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导师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12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导简介(按拼音排序)戈志华80798702热能动力工程教研室卞双80798479院办公室付忠广80798469院办公室张光80798702热能动力工程教研室安连锁,男,1955年10月生,汉族,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职务。
安连锁教授主要从事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学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流体力学》、《泵与风机》《最优化技术在热力发电厂的应用》等课程。
在热力设备及大型回转机械安全、经济运行与节能技术;声学技术与应用等领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863”子课题一项、博士点基金三项以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就工程教育中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省部及多项。
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32篇;出版教材4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21篇。
200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2007年被聘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第四届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能源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曾培养博士研究生多名、硕士研究生多名。
联系电话:010-********E-mail:als@陈鸿伟,男,1965年1月生,汉族,重庆人。
1996年5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曾任热力、热能教研室副主任,现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锅炉专委会委员、动力工程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5月至2005年7月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开展合作研究,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行访问研究。
能源化工领域的执着追求者——记华北电力大学张锴教授柴玉泽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 作为能源化工领域的一位科技工作者,张锴的人生历程中充满了思考和探索.1989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1992年和1996年分别获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担任课题组长和研究室副主任;2000年,以Royal Society Chinese Fellow身份在剑桥大学从事合作研究,次年受聘为伦敦大学学院Research Fellow;2003年,归国受聘为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加盟华北电力大学.任绿色能源化工团队负责人,兼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Honorary Senior Research Fellow、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会员、IChemE学会Particle Technology专业组会员、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和<燃料化学学报>编委等.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柴玉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风雨兼程向着梦想迈进——访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流体工程与流体机械研究所康顺教授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访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付忠广教授
3.摩擦学领域的探索者——记中原学者、河南科技大学教授
张永振摩擦学领域的探索者——记中原学者、河南科技大学张永振教授4.数据之上建构未来——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牛东晓5.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教授到凯供雷山供电局调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电考研复试班-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动力工程专硕考研复试经验分享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大学。
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征程。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
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
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
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千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近1万人。
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华北电力大学动力系,成立于1958建校初期。
近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经历了校本部从北京到河北,从河北又回到北京,从电力部到教育部的地域以及归属的变迁,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其包容并蓄、均衡有道的精神,相继派生出一批新专业和学科方向,同时孕育了若干个院系,2005年原机械工程学院并入,组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9年更名为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2007年7月和9月从学院相继孵化、成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和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专业介绍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实验技术·基于实验室朗肯循环装置的实验研究李维腾,李 季(华北电力大学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北京 102206)摘要: 朗肯循环是工程热力学课程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动力循环。
该文通过实验室朗肯循环装置对朗肯循环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不同排汽压力下的循环热效率、涡轮相对内效率、循环摩擦损失等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室朗肯循环装置能够模拟朗肯循环的基本热力过程,但是热效率较低、摩擦损失较大。
论文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循环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涡轮摩擦损失大、主蒸汽参数低,同时提出了改进实验室朗肯循环装置的措施。
实验室朗肯循环将热力学理论与实验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热力学基本理论,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将自主实验和创新实验融入到实验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基础科研能力,为创新性实验教学提供了借鉴。
关 键 词:工程热力学;朗肯循环;循环热效率;相对内效率中图分类号:TK123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2179/1672-4550.20190414Experimental Research Based on Rankine Cycle Lab-EquipmentLI Weiteng, LI Ji(School of Energy, Power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Rankine Cycle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important power cycle in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This paper conducted Rankine Cycle experiments with Rankine Cycle Lab-Equipment, and measured thermal efficiency, turbine relative internal efficiency, cycle friction loss and other parameters. Results showed that Rankine Cycle Lab-Equipment can simulate the basic thermal processes of Rankine Cycle, but with relatively low thermal efficiency and huge cycle friction loss. The main reasons for low thermal efficiency were huge friction loss of steam turbine and low main-steam parameters. Measures to improve Rankine Cycle Lab-Equipment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analysis. Laboratory Rankine Cycle combined Thermodynamic theory with experiment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hermodynamics, improve their hands-on ability to conduct experiments and problem-solving cap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independent and innovative experiments were integrated into experimental teaching, which stimulated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Key words: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Rankine Cycle; thermal efficiency; relative internal efficiency理想朗肯循环是蒸汽动力装置最基本的循环,热力发电厂各种复杂蒸汽动力循环包括再热循环和回热循环都是在朗肯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第 12 卷第 12 期2023 年 12 月Vol.12 No.12Dec. 2023储能科学与技术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耦合光热发电储热-有机朗肯循环的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热力学分析尹航1,王强1,朱佳华2,廖志荣2,张子楠1,徐二树2,徐超2(1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北京100160;2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北京102206)摘要: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储能规模大、对环境无污染的储能方式。
