来看,我国各区域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
百强县发展报告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2016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摘要:工业强县(市)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有助于培育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的县域经济,提升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及其他相关司局的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百强县(市)课题组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托制造强国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不断丰富数据来源,创新评价方法,对2016年各县(市)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形成如下研究报告,供决策参考。
根据县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附件1),课题组得出2016年我国工业百强县(市)竞争力指数和基础条件、运行绩效、发展活力指数及排名变化情况(见附件2)。
2016年工业百强县(市)分布于18个省份,其中,山东22个,江苏20个,浙江13个,河南9个,福建7个,辽宁、内蒙古各5个,河北、湖南各4个,湖北、陕西各2个,广东、安徽、山西、江西、宁夏、贵州、新疆各1个(图1)。
图1 2016年工业百强县(市)分布图一、纵向比较(一)东部及资源型县(市)上升较快,辽宁下降幅度较大2016年排名上升的县(市)有57个,上升较快超过15位次的有21个,主要为东部及中西部资源型县(市)。
从具体指标来看,东部县(市)上升较快的主因在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创新指标较好,资源型县(市)上升较快的主因在于城镇化率、利润率及人均GDP、人均工业增加值指标占优。
2016年排名下降的有28个,下降超过15位次的有12个,主要为东部及东北县(市)。
从具体指标来看,下降较快主因在于工业增速、利润率及创新指标较差,尤其是辽宁各县(市)问题突出导致排名降幅较大,平均下降超过30位。
县201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报告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现在,我受县人民政府县长普记颜同志的委托,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会议作《**县201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报告》,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年初以来,县人民政府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按照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撤县设市为目标,以**(片马)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新城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扶贫攻坚决战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在“强化基础设施、工业提质增效、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农民增收、壮大第三产业、加强生态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事业”八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
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达亿元,同比增长6%,完成全年计划的%,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38:56。
从总体情况来看,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态势良好,呈现出“三增、两稳、一快、一提高”的特点:“三增”: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年计划的%;二是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年计划的%。
农村经济总收入达亿元,同比增长%;三是财政收入快速增加。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304万元,同比增长%,完成年计划的%。
“两稳”:一是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年计划的%。
二是边贸经济稳步发展。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亿元,同比增长%。
“一快”: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
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年计划的%。
“一提高”: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35元,同比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18元,同比增长%。
上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抓好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一)狠抓重点项目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作者:杨白冰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14期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整理2004—2015年全国共1956个县的数据,发现在县域经济对地区贡献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四大区域间县域经济发展差距也不断拉大。
此外,不同区域内县域人均GDP、人均公共财政收入的差距大于省域层面的差距,表明县域经济不平衡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因。
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下一步应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做强县域主导产业、疏通产业承接体制机制。
关键词:县域经济不平衡产业承接县域经济承载着我国超过70%的人口,管辖着超过90%的国土面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但县域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与城市有较大差距,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关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命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严峻(郭晓红,2018)。
笔者收集整理了2004—2015年间全国27个省份共1956个县的数据,比较分析的结果发现,四大区域的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不断拉大趋势,同时,不同区域县域人均GDP、人均公共财政收入的差距大于省域层面的差距。
这意味着,县域经济不平衡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因,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的统计数据没有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西藏的县域数据。
