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924.50 KB
- 文档页数:8
路基路面检测作业指引书目录1.合用范畴、检测项目、技术原则1.1合用范畴1.2检测项目1.3技术原则2.仪器设备及环境规定2.1仪器设备2.2 环境规定3. 取样办法、取样数量、频率以及注意事项3.1取样办法3.2取样数量、频率3.3注意事项4.路基路面分项操作环节4.1压实度(灌砂法)4.2压实度(环刀法)4.3贝克曼梁测定路基路面回弹弯沉实验4.5瑞普勒斯平整度仪测定平整度实验4.6路面厚度测试办法4.7钻芯法测沥青路面压实度实验4.8手工铺砂法测定路面构造深度实验4.10摆式仪测定路面抗滑值实验4.12 路面渗水检测4.13路面厚度检测(自动采集法)4.14缺陷和不密实区检测4.15沥青路面密度、离析、低密度区和覆盖层不均匀性(无核密度仪)4.16多功能激光路面检测仪测定平整度、构造深度、车辙4.17自动弯沉仪测定路面弯沉5.原始记录解决办法6.异常现象及意外状况解决办法路基路面检测作业指引书1.合用范畴、检测项目、技术指标1.1合用范畴本实验办法合用于公路路基路面现场调查、施工质量检测、交工验收以及使用过程中路况评估等。
1.2检测项目压实度(灌砂法)压实度(环刀法)弯沉平整度(瑞普勒斯平整度仪)路面厚度压实度(钻芯法)构造深度路面抗滑值(摆式仪)路面渗水系数路面厚度(自动采集)路基缺陷和不密实区沥青路面密度、离析、低密度区和覆盖层不均匀性(无核密度仪)1.3技术原则JTG E6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T0951- 贝克曼梁测定路基路面回弹弯沉实验办法T0912- 路面厚度测试办法T0924- 钻芯法测定沥青面层压实度实验办法T0934- 车载式激光平整度仪测定平整度实验办法T0973- 沥青路面车辙测试办法T0966- 车载激光构造深度仪测定路面构造深度T0952- 自动弯沉仪测定路面弯沉实验办法JTJ052-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实验规程T0921- 挖坑灌砂法测定压实度实验办法T0923-1995 环刀法测定压实度实验办法JTGE40- 公路土工实验规程T0107-93 公路土工实验规程环刀法T0961-95 手工铺砂法测定路面构造深度实验办法T0964- 摆式仪测定路面抗滑值实验办法T0971- 沥青路面渗水实验办法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查评估原则第一册土建工程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表达和鉴定2.仪器设备及环境规定2.1仪器设备2.1.1压实度(灌砂法)2.1.1.1灌砂筒: 直径150mm, 200mm。
路基施工作业指导书一、场地清理为防止原地面上草木残株腐烂变质使地基产生松软和不均匀沉陷,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丛等均在施工前砍伐或移植,砍伐的树木堆放在路基用地范围之外。
清除路基用地范围内的垃圾、有机物残渣及原地面以下至少100~300mm 内的草皮、农作物的根系和表土,堆放在弃土场内。
路基用地范围内的坑穴用原地土填平夯实。
路堤填土高度小于0.8m的路段,对于原地表清理与挖除之后的土基行填前碾压,压实度不小于95%;路堤填土高度小于0.3m的路段,要将原地表土翻松至0.3m,然后整平压实,压实度不小于95%。
路堤填土高度大于0.8m时,将路堤基底整平处理并在填筑前进行全面冲击碾压,其压实度不小于90%。
二、施工排水地面水不仅能对路基产生冲刷与破坏,还能渗入路基内部,使土体软化。
因此,路基必须具备合适完备的排水系统,保证及时排除路基范围内的地面水,以保证路基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施工中,首先校核全线路基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备和妥善,必要时补充或修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施工现场设置一些必要的临时性排水设施,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路基施工中,为避免由于施工层表面排水不畅或有积水渗入土中,超过土的压实最佳含水量,使土难于压实,甚至影响已完成的工作段,各施工层表面不能有积水,填方路堤做成2%~4%的排水横坡。
雨季施工或因故中断施工时,必须将施工层表面及时修理平整并压实。
路基施工前先做好排水沟等排水防渗设施,特别是多雨地区和雨季施工更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保证路基正常施工,不被水毁。
排水沟的出口通至桥涵进出口处或天然排水系统;排水沟挖出的土,堆放在要求的位置使其起挡水作用。
三、特殊路基处理1.预压段处理填筑前分别在清理好的地表上安装沉降观测仪,沉降观测仪在每个断面设置3处,分别于路中和土路肩内。
施工过程中,对沉降观测仪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不使其变形和损坏。
预压段分层填筑,每层最大松铺厚度不超过30cm,并分层压实,压实度按规范控制,将路床60cm石灰改善土底部抬高10cm并填筑到高于路槽设计高度10cm处,根据路基填土实际高度填筑相应厚度的预压土,并压实到80%的压实度,进入为期150~180天的预压期。
