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苏中苏北城投的挖掘空间、江苏省经济财政情况梳理、苏中苏北地区城投梳理
- 格式:pdf
- 大小:860.59 KB
- 文档页数:29
苏北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苏北地区是指中国江苏省北部地区,包括南京市、徐州市、连云港市等。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之一,苏北地区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
本文将对苏北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该地区在制造业、物流业、电子信息业等领域享有显著优势。
南京是中国制造业中心之一,徐州是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连云港则是中国重要的海上物流中转站。
这些优势使得苏北地区成为了吸引大量投资和人才的地方。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进,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
其次,苏北地区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南京、苏州以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支持力度,吸引了大量高端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苏北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
再者,苏北地区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苏北地区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领域逐步壮大,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培训的投入,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推动苏北地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苏北地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第一,由于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第二,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也对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北地区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力度,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充满了潜力。
首先,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苏北地区将进一步受益于区域一体化的红利。
这将有助于提升苏北地区在国内乃至国际间的竞争力,并带动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江苏省的空间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引言:关注宏观、中观的区域发展环境,深刻理解项目所处的区位背景,是东滩顾问多年来战略咨询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文章多摘录于东滩顾问在项目咨询过程中的基础研究报告。
一、空间发展趋势(1)苏南、苏中和苏北呈现梯次发展态势在江苏初步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信息和交通已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的地理位置差异造成区域发展的差距。
1)苏南地区依江靠沪,发展潜力较大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有长江这条大通道,并靠近上海,接受其辐射和推动,信息传递很快,同时其立体交通便捷,所辖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个城市对腹地也有较深的辐射能力,其现实产业基础最好,经济发展较快,发展潜力也较大。
2)苏中地区南靠长江,现实潜力巨大苏中以丘陵地区为主,东北部为广大平原、东濒黄河、南靠长江,行政上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市,空间上沿长江形成带状分布,上海与苏南对苏中的带动作用明显,经济发展介于苏南、苏北之间,现实潜力巨大。
3)苏北地区南靠东海北临淮河,后发优势明显苏北地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京杭大运河斜穿境内,陇海铁路横穿东西,京沪铁路纵贯西部,虽然有临江和临海,但淮河地区发展较为落后,而临海区域又较小,加上交通运输设施落后,交通枢纽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导致其经济发展较慢。
但是随着江苏经济往北走和向东走的趋势,苏北地区将具有后发优势。
(2)江苏逐步形成四沿产业带布局,沿海发展带将承载江苏省经济再次飞跃的梦想1)江苏逐步形成四沿产业带布局江苏省原来发展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随着江苏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必将走向以苏南带动苏中、苏北快速发展的格局,从而联手推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江苏省将形成“四沿”为轴线的产业带布局。
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宁沪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动脉,沿线区域与上海经济连接紧密,城市经济均比较发达,有着极强的资金人才集聚力,目前信息产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已有相当地位。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
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
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江苏省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论文[摘要]加工贸易是江苏省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显著,也是推动江苏省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通过分析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并把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江苏省应提高加工贸易的本土化程度,加速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降低省内加工贸易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市场多元化程度。
[关键词]江苏省;加工贸易;一般贸易;经济增长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 __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xx修订)》中规定,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下简称料件),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
加工贸易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国的加工贸易从大的方面来说有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种方式,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
近几年,江苏省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优势,突出的文化底蕴,良好的人文环境,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工贸易得到空前的发展。
1.进料加工增长快于来料加工根据江苏省外经贸厅数据显示,1980年来料加工进出口额为13.3亿元,占加工贸易总额的70%。
而到80年代末期,进料加工比重增加,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首次超过来料加工总额。
xx年江苏省进料加工进口额为3462.09亿元,出口额为7357.96亿元;来料加工进口额为1357.16亿元,出口额为995.60亿元。
