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城市人口规模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851.00 KB
- 文档页数:27
专题报告一XXX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专题报告目录1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现状 (2)1.1概况 (2)1.2人口发展演进 (2)1.3人口现状构成特征 (3)2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 (5)2.1中心城区范围的确定 (5)2.2 中心城区人口增长机制 (6)2.3 中心城区人口预测 (7)2.4 综合分析 (8)1 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现状1.1概况XXX市中心城区位于XXX市域中部,中心城区行政范围包括四个街道办事处(新华街、人民街、东风街、西园街)五个乡(老街乡、橡林乡、香山乡、刘阁乡、顺河向)。
现状(2000年)XXX市域人口809万,中心城行政范围内人口为31.0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1.20万。
1.2人口发展演进1.2.1人口自然增长状况1953年XXX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工作,1963年,中心城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达4.76%,为历史最高。
1987年后,计划生育纳入正规,1993年,自然增长率为0.25%,为历史最低。
九五年之后自然增长率开始回升,近年呈缓慢增长趋势。
自然增长不是决定中心城区未来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
*该表资料为手工汇总**2000年XXX中心城区人口统计未包含金桥开发区人口***1994-1995年人口资料空缺图1 历年XXX中心城区人口自然增长变化图1.2.2人口机械增长状况近年来由于XXX市经济发展加快,吸引了大量外地户籍人口在本地就业,人口机械增长,是XXX市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
由于改革的实施,使周围地区的农民大量迁入城市经商务工。
“七五”后四年,人口年平均机械增长率为38.9‰,其中中心城区人口机械增长率为34.43‰。
“八五”前四年,年均机械增长率为23.89‰,其中中心城区人口机械增长率为62.24‰。
进入90年代,XXX中心城区人口机械增长势头有所缓减,1999年机械增长率为12‰。
作为地区中心,XXX市在地区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全中心城区人口为32万。
市政府提出至2010年全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目标为100万,其中人口的增长主要为机械增长,怎样提高中心城区的人口吸引力已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
人口统计学知识:世界大都市的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了亿万人口聚集的地方。
这些城市规模庞大,不仅是全球经济的重要中心,也是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重要聚集地。
本文将介绍全球一些大都市的人口规模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东京。
根据日本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东京的人口超过了1390万。
但是,东京的人口增长速度在近几年显著减缓。
在2019年,东京的人口几乎没有增长,这是近10年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
随着东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未来东京的人口增长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曾经的人口之都——墨西哥城。
墨西哥城的人口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墨西哥政府的数据,截至2021年,墨西哥城的人口已经超过了920万。
不过,墨西哥城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减缓,这主要是由于该城市的自然增长率在不断下降。
未来几年,墨西哥城的人口增长仍将保持逐渐缓慢的趋势。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中国的首都——北京。
北京的人口在过去几年中逐渐递增,目前的人口已经超过了2150万。
虽然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但是北京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仍然迅猛。
据了解,北京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重要中心。
未来几年,北京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主要原因是北京的生育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北京的房价高昂也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印度的首都——新德里。
新德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现在已经成为了印度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根据印度政府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新德里的人口已经超过了2300万。
然而,新德里的人口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年中逐渐减缓,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政府在控制人口政策上的努力。
此外,新德里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也在逐渐放缓,未来的发展也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世界大都市的发展趋势非常复杂,很多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经济实力强大,城市化进程迅速。
城市规模的分布状况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进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经济规模、城市基础设施规模等多个方面。
在城市人口规模方面,中国的城市通常根据人口规模被划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特大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些城市人口数量在千万级别,具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大城市包括成都、重庆、武汉、杭州等,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在千万到两三千万之间,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
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则主要分布在各省份的县级市和地级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十分重要。
除了城市人口规模之外,城市经济规模也是衡量城市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的城市经济规模主要通过城市的GDP来进行衡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地级市和省会城市通常是经济规模较大的城市,其经济总量和GDP规模较为显著。
