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婚丧嫁娶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40.53 KB
- 文档页数:17
山西晋城婚礼风俗标准山西晋城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婚礼风俗也是其独特的传统之一。
在山西晋城的婚礼中,人们注重传统仪式,礼仪庄重,充满喜庆氛围。
以下是关于山西晋城婚礼风俗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婚礼前的准备工作1. 结婚准备:在山西晋城,一般由男方家庭主动向女方提亲,经过双方父母商议之后达成婚约。
2. 婚期选择:在山西晋城,人们往往选择在农历传统节日或吉日黄道吉日进行婚礼,以求顺利和吉祥。
3. 婚礼筹备:在婚礼前,男方家庭需要准备礼金、婚车、婚房等婚礼必备物品,还要邀请亲友准备参加婚礼。
二、婚礼仪式及流程1. 迎亲仪式:根据山西晋城的传统,新娘出嫁前,新郎要率领一队迎亲人前往新娘家接亲。
迎亲队伍会由鼓手、吹箫人、穿着婚服的新郎等组成,具有热闹喜庆的氛围。
2. 交杯酒仪式:在山西晋城,新婚夫妻要在婚礼上进行交杯酒仪式,以象征两人相互倾诉爱意、相互扶持的寓意。
3. 敬茶仪式:在婚礼上,新娘要向男方家长敬茶,表示对新家族的尊重和感激,并获得家长的祝福。
4. 燃烛仪式:新婚夫妻一同点燃一对新婚烛,象征着共同度过一生,并举行祈福仪式,祈求新婚夫妻平安幸福。
三、婚宴及婚俗习惯1. 婚宴:在山西晋城的婚宴上,通常会准备各式各样的山西传统美食,如汾阳四宝、糖炖核桃、黄瓜拌粉等,来招待宾客。
2. 酒令:在婚宴上,新郎要和宾客们进行酒令,以增加婚宴的气氛和热闹程度。
3. 新娘抛绣球:在山西晋城,新娘会在婚宴上抛绣球,寓意着传宗接代和家庭幸福。
4. 拜堂:新婚夫妻要在婚宴上进行拜堂仪式,以示对祖先和长辈的尊敬和感恩。
四、婚后习俗1. 迎娘:新娘回到新家后,要进行迎娘仪式,由新郎的家人为新娘敬茶,祝福婚姻幸福美满。
2. 迎接妯娌:新娘的妯娌会在婚后的第二天进行迎接妯娌仪式,以表示家庭和睦与团结。
3. 吃寿面:在新婚夫妻回新家的第一天,会吃寿面来寓意长长久久,好事成双。
4. 过大礼:在过大年时,新婚夫妻要返回女方家中进行过大礼,向女方家庭报答。
山西省的风俗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的中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历史的长河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山西,领略那里独特的风俗魅力。
一、婚嫁习俗山西的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古代,山西的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讲究门当户对。
婚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合婚、相亲、定亲等。
婚礼当天,新郎要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在返回新郎家的途中要跨过一个燃烧的炭盆,寓意辟邪和去除不吉之物。
到达新郎家后,新娘要拜堂成亲,之后进入洞房等待新郎的陪伴。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哭嫁”的习俗,即新娘在出嫁前要哭唱一段歌曲,表达对家人的不舍之情。
二、丧葬习俗山西的丧葬习俗也颇具特色。
在山西人的观念中,丧葬是一件十分庄重而神圣的事情。
当有人去世后,家人要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
葬礼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报丧、守灵、超度等。
在葬礼上,孝子要披麻戴孝,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同时,还要请和尚或道士为逝者超度亡灵,使其安息。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土葬的习俗,即将逝者安葬在自家的祖坟之中。
三、节庆习俗山西的节庆习俗丰富多彩,充满了欢乐和祥和的气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山西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团圆饭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民间艺术山西的民间艺术也是其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晋剧、蒲剧、上党梆子等地方戏曲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民间手工艺。
这些民间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山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五、饮食习俗山西的饮食习俗也独具特色。
山西人民以面食为主食,善于制作各种面食小吃,如刀削面、烩面、饸烙面等。
太原地区婚礼风俗习惯和婚礼流程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太原地区婚礼风俗习惯和婚礼流程一、婚前准备1.定结婚日子2.领结婚证3.确定参加婚礼人数及桌数4.预定饭店5.购买、填写请帖,根据邀请人数购买,连新娘的一起买了6.准备喜联(家门、卧室门)准备大红喜字(包括单喜、双喜,大喜、小喜)家门上要贴红色双喜、卧室门上要贴红色双喜,楼单元门上要贴红色双喜,小区门前要贴一对红色双喜,楼梯上每个台阶里面上贴一对小喜;女方家里贴单喜。
