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工程中的蓄冷技术复习
- 格式:pptx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105
空调水蓄冷技术及工程应用一、空调蓄能技术及其经济效益概述空调蓄能技术是一种最有效地获取分时电价差效益、节省电制冷或电制热运行电费的技术。
在国外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目前国内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水蓄冷中心空调系统蓄冷中心空调系统是将冷量以显热或潜热的形式储存在某种介质中,并在需要时能够从储存冷量的介质中开释出冷量的空调系统。
水蓄冷是空调蓄冷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水的显热储存冷量。
水蓄冷中心空调系统是用水为介质,将夜间电网多余的谷段电力(低电价时)与水的显热相结合来蓄冷,以低温冷冻水形式储存冷量,并在用电高峰时段(高电价时)使用储存的低温冷冻水来作为冷源的空调系统。
三、实施水蓄冷时的基本条件1、有可执行峰谷电价的供电政策或有对蓄能优惠的电价政策。
2、以冷冻水为冷源的电制冷空调系统,低电价时段有空余的制冷机组作蓄冷用。
3、建筑物中具有可利用的消防水池或可建蓄水池的空间(绿地、露天停车地下,空闲地或可作水池的地下室等)。
四、温度分层型水蓄冷原理冷量储存的类型有温度分层型、多水池型、隔膜型或迷宫与多水池折流型等。
实践证实,相对其它类型,温度分层型(垂直流向型)最简单有效。
温度分层型水蓄冷是利用水在不同温度时密度不同这一物理特性,依靠密度差使温水和冷水之间保持分隔,避免冷水和温水混合造成冷量损失。
水在4℃左右时的密度最大,随着水温的升高密度逐渐减小,利用水的这一物理特性,使温度低的水储存于池的下部,温度高的水位于储存于池的上部。
设计良好的温度分层型水蓄冷池在上部温水区与下部冷水区之间形成一个热质交换层。
一个稳定而厚度小的热质交换层是进步蓄冷效率的关键。
为了在蓄水池内垂直方向的横断面上,使水流以重力流或活塞流平稳地在整个断面上均匀地活动并平稳地导进池内(或由池内引出),在上部温水区与下部冷水区之间形成并保持一个有效的、厚度尽可能小的热质交换层,关键是在蓄水池内的上下部设置相同散水器,以确保水流在进进蓄水池时满足佛雷得(Frande)系数,使得水流均匀分配且扰动最小地进进蓄冷池。
通风与空调工程中蓄冷的质量技术标准
在通风与空调工程中,蓄冷被广泛应用于节能措施之中,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
蓄冷的质量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蓄冷系统设计标准:蓄冷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设计通则》等。
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热负荷特性、空调系统的运行需求、蓄冷系统的容量和调控能力等因素,确保系统设计合理、稳定可靠。
2. 蓄冷设备质量标准:蓄冷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如《蓄冷设备通用技术条件》等。
设备选型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并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效果显著。
3. 蓄冷材料标准:蓄冷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如相变材料的热物性参数、耐久性、环境友好性等。
选用材料时需注意其热容量、相变温度、热传导性能等指标,确保材料能够满足系统的蓄冷需求。
4. 蓄冷控制系统标准:蓄冷控制系统应具备可靠的控制功能,能够实现对蓄冷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调节。
控制系统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如《暖通空调与热泵系统控制》等。
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越高,对蓄冷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效果越好。