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施工作业书一、目的编制基础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场作业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三、总则1、为指导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路基、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书。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四、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 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4、《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5、《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五、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4、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6 个月。
6、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 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 的气泡式水准仪,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91)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路基工程EV2试验原理及作业指导书路基工程EV2试验原理及作业指导书Er2是德国、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一直沿用的、成熟的路基压实标准。
变形模量EV2试验是通过圆形承载板和加载装置对地面进行第一次加载和卸载后,再进行第二次加载,用测得的承载板下应力σ和与之相对应的承载板中心沉降量来计算变形模量EV2和EV2/EV1值的试验方法。
变形模量EV2的计算单位为MPa。
二次变形模量EV2的检测,是在施工现场通过圆形承载板和加载装置对路基进行静态平板载荷试验,一次加载和卸载后,再进行二次加载,用测得的二次加载应力一位移(σ-)曲线来计算EV2值的试验方法。
由于土是弹塑性体,在平板载荷试验中,一次加载后的卸载σ-曲线上,σ-为零时证明土没有发生塑性变形,事实上是不为零的,即土体由于塑性的存在或多或少要发生不可恢复的剩余变形。
二次加载时,由于已消除了土体的局部塑性变形,得到的二次加载σ-曲线更能反映土体的弹性变形能力。
理论上,如果反复卸载、加载、再卸载、再加载,循环下去,那么土体的塑性逐渐消除,最后得到的σ-曲线更接近于直线,就可反映出来土体的弹性性能。
但通过试验发现,假设循环反复进行加一卸载试验需要大量的时间,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二次加载曲线与后几次加载曲线的形状差异较小,可以认为二次加载曲线根本上可以反映土体自身的弹性性能。
因此,用测得的二次加载曲线来计算土体在力的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二次变形模量EV2,并采用EV2作为路基压实标准是比拟科学、合理的。
路基压实质量越好,EV2值越大、EV2/EV1值越小;反之EV2值越小、EV2/EV1值越大。
根据长期现场检验情况我们总结出,比拟难达标的是EV2/EV1值。
因为,并不仅仅是压实效果好了就一定能检验合格,而是受以下几种情况的影响较大:①对于水分挥发快的中粗砂,外表软化或因其他原因表层扰动的土不容易合格,必须将外表压光并且保持一定的湿润程度〔也不能过湿,过湿就会发生外表软化的现象〕方可合格;②对于粗、细粒均质土,宜在压实后2~4h内开始检测,不要时间过久。
新建铁路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客运专线工程项目HQTJ-5标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复核:审核:施工单位:中铁十三局集团哈齐客专项目部一分部日期:2009年12月目录1.编制依据 (1)2.适应范围 (1)3.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 (2)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3)5.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4)5.1 一般规定 (4)5.2 观测的内容 (4)5.3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4)5.4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频次 (5)5.5 观测精度要求 (6)5.6 沉降观测要求 (6)5.7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6)6.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 (7)6.1 一般规定 (7)6.2 沉降观测的内容 (8)6.3 观测点的布置 (8)6.4 观测精度 (8)6.5 沉降观测频次 (8)6.6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0)7.