一些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则具有更加庞大的经济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各省份的新兴城市也逐渐崛起,在整个城市规模分布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城市规模的分布也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特大城市主要包括首都北京和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城市不仅有着强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同时也拥有着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城市功能。
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具有着完善的政府、文化和教育等功能;上海则是国家经济中心,拥有着较为完善的金融、贸易和航运等功能;广州和深圳则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分别具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
在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方面,它们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些中等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而一些小城市则在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无法有效发挥出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人口规模调研报告篇一:人口调查报告关键词:人口问题、老龄化、城镇化人口问题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环境的保护等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一直以来更是困扰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此,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并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此来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那么,这些措施到底对我国的人口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借此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束之际,我对国家公布的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现在总结如下:一、人口普查结果特点第六次人口普结果: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1、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以控制与201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1X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的控制。
这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2、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
从反映人口结构的数据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推进,也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专题: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一、城市人口现状1、统计口径根据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建设部城市规划司(97)建规字第8号《关于上报核定城市规模材料的要求的通知》和浙江省建设厅浙建规(1997)10号《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的意见》的要求,城市人口统计范围应与城市建设用地统计范围相一致。
根据浙江省建设厅的有关文件规定,现状城市人口是指“现状建设用地范围内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暂住一年以上的人口”;规划人口按“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暂住一年以上的人口”为基数。
2、人口现状根据松阳县城的建设用地情况,现状建成区范围包括:6个居委会(城东社区、城南社区、城西社区、城北社区、城中社区、古城社区)、21个村委会(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七村、八村、九村、十村、十一村、十二村、十三村、项弄村、白沙村、北山村、瓦窑头村、塘寮村、安乐山村、水南村、青龙村)。
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资料,2003年6个居委会的总人口为21737人;21个村委会的总人口为15343人;合计人口为37080人。
由于目前暂住人口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暂住人口的具体数据收集困难。
随着工业园区的建设,县城内的外来人员明显增加。
根据公安部门的估算,在县城现状建成区范围内,2003年暂住人口数约为7500人。
此外,2003年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松阳校区的生数约为2150人左右①。
上述几项人口数据的总和为松阳县城的现状城市总人口,为46730人。
二、城市人口发展分析1、城市人口发展概况松阳县城城市人口的增长情况为:1982年,松阳县城建成区人口为16872人;1991年建成区范围内人口为27421人;1998年建成区范围内人口31832人;2003年建成区范围内人口为46730人。
1983~1991年,城市人口平均增长率为5.54%;1992~1998年平均增长率为2.15%;1999~2003年平均增长率为7.98%;1983~2003年的平均增长率为4.97%。
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研究和管理一、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发展状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也在不断增长。
截至2020年,我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8亿,城镇化率也达到60%以上。
其中,一线城市人口呈现出稳步增长,二、三线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更快,而小城市和县城的人口增长也逐渐加快。
二、城市人口规模带来的发展挑战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诸如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城市交通拥堵、房屋紧缺、社会保障难题等问题。
此外,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管理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压力。
三、城市人口规模管理的重点1.城市规划: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明确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合理配置城市资源,确保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2.住房建设: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增加住房供应,降低房价,提高居民居住水平。
3.交通出行: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优化公共交通运营,发展智能交通,降低交通拥堵的发生率。