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外商投资企业比内资企业更倾向于进料加工方式,而外商投资企业倾向于进料加工方式的基本原因在于,随着我国国内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外商投资企业日益注重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并且逐渐成为主要力量,加工贸易的整体格局也从以来料加工为主转变为以进料加工为主。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江苏经济发展现状江苏经济发展现状江苏经济的发展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中产阶级家庭很多。
据统计,江苏仅千万富豪就有59500名,排名全国第5位,一个苏州的朋友告诉我,这里每3个家庭就拥有一辆车,可见江苏的经济是非常强劲的。
纵观整个江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梯次。
第一梯次,南京、苏州、无锡三足鼎立,领跑江苏经济。
这三个城市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强市,经济基础条件优越。
第二梯次,常州从传统的苏锡常阵营逐渐分离,镇江开始奋起直追。
常州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一度处于高度繁荣的"苏锡常"阵营,但近年来常州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与苏州、无锡两个城市的差距拉大。
但是整体情况还是非常不错,西利亚常州加盟店月均营业额和苏州的加盟店基本持平。
第三梯次,扬州、南通、泰州、徐州。
南北差距有所缩小,传统意义上的苏南苏北划分界线不再泾渭分明,扬州、南通、泰州三市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苏北地区脱胎而出,成为连接南北经济、富有活力的苏中板块,它们与徐州构成了江苏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三纵队。
第四梯次,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
均分布在传统意义上的苏北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很显然,对于一个成熟的中档饰品品牌来讲,苏南地区是一个很好的介入市场。
2005年4月28日西利亚(饰品)国际连锁机构于郑州成立,公司成立至今发展势头迅猛,截至08年加盟店已达到上千家。
四年来,随着加盟队伍的不断扩大,公司自身的人才储备和管理经验的日益成熟,入主富裕的华东地区成为公司一步重要的棋局。
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和筹备,2008年11月1日,西利亚苏州分公司正式成立,负责管理运作整个华东市场,通过苏州来直接开发沿沪宁高速线的无锡、常州、镇江及南京一线的A级市场,作为启动整个江苏市场的基础市场,并逐步向苏中、苏北辐射,这样在前期可以有效的集中公司的各种资源,把苏南市场做好,并有效的降低运营成本,便利人员安排,为江苏市场布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国城投大省江苏:发展与规范并驾齐驱作者:王瑜杜沛君罗强来源:《投资与理财》2021年第12期江苏省位于东部海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个国家一级重点经济带所形成的“T型”生产力布局的结合处,东临黄海,东南与浙江、上海毗邻,西接安徽,北接山东,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陆地边界线3,383.0公里,面积10.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1%,常住人口8,070.0万人。
江苏省综合经济实力雄厚,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江苏省省会为南京市,省内下辖13个地级行政区,是全国唯一所有地级行政区均位列百强的省份。
江苏省综合发展水平较高,苏南地区集中发展高端化产业,苏中地区集中国际化发展,苏北地区突出引进合作发展。
2020年,江苏省GDP总额102,719.0亿元,突破10万亿大关,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GDP增速为3.7%,高出全国GDP平均增速0.95%,位列全国第12位。
通过构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根据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数据库(2021),计算整理江苏省、地级市、区县三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评价排名。
通过对480家样本企业排名结果归纳分析,省、地级市、区县三级排名榜第一名分别为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21年5月4日,江苏省发布《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行为的指导意见》,提出规范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行为,切实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同年10月26日,江苏省发布《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有序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对失去清偿能力的要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
江苏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如何启动转型之路呢?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目前江苏乃至全国的平台公司仍以土地一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及工程代建等传统市政建设业务为主要业务,平台公司要实现转型与发展,就需要在保证平台公司仍保有与政府一定程度的联结基础上,依托当地特有资源,推动企业的市场化进程,促进多元业务的发展。
苏南与苏北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摘要:江苏省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南和苏北,不仅存在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并且在经济发展的水平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首先阐释了苏南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紧接着对苏南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对消除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差距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苏南苏北经济发展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导下,江苏省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至2007年底,占全国总面积1.16%的江苏,创造了占全国10.24%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3.18%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2008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10位的包括江苏的苏州和无锡。
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苏北(指徐州、淮阴、宿迁、盐城、连云港五市。
下同)与苏南(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下同)的差异却日益扩大,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二.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现况改革开放前,苏南、苏中与苏北也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差距,但并没有现在这样大,苏南、苏中与苏北的梯度局面日趋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江苏努力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
198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发展方针。
1994年确立了“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的思想,明确把“统筹区域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并实施南北合作产业转移示范工程(1997)、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工程(1998)、启动“南北挂钩、对口协作”工程(1999)。
进入新世纪后,针对新的区域发展态势,江苏省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新思路、新方针,以因应形势的变化。
