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21.84 KB
- 文档页数:5
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一、宏观经济政策概述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达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调控手段和措施。
它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下滑;财政政策是通过控制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国家收支平衡和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则是采取各种措施对产业进行干预和支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1、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强调政府应该通过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解决经济不景气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应该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经济活动和提高就业率。
当经济复苏时,政府应该通过收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过度投资。
2、供给经济学供给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提高生产率和增加生产要素来促进经济增长。
供给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开放政策、税收减免和去除制度性障碍等措施,鼓励创新和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和供给能力。
3、新克拉克主义新克拉克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主张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自由化来促进经济增长。
新克拉克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开放政策、降低税率和取消过度监管等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和创新,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实行利率和信贷政策,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维持货币信用和金融稳定的政策。
例如,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中国央行可以采取加息措施,限制货币供应量,控制市场利率,促进通货紧缩和稳定。
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实行支出和税收政策以调节政府支出和国家收支平衡,维持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政策。
例如,在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以增强经济复苏力度。
3、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创业扶持等措施,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政策。
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财政预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自动稳定器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效应财政财政效应货币政策效应挤出效应双松政策双紧政策2.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3.功能财政思想与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有何区别?4.试述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5.什么是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如何操作?6.什么是货币乘数,它是如何起作用的?7.说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内容。
8.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9.试述货币创造乘数及影响因素。
10.试述财政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1.试述货币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2.试述货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
13.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有哪些?14.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5.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6.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7.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8.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9.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具体有哪几种方式?20.货币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21.画图说明双松的政策效应。
22.画图说明双紧的政策效应。
23.画图说明财政松货币紧的政策效应。
24.画图说明财政紧货币松的政策效应。
25.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入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25.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1.名词解释(1)需求管理政策: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措施。
(2)供给管理政策:通过调节总供给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措施。
(3)财政预算:指政府逐年估算未来财政年度的收入与支出,以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第九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1.价格指数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到的价格指数主要有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其中,k代表产品的个体价格指数;W为权数。
2.通货膨胀及其类型定义: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π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 t和P 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分类:(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①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②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⑧超级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①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率上升;②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进行分类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②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具有自我维持的特点,又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原因一般地,按照通货膨胀的起因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三类:(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定义: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
解释为“过多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原因:在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当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
