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同比较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同比较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同比较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同比较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同点比较

【摘要】上世纪20年代,苏联建国之初,领导人列宁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俄国自己的路”,政治经济制度上则实行与“战时共产主义”制度不同的新经济政策。虽然两国历史背景毕竟不同,产生年代、面对的国际环境也不同,但是,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之有着根源上的一致性,本文将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同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关键字: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同点

1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这已被历史和现实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后期思想的璀璨明珠,是列宁主义的理论制高点之一。研究和探讨“新经济政策”,不仅是全面完整准确理解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列宁主义的理论需要,而且是目前社会主义国家寻求发展路向和改革出路的时代需要,是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介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理论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已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1.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不仅仅表现为从“战时共产主义”到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的政策上的退却,这种貌似“退却”实质上是“前进”的新经济政策,正是当时苏俄国情和所处时代唯一可以采用的正确可行的思路,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处理好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新经济政策的基本任务,就是使经济政策同千百万农民赖以为生的农民经济结合起来。)这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所要求的。

其次,把商品货币关系引入苏俄国民经济体系,通过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大工业经济和农民经济的正常联系。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的计划经济“退却”到“新经济政策”中要求的商品交换。通过利用商品经济、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并使成为走向社会主义的“主要杠杆”,才能适应当时苏俄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占优势、且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基本国情的要求。

第三,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的社会体制,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打开国门,建立对外开放的社会体制,吸收并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管理经验、经商技巧、资金和专家等。

第四,必须引进和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经济上极力利用、加紧利用和迅速利用资本主义西方。”列宁认为,苏俄经济结构中存在着“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5种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大工业无法短期内占领的经济领域,应当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发展国内私人资本主义的工业和商业,设想采用商业形式的小业主合作社制、代销代购商人佣金制(即在国家监督下,由资本家负责推销国家产品和收购小生产者产品,并收取一定佣金的制度)、租借制(即把国家的某些企业、森林、土地租借给国内资本家经营,并签订合同到期收回的制度)促进生产和交换,促进经济资源有效率开发,同时积极组织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展开竞争,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国家还不能迅速恢复一切大工业和具备开发大工业所需的各种资源条件的阶段,应当通过租让制将少数工厂、矿山、油田等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签订由资本家出资,在一定期限内负责开发经营,并将部分产品交给国家,到期交回的合同,利用外国资本的力量发展苏俄现代工业。实行租让制,虽然苏俄工人阶级为国际资产阶级缴纳了一定“贡款”,致使苏俄国家付出了一定代价,但能在较短时期获得一批具有现代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水平的大企业,能在政治上起到制约国际帝国主义对苏维埃政权进行封锁、侵略阴谋的作用。

最后,必须学习和吸收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成果,迅速提高整个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把努力学习文化作为提高全体苏维埃人民群众自身素质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列宁的视野内,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必须做大量的深入细致的复杂工作,即须把识字、扫除文盲等文化启蒙和教育普及工作同科技文化提高工作并重,把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同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工作并举,把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工作同各类文化设施、教育设施的建设工作并行。

2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同点

一、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国情结合的产物

上世纪初的俄国经济、政治、文化都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很多,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新生政府为了对抗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实施了我们现在称之为“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粉碎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则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时,苏联领导人列宁等认识到,在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首要任务应当是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引进和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商品货币关系。从苏俄当时国情出发,必须辩证地历史地把握非社会主义性质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力量为社会主义大生产发展创造条件。

而我国文革结束后的状况也是经济政治文化普遍落后,国门关闭了将近三十年。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国已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公有制和平均主义,生产效率低下,劳动积极性受损。事实上,我国在建国之初提出的过渡阶段,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常正确的,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1952年酝酿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指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是,没过多久,当时的领导人便高估了我国的发展水平和能力,不顾当时经济政治条件其实尚未成熟的事实,盲目追求形式上和制度上的改造,在1956年便宣布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直到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提出改革开放,才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可以说我们在开国之初的认识水平没有达到列宁在苏联成立初期的高瞻远瞩。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与落后国家基本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