但是江苏省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仍然明显。
三大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00.511.522.533.544.551978198519901992199419962001200320052007苏南苏中苏北三.苏北经济发展落后成因分析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生与扩大,是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人文环境、政策体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江苏吴中2020年财务分析详细报告一、资产结构分析1.资产构成基本情况江苏吴中2020年资产总额为370,371.57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268,011.31万元,主要以应收账款、货币资金、应收票据为主,分别占流动资产的25.64%、25.51%和19.92%。
非流动资产为102,360.26万元,主要以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为主,分别占非流动资产的38.58%、28.71%和11.42%。
资产构成表(万元)项目名称2018年2019年2020年数值百分比(%) 数值百分比(%) 数值百分比(%)总资产461,791.09 100.00391,991.93100.00370,371.57100.00流动资产270,875.17 58.66 202,693.7 51.71268,011.3172.36应收账款45,802.91 9.92 54,175.61 13.82 68,710.89 18.55 货币资金58,715.68 12.71 63,069.13 16.09 68,360.12 18.46 应收票据2,016.32 0.44 29,649.25 7.56 53,376.75 14.41非流动资产190,915.92 41.34189,298.2348.29102,360.2627.64长期股权投资41,350.22 8.95 39,611.04 10.11 39,492.33 10.66 固定资产56,393.26 12.21 51,697.72 13.19 29,385.18 7.93 投资性房地产11,151.18 2.41 10,551.96 2.69 11,691.39 3.162.流动资产构成特点企业持有的货币性资产数额较大,约占流动资产的46.92%,表明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强。
但应当关注货币性资产的投向。
企业流动资产中被别人占用的、应当收回的资产数额较大,约占企业流动资产的25.93%,应当加强应收款项管理,关注应收款项的质量。
浅析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作者:陆勤惠朱祝雨来源:《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年第10期【摘要】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苏南、苏中地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县域经济发展较慢。
目前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存在诸如经济整体水平偏低、工业化程度偏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
要振兴苏北经济,使苏北地区尽快赶上苏南地区的发展步伐,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关键词】苏北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一、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苏北地区即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按照现在江苏省通行的行政区域划分,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5个省辖市。
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对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推出了一系列帮扶措施,苏北地区的县域经济也得到了推动,在这当中,一批基础较好的县市已提前进入小康,并向全面富裕迈进;贫困县从整体上实现了脱贫,向小康过渡。
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实现了由以量的扩张为主向以质的提高为主转变、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变,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近些年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以及人均GDP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从统计数据看,反映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苏北县域经济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落后于苏南地区。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苏北县域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随着免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的出台,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苏北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
一批有竞争力的县市脱颖而出。
有关资料显示,苏北地区盐城的东台市、大丰市和徐州的铜山县已跻身于全国百强县行列。
经济强县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增长质量高、发展后劲足,成为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发挥着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张荣天;陆建飞【摘要】以县域作为研究基本尺度,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模型、发展差异指数等方法剖析1990年-2014年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并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揭示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关联类型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县域经济发展表现上升态势,但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总体发展水平苏南>苏中>苏北;根据县域经济与相邻县域的空间关系,将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划分为扩散型、极化型、边缘型、传染型4种基本类型;其中扩散型主要分布在苏州、无锡等县市;极化型主要分布在南京、淮安、连云港、徐州等市区;传染型主要分布在苏北的大部分县域;边缘型主要分布在苏中地区扬州、泰州以及南通的县市.%Taking the county as the research basic dimensions,the paper built the synthetic evaluation system of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through entropy TOPSIS model and difference of development index,the paper analyzed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difference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4;and based on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model,the paper revealed spatial association type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have showed the rise since 1990s,but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the south of Jiangsu >the middle of Jiangsu>the north of Jiangsu.The diffuse pattern was distributed in Suzhou and Wuxi counties;polarization pattern was distributed in Nanjing,Huaian,Lianynngang and Xuzhou downtowns;infection pattern wasdistributed in most of count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Jiangsu;and sinking pattern was distributed in Yangzhou,Taizhou and Nantong counties.