4.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保护居民的健康和生命质量。
5.就业创业:发展产业、鼓励创业、扩大就业,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6.社会治理: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四、城市人口规模管理的策略1.积极开展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从根源上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2.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和租赁市场机制,稳定房价,增加住房供应。
3.推广公共交通,减少私人车辆使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5.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6.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五、结语城市人口规模的管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建立联动的城市管理机制,创造一个和谐、繁荣的城市发展环境。
城市规划设计的人口研究分析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划设计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中,人口研究分析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之一,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人口规模、结构、分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人口研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意义。
一、人口规模分析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数据,对于城市规划的目标、方向和规模的确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城市现有人口规模的研究分析,可以为合理设置城市功能区域、确定城市战略定位提供科学支撑。
在人口规模分析中,需要考虑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增长速度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
例如,根据人口增长速度可以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而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并制定相应的城市建设规划。
二、人口结构分析人口结构是指城市人口在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的组成情况。
人口结构的分析对于城市功能与服务设施的布局、城市建设的规划与设计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人口结构分析中,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来确定教育、养老、就业等方面的需求,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三、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研究是了解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必要手段。
人口集聚和迁移对城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影响,可以为城市功能区划、交通规划等提供参考依据。
例如,在人口分布分析中,可以研究人口密度、人口流动等指标,掌握城市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支持。
总结起来,人口研究分析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城市规划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建议。
通过对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的综合研究,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脉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加强与深化人口研究分析,提高研究水平和应用层次,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应进一步推动人口研究与城市规划设计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人口研究的作用,为城市规划者提供精准数据支持,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
人口专题报告 (1)1 .概况 (1)2 .市域人口 (1)3 .城区人口 (7)人口专题报告1 "概况县总面积2257.91平方公里,全县辖14个镇,2个乡,共437个村。
根据《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末县域人口为100.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381人。
2 .市域人口2.1 人口现状(1)人口分布根据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00年度),2000年末县域总人口为102.93万人。
根据《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末县域人口为100.97万人。
根据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02年度),2002年末县域总人口为103.29万人。
县域乡镇人口(2000年)*该表资料来源于《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县域乡镇人口(2002年)*该表资料来源于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02年度)县域人口密度表(2000年)*该表资料来源于《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人口增长根据《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登记人口为100.97 万人(包括外来常住人口,不包括常年外出人口)。
同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零时的97.07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 3.90万人,增长 4.01%,平均每年增加0.37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38%。
从历年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来看,县总人口从93至99年呈不规则增长,最高年增长率为19.00%。
,最低年增长率为0.82%。
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缓慢下降趋势,由于机械增长率的较大波动变化,导致总人口的不规则增长。
从历年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来看,县最大的一次总人口变化出现在2000年,县总人口从1999年的1073030人变化为2000年的1029343人,减少43687人。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其一,2000年县外出打工人数增加。
其二,第五次人U普查得出县2000年11月1日零时总人口为1009690人,导致该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受其影响,向该数据倾斜。