过渡段 (11)7.1 一般规定 (11)7.2 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 (11)7.3 观测精度 (11)7.4 沉降观测频次 (11)7.5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2)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编制依据《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施工图设计文件》《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2.适应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哈齐客运专线HQTJ-5标(DK218+000—DK256+680)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3.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不同意短期内 不能稳定短期内达到稳定状态是否否否是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高程基准网点间距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路基检测作业指导书定批准:年⽉⽇审核:年⽉⽇编写:年⽉⽇⼀、K30①、检验⽬的及适⽤范围:K30平板荷载是采⽤直径为30cm的荷载板测定下沉量为1.25mm时的地基系数的试验⽅法;适⽤于粒径不⼤于荷载板直径1/4的各类⼟和⼟⽯混合填料,测试有效深度为400-500mm。
②、检测环境要求:a、平板荷载试验应置于扰动带以下进⾏;b、对于粗、细粒均质⼟,宜在压实后2-4h内开始进⾏;c、测试⾯必须是平整⽆坑洞的地⾯;必要时铺2-3mm的⼲燥中砂或⽯膏腻⼦;测试⾯应远离震源;d、⾬天或风⼒⼤于6级的天⽓,不得进⾏试验。
③、检测标准:《铁路⼯程⼟⼯试验规程》 TB10102-2004④、仪器设备:1).荷载板:荷载板为园形钢板, 其直径为30cm、板厚为25mm。
荷载板上应带有⽔准泡。
2).加载装置:a.液压千⽄顶与⼿动油泵, 通过⾼压油软管连接。
千⽄顶顶端应设置球铰,并配有可调节丝杆和加长杆件,以便与各种不同⾼度的反⼒装置相适应。
选⽤荷载应⼤于或等于50kN。
b.液压油软管长度⾄少为2m,两端应装有⾃动开闭阀门的快速接头,以防⽌液压油漏出。
c.⼿动液压泵上应装有⼀个可调节减压阀,可准确地分级对荷载板实施加、卸载。
d.测压表量程应达到最⼤试验荷载的1.25倍, 精度不低于0.6级。
e.当使⽤测⼒计直接测量加荷荷载时,测⼒计精度应达到1%。
3).反⼒装置的承载能⼒应⼤于最⼤试验荷载10kN。
4).下沉量测量装置由测桥和测表组成。
测桥是⽤于安装测表固定⽀架或作为测表量测基准⾯,由长度⼤于3m的⽀撑粱和⽀撑座组成,当跨度为4m时其截⾯系数应⼤于或等于8cm3。
测表宜配置3~4个精度为0.01mm的百分表或电⼦数显百分表, 量程应不⼩于10mm, 每个测表应配有可调式固定⽀架。
5).其他:铁锹、钢板尺(长400mm)、⽑刷、圬⼯泥⼑、刮铲、⽔准仪、铅垂、褶尺、⼲燥中砂、⽯膏、油、遮阳挡风设施等。
6). 试验仪器的校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测试地基系数时,应对仪器进⾏测试校验。
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变形测量的内容1.1 水平位移监测:主要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在建筑物、筑物竣工后即应有计划地进行变形观测,在同一基准点上测定变形点的坐标,依据不同时期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其较差在剔除测量误差后即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水平位移值,可根据所测成果的坐标值绘制出相应的点位,分析出点位的偏移方向和偏移值以及偏移的规律和速度。
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1.2 垂直位移监测(即沉降监测):主要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的垂直位移监测,在施工开始时即应有计划地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在同一基准点上测定变形点的高程,依据不同时期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其较差在剔除测量误差后即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垂直沉降值,可根据所测平差成果的高程值绘制出相应点位高程,分析出点位的下沉量和下沉的速度;观测数据要有阶段性和数据的连续性,才能合理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结构桥墩(台)沉降变形观测点示意图测量基准点示意图1.3 挠度变形监测:主要用于桥梁、隧道的扭曲变形监测,在桥梁、隧道的顶层进行平面位置和垂直沉降观测,测定扭曲变形数值。
观测点布设示意图(1)每个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一般采用独立网,如需要求与城市网联测时,只在初期将基准点与城市网进行高精度的联测,并进行一次布网,固定基准点坐标;(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通视条件良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观测点。