准备拉花(客厅、卧室均要使用拉花装饰);准备帐本(预估来宾人数之后,买适当数量,记得买签字笔);准备烟(除了婚礼当天用的烟,还要准备给丈人带的烟,给帮忙的人准备的烟,家里用的烟);准备酒(和烟的情况一样,要准备接亲的酒);准备饮料;准备糖(除了婚礼当天的糖,还有家里招呼客人的糖)、花生、瓜子、水果;准备点心(接亲的时候用,买两种,一种买四块,一种买八块);准备气球(婚车用,婚礼头天晚上新娘踩的用);准备彩带(婚车用);准备饭桌上来客登记纸(每桌一张记名字)。
7.车辆确定摄像车一辆、婚车一辆、车队。
8.人员确定总管一名、礼房 2名(一名记帐、一名收钱)、司仪 1名、娶亲代表最少六名、饭店负责人两名、车队长一名(车队最好有电台)、炮长一名、炮手三人、录相师 1名、摄影师1名、伴郎一名。
9.包饺子、铺床人两名(要求父母双全、公婆健在、未离异、有后代的女性)。
10.准备结婚前一天晚上饭11.安排婚车装饰、安排车队集合报到时间12.确定行车路线(结婚前一天晚上)13.结婚前一天下午或当天早上派人到饭店送给饭店负责人烟、酒、糖、饮料、干果、礼簿。
二、结婚前一天晚上到女方家负责谈判参与人员总管、接亲代表、介绍人商量事项:1.酒席钱(协商);2.压箱钱(协商、一般情况888或者1888);3.开箱钱(200);4.开门钱;5.岁数钱虚岁+2(天、地)(一元硬币);6.包袱皮(红色) 8 个、带20个别针;7.四色礼:2瓶酒、2条烟、2盒点心(一种四块儿,一种八块儿)、2包糖(散糖用红纸包);8.猪肉十斤;9.红腰带 1条(共2条给新郎各新娘1条);10.红手绢(带喜字)10个;11.五色线:红、黄、兰、绿、紫各1条;12、内衣、内裤 1套(背心、短裤红色);13、红手套 1副;14、红袜子 1副;15、顶针十个;16、开心饺子宽心面(饺子的数量取决于新娘的岁数,即新娘虚岁+天+地+子孙,其中子孙饺子是大套小,套的多一些最好,所以饺子一定要袖珍,面条必须是宽面条,且只能是一根);17.鞭炮若干;18.红色脸盆、牙刷、香皂盒、漱口杯、毛巾各一对。
山西的婚嫁风俗
1. 梳头风俗:给新娘在梳妆打扮的这一环节,会请一个有福气的长辈去给新娘梳头,和安置婚床的意义相似。
2. 结婚迎亲:结婚当日,男方将带着接亲队伍来新娘家接亲。
不用说,婚礼上最热闹的环节可以说是迎接新娘了。
打开新娘房门接新娘是要给伴娘们红包才会打开,伴娘们还会给新娘设置一些阻碍,增加迎娶新娘的困难。
3. 找红鞋:新郎打开门后也不能立即带走新娘,想要把新娘带走,还要找到婚鞋,把婚鞋给新娘穿上,才能把新娘带走。
4. 下聘礼:婚礼前男方要将聘礼送到女方家,每个地方送的种类都不相同,按各个地方的习俗来送,礼金则表示娶方多金,表示女孩子嫁到男方家不会受苦,让女方家放心。
5. 婚床安装:在结婚前一天晚上,需由女孩子家找一位家庭和睦、又育有儿子的男丁安装婚房里的婚床,将红枣、莲子铺在婚床上,祝新郎新娘早生贵子。
山西的民族婚嫁禁忌等习俗(2)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
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
XXX鞠躬”。
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
姻愚弟(兄)鞠躬”。
“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
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
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
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
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
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
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
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
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
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
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
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
中国山西丧葬习俗丧葬礼仪,按照民俗学的说法,既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最终脱离了社会。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迷信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仅仍然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投胎转世。
基于这种认识,丧葬礼仪在一系列人生礼仪中,既显得庄严、隆重,又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
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长辈的丧葬礼仪。
《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其中“慎终”,即指对父母的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
孟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在“ 送死重于奉生” 观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时期,丧礼已经形成一整套礼仪。
从初终到大殓、殡葬、葬后,约有40余项。
以后历代传承,虽有简化衍变,但主要程序却一直相沿未改。