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分析引言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人口数量与城市规模是评定城市发展参数之一。
然而,城市规模的扩大不一定意味着城市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
本文旨在分析城市的人口规模与容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决方案。
城市规模与人口容量的定义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各种要素的量化表现。
城市规模的大小是基于这些要素的综合评定。
人口容量是指城市可以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的大小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有关,涉及到城市的空间、就业、居住、环境等诸多要素。
城市规模的扩大与人口容量的增加对城市人口容量的研究,需要从城市规模的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两个方面展开。
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城市规模的增长往往会导致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
城市规模的扩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2. 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口和市场,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职位需求。
这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3. 城市政策的支持城市政策的支持也是城市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对于城市的发展给予了支持和鼓励,推动了城市规模的增长。
人口容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城市人口容量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需要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来满足人口的需求。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到政府的政策、规划和财政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1. 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城市的交通线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保障性住房等一系列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增加城市的人口容量。
2. 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应用使城市的空间利用更加高效,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降低了建设成本,从而提高了城市人口的容量。
3.社会管理的提高城市人口容量的增加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
目前,中国共有335个地级行政区,其中大部分是城市。
这些城市的规模分布不仅直接关系到各个城市的发展状况,还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的规模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趋势。
即一方面,中国存在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城市人口众多,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相对较好。
中国也存在很多小型城市,这些城市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发展水平较低。
这种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与中国长期以来的行政体制有关。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实行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政策,使得一些大城市得以迅速发展,而一些小城市则受到限制。
虽然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但这种不平衡的格局并没有很快改变。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不平衡性也与区域差异有关。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不均等,导致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一些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区,如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发展相对较好,拥有一些大城市。
而一些地理条件较差的内陆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较低,城市规模较小。
政治和经济因素也对城市规模分布产生影响。
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和投资吸引外来资本和人才,促进本地区的发展,进而推动城市规模的增长。
而一些地方则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吸引外来资本和人才,导致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城市规模较小。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与人口流动有关。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众多。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通过流动从事城市的劳动力工作,同时也对城市规模分布产生影响。
一方面,农民工向大城市等发达地区流动,使得这些地区的城市规模增加。
一些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吸引了部分农民工,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规模增长。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也需要关注城市功能和特色。
中国城市规模的差异并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差异,还涉及城市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文化特点等方面。
国内外大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国内外大城市人口规模与增长比较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近年来国内大城市不断吸引周边地区人口,人口规模不断膨胀。
受益于此,大城市的经济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与发达国家80%的水平还相差甚远。
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中,中国仍将有大量人口进入城市。
同时,从目前各国城市的人口情况看,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几个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城市似乎已经达到了城市资源承载力的上限。