二、都提出了应该正确对待市场经济

按照马恩经典作家的观点,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和市场都将不复存在。然而,列宁认识到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落后国家取消商品经济而实行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他认为把商品投入流转可以活跃小农业,国家也可以通过工业品换得最低限度的一点粮食以满足城市和工业需要,而且经济流转恢复以后,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的国家政权会得到巩固和加强。列宁的思想是对马恩经典作家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在当时的条件下认识到了发展商品经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这不能不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巨大贡献。如前文所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引进和利用了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

在我国,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结论与展望

列宁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和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从历史角度上看,二者有确实许多相似点。将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比较,我们能看到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是普遍趋势,可以更加辩证和理性地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各种问题。

但是,新经济政策毕竟已经成为历史了,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套继续发展,继续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前人获得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前进的道路会变得坦荡些。

参考文献:

[1] 任云丽.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2,(3):131-132,172

[2] 祝睿.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现实意义[D].湖北大学,2010

[3] 刘辉.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1):60-61.DOI:10.3969/J.ISSN.1008-3154.2011.01.016

[4] 列宁选集:第4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21年高一历史教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备课资料1

2021年高一历史教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备课资料1 一、“坚冰已经打破” 1、1917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巩固政权措施:将一部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所有制,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退出一战。 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未来社会实现前提:生产力高度发展 未来社会基本特点: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 未来社会实现途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3、苏维埃俄国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措施及结果: (1)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①国外:协约国的干涉 ②国内:经济上:严重破坏,小农经济;政治上:地主、资产阶级武装叛乱。 (2)采取措施: ①军事上,组建红军,抵抗敌人进攻 ②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结果:1920年底,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特点:兼有“战时”“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2)主要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严格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3)评价: ①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条件下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特殊政策,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起到了保障作用。 ②是布尔什维克党探索项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它的出现是严酷的战争和极端贫困环境所致,反映当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思想局限性。战后,引发了1921年春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应战解危的措施是巨大的成功,但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是一种失败。 二、“道路已经指明”1921-1924 1、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过时;1921年2月彼得格勒附近海军基地反政府兵变。 2、开始实施的标志:1921.3,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苏俄开始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4、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①积极: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时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训后找到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意义 如果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践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踏步前进的话,那么,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迂回前进。而实际上,前者超越了现实,后者才是尊重现实的结果。列宁是尊重现实、尊重实践对理论检验,并注重从实践中得出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己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①针对1921年春的严峻形势,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果断地采取了战略转变。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余粮收集制,改行粮食税;实行商品交换,恢复商品流通;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对国内外资本家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资金制;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来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以及实施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列宁留下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和提法。这是因为,从客观方面看,新经济政策本身是一个不断展开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它的实质内容由粮食税这个单一政策发展到多方面、一整套的政策;从主观方面看,列宁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深化和上升的历史过程,从初级本质逐渐深化到深层本质。 第一,从阶级关系的角度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它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了新的经济基础。苏维埃俄国存在两个主要阶级,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前者掌握着国家政权,后者则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苏维埃政权的基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质上是调整工人与农民两大阶级的关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解决国家如何同农民建立正常的经济关系的问题。战争一结束,农民不能忍受这种近乎剥夺的经济关系。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工人阶级不能同农民建立正常的经济关系是十分危险的。1921年底,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同农民经济结合起来,满足其最迫切的经济需要,建立牢固的经济联盟,首先提高生产力,恢复大工业”②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使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济同千百万农民赖以为生的农民经济结合起来。如何实现这种结合呢?农民物质利益的实现是同市场和自由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列宁认为:“实质上可以用两个东西来满足小农。第一,需要有一定的流转自由,需要给小私有主一定的自由。第二,需要弄到商品和产品。③当时的主要措施,除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制外,还有组织商品交换、改革工业体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在农村实行合作制等。贸易自由无疑会刺激小农特别是富农的发展,这是不是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敞开了大门呢?列宁说:这没有什么可怕,应当怕的不是小资产阶级和小资本的增长。“应当怕的是极严重的粮荒、生活贫困、产品缺乏的情况持续太久,这种情况己经使无产阶级变得完全软弱无力,……只要产品数量增加,小资产阶级不管怎样发展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危害,因为这种情况可以使大工业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小农业。我们必须尽 ①《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1页。 ②《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1.徐昕《社会主义在较落后国家可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无可置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1年第1期 2.杨子萍《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4年11期 3.赵子良《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符合历史的辩证法》,《武警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张祥云《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取胜的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1998年第6期 5.顾有富《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之分析》,《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二期 6.吴邛《从落后国家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7.钟读仁、赵斌、冯新广《邓小平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间者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理论学刊》1998年第5期 8.张国祺、张越川《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再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11月 9.蔡继明《关键是弄清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也谈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学术月刊》2001年第10期 10.贾俊民《对一个世纪性重大课题的回答—关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问题再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11.马润青《恩格斯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2.孙代尧《经济落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视角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年第7期 13.张雷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11期 14.张雷声《马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学术界》2000年第2期 15.冯书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再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6. 周作芳《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合理性思想述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月 17.陈哲《列宁晚年对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2月 18.超茶英《论20世纪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前沿》1998年第6期 19.刘笑燕《论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沿》1997年第5期 20.鄢显骏《论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学术探索》2000年第3期 21.朱晓鹏《论马克思晚年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构想》,《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9月 22.朱必祥《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再思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3.陈友义《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思》,《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4.毕志国《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途径、方法的理论探索---读列宁的《论粮食税》等论