山西各地也大体遵循着这一套程序。
一、初终亡人气绝后,山西南北各地都讲究趁其身体未僵硬时,以最快的速度为死者换上预先特制的“寿衣”、即“送老衣”。
还有些地方是在绝气之前就提前换好了。
这是因为死者身体僵硬后,替换衣服会更为困难。
“寿衣”包括单衣、夹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其件数用单数不用偶数,忌用兽皮、毛料及灰色布料。
替换下的衣服,平鲁、沁县等地讲究随手撂在房顶,待安葬时烧掉或任其日晒雨淋,不再处理,以祛除不祥。
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还要理发、洗涤,进行整容,晋南、雁北等地讲究在死者的袖筒里放一些纸钱和面粉与头发揉成的圆球,然后用麻披把袖口和裤腿口扎住。
晋中祁县等地则在死者左手放一串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名为“咬牙饼子”;再在死者右手放一条鞭子或拂尘;把死者咽气后烧化的锡箔用纸包好,放入死者怀中;最后再给死者搂上一条麻披拧成的带子。
民间迷信的说法,认为人死后魂归地府,纸钱、锡箔是用作盘缠的;去地府要经过恶狗村,有面球、面饼和鞭子就能够抵御恶狗的扑咬。
山西长治婚嫁风俗
山西长治的婚嫁风俗主要包括:迎亲、婚礼和送亲三个环节。
迎亲是指新郎家人和亲友去新娘家迎接新娘入洞房。
迎亲队伍通常由新郎头车、后车和跟车组成,车队旁边还有结婚花车。
婚车上通常会摆放红桃和红葡萄作为吉祥的象征。
新娘会坐在新郎的头车上由新郎亲自接回自己的家。
婚礼通常在新郎的家中举行,由主持人主持。
婚礼仪式包括祭祀天地神明,跪拜双方父母,互换戒指,敬酒等环节。
婚礼上还会焚香祝福,喜宴上会有一些传统的食物如白切羊肉、核桃酥等。
送亲是指新娘的家人和亲友将新娘送到新郎家,并将新娘交给新郎家的人照顾。
送亲队伍通常还会请民间艺人表演唱戏等节目,以增加喜庆气氛。
送亲过程中,新娘家人会给新娘准备一些嫁妆(如衣物、首饰等),并将新娘的席椅摆在一辆精装车上,由新郎车队负责护送。
这些是山西长治婚嫁的一些传统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个别情况可能有所改变,但婚嫁仍然是当地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山西的结婚礼俗
山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省份,其婚礼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在山西,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涵盖了许多传统的仪式和习俗。
下面介绍几种山西的结婚礼俗。
1. 订婚仪式
在山西,订婚是结婚前的一个重要环节。
订婚仪式通常在男方家中举行,男方家长要拿出精心准备的茶水和点心,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欢迎。
女方家长则带着女儿前去拜访男方家长,交换礼品,并约定婚礼日期。
2. 迎亲仪式
在山西,迎亲是一项非常喜庆的仪式。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和伴娘一起在自己家中等待新郎的到来。
新郎一般会带着一群兄弟,挑战一些难题,如抬轿子、破红布等,以求得到新娘的“认可”。
当新郎成功通过所有难题后,才能迎娶新娘回到男方家中。
3. 拜堂仪式
拜堂仪式是结婚仪式的重头戏。
在山西,拜堂分为三次拜礼:先是新郎和新娘向天地拜,表示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其次是向双方父母拜,表示对父母的感恩和尊重;最后是向亲友拜,表示对亲友的感激和祝福。
4. 宴席和敬酒
在山西,婚礼宴席是必不可少的。
宴席通常在新郎家中举行,宾客要穿上盛装,品尝各种美食,并参与敬酒仪式。
敬酒是婚礼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新娘和新郎要向所有宾客敬酒,以表示感激和祝福。
总之,山西的婚礼文化丰富多彩,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意义。
这些传统的婚礼仪式和习俗不仅体现了山西的历史和文化,也彰显了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 1 -。
太原地区婚礼风俗习惯和婚礼流程太原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其婚礼风俗习惯和婚礼流程也非常独特。
在这里,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的喜事,更是一种社会和家庭的盛大庆典。
下面是太原地区婚礼的风俗习惯和流程:一、订婚阶段1.选日子:在太原地区,选取婚期通常需要婚庆公司或传统习俗中的媒人的帮助。
他们会为新人选定吉祥的日子。
2.纳吉日:纳吉日即是为了预示喜事顺利的一天,通常会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为新人祈福。
3.聘礼:聘礼是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通常包括金银珠宝、布匹、酒和糖果等。
女方会派遣家人去接礼,并向男方送上锦囊以表感谢。
二、婚礼前准备1.新房准备:在太原地区,新房是新娘家人为新人准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
他们会精心布置新房,用红色装饰来象征婚姻的幸福和吉祥。
2.选购婚礼物品:如新娘的嫁妆、婚庆用品等。
三、婚礼流程1.迎亲:在婚礼当天,新娘家将出嫁的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迎接新郎的到来。
新郎会带领一队人马,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
全程伴随着锣鼓喧天、烟花爆竹,热闹非凡。
