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每课一练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3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某某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 D.中西合璧解析: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选D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2.服饰往往能展现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
下边三幅图片中的服饰,按其流行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②③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①③②解析:图片①是改良旗袍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后,图片②是军装流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图片③是时尚服装流行于改革开放后,故选A。
答案:A3.1876年在某某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某某、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西餐丰富了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解析:从题干中“某某”“某某、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等信息可知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故选C。
A中“丰富了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干只反映了大城市的情况,没涉及乡村,故B错误;D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4.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字:“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2019·沧州高一检测)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答案 D2.1919年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
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材料理解比较全面的是()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B.民主法治,深入人心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D.社会观念,碰撞转型答案 D3.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
这从反面反映出()A.政府法规引导风尚变迁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答案 D4.2019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
这些流行语()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答案 C5.近期,在“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的调查中,下面调查结果说明()A.社会进步,旧风俗观荡然无存B.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C.体现改革,市场理念影响婚俗D.社会转型,女性政治地位提高答案 B6.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甲图清末婚嫁乙图民国婚照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答案 C7.(2019·上饶高一检测)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学习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饮食变化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二: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领域的变化难点: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归纳近代影响我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因素有哪些?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②历届政府的影响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2)近代我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有哪些显著的特点?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②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强;③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④中国社会生活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什么?当时的人们生活体现了怎么样的特点?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特点: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水平较低因素:①人民当家作主②物资的匮乏;③计划经济的影响3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逐步形成了怎样的社会风尚?是什么导致了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施了改革开放;物资的充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五:巩固练习1.中国近代前期大城市里逐渐取消“大人”、“老爷”称呼,代之以“先生”、“同志”;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用握手、鞠躬取代了跪拜礼。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D )①清政府的大力提倡②中共的大力宣传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④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③⑤2.下列哪一生活现象不能反映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D )A.中山装和旗袍出现 B.照相馆的出现 C.中西大菜 D.长拜作揖礼仪3.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上海(C )A.经济发达 B.交通便利 C.开放早,受外国影响大 D.人才集中4.以下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每课一练(人教必修2)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外来文化的传入B.政治生活的影响C.社会经济的影响D.传统观念的继承2.(2010·苏州五市三区高三期中考)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
……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这项变革倡导了()。
A.自由的观念B.平等的观念C.博爱的观念D.互助的观念3.河北无极(地名)有歌谣喝道:“大脚好,好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中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最早是在()。
A.太平天国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解放后4.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外来文化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5.改良旗袍作为交织着历史转型时期社会风尚、审美心理、文化习俗的服装,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20世纪30年代,阮玲玉、胡蝶等一批电影明星,以及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无一不是以旗袍作为重要元素。
如果中国政府决定以其申遗,你觉得下列哪种服装具有与改良旗袍类似的文化特征,可以与改良旗袍一并申遗()。
A.西装B.中山装C.连衣裙D.长袍马褂6.(2010·罗定模拟)“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1·浙江七校高三测试)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 )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 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 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2.“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 )A.明末清初 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3.晚清时,大同还保留着一种叫“亮脚会”的习俗,妇女坐在自家的门口,伸出双脚让过路人观赏品评。
民国初年,女子的脚再次被展示在稽查员和大众面前,不过这次不再具有文化上的“荣光”,而是作为铭刻于女性身体上的耻辱。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思想的崩溃B.革命运动的开展C.进步人士的推动D.资本主义的发展4.在19世纪80年代,重庆专门批发洋布的商店就有27家。