这些特大城市在人口饱和的状态下还有没有经济增长的空间?它们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为此,本文将北京与香港、伦敦和东京进行了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方面的比较,试图通过比较来揭示像北京这样的国内特大城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本文使用了北京2013年、伦敦2008年、香港2012年以及东京2005年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分别来自北京市局、英国国家统计署、香港统计年刊和东京产业劳动局。
一、城市经济概况1、人口规模从城市人口规模来看,北京的人口规模最大,已经超过2千万。
东京人口为1257万,伦敦为979万,香港为715万。
这表明根据目前城市资源的承载力,北京的人口规模已经基本上达到上限。
从城市人口占比来看,伦敦市人口占英国全国人口的15%,东京市人口占日本全国人口的10%;而北京市人口仅占中国全国人口的15%。
这表明总人口相对较少的国家可以将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少数大城市,特别是首都或经济中心,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
但总人口相对较多的国家由于受到城市资源承载力的制约,需要考虑兴建更多的大城市。
从就业人口规模来看,北京的就业人口最多,达到1107万,东京为820万,伦敦为500万,香港为378万。
从就业人口占比来看,北京、伦敦和香港均约为50%,只有东京超过60%。
这表明北京的就业人口比重与其他国际大城市相仿,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
2、经济增长从四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来看,东京已经达到7833亿美元,位居第一,伦敦为4522亿美元,北京以2931亿美元位列第三,香港为2635亿美元。
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和规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口和城市一直是紧密相连的。
人口的分布和规模对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和规模,以揭示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和深层次的问题。
一、人口的分布和规模对城市的影响人口的分布和规模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一方面,人口的集聚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大量的人口聚集在城市中,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机会,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
同时,人口的集聚也带来了城市规模和面貌的变化,使城市更加多元化、活力十足。
另一方面,人口的分布和规模也给城市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需求大幅增加,城市的环境和资源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二、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首先,人口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
大城市往往承载着更多的人口,形成了集中的人口聚集区。
这与大城市的经济、文化、科技等优势密不可分,也反映了人口迁徙和就业选择的趋势。
其次,人口的分布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条件好的地区,如沿海地区和交通便利的区域,往往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
再次,人口的分布还与政府的规划和政策有关。
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中的政策导向会影响人口的流动和分布趋势。
三、人口和城市规模的互动关系人口和城市规模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人口的增长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需要扩建住房、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从而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和发展也会影响到人口的迁徙和分布。
发达的城市往往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而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则会出现人口的外流现象。
四、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规模的因素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和规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等都会影响人口的分布趋势和规模大小。
其次,社会因素也对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研究与分析一、引言:人口与城市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城市化趋势不可逆转地成为现实,而人口变迁也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驱动力。
本文将从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及流动性等方面,对人口与城市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二、人口规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 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大城市通常具有更多的经济优势,因为聚集了丰富的资源、技术和就业机会等。
这使得大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徙,并推动经济增长。
2. 城市规模与社会服务:较大的城市通常拥有更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如医疗保健、教育和文化活动等。
这吸引了更多人群选择居住在这些城市,并促进了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三、人口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 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未来发展潜力和挑战的重要指标之一。
城市中年轻人的比例较高通常意味着更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创新动力,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2. 性别结构:性别比例平衡或相对失衡也会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男女比例不均可能导致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就业机会不均等。
3.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人口素质和技术水平。
城市中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可以吸引更多知识型人才,从而促进城市的创新和发展。
四、人口流动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 农村到城市迁徙: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种农村到城市迁徙(简称“农民工”)改变了中国乃至全球都市化进程。
这种迁徙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建设和经济增长。
2. 城市间人口流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许多人选择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寻找更好的机会或生活环境。