【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9)004【总页数】7页(P92-97,106)【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关联类型;江苏省【作者】张荣天;陆建飞【作者单位】扬州大学苏中发展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苏中发展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不同区域之间由于自然条件、社会资源、历史文化及政治制度等差异的客观性,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客观性.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普遍现象,也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学探讨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主题[1].县域是城镇与乡村的复合地域,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关键环节.《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4)》中指出县(市)以95%的国土面积、3/4的人口贡献了全国60%的GDP、1/4的财政收入,县(市)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成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坚力量,研究县域经济对于平衡区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使得县域经济差异研究成为研究趋势[2].目前,国内外关于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内容涉及到指标构建[3]、综合评价[4]、对比研究[5]、影响因素[6]及政策建议[7]等方面,研究内容不断在丰富.研究方法上,基尼系数[8]、Theil指数[9]、变异系数[10]、广义熵指数[11]等是度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征的主要指数;另外,GIS空间分析技术也运用到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之中[12-13].研究尺度上,总体上不断从省域[14]、市域[15]的宏、中观尺度逐渐向县域[16]等微观尺度深化.通过综述可以发现:传统差异指数模型缺乏空间相关分析视角,难以深入剖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内在空间作用机制.鉴于此,本文以江苏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地,基于县域空间尺度,从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及发展潜力3个维度上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模型测度1990年-2014年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并运用变异系数CV、空间基尼系数G等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基本特征;最后,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划分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类型,以期为江苏县域统筹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熵权TOPSIS法是根据各评价指标提供的信息客观确定其权重,不仅能客观体现某项具体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程度,而且能反映指标权重随时间的变化状况,因而能科学测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17],计算步骤如下:①确定评价对象,建立指标矩阵Z={zij}m×n,标准化处理得到新矩阵②计算信息熵③计算差异系数Pj=1-Hj,Pj值越大,表示差异度越大,权重越大;④加权矩阵⑤得到欧式距离:⑥综合评价指数:变异系数是衡量数据间离散程度的统计指标.CV值越大,则表明样本数值相对差距越大;CV值越小,说明样本数值趋向平均值,相对差距变小.本文通过变异系数CV来刻画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动趋势[18].CV理论公式如下:空间基尼系数一般用于衡量研究现象在区域内的集中程度,反映研究现象在空间上不均衡分布状态特征[19].理论公式如下:空间自相关是指研究对象与其空间位置间存在的相关性,是检验某一要素属性值与其相邻空间要素上的属性值是否显著关联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空间自相关Local Moran’s I指数来研究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格局[20].Local Moran’s I理论公式如下:本文以县域单元作为分析空间尺度(地级市市区作为1个单元),文中分析指标数据均取自《江苏省统计年鉴》(1991年-2015年);县域空间边界数据取自《江苏省地图集》,经扫描后在ArcGIS10.2软件中进行跟踪矢量化获取.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综合系统,必须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综合评价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及演变特征.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虑到综合性、代表性及可比性等选取原则,本文从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潜力3个层面选取12项指标构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①经济发展规模上,主要反映县域经济发展规模状况,具体有GDP X1、财政总收入X2、固定资产投资额X3、工业总产值X4 4项指标;②经济发展水平上,主要反映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状况,具体有人均GDP X5、人均财政收入X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7、农民人均纯收入X8 4项指标;③经济发展潜力上,主要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潜力状况,具体有地方财政收入比重X9、工业劳动生产率X10、各类专业技术人员X11、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X12 4项指标.根据熵权TOPSIS模型基本原理,对1990年-2014年江苏省65个县域单元12项原始指标构成的原始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所选用分析指标均为发展差异的理想指标,采用正向极值标准化处理,计算各项分析指标的信息熵,进而得到指标的权重值,最终得到1990年-2014年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值(见图1).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稳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值从1990年的0.552 8持续上升到2014年的0.762 9,研究期间增幅达到38%左右;另外,1990年-2014年间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均值在[0.704 3,0.985 1]变化,苏中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均值在[0.537 8,0.775 9]波动,而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均值在[0.416 4,0.527 6]变化;因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及规模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特征.变异系数CV没有量纲,同时又按照其均数大小进行标准化,具有显著的客观性,可以反映研究期间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离散程度.基于CV理论公式,计算出1990年-2014年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变异系数CV,CV数值在[0.552 3,1.028 9]区间波动,并且CV值持续上升趋势(见图2).总体上1990年-2014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变异系数CV值提升了86%,变异系数CV指数演变进一步印证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日趋显著的基本演化特征.