为了提高储能系统效率,本工作提出了一种耦合光热发电储热-有机朗肯循环的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AA-CAES+CSP+ORC)。
该系统中光热发电储热用来解决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压缩热有限的问题,而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中的中低温余热发电来进一步提升储能效率。
本工作首先在Aspen Plus软件上搭建了该耦合系统的热力学仿真模型,随后本工作研究并对比两种聚光太阳能储热介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导热油和太阳盐相比,使用太阳盐为聚光太阳能储热介质的系统性能更好,储能效率达到了115.9%,往返效率达到了68.2%,㶲效率达到了76.8%,储电折合转化系数达到了92.8%,储能密度达到了5.53 kWh/m3。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低环境温度、高空气汽轮机入口温度及高空气汽轮机入口压力有利于系统储能性能的提高。
关键词: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聚光太阳能辅热;有机朗肯循环;热力学模型;㶲分析doi: 10.19799/ki.2095-4239.2023.0548中图分类号:TK 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239(2023)12-3749-12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an advanced adiabatic compressed-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 coupled with molten salt heat and storage-organic Rankine cycleYIN Hang1, WANG Qiang1, ZHU Jiahua2, LIAO Zhirong2, ZHANG Zinan1, XU Ershu2, XU Chao2(1CGN New Energy Holding Co., Ltd., Beijing 100160, China; 2School of Energy Power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Abstract:Advanced adiabatic compressed-air energy storage is a method for storing energy at a large scale and with n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o improve its efficiency, an advanced adiabatic compressed-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 (AA-CAES+CSP+ORC) coupled with the thermal storage-organic Rankine cycle for photo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report. In this system, the storage of heat from photo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i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imited compression heat in the AA-CAES+CSP+ORC, while the medium- and low-temperature waste heat generation in the organic Rankine cycle power收稿日期:2023-08-18;修改稿日期:2023-09-18。
华电考研复试班-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考研复试经验分享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大学。
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征程。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
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
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
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千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近1万人。
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华北电力大学动力系,成立于1958建校初期。
近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经历了校本部从北京到河北,从河北又回到北京,从电力部到教育部的地域以及归属的变迁,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其包容并蓄、均衡有道的精神,相继派生出一批新专业和学科方向,同时孕育了若干个院系,2005年原机械工程学院并入,组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9年更名为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2007年7月和9月从学院相继孵化、成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和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专业介绍机械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机械类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的机械工程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华电导师简介.xls序号研究所姓名性别职称招生专业7电磁与超导电工研究所卢斌先男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气工程8电磁与超导电工研究所齐 磊男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气工程9电磁与超导电工研究所张卫东男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气工程10电磁与超导电工研究所赵志斌男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气工程6电磁与超导电工研究所焦重庆男讲 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气工程13电磁与超导电工研究所刘宏伟女讲 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气工程5电磁与超导电工研究所卢铁兵男教 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工程1电磁与超导电工研究所王银顺男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工程2电磁与超导电工研究所王泽忠男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气工程3电磁与超导电工研究所崔 翔男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气工程4电磁与超导电工研究所李 琳男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气工程14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张慧媛女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工程15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文亚凤女副教授电路与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16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李月乔女副教授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与通信工程17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刘向军女副教授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与通信工程12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杨慧娜女讲 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工程11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宗 伟女教 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工程21电机运行控制与节能技术研究所崔学深男副教授电机与电器、电气工程22电机运行控制与节能技术研究所刘明基男副教授电机与电器、电气工程23电机运行控制与节能技术研究所王红宇男副教授电机与电器、电气工程20电机运行控制与节能技术研究所刘晓芳女教 授电机与电器、电气工程18电机运行控制与节能技术研究所李和明男教授博导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19电机运行控制与节能技术研究所罗应立男教授博导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31电力市场研究所麻秀范女副教授电力经济、电气工程32电力市场研究所舒 隽男副教授电力经济、电气工程33电力市场研究所王雁凌女副教授电力经济、电气工程34电力市场研究所郑 华男副教授电力经济、电气工程35电力市场研究所曹昉女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36电力市场研究所李岩松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27电力市场研究所葛 炬女讲 师电力经济、电气工程28电力市场研究所毛安家男讲 师电力经济、电气工程29电力市场研究所程瑜女讲 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30电力市场研究所齐 郑男讲 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26电力市场研究所姜 彤男教 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24电力市场研究所张粒子女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经济、电气工程25电力市场研究所刘文颖女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经济、电气工程44电力系统研究所董 雷女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45电力系统研究所林 俐女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46电力系统研究所刘 君女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47电力系统研究所刘宝柱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49电力系统研究所马 进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50电力系统研究所王 鹏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51电力系统研究所张海波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43电力系统研究所孙英云男讲 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40电力系统研究所鲍 海男教 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41电力系统研究所张东英女教 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42电力系统研究所赵冬梅女教 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37电力系统研究所朱永利男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38电力系统研究所艾 欣男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39电力系统研究所周 