产业落地进展!大成都重构产业经济地理格局

产业落地进展!大成都重构产业经济地理格局 2017年9月11日,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出部署。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成都定位于第六个国家中心城市。这意味着,成都作为中国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战略使命、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加之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成渝城市群、建设内陆自贸区、建设天府国际机场,这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使成都从国家对外开放的末端转向前哨。连续几届成都决策层清醒地意识到:城市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支撑在产业,而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城市强盛的根基,而成都的根基还不牢固。于是,在2017年两本至关重要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成都制造2025规划》相继出炉,同步地《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即成都“产业新政50条”正式出台,成都开始向制造业强市转型。 ? 审视:“全而不大”、“多而不强” 长期以来,工业经济始终是成都经济增长的主体贡献者。“十二五”期间,成都工业年均增速约14.4%,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首位,工业经济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将近一半,

有力支撑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了“万亿级”台阶。但重新审视工业经济现状,会发现成都的工业存在“全而不大”、“多而不强”的问题,产业门类齐全但结构不尽合理,聚集态势初显但集群集约程度不高,区位优势突出但市场能力不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是成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工业发展为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提供强大产业支撑,为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创造产业需求,为建设西部文创中心提升层次内涵,为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提高能级,为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提供重要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轴和动能轴,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城市强。成都由此确立了工业经济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定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 2017年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在发展目标上,该白皮书提出,通过五年努力,成都基本构建起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产业生态圈、生活服务圈、创新业态圈、企业协作圈,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形成城市功能、城市空间与产业体系协调互哺的发展新格局。 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明显提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正文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孙旭东 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俄国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繁荣。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了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历史征程。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列宁先后实行了两种内容截然不同且在党内外引起了广泛争论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其中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途径,虽然在战后苏俄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它还是过早地夭折了,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内容 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其提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 1.战时共产主义及其终结 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苏俄,成为了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可是帝国主义是不愿意看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的。于是从1918年开始,帝国主义联合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到1919年3月至1920年10月帝国主义又先后三次组织了对苏维埃俄国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而俄国国内的自卫军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也充当其走狗,与之配合。1918年8月30日,革命领袖和导师列宁又遇刺,身中三颗子弹,伤势十分严重,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市民又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许多工厂因缺乏原料、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资后盾极其匮乏,国内形势岌岌可危,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人民的生存权利,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赢得这场战争。“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一切为了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危急关头,甚至最危急的关头到了”“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等成了当时最典型的口号,就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运而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实行的,诚如列宁所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1]它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伴随着国内战争的基本结束,其弊端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广大农民也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和贸易的自由,这些问题,成为了1920年底1921年初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1921年爆发的喀琅施塔