2.过门:新郎将新娘背过门槛,象征新娘离开了娘家,正式成为新郎的家庭的一员。
此时,新郎家人会敲锣打鼓以示欢迎,新娘家人则会抛洒糖果、瓜子等以象征喜庆。
3.举行婚礼仪式:太原地区的婚礼仪式通常会在晚上进行,会有专业的主持人带领,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敬茶、敬酒、交换戒指等。
4.喜宴:婚礼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和亲友们会前往酒店或者餐厅举行喜宴。
喜宴通常为一个非常盛大的宴会,菜肴丰富多样,有特色的太原小吃,如过油肉、炒肝、驴肉火烧等。
5.拜堂:在婚宴的最后,新娘和新郎会进行拜堂的仪式。
他们会向祖先和天地行拜礼,祈求祖先庇佑和天地祝福。
然后,他们会互相敬酒,并举杯祝福祖先和嘉宾。
四、婚礼之后1.回娘家:新娘在结婚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以回娘家探望双亲,回娘家时通常会带上一些礼物,如水果、糕点等。
2.宴客:结婚后,新人还会在新郎家里宴请亲朋好友,以示感谢。
3.新房生活:新郎新娘结婚后会正式开始新生活,他们会一起迎接未来的挑战和幸福。
介绍山西民俗活动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以下是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山西民俗活动:
1. 十二钗:十二钗是晋南地区传统的民俗婚礼仪式,是新娘子在婚礼当天所穿的装束。
十二钗代表了十二个月份,寓意新婚夫妻能够共度一年四季、白头偕老。
2. 汾酒大曲节:汾酒是山西的一种著名白酒,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山西洪洞县都会举行汾酒大曲节。
活动期间,有着各种文艺表演、美食展销、酒文化交流等
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品酒。
3. 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也是山西的民间艺术之一。
它是用兽皮或纸张做成的人物、动物等剪影,通过背景灯光和配乐来讲述故事情节。
在山西的一些地区,人们会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放映皮影戏,吸引大家共同观看。
4. 五台山庙会: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会在五台山上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
庙会期间,有着各种佛教法会、民间表演、集市等活动,吸引了无数信众和游客前来参观和观光。
山西长治结婚风俗流程
山西长治结婚的风俗流程如下:
1. 提亲:男方家长携带礼物去女方家提亲,进行正式的提亲仪式。
女方家可以接受或拒绝提亲。
2. 订婚:双方家长商议好婚事后,进行订婚仪式。
通常男方送给女方礼金、礼物等。
3. 定日子:确定婚期,并进行婚礼筹备。
一般情况下,婚期是在农历的吉日。
4. 迎亲:新郎一般会乘坐花轿或婚车,带着亲友前往新娘的家,进行迎亲仪式。
新郎还要通过门口的一系列“门童”的考验,象征着新郎经历了磨难才得到新娘。
5. 上轿:迎亲后,新娘会坐上花轿或婚车,和新郎一同前往新郎家。
新娘到达新郎家后,家中亲友会进行欢迎和道贺,然后进行下一步的仪式。
6. 敬酒:婚宴开始后,新郎和新娘要先敬拜天地及祖宗,在亲友的祝福下,互相敬酒庆祝。
7. 守夜:新郎新娘在新房守夜,新娘的闺蜜和姐妹们会来捣乱,新郎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才能进入房间与新娘团圆。
8. 洞房花烛夜:新郎新娘进入房间后,会准备一些小节目,如
拍砖、游戏等,增加新人之间的亲密感。
之后,新娘换上新衣,夫妻二人在房间享受甜蜜的一夜。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上流程是一般性的结婚流程,但不同地区、不同家族还可能有一些具体细节上的差异。
山西民俗人生礼仪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
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
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
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
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
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
然后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
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
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
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
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一直到满为止。
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
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
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
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
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女性用凤头凤尾,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