引起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扩大,政府支出的增加、减税,净出口增加等(通过IS曲线右移),它们都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称为实际因素。
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为了调控经济表现和促进经济发展而实施的一种政策。
它涉及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供给侧改革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避免通货膨胀、保持就业稳定以及推动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
货币政策的目标可以是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或者经济增长,具体取决于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政府的政策目标。
例如,由于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购买力下降和市场不稳定,因此中央银行通常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率。
如果经济增长不足或出现衰退,中央银行可能会采用松弛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政策,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标。
减税政策可以刺激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但减税政策也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因此需要权衡税收和政府支出的关系。
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支出过多,也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累积。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概念,它指的是政府通过改革结构和制度,促进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这些改革包括降低税收和减轻负担、放宽管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等。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使企业更加创新和灵活,促进企业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提高。
在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时,政府需要权衡许多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财政赤字和债务等。
政府需要根据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这种权衡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过程,需要各方的思考和参与。
总之,宏观经济政策是一种关键的政策工具,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也可以带来一些风险和挑战。
政府需要根据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采取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供给侧改革,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九章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教学内容:本章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讨论经济学家们对该问题的激烈争论。
第一节主要讨论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之争;第二节讨论经济政策应当有规则还是无规则;第三节分析经济波动理论的新发展。
教学重点:明确政府在一国的经济活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平抑经济波动还是“无为而治”;总结主动性政策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掌握被动性政策倡导者对主动性政策的批判,特别是卢卡斯批判;理解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规则问题,掌握主张有规则的经济学家对主张相机抉择将济学家的批判;理解掌握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理论对经济波动理论的新发展所做的贡献。
教学难点:卢卡斯批判;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理论课时分配:本章共6课时,每节2课时。
第一节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主动性政策的倡导者认为,当一国宏观经济遭遇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时,政府应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平抑经济波动,维持宏观经济的运行的稳定性,其主要的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讲述。
被动性宏观经济政策倡导者认为政府对宏观经济应采取放任的态度,“无为而治”,其理由如下:一、政策效果滞后时滞(Time Lag):指从经济中发生了不稳定的变动到政策制定后达到经济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
1.内在时滞:指从经济中发生了不稳定的变动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政策并开始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分为识别时滞和行动时滞。
识别时滞:掌握充分信息,识别经集约型中所出现问题的时间。
行动时滞:从认清问题到实施政策之间所需的时间。
2.外在时滞:又称生效时滞,指政策从实施到在经济中完全发生作用达到预期目标所需的时间。
,财政政策的行动时滞尤其长,因其实施伴随着国会或政府机构冗长的审核和批复程序。
长达一两年以上是常有的事;但其实施后作用较直接、见效较快。
货币政策由央行直接决定,内在时滞段,但外在时滞尤其长,因其通过利率的传导发生作用,以此影响投资及储蓄和最终产出。
而很多公司的投资计划是超前制定的,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货币政策的变动至少要到六个月之后才会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
主张主动性政策的经济学家并不否认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就完全要采用被动姿态。
然而,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财政制度本身可以通过“自动稳定器”如累进收入税制、失业补偿等自动抵消经济波动的作用。
由于这些政策不存在内部时滞,因此它们相对于传统的政策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二、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由于政策时滞的存在,需要政策者能准确预测将来,以便做出扩张性或紧缩性政策的决定,但经济发展趋势目前往往难以预测。
目前经济学家运用领先指标和大型经济模型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但准确性仍缺乏可靠保证,如对大萧条和20世纪80年代失业的预测都有问题。
案例一:大萧条的预测错误当美国在1930年迎来其历史上最严重的萧条时,几乎所有的预测者都大吃一惊,因为他们丝毫也没有预计到这一显著的衰退。
即便是在1929年股市崩盘后,他们仍然对经济运行保有信心,并坚信不会出现大的衰退。
到1931年,经济形势已经彻底恶化,但包括欧文·费雪在内的经济学家们仍然认为经济会很快回升,其后的经济形势再次证明了他们的错误。
三、卢卡斯批判卢卡斯将预期概念引入经济分析,认为人们的预期会对经济政策的变动做出反应,并对经济政策形成反作用,从而抵消经济政策的效果,如图11. 1 的货币政策。
而凯恩斯理论完全将公众视为政策的被动接收者,这种政策指导之下的政策制定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卢卡斯认为人们会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方式,同时会积极的收集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利用。
这样,政府所实施的一切经济政策都会被公众觉察到并做出应有的反应。
总之,从凯恩斯学派看来,总供给曲线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而在卢卡斯眼中,总供给曲线是可变的,富有生命力的,它会对政府的宏观政策做出反应,政策制定者要重视和了解这种反应。
这就是“卢卡斯批判”的重点所在。
第二节有规则和无规则主张相机抉择的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难以预料,政策制定这不应当受既定规则约束,而应当自行选择每个时点上的最优政策。