新经济发展常态下的成都市健康养老机遇探究

新经济发展常态下的成都市健康养老机遇探究 发表时间:2019-08-08T16:59:13.00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作者:王小力 [导读] 基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呈现出持续不断增长的状态,进而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局面。而在此背景下,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严重,同时养老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效果,以及发展结构的调整。所以,如何在新经济发展常态下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水平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基于此,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对新经济发展常态下健康养老机遇进行分析研究。 (成都市委党校社会建设教研部,四川 成都 610110) 摘要:基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呈现出持续不断增长的状态,进而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局面。而在此背景下,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严重,同时养老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效果,以及发展结构的调整。所以,如何在新经济发展常态下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水平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基于此,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对新经济发展常态下健康养老机遇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常态;养老机遇;发展;健康;探究 在现阶段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新型的综合性产业,养老产业的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养老产业发展大力促进,可以在促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同时,为老人提供舒适、良好的居住生活空间。所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必须重视对养老产业的有效发生发展,充分抓住新常态经济发展为养老产业提供的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成都市养老产业现状分析 (一)空巢老人居多 近年来,在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成都市空巢老人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形成空巢化状态。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成都市农村和城市家庭空巢率高达50%以上,并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导致部分老人老无所养[1]。当前,大部分老人会选择与子女分开住,这就导致老人生活需要自理,无人进行照看,产生大数量的空巢老人。与此同时,农村家庭空巢现象更为严重,大部分农村农民会选择进城务工,而老人只能独自在家居住,使得老年人的物质、精神需要都需要通过政府协助的方式得以满足。但是受到农村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养老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二)经济与疾病问题所造成的影响 当前大部分老人都会通过退休公积金来维持生活,但是其公积金数额相对较低,只能维持老人的基本生活。并且成都市老年人人群中大部分患有疾病或者是慢性疾病,导致老年人需要承担巨额的药费,经济拮据俨然成为常态现象。大部分老年人会面临着失能、照料、疾病、贫困、精神关爱等问题[2]。在经济与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老年人生活受严重的制约与阻碍。 (三)养老院供不应求 虽然大部分对老年人对养老院等机构持有抗拒的思想,但是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的影响下,使得传统养老观念发生一定的转变,大部分人对养老院等机构所持有的态度发生转变。而纵观成都市养老产业的发展,在机构数量与规模方面仍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实际养老产业的实际发展需求[3]。 (四)养老专业人才的匮乏 养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使用,而纵观成都市养老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专业人才的匮乏,高专业、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数量无法满足养老产业的实际发展。 并且现阶段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到位。与此同时,相较于其它产业而言,养老专业具备较强的个性化,并且该产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相对较多,所以非专业人才无法胜任养老服务工作。此外,通过对高专业、高素质人才具备较强耐心和责任感,对照顾老人方面有着更好的效果,让老年人感受到关爱和照顾。 (五)社会扶持力度有待于提升 社会的发展是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的助推器,然而,目前的很多城市中,对于养老事业的重视程度还有待遇于提升,很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尤其是对于养老场地、养老设施以及养老资金的投入应该进一步的加强,保证养老院事业的发展有足够的后背力量可言,只有这样,养老院才能够更好的发展。 二、促进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措施分析 (一)注重养老观念的转变 可以结合对实际情况的分析,通过组织社区教育活动的方式,为广大老年人传播养老新观念,帮助老年人转变传统固有的养老理念和观念,进而实现老年人社会新型养老机制的认同感提升,进而对养老产业的发展持有赞同、支持的态度,让老年人明确养老产业所带来的实惠和优质服务,进而做到老人的安享晚年[4]。 (二)注重养老模式的多元化 要想促进成都市养老产业紧紧抓住新经济常态所带来的机遇,必须注重对养老产业多元化模式的发展,进而为广大老年人营造出健康、舒适的养老环境。 1.居家养老模式 所谓居家养老模式,是基于对社会化服务与居家有效结合所诞生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的应用是以老年人家庭为主要,依托于社区服务的开展,以专业化服务为基础,在通过传统民族文化的支撑,进而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服务,让老年人在家庭居住过程中通过多元的社会化服务解决相关实际问题[5]。简单地说,就是该模式的应用,相关政府部门无需利用大量的资金进行相关养老机构、设施的建设,只是为大范围的老年人居住环境提供多元化的上门服务,例如像为老年人护理、购物以及清洁等工作。与此同时,居家养老模式还具备治病、养生道讲解以及护理等心理服务。相较于传统家庭养老和集中集社养老模式而言,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很大优势。