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454.50 KB
- 文档页数:27
宏观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方面。
西方经济学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支,是由西方经济学家在长期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在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关注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而不是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总需求、总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等。
这些理论通过对整体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为国家和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学也受到了西方经济学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以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西方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主义经济学等。
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为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提供了支持。
宏观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它们在理论上相互借鉴、互相影响,共同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拓展和完善。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则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然而,宏观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也存在一些差异。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制度环境的不同,宏观经济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由于西方经济学主要发展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理论更加关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可能更加重要。
总之,宏观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宏观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的指导下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发展,而西方经济学也受到宏观经济学的启发和影响。
这种相互影响促进了经济学的深化和发展,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经济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周期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总体产出和价格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和变化。
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
西方经济学中深入研究了经济周期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应对经济周期波动。
一、经济周期的原因经济周期的起因主要与经济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关。
内部因素包括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而外部因素则涉及国际贸易、政治局势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因素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导致经济总体的波动。
二、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1. 繁荣期:在繁荣期,经济总体活跃,产出增长、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等。
由于经济增长使得资源紧缺,价格水平也随之上涨。
繁荣期则可能形成过度繁荣,引发通胀压力。
2. 衰退期:经济衰退是经济总体增长速度下降的过程,通常伴随着产出和就业的萎缩,物价的下降。
衰退期也可能因为投资和消费的下滑而进一步加剧经济疲软。
3. 萧条期:当繁荣期转变为衰退期并持续较长时间时,可能进一步演化成为萧条期。
此时,产出和就业的大幅下降,失业率上升,物价继续下降。
萧条期的市场信心低迷,企业陷入困境,消费和投资减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4. 复苏期:萧条期底部是经济复苏的起点,经济开始向好转,产出逐渐增加,就业率回升,物价稳定。
复苏期是经济周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经济活力逐渐恢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得到改善。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应对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来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工具和手段。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周期。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增加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则可以采取相反的措施,以避免通胀压力加剧。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主要由中央银行负责,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节经济波动。
在经济下行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降低利率和放松货币政策,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而在经济过热时,可以通过升高利率和收紧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教学内容: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教学重点:财政政策效应、货币政策效应
本章教学难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货币乘数
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掌握财政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
3.掌握功能财政思想,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理;
4.掌握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
支撑课程目标
本章总课时:4
第十三章第一、二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
一、教学内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
二、教学重点:财政政策效应
三、教学难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四、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掌握财政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
3.掌握功能财政思想,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理;
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十三章第三、四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分析和
协调
一、教学内容:货币政策、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二、教学重点:货币政策
三、教学难点:货币乘数
四、教学目标:1.理解货币乘数
2.理解货币政策效应
3.了解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本章教学内容:宏观经济政策本章教学重点:财政政策效应、货币政策效应本章教学难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货币乘数本章教学目标: 1. 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 掌握财政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3.掌握功能财政思想,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理;4. 掌握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支撑课程目标本章总课时:4第十三章第一、二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一、教学内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二、教学重点:财政政策效应三、教学难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四、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 掌握财政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3.掌握功能财政思想,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理;五、学时分配:2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第十三章第三、四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分析和协调一、教学内容:货币政策、经济政策的局限性二、教学重点:货币政策三、教学难点:货币乘数四、教学目标:1. 理解货币乘数2. 理解货币政策效应3. 了解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1.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一)财政政策的时滞 识别时滞—— 识别时滞是指 对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宏观经济指标变量的衡量等 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决策时滞—— 决策时滞是政 府在判断了形势、 认清了大 局后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措施 所需要的时间。
实施时滞—— 实施时滞是指 从一项政策出台到真正对经 济运行产生影响所经历的时 间。
(二)经济的不确定性 例如,乘数效应的大小难以准确地确 定;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 到预期目标具体需要多长时间无法 确定等。
(三)实施财政政策存在公众的阻力 政府紧缩性财政政策中的增税措施, 一般会遭到公众的普遍反对; 减少政 府购买可能会引起大垄断资本集团 的反对;削减政府转移支付则会遭到 一些平民的反对。
(四)公众预期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卢卡斯批评” ——卢卡斯指 出,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 预期时, 不但要考虑过去, 还 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 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二、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 策的局限性 和协调 15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
《西方经济学》第十章宏观经济政策习题一、选择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B、经济增长;C、国际收支平衡;D、以上都是;2、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是()。
A、需求管理;B、供给管理;C、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D、以上都不是;3、根据需求管理的原理,应该抑制总需求的条件是()。
A、总需求大于总供给;B、总需求等于总供给;C、总需求小于总供给;D、以上都是;4、在以下政策工具中,属于需求管理的是()。
A、收入政策;B、人力政策;C、货币政策;D、指数化政策;5、属于内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政府购买;B、政府公共工程支出;C、政府转移支付;D、政府投资;6、当法定准备率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10000美元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A、2000美元;B、8000美元;C、20000美元;D、50000美元;7、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卖买有价证券的直接目的是()。
A、调节债券价格;B、调节利率;C、调节货币供给量;D、调节总需求;8、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B、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C、提高准备率;D、提高利率;9、在西方国家最常用的收入政策工具是()。
A、工资-物价冻结;B、工资与物价指导线;C、税收刺激计划;D、改善劳动力市场;10、紧缩性货币政策运用会导致()。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C、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D、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二、判断题1、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一致的,只要达到其中一项,也就实现了另一项。
()2、内在稳定器可以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
()3、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
()4、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而货币主义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物价稳定。
()5、提高贴现率和准备率都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