这种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创新。
3. 国际移民:国际移民对城市发展也产生着积极影响。
国际移民带来了多元文化、新的人力资源和商业机会,使城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全球化。
五、结论:人口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相互交织着。
人口规模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人口结构影响着劳动力资源和教育水平;人口流动性塑造了城市特色并推动了创新。
松滋市人口规模与城镇发展专题研究目录:1现状分析1.1市域总人口1.2城区人口1.3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1.4城镇发展特征2上轮总规分析与本次调整思路说明2.1人口与城镇化指标2.2城镇体系发展2.3人口与城镇发展主要影响因素3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水平预测3.1市域常住总人口分析预测3.2城镇化水平分析预测3.3市域人口发展分析说明13.4城区人口分析预测3.5环境容量校核4城镇发展潜力评价35城镇发展战略5.1中心集聚,培育核心增长极5.2节点优化,加强重点镇建设5.3点轴联动,协调城镇发展6城镇发展重点任务6.1重构城镇规模等级6.2完善城镇职能6.3优化城镇空间结构6.4加强城镇空间管制与发展引导6.5改善社会服务设施1现状分析1.1市域总人口1.1.1人口现状与变化特征松滋市现辖14个建制镇2个乡,市政府驻地新江口镇。
松滋市域常住总人口84.29万人,其中户籍非农人口15.31万人,占总人口的18.16%。
松滋市总人口与非农人口分布一览表注:数据来源于松滋市统计年鉴2002-松滋市人口变化一览表注:数据来源于松滋市公安局、计生委以下为1995-松滋市常住总人口变化散点图,可看出,近十年来松滋市总人口呈下降态势,05-07年人口出现缓慢上升,整体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但变化差距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松滋市城区人口的机械增长多来源于本市内其他乡镇,市域外来人口的机械迁移量波动性不大。
故市域总人口变动的因素为自然增长和少量人口的迁入或迁出。
1.1.2人口结构(1)年龄根据公安局统计资料,松滋市户籍人口中18岁以下人口12.64万人,18-35岁23.36万人,35-60岁36.67万人,60岁以上11.51万人,所占比重分别为15.02%、27.75%、43.56%、13.67%。
年龄结构为相对稳定型,总人口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或下降。
(2)性别,。
相对2001年103.71已有所下降,但性别比仍然偏高。
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一、市域人口现状湖州市域地处东部沿海,是上海经济区的直接腹地,属经济发达地区。
区域人口流动性大,市域总人口构成主要包括两部分:有本市户籍的在册人口(本文简称户籍人口);非本市户籍的外来暂住人口(本文简称外来人口)。
(一)户籍人口现状1.户籍人口在册数据根据公安局年度统计口径,2002年底湖州市户籍总人口为257.05万人,与1998年的254.81万人相比,5年共增加2.24万人,年均递增0.45万人。
全市户籍人口变动情况详见下表:各年份户籍人口变化表2.户籍人口变化特点由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自九十年代以来,湖州的人口自然增长日趋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在 1.39—3.00‰之间;而根据“五普”资料,湖州市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老年型人口类型(表2、表3)。
因此湖州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今后会继续保持较低水平。
全市机械增长基本稳定,迁入迁出人口相对持平。
近几年中所出现的年度人口负增长,主要因为城市经济正处于调整时期,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大量学生外迁就读也有一定影响。
从统计的在册湖州户籍人口变化情况来看,目前变化相对稳定,主要增长来自于自然增加。
湖州市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五普”数)国际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表(二)外来人口现状1.在册暂住人口现状据公安部门统计,2002年湖州市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总量为23.02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8.38万人。
市区暂住人口总量为12.74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4.61万人;长兴暂住人口总量为3.9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1.66万人、安吉暂住人口总量为1.5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0.08万人;德清暂住人口总量为4.87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2.04万人。
各年份暂住人口变化表2.外来人口现状由于统计困难、人口流动性大及涉及费用等一系列问题,公安部门对暂住人口统计容易漏报,根据周边城市的情况及统计经验,公安部门的暂住人口统计数一般为实际暂住人口的50%左右。
根据抽样调查,湖州市暂住人口中85%为外来人口,则全市实际外来暂住人口约为39.1万人。
湖州市外来暂住人口主要为务工人员(见下表),而湖州市目前由于产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所需工种技术要求不高。
因此所用务工人员范围较广,形成了实际务工人员流动性很大的特点,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滞留时间不长。
但实际务工人员总量却基本保持恒定,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也相对恒定。
规划人口预测统计的是对城市建设产生实际影响的暂住人口量,因而本次规划参照周边城市的相应做法,设定实际影响人口=K*实际外来暂住人口总量(K=0.75),则湖州市实际外来暂住人口为29.3万人(规划统计量)。
暂住人口类别统计表(三)城镇人口现状城镇化是指农民向居民、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变的一种动态的过程。
城镇化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乡村型居民点向城镇型居民点的转变;在内容上既包括人口和产业的地域集中,城镇地域景观向乡村推进这样可见的物质变化,又包括城镇型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城镇文化的地域扩散等抽象内容。
城市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和体现,研究和认识城市化进程,对揭示区域城乡发展状况和协调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镇人口构成特征国际上衡量城市化水平通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反映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城乡人口的空间结构状况。
目前对于城镇人口的统计主要有以下三种口径:城镇非农业人口口径——以城市、城镇驻地或建成区范围内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口作为城镇人口。
该口径由于1、误计入居住在农村型居民点中的非农业人口,这一项应抛除在外,原因是这部分人口并没有享受城市的生活设施,其生活方式还属于农村型,但此部分误差较小;2、忽略了居住于城镇范围内的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3、忽略了生活在城镇型居民点中的暂住人口(包括有本市户籍的农村进城暂住人口和无本市户籍的外来暂住人口),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已转化为城市型,并基本从事非农业活动,理应计入城镇人口内,此项造成的误差较大。