也正以因此,居家养老模式成为现阶段成都市主要养老模式,具备成本低、范围广等特点。 2.日托制 该模式的应用主要是社区与居家的相结合,也就是老年人的“日托班”。该模式已经成为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成为当前老年人所喜爱的养老模式之一。日托制养老模式的应用一方面可以让老年人继续居住在自己的家中,为老人营造出自由、隐私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可以让老年人在吃饭、居家维修、就医等方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帮助和照顾。目前成都市已有多个社区已建立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以此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和照顾[6]。而在此过程中,社区日托服务中心可以分为居家老人照顾以及养老机构照顾,而该模式的应用主要侧重于对居家老人的照料。如成都市锦江区现阶段已建成近60家社区日托服务中心,实现对养老生活服务圈的构建,再或者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街道的“爱老之家”,就是通过对日托制养老模式的应用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该机构会在白天期间给予老年人细心的关怀和照料,而在夜晚则是老年人在家居住。通过该模式的有效应用,可以在避免出现老人独自居住情况的同时,有效帮助老年人解决相关问题。此外,针对日托制养老模式的应用,必须要注重对日照料场地的完善构建,需包括网吧、棋牌室、医疗保健室、餐厅以及心理咨询室等,进而为老年人营造多元化的服务。 3.专业养老机构 专业养老机构作为专业化的养老场所,无论是在老年人安全性方面,还是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都具备较大的优势。尤其是具备24小时专业看护的老人,不仅能够得到充分的照顾,还会在老人出现突发情况时第一时间送至医院。并且老人在专业养老机构中可以得到良好的物质、精神满足。作为当前养老模式中的一种,成都市在高档私营养老机构、公立养老结构建设方面其数量不断增多,并且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到养老专业机构中享受晚年生活。专业养老机构的发展,可以具备以下作用:1.促使成都市老年人群体获得充分的社会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进而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物质需求[7]。并且专业养老机构是居家、日托养老模式的有效依托。有效促进成都市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养老产业的发展满足广发老年群众的实际需求;2.加快推进成都市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发展;3.可以在提升成都市养老产业专业水平的同时,促使养老管理的规范化、多元化发展,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水平。 (三)注重服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 要想促使成都市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相关机构单位需要注重对服务人员专业知识、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强化[8]。针对知识教育而言,可以定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开设关于养老服务的多门学科,要求服务人员进行积极开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进而丰富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针对服务技能方面而言,机构单位可以定期组织服务人员去进修学习,并开展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实践,进而确保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满足现代养老服务开展的实际需求。 三、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新机遇阐述 (一)产业升级 虽然养老产业在近几年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比重仍相对较低,并且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服务质量方面仍水平较低。而纵观全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显然养老产业已经占据较大的比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成都市需要重视对养老产业的壮大发展,注重产业的升级发展,结合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将养生保健与健康养老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以此实现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9]。也正因此,可以看出产业的升级已经成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二)消费升级 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民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人们的消费方向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健康养老产业得到充足发展空间,无论是在规模还是数量方面,都取得良好成效。此外,随着民众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精神需求成为现阶段民众消费的主要趋势,这也促使健康养老产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有效发展。现阶段,因为我国人孔老龄化的加快,促使成都市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实现对当地经济水平的促进,并为老年人全体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居住空间。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成都市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其中仍存在些许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和补充才能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效果。基于此,需重视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充分抓住新常态经济下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带动成都市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伟.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健康养老产业的新机遇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7):212-212. 2]熊升银.新经济常态下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增长点研究--以泸州市为例[J].科技展望,2015(18).