空间基尼系数G可有效判断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内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状态,计算出1990年-2014年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基尼系数G值,结果表明1990年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基尼系数G为0.324 5,到2000年空间基尼系数仅为0.338 9,上升了0.029 5,提升幅度相对较小(见图3).从21世纪开始,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基尼系数G开始持续提升,到2014年空间基尼系数G值达到了最大值0.650 2,表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异日益在加剧.为进一步探讨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格局,根据县域与其相邻县域的空间关系,即根据Local Moran’s I统计值计算公式中Z值与Wz取值的正、负关系,将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划分为4种类型:①Z>0,Wz>0,表示县域自身与相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联,该发展类型定义为“扩散型”;②Z>0,Wz<0,表示县域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相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二者呈负相关关联,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经济发展空间分布格局,该发展类型定义为“极化型”;③Z<0,Wz>0,表示县域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相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二者呈负相关关联,呈现中心低四周高的经济发展空间分布格局,该发展类型定义为“边缘型”;④Z<0,Wz<0,表示县域自身和相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较低,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联,该发展类型定义为“传染型”.基于1990年、1998年、2006年、2014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Local Moran’s I指数,借ArcGIS10.2分析软件,绘制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关联类型图(见图4).1990年,扩散型区域共有4个,数量较少,主要形成以苏州、无锡、常州、丹阳的“一字线”空间分布格局;1998年,形成了以“苏锡常”为核心的扩散型区域;2006年靠近上海的吴江市也加入到扩散型区域之列;2014年扩散型县域形成以沿沪宁线为核心轴的密集分布区域.同时,与苏州隔江相望的南通市区也成为扩散型区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扩散型区域的空间格局演变存在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融入到扩散型区域的县(市)的数量呈上升的趋势,由1990年的4个增加到2014年的12个;二是扩散型区域空间分布重心逐步向苏州地区靠近,1990年,扩散型区域主要是沿着苏州市区、常州以及丹阳分布,到2014年,与上海空间位置相邻接的昆山、太仓、吴江均进入扩散型区域之列.1990年,极化型区域共有6个,分布在南京市区、南通市区、徐州市区、连云港市区、淮安市区等;1998年,扬州市区也进入极化型区域;2006年包括徐州市区、连云港市区、盐城市区、南京市区、启东市等;2014年主要包括徐州市区、连云港市区、盐城市区、南京市区、海安县等.通过极化型区域空间演变可知,极化型区域的分布十分稳定,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主要以地级市区为主,表明城市市区具有显著极化效应,人口、资金、技术等重要资源要素不断向市区集聚,导致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周边的县(市);二是极化型区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的区域,“苏锡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本没有极化型区域分布,而南京市区、徐州市区、淮安市区等对周边的县市辐射能力不强,与周边地区发展差距较大,成为极化型区域;三是县级行政单元(海安、启东)也逐渐开始出现在极化型区域之列,表明部分县域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逐渐拉大了与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这种类型主要集中在广大苏北地区县市,并且呈现集中连片分布态势,空间分布的格局基本稳定,但数量上总体有减少趋势.1990年传染型区域有28个,到2014年数量减少为24个.苏北地区的地理区位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在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境;苏北地区原本自身的发展基础较弱,在长期的发展中与苏南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加之地方政府政策偏向于苏南地区,使得原本处于困境的苏北难以快速向前发展,赶超苏南.传染型区域近20年的分布格局演变充分印证了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以及扶持苏北、苏中发展战略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1990年-2014年研究期间边缘型区域空间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地区的部分县市,且呈现出明显两块集中的地理空间分布格局:一块是苏州、无锡和省城南京之间的部分县市;另一块是主要分布在苏中地区扬州、泰州以及南通的大部分县市.边缘型区域分布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苏南、苏中地区大部分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较高,而边缘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而言较低;二是边缘型区域分布与江苏省经济发展核心轴线存在一定的距离,如高淳、溧水离沪宁线的距离较远,南通、泰州地区尽管在地理空间距离上与上海市相近,但因为长江的阻隔,交通距离并不占有明显优势,与隔江相望的苏州、无锡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仍较为显著.论文以江苏县(市)单元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经济差异的传统统计方法和空间统计方法,对1990年-2014年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关联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得到以下相关结论:(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经历了持续提升的演变过程;但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南北分异的区域差异特征;(2)根据县域经济与其相邻县域的空间关系,将江苏省县域经济划分为扩散型、极化型、传染型及边缘型4种基本发展类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4大类型数量上有些微调,但基本分布格局依然十分稳定.扩散型区域主要分布在苏州、无锡等地县市;极化型区域主要分布在南京、淮安、连云港、徐州等市区;传染型区域主要分布在苏北的大部分县域;边缘型区域主要分布苏中地区扬州、泰州以及南通的县市.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之处.研究时间尺度选择较短,仅仅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25年,而长时间尺度的描述对于揭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更为科学;同时,文中对测度经济发展差异指标及方法选择上还不够全面,需深化.因此,选取更科学方法测度区域经济差异,及对长时间小尺度的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规律探索和空间分异内在机理研究将是论文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苏南、苏中、苏北医疗保险模式之比较夏永祥;陈群【摘要】苏南、苏中和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距,医疗保险模式也有所不同.三者的医疗保险模式呈现出“覆盖范围扩大化”、“筹资机制多元化”、“管理规范化”的共性特色,但在缴费标准、财政补贴力度、待遇水平以及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等方面,也有不小差异.今后,江苏应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系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农保城保“两险合一”,缩小地区间的差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9)001【总页数】9页(P26-34)【关键词】江苏;医保;模式;比较【作者】夏永祥;陈群【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苏州市发改委,江苏苏州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1;D632.1江苏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最近几年,根据各地特点,省内各地市都开展了医疗保险新模式的探索,取得有益的成果,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是苏南地区的苏州模式、苏中地区的南通模式和苏北地区的淮安模式。