明女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54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陆俊男副教授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与通信工程55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孙中伟男副教授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与通信工程56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赵莲清女副教授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与通信工程53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廖 斌男讲 师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与通信工程52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许 刚男教授博导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6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程养春男副教授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工程64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詹花茂女副教授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工程65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唐志国男副教授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工程62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郑 重男讲 师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工程59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全玉生男教 授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工程60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屠幼萍女教 授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工程61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王 伟男教 授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工程57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李成榕男教授博导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58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李卫国男教授博导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70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郭春林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69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尹忠东男教 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气工程66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赵成勇男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67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肖湘宁男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气工程68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庚银男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74柔性电力技术研究所谭伟璞男副教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气工程75柔性电力技术研究所文 俊女副教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气工程76柔性电力技术研究所姚蜀军男副教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气工程77柔性电力技术研究所朱永强男副教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气工程78柔性电力技术研究所夏瑞华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72柔性电力技术研究所徐永海男教 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气工程73柔性电力技术研究所张一工男教 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气工程71柔性电力技术研究所韩民晓男教授博导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86输配电系统研究所刘文霞女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81输配电系统研究所黄伟男教 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82输配电系统研究所刘宗岐男教 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83输配电系统研究所杨京燕女教 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84输配电系统研究所刘连光男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85输配电系统研究所张建华男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86四方研究所郑 涛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87四方研究所薛安成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88四方研究所肖仕武男讲 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89四方研究所徐振宇男教 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90四方研究所毕天姝女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91四方研究所黄少锋男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92四方研究所王增平男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93四方研究所杨奇逊男教授博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94现代电力研究院秦立军男教 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95通信技术研究所仇英辉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96通信技术研究所梁 明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97通信技术研究所卢文冰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98通信技术研究所马永红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99通信技术研究所孙 毅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100通信技术研究所翟明岳男副教授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与通信工程101通信技术研究所吴润泽女讲 师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102通信技术研究所祁 兵男教 授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103通信技术研究所孙凤杰男教 授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104通信技术研究所唐良瑞男教 授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105现代电子技术研究所孙建平男副教授电路与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106现代电子技术研究所梁光胜男副教授电路与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107现代电子技术研究所高雪莲女讲 师电路与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108现代电子技术研究所李守荣女讲 师电路与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109现代电子技术研究所郝建红女教授博导电路与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华电导师简介.xls 研究方向办公地点办公电话1、现代电磁测量技术2、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教5-D204519713961、电力系统电磁兼容2、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教5-D204519713931、现代电磁测量技术2、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教5-D204519713941、电力系统电磁兼容2、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教5-D20451971394电磁场理论及应用,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教5-D20451971393应用超导技术教5-D204519713931、电力系统电磁兼容2、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教5-D204519713941、超导电力技术及应用2、电机控制及节能技术3、超导电力技术及应用教5-B407519716601、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2、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教5-B314519714261、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2、电力系统电磁兼容3、光纤传感技术4、特高压输变电技术教5-C508519714091、电力系统电磁兼容2、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3、特高压输变电技术教5-D204519713941、电网络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2、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教5-D321519716191、功率电子学及应用2、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教5-D321519716191、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2、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教5-D32151971619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教5-D321519716191、电力系统电磁兼容2、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教5-D321519716191、电网络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2、电力信息分析与处理教5-D321519716191、电机控制及节能技术2、交流电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教5-D10880798569电机控制及节能技术教5-D10880798569电机与电器教5-D108807985691、电机控制及节能技术2、交流电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教4-D212807944951、交流电机及其系统分析与监控2、电机控制及节能技术3、交流电