5. 蓄冷性能评价标准:对蓄冷系统的性能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可以采用相关标准和规范,如《暖通空调与热泵系统性能
检测和评定规范》等。
通过对蓄冷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其节能效果和运行稳定性,为优化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依据。
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提高蓄冷技术在通风与空调工程中的质量水平,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冰蓄冷考点整理第一章1.蓄能:TES(Theral Energy Starage) 蓄冷(能)密度:单位质量蓄冷(能)介质所蓄存的冷(能)量KJ/KG 相变蓄能:利用蓄能介质相变特性,蓄存相变潜热的蓄能方式。
功能热流体:是由相变材料微粒和单相传热流体构成的一种固液多相流体。
2.飞轮蓄能:是机械能的一种蓄能方式,是将电能转化为可蓄存的动能或势能。
(蓄能)当电网电量富裕时,飞轮蓄能系统通过电动机拖动飞轮加速以动能的形式蓄存电能;(释能)当电网需要电量时,飞轮减速并拖动发电机拖动飞轮加速以动能的形式蓄存电能。
抽水蓄能:是利用电力系统负荷低谷时的剩余电量,由抽水蓄能机组作水泵工况运行,将下水库的水抽至上水库,即将不可蓄存的电能转化成可蓄存的水的势能,并蓄存于上水库中。
(优点)运行方式灵活,启动时间较短,增减负荷速度快,运行成本低。
(缺点)初期投资较大,工期长,建设工程量大,远离负荷中心,需要额外的输电设备以及一定的地质和水文条件。
3.显热蓄存:是通过蓄热材料温度升高或降低来达到蓄热或蓄冷的目的。
潜热蓄存:利用蓄热材料发生相变而蓄能。
(利用固液相变)4.蓄冷空调:所谓蓄冷空调是指在夜间电网低谷时间(同时也是空调负荷很低的时间),制冷主机开机制冷并由蓄冷设备将冷量蓄存起来,待白天电网用电时间(同时也是空调用电负荷高峰时间),在将冷量释放出来满足高峰空调负荷的需要。
意义:移峰填谷,平衡电力负荷。
改善发电机组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
与常见空调异同:冷源不同,其余相同。
第三章1.制冰率IPF(%):是指蓄冷槽中制冰量与制冰前蓄冷槽内水量的体积百分比。
2.蓄冷密度:单位质量蓄冷介质所蓄存的能量(Kj/kg)3.什么是蓄冷空调运行策略?一般分为哪两种?一般用的是哪部分?所谓运行策略是指蓄冷系统以设计循环为周期(如设计日或周等)的负荷及其特点为基础,按电费结构等条件,对系统以蓄冷容量、释冷供冷或以释冷连同制冷机组共同供冷做出最优的运行安排考虑。
第一章绪论1.11.空气调节:实现对某一房间或空间的温度、湿度、空气的流动速度、洁净度进行调节与控制,并提供足够量的新鲜空气。
简称空调。
2.制冷技术:它是研究低温的产生和应用,以及物质在低温条件下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机理变化等方面的科学技术。
3.天然冷源:自然界中存在的低温物质,如深井水、天然冰。
4.人工制冷:借助一种“专门装置”,消耗一定的(外界)能量,迫使热量从温度比较低的被冷却物体(或环境)向温度比较高的周围环境(或物体)转移。
5.制冷分类:普通制冷:>-120℃深度制冷:-120℃~20K(-253℃)低温和超低温:<20K6.普通制冷分为:高温区+5℃~50℃主要空气调节和热泵设备低温区<-100℃主要用于气体液化、低温物理、超导和宇航研究中温区-100℃~+5℃主要用于食品冻结和冷藏,化工和机械生产工艺的冷却过程和冷藏运。
1.21.制冷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2.制冷方法:相变制冷(溶解、汽化、升华)、气体绝热膨胀制冷、温差电制冷(热电制冷)3.溶解常用于冷却房间或冷藏食品;汽化:蒸汽压缩式制冷和吸收式制冷用的此原理,还有低温外科手术;升华可用于人工降雨、医疗中。
气体绝热膨胀制冷可用于飞机机仓里。
4.焦耳-汤姆逊效应:实际气体焓值是温度和压力的函数,所以实际气体绝热节流后的温度将发生变化。
至于温度升高还是降低与气体初始状态有关。
第二章蒸汽压缩式制冷的热力学原理2.11.制冷原理:利用液体蒸发吸收热量而完成制冷。
2.蒸汽压缩式制冷的基本系统: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机构(膨胀阀)3.蒸发器①里面制冷剂的汽化过程是一个等压沸腾过程。