综合上述三项误差,城镇人口计算偏小。
五普口径——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对城镇人口的调查作出了适当调整,城镇人口实际包括了居住于城镇中的各项人口。
但五普调查年限为2000年,规划现状统计年限2002年有一定差距。
驻地总人口——以城市、城镇驻地或建成区范围作为空间界线,在此范围内人口为城镇人口,其城镇人口主要包括三部分:(1)有城镇户籍的非农业人口。
这部分人口含中心城镇以及并镇后,部分城镇形成中心镇一镇几点格局的总非农业人口。
(2)居住于城镇的农业人口。
随着城镇建成区的扩大,部分村庄由于城镇的跃进式开发,从而被城镇包围,但依然保存乡村的建筑风貌,村民也保留乡村的生活方式,但这部分人口由于占用城镇的居住用地和享受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理应计入城镇人口。
(3)非本市户籍的外来城镇暂住人口。
这部分人口主要为市域外城乡人口受市域城镇的吸引,在城镇就业居住,同时受市域经济活力的影响,有一定浮动,但相对总量稳定。
这部分人口与市域城镇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
该口径较能反映城镇人口的现状水平,比较合理。
因而规划所统计的城镇人口应指城市或镇建成区内共同使用城镇市政公用设施的全部居住人口,这包括:有户籍的本市城镇建成区的户籍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有本市户籍的农村进城和无户籍的外来经商、务工的暂住人口。
2.湖州市城镇人口现状依据湖州市的实际情况,本规划中对城镇人口统计采用驻地总人口指标测算现状城市化水平:2002年底湖州市总人口为286.35万人(含外来人口),城镇人口约为120.2万人,湖州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2%,非农人口比例为28.1%。
城镇户籍非农人口约65.2万人(占全市总非农人口的90.2%),农业人口约为37万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20%;外来人口在城镇的约为18万人,占外来人口总量的61%。
二、市域人口预测(一)户籍人口预测人口预测一般采用指数增长法和总人口趋势外推法。
前者以人口增长环境的一致和增长机制的延续为前提,后者则充分考虑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
1.趋势外推法预测根据对湖州市以往户籍人口增长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湖州市在未来20年中,户籍人口将呈较低幅度的增长,年均增长率约为5‰,则湖州市户籍总人口预测情况如下为:趋势外推人口预测表2.指数增长法预测人口指数增长法的公式Pn=P0×(1+a+b)kPn 规划期末的预测人口P0 起始年份的人口规模A 自然增长率B 机械增长率K 规划年限根据计生委十五计划与远景预测:到2005年末,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全市总人口达到260万人。
2005年后,全市人口自然增长将得到进一步控制,预计到2020年末,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
同时根据湖州的实际情况,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在未来发展期中将有小幅提高,预计年均机械增长率为3‰。
合计2003年至2007年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为6‰,2008年至2020年户籍让那可年均增长率为4.5‰。
人口指数增长预测汇总两种预测结果:湖州市户籍人口至2007为264万人,至2020年为280万人。
(二)外来人口预测2002年末湖州市2002年末户籍人口257.05万人,外来人口为29.3万人,外来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为11.4%。
规划考虑外来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到2007年为18%左右,2020年达到25%左右。
预计外来人口数量如下表:外来人口预测汇总湖州市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预测,2007年湖州市总人口为312万人,其中外来人口为48万人;至2020年湖州市总人口达到35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为70万人。
(三)城镇化水平预测1.城镇人口预测(1)趋势外推法推算从1998年至2002年,湖州市非农业人口持续上升,年均增加比例为5.96%。
非农人口变化表从1998年至2002年非农人口的变化来看,增长情况不太均衡,其中既有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也有当年用工数量大小的原因,但总体反映了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状况。
分析未来发展期中,城镇经济的快速提升与基础设施的完善将继续吸引农村人口入户。
理性分析湖州市非农人口的近期增长不会有大幅提高,而应与目前的增长幅度基本接近。
预计非农人口2007年前以年均6.5%的增长,至2007年,湖州市非农人口为99万人(其中约有4万人属农村人口),农业人口为165万人,按城镇农业人口占总农业人口25%计,城镇农业人口为41万人,外来人口按70%在城镇计,为34万人,合计总城镇人口为170万人。
预计到2007年以后,城市格局相对稳定,非农人口增长率逐渐回落至4.5%左右,则2020年湖州市非农人口为175万人(其中约有2万人属农村人口)。
农业人口为105万,按城镇农业人口占总农业人口25%计,城镇农业人口为26万人,外来人口按75%在城镇计,为53万人,合计总城镇人口为252万人。
(2)用农村劳动力转移量法核算2002年全市耕地总面积为140.91千万平方米,农村劳动力约为115.5万人,人均耕作面积1.83亩,综合考虑耕地总量基本不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两方面因素,规划远期人均耕作4亩,需劳动力52.8万人,按带眷系数1.6计算,农村总人口约为84万人,城镇人口约为266万人。
核算结果大致相同。
综合以上判断至2007年,全市城镇人口为170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54%;至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252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72%;2.城镇化水平核算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关系。
80年代初周一星教授通过分析我国历年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和分析我国历年城市化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发现区域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NP之间存在明显的指数相关关系。
分析历年湖州市域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得指数方程:y=0.1981Ln(x)-1.5032根据这一关系,通过预测湖州市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得到未来年份相应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城市化水平。
据对湖州市域社会经济发展展望和对全市域总人口预测,将2007年、2020年人均GDP预测(见城市人口预测中暂住人口预测章节)代入方程,得到湖州市域城镇化水平2007年为52.5%,2020年为76%。
与上述预测结果基本相符。
(四)市域人口分布规划湖州市内现状户籍人口257.05万人,总人口286.35万人(含折算后的外来人口29.3万人),城镇化水平42%。
其中市区(吴兴区、南浔区)现有户籍人口107.68万人,总人口为122.02万人(含折算后的外来人口14.34万人);长兴县现有户籍人口62.07万人,总人口67.75万人(含折算后的外来人口5.68万人);安吉县现有户籍人口44.92万人,总人口47.11万人(含折算后的外来人口2.19万人);德清县现有户籍人口42.38万人,总人口49.47万人(含折算后的外来人口7.0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