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补体
- 格式:ppt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6
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第六版第五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第一节补体概述第二节补体激活第三节补体系统的调节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意义第五节补体与疾病的关系第一节补体概述补体的发现:十九世纪末,在发现体液免疫后不久,Bordet即证明,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
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complement, C)。
定义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成分,故被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C)。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固有成份:2.补体受体(CR):3.补体调节蛋白:C1~C9,B、D、P因子,MBL,MASP CR1、CR2、CR3、CR4、CR5及C3aR、C4aR,C5aR等C1INH、C4BP、H、I、S蛋白和血清羧肽酶, MCP, DAF, HRP(二)补体的命名:1.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发现的先后命名:C1(q r s)、C2…C92.补体系统的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D因子、H因子、MBL等。
3.调节成分以功能命名: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
4.活化裂解片段加小写字母:如C3a、C3b等。
5.具有酶活性的成分加横线;如C3bBb。
6.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i:如iC3b。
(三)补体的理化性质与生物合成:1.补体的理化性质◆补体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
◆在生理情况下,多以酶前体形式存在。
◆多数补体对热不稳定,56℃,30min灭活。
2.补体的生物合成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仅少数成分在肝脏以外的其他部位合成,在组织损伤急性期以及炎症状态下,补体产生增多,血清补体水平升高。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激活过程依据起始顺序的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称为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称为MBL 途径(mannan-binding lectin pathway);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从C3开始激活的途径,称为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
第四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补体的发现:1895年,Bordet体外重复pferffer的溶菌现象,证明:霍乱弧菌 + 新鲜免疫血清→细菌凝集→溶解+ 新鲜免疫血清(56 30′℃)→细菌凝集↓+新鲜正常血清溶解实验结论:血清中有两种物质与溶菌有关——对热稳定,使菌凝集——特异性Ab:免疫血清中对热不稳定,使凝集的细菌溶解——补体:免疫血清、正常血清中第一节概述一、补体系统的概念: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故被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C)。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固有成分:包括:①经典激活途径的Clq、Clr、Cls、C4、C2;③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索(mannan-binding lectin,MBL)激活途径的MBL、MASP(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③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④上述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
2.补体调节蛋白:包括血浆中的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以及细胞膜表面的衰变加速因子、膜辅助蛋白、同源抑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物等。
3.补体受体:包括CRl-CR5(表5-1)、C3aR、C5aR、C1qR等。
三、补体系统的理化特性1.化学特性化学性质:均为蛋白质(或糖蛋白),多为β球蛋白。
分子量:悬殊。
参与级联反应的成分,C1q最大,D因子最小。
2.血清含量总含量: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 %,相对稳定,各组分中,C3含量最高。
3.补体活性的稳定性℃灭活;室温下很快灭活;0~10℃保持几(3~4)天活性;温度: 5630′其他:紫外线、机械振荡、强酸、强碱、胆汁、酒精均可灭活补体。
4.产生部位来源:肝细胞——血浆中大部分补体成分;主要的来源。
第五章补体系统第一节补体概述补体(complement,C)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其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功能.多种微生物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其他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可循三条既独立又交叉的途径,通过启动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而激活补体,所形成的活化产物具有调理吞噬、溶解细胞、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生物学功能。
补体不仅是机体固有免疫防御的重要部分,也是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并对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补体缺陷、功能障碍或过度活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血浆及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等蛋白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固有成分是指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包括:①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2、C4;②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roperdin,P因子); ③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MBL途径)的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④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6、C7、C8、C9。
2.补体调节蛋白(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包括血浆中H因子、I因子、C1INH、C4bp、S蛋白、Sp40/40、羧肽酶N(过敏毒素灭活因子)、H因子样蛋白(FHL)、H 因子相关蛋白(FHR);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衰变加速因子(DAF)、膜辅助蛋白(MCP)、CD59等。
3.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目前已发现CR1、CR2、CR3、CR4、CR5及C3aR、C4aR、C5aR、C1qR、C3eR、H因子受体(HR)等.(二)补体的命名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终末成分按照其发现先后,依次命名为C1、C2、C3~C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