(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变形观测点:平面位置特征点是桥梁面跨度支撑顶点和跨中,高层建筑物四边顶点,隧道内顶点等;垂直变形观测点是两侧桥梁柱支点,高层建筑墙基;挠面变形观测点定在桥梁面和隧道顶容易扭曲部位。
基准点观测墩示意图深埋双金属管基点标石深埋钢管基点标石1.5 变形观测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重庆彭武高速公路C1合同段(K0+080~K3+200)路基作业指导书编制:曲磊审核:黄志荣批准:周长青文件编号:ZT2501PW—03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彭武高速公路项目经理部二00五年九月十日路基作业指导书一、编制依据1、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2、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至长沙公路彭水至武隆段工程第C1合同段项目部《工程质量计划》。
3、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至长沙公路彭水至武隆段工程第C1合同段两阶段施工设计图。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
6、《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059-95)7、《爆破工程》(上、下册,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编)。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项目分部所属工程施工队的所有路基填筑、开挖施工。
三、编制原则1、首先满足业主工期、质量及合同要求。
2、本施工组织设计是在确保质量、争创优质、立足信誉、保证工期的前提下编制的。
3、根据我公司在一些地区的公路隧道施工中所积累的丰富的施工经验编写。
4、尽量使用现行施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从而达到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做到优质、高效、按期完成工程任务。
5、在编制时严格按照ISO9001国际标准管理模式执行,确保工程质量。
6、严格按照现场情况并结合合同文件编制本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四、工程概况(一)路基横断面布置:本合同段路基横断面形式为整体式路基。
路基宽度24.5m,其构成为0.75m(土路肩)+2.50m(硬路肩)+2³3.75m(行车道)+0.5m(路缘带)+2.0m(中央分隔带)+0.5m(路缘带)+2³3.75m(行车道)+2.50m(硬路肩)+0.75m(土路肩)。
中央分隔带采用凹形,路基设计标高为中央分隔带外边缘标高。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一、目的随着铁路建设标准的提高,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要求越来越严,最小工后沉降仅为20mm。
为了确保新建铁路的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对路基本体和地基进行监测。
由于路基沉降监测具有施工干扰大、要求精度高、监测区间长、资料整理难等特点,采用传统观测方法无法进行路基沉降评估,因此采用自动沉降监测系统可以有效的对路基施工时沉降进行适时检测,确保路基稳定。
因此我项目自动沉降监测采用长沙金码公司研发的自动沉降监测系统。
二、传统观测方法简介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磁环沉降仪、测斜管、沉降板、剖面沉降仪及水准仪和经纬仪(边桩观测)观测路基沉降和稳定性。
元件布置示意图如下:图1. 综合观测断面测点布置图2 路堤填筑分层沉降全断面观测示意传统观测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观测的效果,但据专家论证,传统方法存在如下缺点:①磁环沉降仪或沉降板均需设立标示杆(或沉降管),严重干扰施工。
②野外施工或人为破坏导致标示杆受损,测点破坏,影响监测数据的完整性。
③标示杆周围无法压实,测点不能完全代表路基沉降状况。
④测量误差误差大、不能满足高精度测量的要求。
⑤现场测量劳动强度大、数据处理繁杂,不能组成自动化监测系统。
⑥不能长期运行监测,公路与铁路铺设路面或铁轨后不能继续监测,无法对工程投入营运后路基的沉降与稳定性进行评估。
三、路基自动化监测方案路基自动化监测选择电测沉降计与水平位移计,测量路基沉降与水平位移。
配合土压力盒、孔隙水压计、柔性位移计等检测元件和无线自动化综合测试系统完成路基沉降与稳定性长期测量。
此方案可提供从工程施工到工程营运多年后路基的长期沉降与稳定性数据,从而准确快速提供工程安全营运参数和正确评价工程的勘探、设计、软基处理方案。
1、软土地基分层沉降对于软土地基采用串联式分层沉降计精准测量不同地质层面的沉降位移,测量精度可达±1mm,对于深层软基工程可配合连通液位精密沉降计使用,可获得深层软基沉降的精确参数。
1、贝克曼梁测试路基路面回弹弯沉1适用范围适用于测试路基及沥青路面的回弹弯沉,以便评价其承载能力;不适用于路基冻结后的回弹弯沉检测。