②蒸发压力:蒸发器制冷剂沸腾时的压力。
③蒸发温度:相对应的饱和温度。
(沸点)4.压缩机:从蒸发器中抽吸出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并进行压缩的设备。
功能:①从蒸发器抽吸出蒸发的制冷剂蒸汽,以维持蒸发器一定的蒸发压力,同时也就维持了一定的蒸发温度。
②将吸入的蒸汽进行压缩,或者说将蒸汽的压力提高,以便在较高的温度下将蒸汽冷却并凝结成液体,制冷剂得以循环使用。
冰蓄冷复习小结名词解释1、蓄冷密度:单位质量蓄冰介质所蓄存的能量2、相变(潜热)蓄能:利用蓄冰介质的相变特性,蓄存相变潜热的蓄能方式3、显热蓄能:指利用蓄能材料的温度变化来蓄存显热能量的蓄能方法4、动态蓄冰:指冰的制备和储存不在同一位置,制冰机和蓄冷槽相对独立5、静态蓄冰:指冰的制备和融化在同一位置进行,蓄冰设备和制冰部件为一体结构6、相变(潜热)蓄冷:利用介质的物态变化来蓄冷7、显热蓄冷:通过降低蓄冷介质的温度进行蓄冷8、飞轮蓄能:机械蓄能的一种,将电能转化成可蓄存的动能或势能:(1)电网电量富裕时,飞轮蓄能系统通过电动机拖动飞轮加速以动能形式蓄存电能(2)电网需电量时,飞轮减速并拖动发动机发电以放出电能9、抽水蓄能:利用电力系统负荷低谷时的剩余电量,由抽水蓄能机组作水泵工况运行,将下水库的水抽至上水库,即将不可蓄存的电能转化成可蓄存的水的势能,并蓄存于上水库中10、部分蓄冷:在夜间非用电高峰时制冷设备运行,蓄存部分冷量,白天空调期间一部分空调负荷由蓄冷设备承担,另一部分由制冷设备承担。
11、全部蓄冷:其蓄冷时间与空调时间完全错开:夜间启动制冷机蓄冷,当其制冷量达到空调所需全部冷量时待机,白天空调时,蓄冷系统将冷量转移到空调系统,空调期间制冷机不工作12、主机上游:空调回水先流经主机,使主机能在较高的蒸发温度下进行。
13、主机下游:在串联流程中,主机在蓄冷槽之后,空调回水先回到蓄冷槽里降温,再到主机降至供冷温度14、机组优先:在串联流程中,主机位于蓄冷槽上游,空调回水先到其中取冷15、蓄冰优先:从空调负荷端流回的热乙二醇溶液,先经蓄冰装置冷却到某一中间温度,而后经制冷机冷却至设定温度16、移峰填谷:指在夜间电网低谷时间,制冷主机开机制冷并由蓄冷设备将冷量储存起来,待白天电网高峰用电时间,再将冷量释放出来满足高峰空调负荷的需要。
这样,制冷系统的大部分耗电发生在夜间用电低谷期,而在白天用电高峰期只有辅助设备在运行,从而实现用电负荷的“移峰填谷”17、自然分层型蓄水槽:利用密度的影响将冷热水隔开,依靠稳定的斜温层斜温层:由于冷热水间自然的导热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冷热温度过渡层。
水蓄冷、蓄热知识总结一、所属行业:空调二、技术名称:水蓄冷技术三、适用范围:具有分时电价地区的医院、宾馆、商场、办公楼、住宅小区、工矿企业等空调系统和工艺用冷领域四、技术内容:1.技术原理水蓄冷中央空调系统是用水为介质,将夜间电网多余的谷段电力〔低电价时〕与水的显热相结合来蓄冷,以低温冷冻水形式储存冷量,并在用电高峰时段〔高电价时〕使用储存的低温冷冻水来作为冷源的空调系统2.关键技术蓄冷水箱的结构形式应能防止所蓄冷水和回流热水的混合,提高蓄冷水箱的蓄冷效率,增加蓄村冷水可用能量,因此如何降低冷温水界面间斜温层的厚度是技术的关键。
3.工艺流程五、主要技术指标:斜温层厚度控制在0.9米内,水箱完善度达95%以上六、技术应用现状:国内已经建成的水蓄冷空调项目超过50个,广西、北京、湖北等地的项目较多,其中由XX承建的ZZ的水蓄冷空调项目已被列为XX省研究级示范工程。
七、典型用户:XX精密陶瓷〔电子行业〕,用于空调制冷。
改造前,两台制冷量100万kcal/h 冷水机组白天12小时适时供冷,改造后,增加一台容积960立方的蓄冷槽,投资额85万元,夜间电力低谷期8小时开动两台冷水机组对蓄冷罐充冷,白天12小时以蓄冷罐对外供冷,冷水机组不运行。
运行效果:1、企业空调节电:12%;2、日运行费用节省:5608kWh××0.3元= 2734元/天;3、年运行费用节省: 42万元。
投资回收期二年。
XX药业,用于区域供冷。
改造前空调总建筑面积30000平米,设计日最大冷负荷3208kW,扩建后空调总建筑面积45000平米,设计日最大冷负荷5197kW,增设1800立方蓄冷水槽,不增加冷水机组。
运行效果:水蓄冷改扩建与常规空调扩建比较,年运行费用节约34万元,投资增加43万元,不到二年即可回收多余投资。