而主张有规则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政策需要一定的规则并举出下面两点作为论据。
一、政策制定者的可信度无规则情况下经济政策的滥用主要来自两种因素:1.政策制定者不称职政治局势变化不定,经济运行本身也极其复杂,作为政治家的政策制定者通常不具备足够的经济知识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且他们用一些经济“庸医”参与政策制定。
2.政策制定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政策制定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主要来源于政策制定者的目标与公众福利的冲突。
政策制定者会利用宏观经济政策以满足其自身选举的需要,导致政治经济周期的出现。
案例二:二战后美国共和党政策制定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竞选时期的经济情况会对选民的投票造成较大影响,政策制定者一般都会通过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使竞选时的经济运行情况表现良好。
在这种机会主义思路的指导下,新一任的总统上任后往往会刻意地让经济陷入衰退,以便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后再通过扩张性的政策刺激经济,以降低失业率,从而确保在下一个竞选年份到来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这一特点在美国共和党执政期间表现的尤为明显。
在二战后美国七位共和党总统执政期间,任期内的第二年几乎都是经济表现最差的一年,并且,从平均水平来看,任期内的第四年,则是经济表现最好的一年。
二、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时间不一致性指在特定时点上做出的相机抉择尽管在当时可能是理性选择,但从长期来看却往往适得其反。
它可用来说明即便有了尽职可信的政策制定者,仍然需要以事先约定的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政策制定者经常希望以事前声明来影响个人的预期,但其频繁的事后反悔葬送了其事前声明的可信度。
事前声明不能奏效的关键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者没有兑现承诺,这种现象被一些经济学家定义为“欺骗冲动”。
只要政策制定采取相机抉择的方式,就无法避免政策制定者的欺骗冲动。
案例三很多国家都曾声明不会就人质与恐怖分子进行谈判。
他们希望以此影响恐怖分子的预期和行为,断绝其实施绑架的念头。
因为,如果不能通过绑架人质得到好处,理性的恐怖分子就不会再进行任何绑架活动。
不幸的是,这种政策并未奏效,现在世界上恐怖活动仍时有发生。
原因就在于各国政府没有严守不谈判的策略。
每当人质绑架事件发生后,人质的安全成为政府关心的重点,面对孤注一掷的恐怖分子,政府倾向于通过一定的让步换取人质的安全释放。
恐怖分子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根本就不把所谓的不谈判政策当一回事。
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剥夺政府进行相机抉择的权力,使之不折不扣地遵循既定的不谈判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影响恐怖分子的行为,有效地减少恐怖活动的发生。
案例四: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以货币政策为例,很多国家的政策制定者都曾经历过在通胀率目标和失业率目标之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和失业之间的替换条件取决于预期通胀率,所以,政策制定者通常希望所有的人都持低通胀预期,这样就可以为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一个宽松和有利的环境。
为降低预期通胀率,政策制定者常常会宣称降低通胀率是货币政策的最高使命。
但这种生命同样是不可信的。
一旦个人和企业建立起低通胀的预期并按其行事的时候,政府就会倾向于反悔,转而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的启动,减少失业。
受骗后的个人和企业失去了对政策制定者事前声明的信任,于是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再相信这种靠不住的承诺。
一个拥有相机抉择权力的货币政策制定者强烈地希望通过通胀政策降低失业率,个人和企业不会将所谓的低通胀政策放在心上。
三、货币政策规则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规则应着眼于维持一个稳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弗里德曼进一步指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时造成经济活动剧烈波动的罪魁祸首。
但由于传导机制的原因,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并不总带来稳定的总需求,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货币政策规则应当允许货币供应对经济活动中的冲击进行适当的调整。
另一广为推崇的政策规则是名义GDP盯住策略。
货币当局事前公布一个计划的名义GDP变动水平,实际GDP高于此水平,货币当局减少货币供应量以平抑总需求。
反之,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总需求。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倡导价格水平盯住策略。
货币当局在期初对价格水平进行计划,当实际价格水平偏离这一计划价格水平时,货币当局就有义务对货币供应量加以调整。
为有力执行这些规则,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维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极其重要,这试图将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剥离与政治体制之外,从而杜绝政局变动造成的政策偏离规则的情况。
四、财政政策规则财政政策规则最突出的一条是预算平衡策略,即政府支出不得突破其税收收入,进而维持财政收支的平衡。
大多数经济学家反对严格的预算平衡策略,认为保持一定的赤字和盈余是完全必要的。
理由有3点。
1.预算赤字和盈余对稳定经济有所帮助。
严格的预算平衡策略使自动稳定器功能荡然无存。
2.预算赤字和盈余可用来消除税收体系运作过程中对经济施加不当刺激的扭曲。
3.非常时期借助预算赤字将税收负担从当前居民转移到下一代人有利于维护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第三节经济波动理论的最新发展对短期经济波动原因的解释,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一个焦点。
本节介绍两种解释理论的争论。
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1.鲁宾逊的经济学在鲁宾逊的荒岛宏观经济中,产出、就业、消费、投资和生产效率的波动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鲁宾逊的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价格刚性以及任何形式的市场失败毫无关系。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突发事件会改变我们经济中就业和产出的自然比率。
这些突发事件不一定都是我们想要的,但却是不可避免的。
一旦这些事件发生了,产出、就业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就会出现相应的波动。
2.对劳动力市场的解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任何一个时点上的劳动力供应量均取决于劳动者受到的刺激。
W↑,Ls↑;W↓,Ls↑,当报酬低到一定程度时,工人有可能彻底放弃工作。
这种在不同时期上重新分配工作时间的做法被称为劳动力的跨期替代。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这种劳动力的跨期替代来是就业和产出的波动的原因之一。
3.技术冲击的重要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将资本和劳动力等投入品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产出的生产能力称为生产技术水平,并用技术退步来解释经济衰退。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技术退步难以置信,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提倡用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技术冲击,认为诸如恶劣的天气、新通过的严苛的环保法案、世界石油价格上涨等都会降低资本和劳动力等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产出的能力都属于技术进步。
4.货币的中立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定货币在经济生活中保持中立,货币政策部队产出就业等实际变量产生影响。
5.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定工资和价格会通过迅速的调整达到市场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