人大马哲真题

201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真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辨析 1. 理论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2. 科学技术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 3. 经济体制具有独立性,可以不与经济制度联系。 二简答 1. 价值的特性 2.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过程的统一 3. 市场经济对人思想产生的影响 三论述 1. 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分析2008念得国际经济危机原因 3.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辨析 1. 做到以为一个人的利益文本,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2. 中国共产党力道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二简答 1. 建设社会主义系农村的总要求。 2. 简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与意义。 3. 简述统筹兼顾的科学内涵。 三,论述 1. 论述怎样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 2. 论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3. 论述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4. 《关于建国以来的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一.辨析10*3=30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2.国家垄断资本就是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3.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二.简述15*3=451.为什么实践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基本的观点?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整货币量的方法有哪些?3.苏联十月革命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三.论述25*3=751.试论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哲学依据,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2.试论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及主要内容。3.试论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一.辨析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2.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前一社会的残余和新社会的萌芽。3.因为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因此,二者在质上和量上没有本质区别。二.简答1.简单论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2. 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3. 简单论述收入分配制度中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及关系。三.论述1.试论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2.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宏观调控,并阐述其政策和措施。3.试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2009年马综真题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成都再发城市机会清单 全力打造新经济“机会之城”

成都再发城市机会清单全力打造新经济“机会之城” 原标题:成都再发城市机会清单全力打造新经济“机会之城” 通过应用场景实践,成都进一步认识到城市机会是应用场景的源泉和基础,应用场景则是城市机会在生产生活、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具体化表现。 继今年3月发布第一批之后,成都再次发布《城市机会清单》。通过《城市机会清单》的发布,成都希望城市的应用场景、发展机会、项目合作等具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机会,有助于城市之间、企业之间及时掌握发展与合作机遇。 在发展新经济战略中,成都改变传统政策思路,通过场景供给培育新经济。不仅如此,成都还通过政策设计营造创新生态,推动“个别服务”向“生态营造”转变,打造有利于新经济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使成都成为机遇之城。 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 今年3月26日,成都市发布第一批《城市机会清单》,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公园城市、创新创业等10个应用场景,发布了七大类共450条供需信息。6月12日,第二批《城市机会清单》服务国家战略大局,聚焦服务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绿色低碳等8个应用场景发布499条机会信息。 与第一批机会清单相比,本次的《城市机会清单》实现了”两个扩容”。一是题材范围扩容,不仅新增了成都特色的东部新城专题,还聚合展示了国际城市(地区)、省内兄弟城市的发展机会;二是供需信息扩容,本次共发布764条供需信息,较第一批增加314条,新增企业协作、市场推广等五方面内容。 基于这一认识,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应用场景理论,着力构建与新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七大应用场景”,通过场景供给培育新技术、新模式落地的应用市场,为新经济企业提供入口机会,为广大市民提供情景体验。 通过应用场景实践,成都进一步认识到城市机会是应用场景的源泉和基础,应用场景则是城市机会在生产生活、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具体化表现。为厚植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沃土,推动产业扶持、企业发展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在全国首创了这份《城市机会清单》。 成都市新经济委副主任周洪向第一财经表示,成都在全国比较早就进行场景理论的研究,把场景应用到城市管理上,在城市建设中布局了很多场景,构建与新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多元应用场景。 周洪介绍,比如,成都在规划编制中预设应用场景。充分考虑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对未来生产生活的影响,超前谋划、前瞻布局,规划建设200平方公里智慧交通生态圈,启动建设5平方公里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场;在远洋太古里建设全国首个5G示范街区,二环路快速公交建成全国首条试商用5G精品环线,吸引新经济企业参与城市建设运营。 不仅如此,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应用场景。对接生产生活需求,鼓励企业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解决方案,开展共享停车试点,推进共享停车平台企业为全市460余个小区提供车位共享服务;加快推进盒马鲜生、缤果盒子等“新零售”场景布局。 今年3月第一批《城市机会清单》发布后,成都市新经济委主动汲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把握运用新时代新机遇为《城市机会清单》再赋能,持续优化《城市机会清单》分类供给,推动城市机会由政府单边驱动向政府市场双向供给转变、机会清单由闭合自生向开源共享转变。 在本次创交会上,成都也重点打造新经济应用场景展览,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模式业态为表征、生态营造为根本、场景提供为路径,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嵌入式系统的智能化设备,充分展现新经济的多元化应用场景。通过“线上模拟互动+线下真实体验”相结合的观展方式,让与会嘉宾直观体验到科技创新的魅力。