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
于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称16杠、24杠、32杠。
太谷地区排场的丧礼要使用二龙杠。
山西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路祭除外),送到坟地。
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主家人缘好,人气旺。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山西人的婚嫁习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婚嫁习俗,在山西就有自己独特的婚嫁习俗,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山西人的婚嫁习俗。
“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
然而,新郎与新娘的“交杯酒”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
“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
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
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今天,山西的婚礼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简单的多。
男女各自倒酒之后两臂相勾,双目对视,在一片温情和欢乐的笑声中一饮而尽,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举行婚礼的大厅、饭店、酒楼。
按民俗传统,交杯酒是在洞房内举行的,所以都把合卺与入洞房连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现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与心态都是一致的,结永好、不分离的暗示对于新婚夫妻今后长期的婚姻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照婚礼习俗,在交杯酒过后,常常还要举行结发之礼。
结发在古代称合髻,取新婚男女之发而结之,新婚夫妻同坐于床,男左女右。
不过,此礼只限于新人首次结婚,再婚者不用。
人们常说的结发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与续弦等都不能得到结发的尊称。
古代婚俗中,结发含有非常庄重的意义,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消失,但结发这一名词却保留下来了。
结发夫妻受到人们的尊重,结发向征着夫妻永不分离的美好含义,如同交杯酒一样,在农村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在男人们可以娶妾、养姨太太的时代,结发夫妻就显得尤为突出。
以至于不论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科进士,还是突发横财的商人地主,在攀援富贵、寻花问柳、续纳小妾之时,一般都要对结发夫妻保持一定的尊重。
因为结发意味着“第一次”。
在男女授受不亲,人们一生中深交的异性寥若星辰的情况下,结发,意味着第一次接受了异性的新鲜,第一次发出会心的微笑,第一次品尝了爱的幸福,第一次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
山西太原婚嫁习俗【婚礼前一天】避嫌:婚礼前一天男女双方不能见面;谈判:傍晚男方代表到女方家商量第二天的婚礼安排,并留下水果糕点等礼物。
喜字:小区门口、单元门口、家门口和卧室门口分别贴一对大红喜字,每阶楼梯贴一对小喜字,女方家贴单喜字;嫁妆:一定要有被子、枕套、被套、牙刷牙缸等生活必备品,和新娘从里到外的红色衣服,最重要的就是红色皮箱,要放好陪嫁礼单和压箱底钱。
12点:当晚十二点新娘要吃开心饺子宽心面,饺子的个数为:新娘虚岁+天+地+子孙饺,子孙饺是大饺子包小饺子,包的越多越好,宽心面必须是一根面条。
【婚礼当天】梳妆:新娘早起做发型,穿好婚纱后就不能下床了;挤门:新郎见到新娘要冲破两道门,一道是亲戚们,一道是闺房门。
闺房内必须是伴娘或新娘的女性朋友,不能有任何男性。
接花:新郎要闯过伴娘们的关卡让新娘收下捧花;找鞋:新郎发动伴郎们找到藏好的新娘鞋,为新娘穿好;改口:新郎改称新娘父母爸妈,新娘父母给改口红包,新娘弟妹改称新郎姐夫,新郎给弟妹改口红包。
新郎新娘拜别女方父母。
行礼过程中新娘不能踩地,脚下垫红色手绢;上车:新娘由新郎抱着或背着送上接亲的喜车;手绢:伴娘事先备好红手绢,如果路上碰到其他婚礼车队,要抢先扔出手绢,避免冲喜。
进门:新郎将新娘抱着或背着上楼,新娘要跨进门,不能踩到门槛;换衣:新娘进门后将穿来的衣服鞋全部换掉,不能再穿;开箱:新娘的弟弟或侄子将嫁妆箱打开,读出陪嫁品,摆出压箱钱。
男方父母将压箱底钱翻倍再放入箱中锁起来开箱的人会得到大红包;认亲:女方改口叫男方父母爸妈;酒店:如有别家同时典礼,伴娘也要抢先扔红手绢;典礼:按照婚庆公司流程宣誓、敬酒等;婚礼上会闹伴郎伴娘,请他们做一些搞笑的游戏。
这也是太原婚礼一大特色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山西的婚丧嫁娶习俗篇一:运城婚俗运城婚俗:抹黑与抹红在运城地区流行着一种奇特的风俗,那就是儿子结婚时,要给父母抹红和抹黑。
在儿子生下小孩以后,也要给小孩的爷爷、奶奶抹红或者抹黑。
这种抹红或者抹黑,带有一种喜庆色彩。
一般抹红或抹黑时,都由同辈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辈、晚辈去给抹。