数据源于历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分析发现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县域经济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升从全国层面看,2015年我国仍有77%的人居住在县及县以下(户籍人口),县域经济的GDP在全国经济中的占比达到57%,超过市本级的贡献。
2016年第二季度县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升2016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困难,着力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保民生各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县经济呈现出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的积极态势。
但实体经济面临困难较多,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回升的基础仍有待夯实。
一、各行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上半年,我县经济主要运行特征表现为: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回落,消费市场稳定有序,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金融存贷稳健运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二、创生产总值(GDP)亿元,同比增长%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201690万元,同比增长%,增速排全市第2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提高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806万元,同比增长%,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4566万元,同比增长%,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6918万元,同比增长%,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综上所述全县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是:一产业稳步发展,二产业增长较快,三产业平稳增长。
拉动全县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规模以上工业、建筑业、金融业、财政支出的增长。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前行2016年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情况简析今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紧紧围绕中央“保民生、保稳定、促增长、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带领全县各级各部门努力克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自然灾害带来的各种困难,采取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举措,使我县农业农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农村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6年上半年,农村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9130万元,同比增加8806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
四川百强县排名及名单2018年,四川百强县
排名标准依据
四川百强县排名及名单2018年,四川百强县排名标准依据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
近日,工信部所属的赛迪公司对全国将近3000个县(市)(不包括市辖区)进行综合评估,发布了“县域经济100强”,这是衡量各地县域发展的重要参考。
2016中国县域经济100强
各省市区百强县(市)数量排名
作为四川省唯一进入排名的县,成都市郫县排在第78位。
据悉,本次统计从经济实力、经济水平、社会民生、经济活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一套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全国县(市)(不包括市辖区)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形成此榜单。
郫县2016中国县域经济100强第78位
郫县,作为一座现代田园生态卫星城,一座最具投资价值和人居价值的新兴城市。
在强化西门口卫星城的产业支撑,打造新型高端产业载体的同时,坚持生态立县,全力构建现代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城镇体系和社会服务与管理体系,
建设更加生态、更具品质、更为富庶的美丽郫县。
,郫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8.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7亿元,增长10.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3亿元,增长2.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280元、20401元,增长8.2%、9%。
郫县豆瓣。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暨全国百强县案例报告
9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成果发布会:《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暨全国百强县案例报告”在北京举行,会议正式对外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县域经济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以及《“文明之都”张家港案例研究——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转型再塑辉煌》、《“千年商都”即墨案例研究——乘势经济新常态,力拔江北第一县》。
中国社会科学院竞争力模拟实验室副主任、报告主编吕风勇和邹琳华等就主要内容进行了汇报。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首先对根据GDP、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三项指标遴选的全国400强样本县(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年度回顾。
指出:2015年,中国经济仍旧延续了深度调整的态势,县域经济增速总体出现更为显著的下滑,更多县域经济体出现更大幅度的负增长,对当地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2015年,400样本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实际增速较2014年回落了2.26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全国0.5个百分点的回落幅度。
400样本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由上年的25.8%下降到24.4%。
地区比较表明,2015年中部地区样本县(市)经济增速最快,成功实现对西部地区的超越。
同时,中部地区样本县(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速分别达到12.4%、16.1%和