苏联的经济建设优秀教案

苏联的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知道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记住苏联成立的时间和全称;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具体内涵及其两面性。 通过比较、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掌握比较、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结果,对斯大林模式评价等历史材料的阅读与理解,进一步学习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新经济政策内容、苏联工业化建设知识简表,进一步掌握提炼、归纳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 通过观察典型历史图片、历史地图,进一步掌握读图、识图的历史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苏联在较短时间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开创性,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评价。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

1.下载并截取视频片段:纪录片《世界历史》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片段。 2.准备《列宁会见农民代表》《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1921-1940)》、漫画《片面经济》共四幅图片。 3.制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建设》知识简表。 4.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教学媒体)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列宁会见农民代表》油画。) 教师讲述:同学们,这幅油画由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名称叫作《列宁会见农民代表》。它描绘了列宁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从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列宁眉头紧锁,正与农民代表认真地交换着意见。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为何还会眉头紧锁?这幅油画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内容?就让我们到今天的课堂中去寻找吧!(课件或板书展示课题) 一、新经济政策(课件或板书展示) 教师讲述:同学们,十月革命后,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新问题。 起初,面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军,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苏俄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政策?

环境政策转变与环保产业转型

环境政策转变与环保产业转型 发表时间:2018-11-19T17:32:40.520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1期作者:刘红海李保忠[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国环境政策也开始进入加速调整转型期。环境政策的转型为环保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地方政府应当在发展环保产业上有所作为。 刘红海李保忠 东明县环境保护局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国环境政策也开始进入加速调整转型期。环境政策的转型为环保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地方政府应当在发展环保产业上有所作为。 关键词:环保产业;环境政策;转型 一、我国环境政策的转变 (一)由依附型政策向自主型政策的转型。第一,环境政策受经济政策支配的地位有所改观,甚至环境政策开始影响经济政策,2013年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倒逼各地区改变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做强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二,经济政策对制定环境政策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环境政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成员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社会力量对环境政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第三,官员政绩考核在注重经济指标的同时,正在逐渐增加环保指标的权重,考核标准变得更加多元化。 (二)由管理型政策向治理型政策的转型。首先,治理主体由一元转向多元。虽然依然强调政府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主导作用,但同时也开始强调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治理方式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即从主要运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最后,权力运行更加强调上下互动。从2013年开始我国每月都要公布空气质量城市排名,社会成员的环境知情权和环境监督显著提高。 (三)由缓解型政策向改善型政策的转型。首先,我国环境准入门槛正在逐渐提高,环评审批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等基本环境准入制度日益规范和完善,同时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准入条件也日益严格;其次,环境政策对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正在逐步加强,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对违法排污、拒不改正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按日连续处罚,增加了企业排污的成本;最后,环境政策在强化环境监督和环境执法方面日益严格。按照新《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等9类行为,如果政府在履行环境监督的过程中触犯,按照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会受到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甚至是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二、环保产业的机遇 (一)环保市场日益成熟。随着我国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环境保护产业正在向建构统一规范的市场的方向前进。目前,我国正在加快调整环保产业布局,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推进环保产业与环境政策转型同步发展,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环保市场将会日益规范和成熟,为环保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机遇。 (二)环保市场主体日益活跃。随着我国环境政策由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我国环境保护市场主体将会日益活跃。治理型环境政策则致力于厘清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环保责任,建立起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市场,通过规范市场主体的资格条件、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的进入环保市场提供保障,有利于实现环保市场中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三)环保产业空间进一步扩大。