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历史改革之商鞅变法(1)全解
- 格式:ppt
- 大小:3.56 MB
- 文档页数:50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嘉奖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嘉奖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冲突,促进北魏社会的进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进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心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峻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贤惟才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肯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展。
②克里米亚战斗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训练、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乐观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第40讲商鞅变法】之小船创作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变法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商业日趋活跃。
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
3.政治上: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4.军事上: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5.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知识点二秦国变法的具体原因1.各国改革或变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1)春秋时期①齐国管仲改革:发展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②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①魏国李悝变法,使魏国率先强盛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②楚国吴起变法,使楚国成为战国中的强国: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裁免冗吏,奖励军功等。
2.必要性:秦国偏居关中,落后于中原,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可能性: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和民众的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历史机遇:晋国分裂;中原众多士人追求建功立业。
5.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知识点三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2)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重点难点解析1、关于春秋战争时期的战争:(1)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和兼并战争。
(2)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为急需土地、人口和对其他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3)影响: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直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加强等创造了条件。
(4)“春秋无义战”并不能概括此时期战争的实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2)主要的改革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战国初期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3、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学习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法律变法无疑是商鞅变法,它发生在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统一法律制度的变法。
商鞅变法的出台和实施,使中国的宪法变得更科学化,法律的完善和公平性居然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出台和实施,使商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推动。
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
(1)重大案件实行官罚,改革原有的处分形式,明确了判刑的原则,把审判司法适用范围扩大到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并对判刑量设定了时间范围,以此加强对审判程序的规范。
(2)加强了社会秩序的管理,根据不同的案由,设立了专门的司法机构来管理,以及各种惩罚性法规,以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
(3)重新调整了社会经济关系,保护地主阶级,改革分封制度,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官署、官部等机构,以增强政府行政能力和加强政府监督力度。
(4)完善和规范了社会行为规范。
实行正义制度,把法律分层,实行国家统一,严格落实宪法,坚持立规不立纲的原则,建立一套完善的礼节体系,便于公民行为的指导和管理。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商鞅变法从立法、司法、行政、礼仪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改革,把中国的司法体系、社会经济关系、政治秩序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
影响。
总之,商鞅变法真可谓是当时最先进的一项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重大而伟大的文明变革。
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转型)(1)经济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推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和变法。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3.商鞅变法的历史任务:富国强兵,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
4.变法针对措施5.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核心是“农战”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6.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④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7.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基础梳理|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②各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习俗:“塞私门之情”,移风易俗。
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局限性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
3.作用(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2.内容(1)经济:富国之法①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
②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他在秦国进行了一系列变法,对秦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变法之祖”。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变法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政治改革。
商鞅变法在政治上主要是对封建制度进行改革。
他废除了封建贵族的特权,推行了以功绩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使得社会上层阶级的特权地位受到挑战,为社会的流动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商鞅还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国家政权更加集中和强大。
二、军事改革。
商鞅变法在军事上主要是对军队编制和装备进行改革。
他废除了封建时代的军队编制,建立了军功爵制,实行了兵役制度,建立了军功爵制,使得军队更加精干。
商鞅还推行了军队装备的标准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改革。
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主要是对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进行改革。
他废除了封建时代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均田制,使得土地得到合理分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商鞅还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商鞅变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国家政权更加集中和强大。
这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的准备。
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商鞅变法废除了封建贵族的特权,推行了以功绩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使得社会上层阶级的特权地位受到挑战,为社会的流动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促进了军事的发展。
商鞅变法对军队编制和装备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的准备。
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商鞅变法对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使得土地得到合理分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军事和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①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秦律。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影响(1)进步性①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
商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又称秦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商鞅是秦国政治家,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彻底改变了秦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体制,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土地改革:商鞅实行了土地平均制,将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垄断和剥削。
这项改革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财政改革:商鞅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实行统一的财政制度,取消了地方诸侯国的独立财政。
他还实行了税收改革,推行直接税制,增加了财政收入。
此外,商鞅还鼓励商业发展,开设了耕地、草原、山林等经济资源的出租市场,提高了国家的财富。
3.军事改革:商鞅进行了军事制度的改革,建立了强大的常备军和精锐的骑兵部队。
他实行了兵籍制度,按照实际能力来选拔、晋升军官,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商鞅还进行了兵器改革,引进了铸铁技术,制造了更加先进的兵器装备。
4.法律改革:商鞅实行了雨堂法,即将法律公开化、制定法律条文,统一了秦国的法律规范。
他还推行了惩罚和奖励并行的政策,加强了法律的约束力,改善了社会秩序。
5.教育改革:商鞅在秦国设立了太学,推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提高了国家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通过这些改革,商鞅成功地强化了中央集权,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打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历史典故:商鞅变法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更多⼉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物商鞅在秦国进⾏的两次政治改⾰。
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中最彻底的改⾰,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
后来由于商鞅作法⾃毙⽽遭到五马分⼫,但秦惠王和他的⼦孙都继续实⾏其新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变法背景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国。
反映并加速井⽥制⽡解,⼟地私有制产⽣的赋税改⾰,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
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
可是这时,秦国已使⽤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制的⽡解和⼟地私有制的产⽣过程,⽽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殉的恶习。
次年⼜迁都栋⽴,决⼼彻底改⾰,便下令招贤。
商鞅⾃魏国⼊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秦孝公春秋战国时期是奴⾪制崩溃、封建制确⽴的⼤变⾰时期,在这⼀时期时期,铁制农具的使⽤和⽜耕的逐步推⼴,导致奴⾪主的⼟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越来越⼤。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改⾰,发展封建经济,建⽴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吴国的吴起变法等。
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
这种社会变⾰、变法运动体现了⽣产关系必须适应⽣产⼒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商鞅变法-变法内容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的。
第⼀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经济措施商鞅对经济的改⾰是以废除“井⽥制”、实⾏⼟地私有制为重点。
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地所有制的事例。
主要内容1)废井⽥、开阡陌商鞅在经济上推⾏的重⼤举措是“废井⽥、开阡陌”。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习目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
2。
难点:商鞅两次变法的作用.教材整理1 大变革时代1.政治上(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逐渐瓦解了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
(2)随着土地的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3)魏、楚等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变法.2.经济上(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
(2)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3.思想上(1)概况①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认为要“制天命而用之”。
②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③法家主张“以法为本”,认为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的约束.(2)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7“学习思考",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提示】(1)经济上,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铁工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使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
(2)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握了政权。
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建立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
(3)思想上,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引起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
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文化思想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和墨家出现较早,除此之外,法家、道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都在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派,他们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4)军事上,中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战,通过兼并战争,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5)民族关系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进行,各族人民迁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