而地处中南部的湖南省在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里,服饰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 )A.重庆成为西方侵略的重灾区B.湖南未受到西方经济侵略的影响C.我国中部比西部地区发展缓慢D.近代物质生活变迁具有不平衡性5.“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C.民国 D.新中国6.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
”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A.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 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 D.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7.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
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每课一练 3(人教版必修2)基础训练1.下列不属于鸦片战争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迁原因的是()A.西方列强带来各种洋货B.租界里西方人把其生活方式移植过来C.洋务派的倡导D.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解析:洋务派是主张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不主张对社会习俗进行改革,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倡导社会习俗变革。
答案:C2.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百姓穿洋衣洋袜B.模特举办时装表演C.社交礼仪用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D.广大农村风俗习惯依旧是传统的解析:举行时装表演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故B项不正确。
据所学知识,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3.下列有关饮食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受西风东渐的影响,传统的饮食习惯受到冲击B.吃西餐成为广大人民的一种时尚C.日常的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D.西餐首先是在通商口岸出现解析:近代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西餐后,吃西餐仅是有钱人的时尚。
答案:B4.下列不属于维新派主张的是()A.“断发易服”B.变革社交礼仪C.废止缠足D.改革传统婚姻制度解析:变革社交礼仪包括: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取代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这种现象开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B5.下列生活情景符合历史实际的有()A.鸦片战争以后,广州、上海的买办纷纷剪掉头上的辫子B.辛亥革命后,农村女子依旧缠足C.戊戌变法期间,人民在庆祝元旦的到来D.在国民政府时期,广大的农村尚未使用洋火解析:A、C两项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辛亥革命后,与大城市相反,广大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更是坚如磐石,因此,女子依旧缠足,但有少量“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农村。
答案:B6.对下列图片理解不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的维新派最早倡导这一做法B.革命推动了这一习俗的实现C.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D.这种习俗简约文明,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解析:文明婚礼这种习俗当时主要出现在大城市,广大农村的传统风俗习惯仍是坚若磐石。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这反映了()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答案B2.《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答案A3.(2019·北京海淀期末)如图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画面能够明确、充分体现的是A.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B.社会政治运动带来男女平等C.社交方式和社交礼仪的变化D.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答案D4.(2019·四川学业水平测试)如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
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A.款式多样B.受西方服饰影响C.受苏联影响D.注重个性答案C5.(2019·云南学业水平考试)下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到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政策因素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B.服装业迅猛发展C.改革开放的实施D.穿着品味的变化答案C6.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甲图清末婚嫁乙图民国婚照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答案C7.(2019·上饶高一检测)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断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是国人文明程度不一的表现答案C8.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道:“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
”这种情况表明( )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渐仿洋装显细腰”,由此判断民间服饰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B。
题干材料看不出西方服饰是否“开始”传入中国,A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看出“等级观念”“普遍取代”,C、D两项错误。
答案:B2.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 )A.断发易服B.婚丧仪式简化C.穿着洋装D.白话文风行解析: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具有了革命色彩,故选A。
婚丧仪式的简化没有反清革命色彩,B项错误;穿着洋装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C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并没有盛行,D项错误。
答案:A3.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
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解析:辛亥革命前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故选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A项错误;题干只提及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但不能由此推出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B项错误;材料谈及的只是中国一些城市开始实行新式婚礼,但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婚俗依然存在,C项错误。
答案:D4.《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解析:由材料信息“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山西一乡绅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日记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出现于( ) A.鸦片战争以后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民国建立后解析:民国建立后,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答案:D2.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中国的社交礼仪也发生了变化,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反映了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3.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解析:题目主要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尽管是皇帝的妃子也会离婚,A、C 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出现。
答案:B4.1920年,有一人到广州旅游,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随身带有粮票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解析:粮票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的产物。