在改善型环境政策体系下,政府环保投入将进一步增加,污染物排放标准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环境准入门槛也会相应提高,加上政府环境监管力度的增强,客观上会迫使各类企事业单位不得不增加环保投入,购置环保设备,购买环保服务,减少污染物排放。据测算,与大气污染治理相关的环保产业产值将因此而增加1万亿元以上。 三、地方政府应如何发展环保产业 (一)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优势产业,培育骨干企业。一方面产业规划应当首先立足于本地市场,充分发挥既有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应当首先着眼于满足本地区的市场需求,以本地市场需求为基础培育环保类骨干企业,力争在短期内培育出几个在国内环保市场有话语权的骨干企业;另一方面产业规划还应当着眼于未来市场发展方向,积极创造新的产业优势。应当在充分挖掘传统优势的同时,紧盯空白市场、新兴市场,大力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技术服务与咨询、环保设备运营、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安装等环保服务业,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优势。 (二)加强环保监管,优化市场环境。发展本地区环保产业,应当注重加强环保监管,刺激本地区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同时应当加强市场管理,构建公平、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增强企业对本地区环保产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是吸引外部投资,改善环保产业投融资困境的有效动力。另外,发展本市环保产业,还应当注意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政府部门加强对环保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打击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推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增强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环保产业涉及污染物处理处置技术、环保设施的建造与运营管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能源节约与再生以及清洁能源开发等多个方面。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必须依赖高科技的支撑,相关产业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因此,真正富有生命力的环保产业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创新是环保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想真正将环保产业做大做强,应当重点提升本地区环保产业的科技实力。 参考文献: [1]宋薇.河北省环保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1. [2]赵英民.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3.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2.3)--第六章第2课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第2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特征是( )。A. 粉碎外国武装干涉B.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C. 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售制度D. 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2.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 )。A. “剥夺剥夺者”B.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C. 发展商品经济D.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3.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题是( )。A. 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B. 以优先发展轻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C. 轻重工业并重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D. 优先发展农业4.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 )。A. 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B. 是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C. 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D.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1.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包 括( )。A.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B.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C. 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D. 推进国家工业化时期精品资源共享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无产阶

E. 实现农业集体化时期 2. 在对战时共产主义的下列评价中,你认为哪些是正确的?( ) A. 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完全错误的 B. 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完全正确的 C. 作为一项临时性政策,对于集中一切资源赢得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D. 这种临时性政策一度被当成落后国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脱离了实际 E. 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这样做 3.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 A. 实行余粮征集制 B.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C.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 D. 禁止日用消费品的私人贸易 E. 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 4. 苏联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基本特征是( )。 A. 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 B. 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 C. 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 D. 完全采用行政手段 E. 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三、简答题 1. 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哪些精辟的论述? 2.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章第1课: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D 二.多项选择题 1.A BC 2.CDE 3.BCE 4.ACD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