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807858511、交流电机及其系统分析与监控2、电机控制及节能技术教5-B41580798569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市场教5-B30480795843-1010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市场教5-B30480793518-1004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经济分析教5-B30480793518-605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市场教5-B30480795843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经济分析教5-B30480795843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教5-B10280798596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经济分析教5-B30480793518-1013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市场教5-B30480795843电力经济分析教5-B30480795843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教5-B10280798596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5-B10280798596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经济分析3、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教5-B30480798327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3、电力经济分析教5-B41051971466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经济分析教5-C20380798481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教5-D20980798449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教5-D20980798449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教5-C20380798481华电导师简介.xls 研究方向办公地点办公电话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教5-C2038079848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教5-B40180798436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经济分析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教5-D20980798449电力系统优化和控制教5-C20380798481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经济分析教5-C203807984811、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2、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诊断教5-D20980798449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教5-d209807984211、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诊断教5-B40151971665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教5-C41680795848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经济分析教5-D20980798449多媒体信号处理与网络组播教5-C515519714831、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2、实时信号与信息处理教5-C515519714831、现代电子系统2、现代传感与测量技术教5-C515519714831、语音与图像处理2、实时信号与信息处理教5-C515519714831、语音与图像处理2、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教5-C41580798619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在线监测教5-D325807958421、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保护2、放电理论及应用新技术教5-D32580795842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教5-D32580795842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教5-D32580795842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在线监测教5-D325807958421、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保护2、电气绝缘技术教5-D32580795842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在线监测教5-D325807958421、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2、电气绝缘技术3、放电理论及应用新技术教5-B413807958461、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2、电气绝缘技术教5-B41651971343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FACTS、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教5-D203807967841、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输配电技术2、分布式电源系统、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51971359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现代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3、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教5-D203807967841、现代电能质量2、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技术3、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教5-C41280785840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现代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3、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教5-C4178079855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教5-B20280798438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输配电技术教5-D21080798443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教5-D21080798443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微电网技术教5-D2108079844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5-D21080798443现代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教5-D21080798443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输配电技术教5-B202807984381、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微电网技术 2、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教5-D21080798443华电导师简介.xls 研究方向办公地点办公电话1、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2、分布式电源技术教5-C30680790940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教5-C306807904901、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2、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教5-C30680790940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2、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教5-C30680794672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教5-C30680790940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现代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教5-C30680790940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教5-C30680790020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5-B30980794899电力系统分析、控制与保护教5-B30980794899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诊断教5-B30980794899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教5-B30980794889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教5-C41880798462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教五-B41162961817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80796138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教五-B40862961828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电力系统输配电自动化技术1、电力系统通信2、传输网技术教5-C501519714011、无线通信2、现代传感与测量技术教5-D505519717711、电力系统通信2、现代传感与测量技术教5-C502519714011、电力系统通信2、传输网技术教5-C501519714011、电力系统通信2、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教5-D501519714771、实时信号与信息处理2、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教5-C501519714011、通信网络管理2、传输网技术教5-C501519714011、电力系统通信2、无线通信教5-C501519714771、电力系统通信2、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教5-C413807987301、语音与图像处理2、电力系统通信教5-D41380798484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教5-C517519714851、系统芯片设计及应用2、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教1-21980798459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教5-C517519714851、系统芯片设计及应用2、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教5-C517519714851、非线性系统及混沌应用技术2、高功率微波及强辐射技术3、电磁场理论及应用教5-C5175197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