同辈人抹时,男子给男子的同辈抹,女子给女子的同辈抹。
这种红的或者是黑的颜色,一般都比较随意。
比如黑色,常常是用手在黑烟熏成的黑锅底上抹一把,为了避免被抹者马上洗掉,还常常要在手上沾些油,在黑锅底抹一把,再给同辈的脸上抹上去。
这种抹,常常是对方不太防备的时候进行的。
比方说,张大爷的儿子结婚,李大叔前来贺喜,李大叔对张大爷说:“大哥,添喜了,你们家添人进口,喜事喜事。
”就在说话中间,李大叔已经伸出带着黑的掺了油污的手,给张大爷抹了上去,趁张大爷不防备时已经完成了任务。
无论是抹红和抹黑,都有着开玩笑、添彩、增加喜庆的意味。
这种民情风俗,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结婚的时候,少不了要找许多小孩子来当仪仗队。
新娘进门前必须要有专人点上一把柴火绕着转几圈,据说这是为了驱散小鬼,为新人祝福。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世界上各个民族中最强烈的,天大地大祖宗最大,结婚这等人生大事,怎么敢把祖宗忘记了呢。
在当地,人们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时如果待客没有“面面儿”那是很没面子的事!放一点儿白色的“面面儿”在锡纸上,卷成一支像香烟一般粗的中空纸筒,随着打火机的来回烘烤,一股白烟被吸进嘴里,整个屋子里都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药片味。
面面儿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旧时,举凡育子、做寿、成年、婚嫁、升迁、新居落成等喜庆宴集,多有戏剧演出。
有的是主人借演戏铺排场面,酬宾宴客,以示庆贺,有的则是乡邻亲友延请戏班,以之为贺礼。
富豪之家每逢喜庆多有戏剧演出,家境艰难者,有时为习惯所囿,也不得不为近几年,虽然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却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些本已绝迹的旧风俗、旧习惯、旧传统又纷纷卷土重来,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刹是盛行,尤其是在婚丧嫁娶方面体现尤为明显。
山西结婚风俗
一、拜堂
山西结婚一般有拜堂的习俗,在新郎新娘准备出发前,岳父母会拜祭新郎新娘,用以礼貌地表达他们的祝福,同时也是表示双方家庭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披花
山西结婚还有披花的习俗。
在新郎新娘出发前,新娘的侄儿会披花将新郎新娘护送到指定的新家,以此来表现对双方的祝福,祝福他们白头到老。
三、象征结婚的物品
山西的人们也有在结婚的时候,把一定的物品带去表示结婚的习俗。
这些物品包括米袋、调羹、红绸子、环戒等,它们既是表达双方家庭之间婚姻关系的象征,也是祝福新郎新娘白头偕老的寓意。
山西省结婚礼仪虽然我国婚礼的习俗差不多,但是有会有很大的差异。
山西结婚习俗中的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
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在山西地区,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
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
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
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
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
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
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
“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
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
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
一般是感叹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
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
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
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
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
山西婚丧嫁娶习俗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
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
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
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
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开始夫妻生活。
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