本文试对这三种模式进行比较,以探索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医疗保险模式。
一、苏州模式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
2011年,全市户籍人口642.3万人,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070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 070元,比上年增长13.2%。
①苏州市统计局:《2011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日报》,2012年1月8日。
苏州市围绕保障惠民和改善民生,按照“统筹城乡,全民保障”的指导思想,设置“建立人人享有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不断创新、完善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已经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一)苏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沿革苏州是“苏南模式”板块的典型代表,早在1983年,就开始探索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摘要】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但又是典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
形成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巨大差距的原因很复杂,有地理区位因素,也有人文历史因素,有经济结构的不同选择,也有政策制度的设计偏差。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大视野确定发展战略,小角度选择发展路径,逐步缩小南北经济差距,对江苏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苏南苏北经济差距成因对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江苏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太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苏南地区快速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取得了竞争优势,形成良性循环;而苏北地区伴随着资源的流失,逐渐丧失了地域竞争力。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具有比较典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这种不平衡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势必影响江苏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缩小江苏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及江苏经济发展非均衡现状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针对均衡发展战略提出的,其代表人物是赫希曼、辛格、罗斯托等。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资源,平衡增长是不现实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地区进行,其他地区通过利用这些地区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不发达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投资若干重点区域和战略部门,当这些地区和部门发展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可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姆森的区域成长理论指出,区域成长是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发展过程。
他对20世纪50年代24个国家有关区域差异的国际性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理论假说: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即倾向不均衡成长。
随着经济成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会趋于稳定;当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成长差异则渐趋缩小,即倾向均衡成长。
区域经济成长从不平衡到相对均衡的演变过程是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异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至2012年,江苏省GDP稳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百强县更是中占有30席。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经济政策等原因,江苏省各地区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苏南(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常州)、苏中(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三个地区分别属于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个不同的层次。
同时,江苏省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
对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缩小各地市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距,对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异1、江苏三大地区之间差距现状(一)经济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
据统计,2010年江苏 GDP 总量为 41850亿元,苏南、苏中、苏北的 GDP 分别为 25185亿元、7743亿元和 8920亿元,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为 60%、19%和 21%(如图一)。
而同期三地区的人口分别以占全省人口的 31.7%、23.1%、45.2%(如图二)。
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10年三地区的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2355 亿元、624 亿元和786亿元,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 62.6%、16.6%和 20.8%(如图三)。
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苏南经济实力最强,苏中次之,苏北较弱。
图一图二图三(2)经济差距图四江苏省各区域人均 GDP(单位:元)资料来源:2003年——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通过2010年三大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比可见,三大区域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2010年的人均GDP是苏中1.67倍,是苏北的2.6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