八、推广前景和节能潜力:中国政府部门实行了电力供给峰谷不同电价政策,采用需求侧管理〔DSM〕的水蓄冷技术来到达削峰填谷,是缓解电力建设和新增用电矛盾的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
第一章绪论1.11.空气调节:实现对某一房间或空间内的温度、湿度、空气的流动速度、洁净度进行调节与控制,并提供足够量的新鲜空气。
简称空调。
2.制冷技术:它是研究低温的产生和应用,以及物质在低温条件下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机理变化等方面的科学技术。
3.天然冷源:自然界中存在的低温物质,如深井水、天然冰。
4.人工制冷:借助一种“专门装置”,消耗一定的(外界)能量,迫使热量从温度比较低的被冷却物体(或环境)向温度比较高的周围环境(或物体)转移。
5.制冷分类:普通制冷:>-120℃深度制冷:-120℃~20K(-253℃)低温和超低温:<20K6.普通制冷分为:高温区+5℃~50℃主要空气调节和热泵设备低温区<-100℃主要用于气体液化、低温物理、超导和宇航研究中温区-100℃~+5℃主要用于食品冻结和冷藏,化工和机械生产工艺的冷却过程和冷藏运。
1.21.制冷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2.制冷方法:相变制冷(溶解、汽化、升华)、气体绝热膨胀制冷、温差电制冷(热电制冷)3.溶解常用于冷却房间或冷藏食品;汽化:蒸汽压缩式制冷和吸收式制冷用的此原理,还有低温外科手术;升华可用于人工降雨、医疗中。
气体绝热膨胀制冷可用于飞机机仓里。
4.焦耳-汤姆逊效应:实际气体焓值是温度和压力的函数,所以实际气体绝热节流后的温度将发生变化。
至于温度升高还是降低与气体初始状态有关。
第二章蒸汽压缩式制冷的热力学原理2.11.制冷原理:利用液体蒸发吸收热量而完成制冷。
2.蒸汽压缩式制冷的基本系统: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机构(膨胀阀)3.蒸发器①里面制冷剂的汽化过程是一个等压沸腾过程。
②蒸发压力:蒸发器内制冷剂沸腾时的压力。
③蒸发温度:相对应的饱和温度。
(沸点)4.压缩机:从蒸发器中抽吸出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并进行压缩的设备。
功能:①从蒸发器内抽吸出蒸发的制冷剂蒸汽,以维持蒸发器内一定的蒸发压力,同时也就维持了一定的蒸发温度。
②将吸入的蒸汽进行压缩,或者说将蒸汽的压力提高,以便在较高的温度下将蒸汽冷却并凝结成液体,制冷剂得以循环使用。
冰蓄冷空调系统常识冰蓄冷是利用冰的熔解热进行蓄冷,因此蓄冷密度较水蓄冷大,相同蓄冷能力的蓄冰槽与蓄水槽之体积比1:8~10。
与水蓄冷相比,冰蓄冷系统的优点是:蓄冷密度高,使用蓄冷槽体积较小;温度稳定,便于控制。
常见的冰蓄冷系统形式:1、冰球式(Ice Ball):将溶液注入塑胶球内但不充满,预留一膨胀空间。
将塑料球放入蓄冰罐内,再注入冷水机组制出的低温乙二醇水溶液,使冰球内的溶液冻结起来。
融冰时,让从空调负荷端流回的温度较高的乙二醇水溶液通过冰罐内塑胶球将冰球内的冰融化而释冷。
2、完全冻结式(Total-Freeze-Up):是将塑料或金属管伸入蓄冰筒(槽)内,管内通以冷水机组制出的低温乙二醇水溶液(也称二次冷剂),使蓄冰筒内90%以上的水冻结起来。
融冰时,让从空调负荷端流回的温度较高的乙二醇水溶液通过塑料或金属管内部,将管外的冰融化而释冷。
冰蓄冷空调系统是怎样运行的?夜间,冷水机组保持乙烯乙二醇溶液在-3℃~ -4℃运行,此时的乙烯乙二醇溶液会在机组与冰筒的热交换之间对流,慢慢的将冰筒内的水结成冰块。
在制冰运行时,乙烯乙二醇溶液是不通过空气处理机组的。
日间,由冷水机组回来的11℃部分溶液通过冰筒冷却至1℃;另一部分11℃的溶液则与冰筒出来的1℃溶液混合在一起而成为6℃,再而进入空气处理机组,约在13℃离去。
设定在6℃的三通控制阀操作此混合状态。
空气处理机组将24℃的空气冷却到13℃﹙常温系统﹚。
春秋季的日间,可以随意由冷水机组或蓄冰筒提供建筑物的全部冷量。
市场应用较成熟的有盘管式、冰球式、冰晶式。
盘管式特点:蓄冷及放冷过程稳定,水力管网易于平衡。
蓄冰及融冰速度较慢;盘管管道较细,流动阻力大。
冰球式特点:设备结构简单,阻力小,技术要求低。
蓄冰及融冰速度较快。
缺点:冰球需密集堆放,会造成冰球外冷媒水的流量不均及旁通,易引起传热的不稳定,冰球间反复挤压影响寿命。
蓄冰装置中使用塑料换热管与金属换热管之比较金属管的导热系数比之塑料管要大很多,但是,在对冰筒的影响方面,这只是一个并不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