2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1)贝克曼梁(2)加载车:单后轴、单侧双轮组的载重车,双轮轮隙应能满足自由插人贝克曼梁测头的要求,轴载、轮胎气压等技术参数应符合表T 0951-1的要求。
(3)百分表及表架。
(4)路表温度计:分辨力不大于1℃。
(5)其他:钢直尺等。
3方法与步骤3.1准备工作(1)检查并保持测试用加载车的车况及制动性能良好,轮胎气压应符合表T0951-1 的要求。
(2)给加载车配重,并用地中衡称量后轴总质量及单侧双轮荷载等,均应符合表T 0951-1的要求,加载车行驶及测试过程中,轴重不应变化。
(3)若启用新加载车或加载车轮胎发生较大磨损时应测试轮胎传压面面积。
轮胎传压面面积测试方法如下:确保加载车双侧轮载及其轮胎气压满足表T 0951-1的要求, 在平整光滑的硬质路面上用千斤顶将汽车后轴顶起,在轮胎下方铺一张新的复写纸和一张方格纸,轻轻落下千斤顶,即在方格纸上印上轮胎印痕。
用求积仪或数方格的方法测算单个轮胎印迹范围内的面积,均应符合表T0951-1中单轮传压面当量圆面积的要求。
(4)在沥青路面上测试,通过气象台了解前5d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5)记录沥青路面结构层材料类型、设计厚度等情况。
3.2测试步骤(1)将加载车停放在测试路段的测试位置,后轮一般应置于道路行车轮迹带上。
将贝克曼梁插人加载车后轮轮隙处,与加载车行车方向-致,梁臂不得接触轮胎。
贝克曼梁测头置于轮隙中心前方30-50mm处测点上。
用路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测点附近的路表温度。
可采用两台贝克曼梁对双侧轮迹同时进行回弹弯沉测试。
(2)将百分表安装在表架上,并将百分表的测头安放在贝克曼梁的测定杆顶面。
轻轻叩击贝克曼梁,确保百分表正常归位。
(3)指挥加载车缓缓前进,速度--般为5km/h左右,百分表示值随路面变形持续增加。
××××××××××新建工程×××高速铁路×标段
路
基
沉
降
变
形
监
测
作
业
指
导
书
编制:复核:审核:
××××××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标段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及目的……………………………
三、监测组织机构………………………………
四、路基沉降监测内容…………………………
五、路基沉降板的制作、埋设…………………
六、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观测基本要求及频率
七、路基沉降监测设备…………………………
八、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
九、信息反馈……………………………………
十、路基监测变形管理措施……………………
一、工程概况
1、路基施工概述
×××××××站前工程××标段路基施工地处××××县境内,路基施工里程DK××××~DK×××××路基施工总长度××××m 。
其中DK2××××~DK××××为软土路基,涵洞三座DK××××为1-4.0框架箱涵,DK×××××为1-6.0框架箱涵,DK×××××为1-6.0盖板箱涵。
2、路基平纵断面设计
路基位于直线段,路基施工DK×××××~DK××××××段为-5‰的纵坡,DK×××××~DK××××段为3.7‰的纵坡,其中DK ××××处设竖曲线。
3、气候条件
本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无霜期长,台风平繁的特征。
线路所经地区,降雨量多集中在5~10月,平均降雨量1799mm,年最大降雨量2552.6mm,每年7至9月为台风季节,台风最大风力12级以上,最大风速达40.0m/s,台风期间降雨集中。
4、路基地基处理情况
路基施工里程DK×××××~DK××××,其中DK×××××~DK××××××为软土路基,基础采用CFG桩和碎石垫层复合地基加固,其余路段为普通路基填筑施工。
二、编制依据及目的
1、变形监测作业细则根据路基施工有关设计文件。
路基施工必须以路基监测为中心环节,以监测数据和分析指导路
基施工生产。
2、路基沉降监测的目的
2.1根据观测数据控制、调整填筑速率;
2.2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
2.3预测沉降趋势,确定预压卸载时间和铺轨时间;
2.4通过实测沉降量,预测沉降量并验证设计合理性;进行设计的
再优化,控制和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
三、监测组织机构
1、为了确保路基稳定并有效控制工后沉降,为路基设计、施工、
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因此我工区成立专门路基监测组织机构,由工区总工程师总负责,组织机构逐级负责路基沉降监测工作。
2、人员职责:
2.1、工区总工程师
①负责传达项目部有关监测要求和指示;
②组织编制、优化监测实施方案,审查通过后组织实施,并报
项目部;
③解决监测中的人员、资源配置已满足监测工作需要,保证现
场人员协调配合;
④对上报项目部的报表和分析报告审核把关,对现场监测中出
现的异常问题及时处理。
⑤每天必须对监测工作进行一次督促、指导。
2.2、工区工程部
①负责编制监测实施计划,并按批准的测监计划组织实施,进
行动态优化调整,编制作业指导书并负责监测指导书的交底
和组织实施。
②检查指导监测断面及测点的埋设,确保监测项目、测点数量、
监测频率等符合设计、规范及有关要求。