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举行。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藏族的婚礼习俗回族的婚礼习俗满族的婚礼习俗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寻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
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
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彩礼(俗称过礼)。
彩礼一般比较丰厚,有衣服、首饰、器皿和现金等。
结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轿车或坐车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下榻,俗称“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处迎娶新娘。
这种风俗源于历史上清朝军队多年征战,长年不归,满族姑娘赴军营完婚,需先在军营附近借房暂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
现此俗已变,改为在女方家迎娶。
畲族婚俗礼仪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
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
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
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
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畲族婚俗中国的丧葬方式一土葬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流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尸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在地里(区别于‘火葬、水葬’等)。
二火葬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
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稀少的耕地。
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
三水葬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这种葬式在中国古代和现在的西藏地区比较常见,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差,亡雇不起喇嘛念经超度的人家,对死者多采用此法,另外,对死亡的孤寡人、幼童也用此葬法水葬三种方式一漂尸式二投河式三撒灰式四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
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
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
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武夷山悬棺葬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东南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二千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
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牲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
座落在武夷山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各有18处,经国家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c14测定,距今3750-3295年之间。
五天葬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
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
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
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
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
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
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
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分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
谢谢欣赏**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确,结婚是人生的大事,而且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所以,世界各地的各个民族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大事.于是,世界文化苑中便出现了一支奇葩-----婚俗文化.由介绍人穿针引线,男女见面相亲,双方没有意见,即商定吉日举行定婚仪式。