7.8%,都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样本县(市)的增速。
报告了基于全国400强样本县(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投资潜力评价体系遴选出了2016年度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和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一、竞争力指县域经济对生产要素的吸引能力,同时体现在生产要素数量的集聚和生产质量的提升两个方面。
研究发现:
竞争力十强县(市)江浙占其九,江北唯其一花属即墨。
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位的是昆山市,第2位的是江阴市,第3位的是张家港市,其余依次是常熟市、义乌市、慈溪市、诸暨市、宜兴市、即墨市和太仓市。
百强县(市)前10强中,有9个是长三角地区的县(市),排名第9位的即墨市属于山东省,是进入前10强的唯一地处江北的县(市)。
竞争力百强县(市)遍及20省份,浙苏鲁三省百强县(市)数目分居三甲。
竞争力百强县(市)分布20省(市、区),江苏、浙江和山东分别占了百强县(市)26席、20席和20席,与其他省市相比拥有绝对数量优势,其他依次是福建6席,河北4席、河南3席、湖南3席、新疆3席、内蒙古2席、广东2席、贵州2席、天津1席、辽宁1席、吉林1席、上海1席、安徽1席、江西1席、湖北1席、四川1席、陕西1席。
在所考察的27个省份中,山西、黑龙江、广西、重庆、云南、青海和宁夏等7个省份无缘百强县(市)。
竞争力百强县(市)东部地区超八成,中部地区进入比例最低。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入400样本县(市)的县域经济体数目分别为216个、126个和58个,竞争力百强县(市)的数目分别占了81席、10席和9席,中部地区竞争力百强县(市)占中部地区样本县(市)数的比例只有7.9%,而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一比例分别为37.5%和15.5%,中部地区这一比例明显偏低。
GDP规模百强县分属19省份,苏鲁两省遥遥领先。
GDP绝对值最大的100强县(市)中,江苏和山东分别占了23席和22席,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其他依次是浙江11席,河南9席,福建6席,河北5席,湖北5席,湖南4席,广东4席,辽宁3席,安徽2席,江西1席,贵州1席,陕西1席,新疆1席。
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晋江市、宜兴市、慈溪市、长沙县、浏阳市和准格尔旗GDP规模分别排在前10位。
33县(市)人均收入超40000元,浙江领尽风骚。
2015年,400样本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0元的达到7个,不足50000元但超过40000元的达到26个。
义乌达到56586元,继续排在400样本县(市)首位,其他6个超过50000元的分别是玉环县、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和太仓市。
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0000元的33个县(市)中,浙江占了24个,江苏占了7个,福建有2个。
400样本县(市)中浙江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42094元,比江苏高出10406元,比山东高出13504元。
二、投资潜力指县域经济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数量的累积速度和未来发展空间两席方面。
研究发现:
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前10名散落7省市,环京地区表现最佳。
投资潜力排名第1位的是固安县,第2位的是香河县,第3位的是德清县,其次分别崇明县、义乌市、界首市、三河市、太仓市、新津县和遵义县。
投资潜力排名前10位的县(市)主要集中于特大城市周边,并以长三角地区和环京地区居多。
18省份分配投资潜力百强县(市),浙江独占近三成。
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分属18个省份,浙江数量最多,占了29席,其次是安徽和江苏,分别占了18席和15席,其他依次是山东5席、河北4席、四川4席、福建3席,江西3席,河南3席,广东3席,贵州3席,新疆3席,云南2席,天津1席,山西1席,吉林1席,上海1席,湖南1席。
经济增速前100位的县(市)中,江苏、河南和安徽数量居前。
经济增速最快的前10位县(市),有7个县(市)属于西部地区,2个属于东部地区,1个属于中部地区。
经济增速最快的10个县(市)分别是哈密市、兴义市、清镇市、惠东县、博罗县、盘县、水城县、界首市、遵义县和昌吉市。
分省份来看,江苏、河南和安徽经济增速排在前100位的县(市)最多,分别达到26个、12个和11个,其余依次是贵州7个、福建6个、湖南6个,湖北5个、广东5个、四川4个、河北3个、新疆3个、山东2个、重庆2个、云南2个、天津1个、辽宁1个、黑龙江1个、浙江1个、江西1个、陕西1个。
三、全国百强县(市)典型案例研究发现:
“文明之都”张家港:2016年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第3位,GDP规模排在全国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全国第5位。
其发展经验主要有:以创新发展铸就“张家港精神”的灵魂、以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再平衡、以绿色发展塑造美丽张家港的名片、以开放发展夯筑现代化港城的基础、以共享发展作出共同富裕的新阐述,这种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努力最终造就了中国的“文明之都”——张家港。
研究认为:张家港的发展愿景应为“文明宜居的江南港城”、“长三角的区域中心城市”、“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而通过转型升级打造示范引领新样本,将是实现张家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临港综合性产业基地、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范区、江南滨江的旅游休闲胜地等功能目标的必由之路,而正是在新兴业态的选择和培育、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等方面,张家港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确立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共同发力”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
“千年商都”即墨:2016年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第9位和山东第1位,GDP规模排在全国第11位和山东省第1位,经济增速排在全国第60位和山东省第2位。
其发展经验主要有:因势利导促进民营经济升级发展、适时应势通过招商引智实现跨越发展、优化环境发挥区域领先发展优势、重点突出增强支柱产业整体带动作用、创新转型着力推动产业功能提升、前瞻布局培育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勇担风险以创新精神推动体制改革、谋划高远助力勾勒大青岛城市蓝图。
研究认为:即墨的发展愿景应为“宜居宜业的蓝色田园城市”、“山东半岛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中国探秘海洋的未来之都”,继续实施“蓝色跨越战略”,推行进融入青岛增进资源互通、蓝色创新做强海洋经济、产城融合力促职住平衡、总部集聚打造商务城市、功能再塑展示特色品质、品牌培育巩固竞争地位、外引内拓实施双轮驱动、区域协同强化节点作用等战略举措,将是实现全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中国海洋科技制造基地、北方最重要的商贸中心、半岛城市群一体化的示范区、青岛北部滨海休闲胜地等功能目标的根本保障,而加快“青岛·中国蓝谷”等国家级重要功能区的建设,则是促使即墨发展愿景早日实现的空间战略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