③负责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并对路基填筑速率提出建议。
④每天将签认后的监测报表和分析报告向工区总工提交,并向
分管生产的领导汇报分析结论。
2.3、现场量测组
①负责现场按批准的路基监测计划进行埋点布设,按规定的监测方
法定位定岗实施监测,并按规定的监测频率组织监测,负责提交原始监测数据。
监测原始记录不得涂改,并将资料保持完好。
②对监测原始数据做初步计算,将每天变形数据以规定的表格形式
提交给数据分析人员,负责每天按时向工程部上报当日监测原始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③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变形规律以指导施工。
2.4、现场监测组人员
出口路基设一监测组。
组长张祥禄,组员吴刚、白宏卫。
四、路基沉降监测内容
路基填筑沉降观测,地表水平位移观测,路基预压期沉降观测。
五、路基沉降板的制作、埋设。
1.路基沉降板制作与埋设
1.1沉降板制作
沉降板由一根直杆(直径=20~30mm的钢管)和600*600*9mm的方形钢板组成。
直杆用三个撑脚钢板焊接在沉降板上。
1.2沉降板埋设位置及埋设步骤
沉降板埋设位置在路基的底面、砂垫层下、复合地基加固段埋设桩顶上。
具体埋设步骤,路基施工两层后,即可开始埋设沉降板,开挖压实两层至原地面,或砂垫层,或至CFG桩顶,铺设5cm砂垫层,如有砂垫层可不铺设,沉降板底就位、整平回填夯实。
六、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观测基本要求及监测频率
1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根据观测目的,结合设计图纸,合理布置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视加固地段的地形地貌,坡脚两侧或一侧坡脚外2m、10m、各设一排地表水平位移桩,纵向间距:排水固结法小于50m,一般20~40m,复合地基50~100m。
沉降板布置一般地段间距100~500m。
每个工点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桥涵过度段必须设置沉降板。
2.观测的基本要求及监测频率
2.1观测工作分路基填筑期观测、工后沉降期观测、运营期观测。
各期观测均应有准备阶段、现场观测阶段和资料汇总阶段。
具体要求为:
观测工作必须严格执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确定观测精度、频率、使观测资料可靠、完整、连续。
路基填筑期的沉降观测精度应达到二级水准测量标准;观测仪器应符合规范要求观测用表及资料整理应规范,为了消除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尽可能使观测条件相同,观测工作应做到五固定的观测原则。
五个固定是:后视尺固定;测站位置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转点固定。
2.2监测频率
在路基填筑期间,每填筑一层应观测一次间歇期时间较长时,前2天每天监测一次,以后每3天监测一次。
填筑施工完后,前15天内
每3天监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监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监测一次,以后每月监测一次至验交运营。
七、路基沉降监测设备
1、监测设备和测试精度要求
八、监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
在取得监测数据后,要及时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
A、创建各类报表,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成果打印。
B、绘制监测的时态变化曲线图(即观测点的填筑高、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测点的填筑高、位移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和预压期填筑高与沉降速率变化柱状图)
九、信息反馈
为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全部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管理,每次监测必须有监测结果,及时上报监测日报表,并按期向施工监理、设计单位提交监测月报,附上相对应的测点位移时态曲线图,对路基填筑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施工建议。
十、路基监测变形管理措施
路基填筑过程中必须进行沉降观测,复合地基加固地段,路基中心沉降每昼夜不得大于10mm,边桩水平位移不超过5mm。
路基工后沉降量一般地段不应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
桥台台尾过度段路基工后沉降不应大于8cm。
路基施工完成,应至少有6个月的沉降观测和调整期,经系统分析评估,沉降稳定且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铺设轨道。
根据观测结果严格控制填筑速率,如位移量超过以上任一限制时,应停止填筑,必要时应卸载,待稳定后方可继续填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