此间,男家必备厚礼俗称彩礼给女家,礼物包括衣服、物品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录机等。
一般是冬、春各置全套衣服,直至结婚。
结婚日期由双方商定后,男女各持介绍信,到乡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办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贵州少数民族都是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开,自由恋爱。
通过”游方”(苗族)、”踩月亮”(苗族)、”赶表”(布依族)、”行歌坐月”(侗族)、对歌(各少数民族)等形式相互认识并建立爱情。
一般还要求父母同意,也有托媒说亲的,如土家族、水族等。
送亲礼仪在女方家举行,其程序、礼节较为复杂、奇特,主要包括答谢亲朋、上发盛装、启程仪礼三个方面。
畲族凤凰装畲族婚嫁婚礼上宾朋吃八仙酒土葬的礼仪繁琐复杂这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远古时期人们的丧葬极为简单,不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隆丧厚葬的土葬礼仪。
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这种传统的丧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心理和思想障碍。
骨灰火葬坑火葬仪器武夷山悬棺葬篇二:山西婚礼习俗山西民俗之婚礼习俗董美美﹡摘要:山西的结婚习俗介绍,以及古今的结婚习俗的变迁。
结婚习俗形成的历史渊源,它的每一个步骤象征的美好意义。
关键词:山西婚礼习俗现代意义上的婚礼,也就是今天青年男女们所举行的婚礼,一般是指结婚典礼,也就是结婚当日所举行的仪式、程序、方式。
古代意义上的婚礼则是指包括结婚仪式在内的,从议婚到订婚,直至结婚的全部过程的礼仪程序,无论是古代和现代,结婚当日的典礼无疑是婚礼最重要的内容。
现在,随着社会的变化,婚礼的许多作用已被正式的社会组织,法律机构的注册登记所取代。
在传统社会,婚礼的作用如同现代社会领取结婚证,以取得法律和社会的承认是一样的。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中,婚礼的真正意义在于“别男女”。
《大戴礼记·盛世篇》日:“凡淫乱生于男女无别,夫妻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妻之道也,故有淫乱之欲,则饰婚礼享聘也。
”在儒家看来,家庭的基础在于夫妇,而夫妻关系的确立在于婚礼。
婚礼即然是人伦之本,风教之始,所以必然要有庄重而严格的程序,严其男女之别,而后才可以使夫妻关系有一个稳固的基础。
正因为婚礼担负着如此重任,所以历代对于婚礼都十分重视,有载于典籍、行于民间的所谓六礼,这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程序分明,极为隆重。
但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各地民情不同,六礼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人们都还遵守着,但完全意义上的六礼已在民间逐渐变得不完整了。
即便是在山西这样一块不大的范围内,六礼的具体风俗在各地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差异,人们把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到了结婚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程序渐趋淡化。
一、交杯酒与结发夫妻“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
然而,新郎与新娘的“交杯酒”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
“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
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
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
《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
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
”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联接起来,男女相互换名,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体为一。
当然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
(民国:《解县志》)饮过之后把杯子掷千床下,以卜合谐与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征男俯女仰,美满交欢,天覆地载,这阴阳合谐之事,显然是大吉大利的了。
民国时期,山西民间结婚,拜天地之后,“导入洞房,婿先进,上床踏四角,新娘继入,坐床后隅,饮交杯酒,是日‘合卺’,合卺之后,尚有谒祖日见勇姑等礼,大抵于结婚之翌日行之”。
(民国:《浮山县志》)今天,山西农村青年的婚礼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简单的多。
男女各自倒酒之后两臂相勾,双目对视,在一片温情和欢乐的笑声中一饮而尽,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举行婚礼的大厅、饭店、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