答案:B5.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 )A.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B.温饱问题获得解决C.政府发起“菜篮子工程”D.城镇“安居工程”启动解析:凭票证计划供应政策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而实行的,它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变化。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 ) A.明末清初 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2.在19世纪80年代,重庆专门批发洋布的商店就有27家,而地处中南部的湖南在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里,服饰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 )A.近代物质生活变迁具有不平衡性B.重庆成为西方侵略的重灾区C.湖南未受到西方经济侵略的影响D.我国中部比西部地区发展缓慢3.晚清时期,传入中国的正宗西方菜肴的生、臊、腥等特点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广东人遂用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名之曰“番菜”。
西菜传入中国后的变化反映了( ) A.西餐深刻影响了国民饮食B.民众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C.近代饮食的中西合璧特征D.国人对西方餐饮去芜存菁4.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导致这种变化的外部因素是( )A.社会政局的更替 B.科学技术的发展C.西方文化的传入 D.民国政府的推动5.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饰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在大城市中流行。
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A.欧风美雨 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 D.中西合璧6.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把“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因为( ) A.维新变法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进行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7.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礼”()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8.《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近代风俗习惯变化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取缔赌博
D、婚姻自由
2、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革的潮流开始萌动的直接原因是:
A、西方服饰传入中国
B、人们厌倦了传统服装
C、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D、晚清政府的提倡
3、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因素浓厚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较轻
4、19世纪末,有人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有钱人能实现的有:①吃西餐②喝西洋饮料③喝咖啡④建造花园式洋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西餐成为一种时尚,在通商口岸兴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19世纪80年代
6、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中山装流行
B、中西餐并行于世
C、上海出现西式住宅
D、大城市男子普遍留有长辫,女子大多缠足
7、民国时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逐渐盛行于:
A、全国所有地区
B、一些大城市里
C、来华居住的外国人群体之中
D、边疆地区
8、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经济代替封建经济形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略
9、新中国出现新生活新风尚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的迅速发展
B、人民当家作主
C、苏联的援助
D、人们对美的追求
10、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
A、人们衣着朴素
B、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C、食品比较简单
D、婚丧仪式由繁变简
11、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
A、粮食统购统销
B、衣着五彩缤纷
C、“安居工程”
D、“菜篮子工程”
12、下列最能反映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新变化的是:
A、辛亥革命后街头剪辫子
B、洋老板正在吃西餐
C、文明婚礼
D、菜篮子工程
13、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饮食水平,政府发动了:
A、“绿色食品工程”
B、“菜篮子工程”
C、“基因食品工程”
D、“安居工程”
14、休闲成为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足
C、休闲方式多样化
D、双休日的实行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骄曰洋骄,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陈作霖《炳烛里谈》材料2: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改变了请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
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的更易具有商业化倾向。
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率先从商,在绅与商的相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新交囚狐裘、旧友以鹑结丽疏,视同路人。
遂令舆台隶卒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而自惭形秽”。
同时,社交应酬也带有明确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为主。
——《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3: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一向被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平等而斗争。
问:(1)概括指出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最早赴美国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嘲笑,纷纷剪辫易服。
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材料2:……断发易服是请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
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
……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党组织有力的召唤。
……
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老老少少争先恐后剪掉辫子,一日有20余万人,中山县纷纷成立剪辫会,一直深入到农村小城镇,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
——(同上)材料3:孙中山创制并带头穿着的立领、四袋式上装,在辛亥革命后广为流行。
这种庄重大方而又颇具中国气派的“中山装”在相当长时间内被认为是标准的中国男式礼服。
请思考:从上述三则材料中,大家能否归纳出一百多年前“断发易服”潮流的一些特点?
参考答案:
1_13:CABCA DBBBB ADBD
14、(1)一是西化的特征;二是商业化特征;三是平等化特征。
(2)外国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先进的中国人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的探索:康有为、孙中山以及妇女为争取女权进行的斗争等。
(1)材料1说明“断发易服”的发生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同时“断发易服”从一开始就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
再者“断发易服”刚兴起之时,阻力很大。
(2)材料2表明“断发易服”潮流发展到20世纪初已成为人们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决意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象征,此时的“断发易服”不但具有文明、进步意义,还具有政治革命意义。
辛亥革命推动了这一文明生活方式的发展。
(3)从材料3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不但西装成为当时中国的流行服饰,而且孙中山也因其美观、大方而越来越流行。
这与孙中山先生首倡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