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比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4
墨西哥湾、渤海湾溢油事故处理对策与预防机制的探索G Mexico,[摘要]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爆炸沉没,引发了历史上最大的海上溢油事故,对比中国在渤海湾溢油应急响应体系,中国的国家海上溢油应急体系还不完善,只有建立国家级海上溢油应急体系及预防机制,在法律建设、组织体系、人才队伍、技术装备等各方面加强建设,才能应对海上发生的特大溢油事故。
关键词:墨西哥湾;渤海湾;溢油事故;不同社会主体对此事反应的对比;中美应急响应体系对比;启示:, , , , , , , , , .:;;;;;目录绪论....................................................... 错误!未指定书签。
1 中美不同社会主体对漏油事故反应的对比.....................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 作为“当事人”的石油公司对漏油事故的反应...........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 政府对漏油事故的态度...............................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 媒体对漏油事故的报道............................... 错误!未指定书签。
1.4 中美社会公众对漏油事故的反应.......................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美国海上溢油应急响应与治理技术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 美国墨西哥湾溢油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 治理技术在海洋溢油事故中的应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中美两国海上溢油应急响应体系及治理措施的对比............. 错误!未指定书签。
4 海上溢油事故预警应急体系的构建原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美国墨西哥湾“4·20”钻井平台爆炸漏油事故调查报告2010年4月20日21点49分,英国石油公司租用瑞士越洋钻探公司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美国墨西哥湾中部密西西比峡谷超深水域252区块马贡多探井作业时,发生井喷爆炸着火事故,燃烧36小时后沉没,共造成11人死亡、17人受伤。
4月24日,事故油井开始漏油,持续87天,约有490万桶原油流入墨西哥湾,污染波及到沿岸5个州,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美元。
事故调查组在详细了解事故的情况后,通过现场勘验、调查取证、检测鉴定和专家论证,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
并针对事故原因及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事故防范措施建议。
具体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一)事故单位情况1、英国石油公司(BP),于1909年创立,最初的名字为Anglo Persian石油公司,1935年改为英(国)伊(朗)石油公司,1954年改为现名。
BP由前英国石油、阿莫科、阿科和嘉实多等公司整合重组形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化集团公司之一。
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天然气销售和发电,油品零售和运输,以及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和销售。
在这次事故中,BP是开发商和作业者。
2、瑞士越洋钻探公司(Transocean),成立于192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近海钻探商,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领先的钻探管理服务。
公司拥有136座海上移动式钻井平台,并已宣布了新近建造的10座特深水位钻探平台,公司对近海钻市场技术层面高度重视,是世界上舰队配备最先进和最全面的近海钻探商之一。
在这次事故中,瑞士越洋钻探公司是钻井承包商。
3、美国哈里伯顿公司(Halliburton Company),成立于1919年,是世界上最大的为能源行业提供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商之一。
公司总部位于阿联酋第二大城市迪拜,在全球七十多个国家有超过五万五千名员工。
为一百多个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提供钻井、完井设备,井下和地面各种生产设备,油田建设、地层评价和增产服务。
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讲义第一张题目第二张主要内容提纲一、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介绍二、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三、美国环保局针对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具体做法四、大连漏油事件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综合比较五、对我们的启示第三张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接要介绍:2010年4月20日晚10时,英国石油公司(BP)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东南约82公里海域处的“深水地平线”采油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造成11人死亡、3人重伤。
爆炸发生36小时后,采油平台沉入墨西哥海湾,并出现大量原油泄漏现象,截至堵漏完全成功累计泄漏原油490万桶。
浮油面积扩散至美国东海岸,影响到路易斯安娜、阿拉巴马、佛罗里达等州,该事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石油泄漏事件。
第四张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一:当地珍稀物种处境堪忧,数百种海洋物种受到影响;油污沉入海底,深海资源受到影响。
研究显示,约有656类物种,其中包括西印度海牛和褐色鹈鹕等珍稀物种处境堪忧,左图为在海面原油中垂死挣扎的褐色鹈鹕,右图为动物保护组织工作人员正对被原油包裹的褐色鹈鹕进行清洗及施救。
另外在漏油点的周边海域,科学家们发现了沉入海底的油污,这可能会使深海资源受到不利影响。
第五张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二:沿岸湿地生态受到严重影响。
自5月19日开始,就有大面积油污开始入侵路易斯安那州的沿海湿地,栖息在湿地的鸟类及其他生物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漏油对海岸湿地环境的影响,5月27日,美国联邦政府部分批准在受灾最严重的路易斯安那州修建“障壁岛”,以阻挡墨西哥湾漏油对该州沿海湿地的进一步侵袭。
左图为高空俯瞰油污对海岸湿地的侵袭,右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对湿地中入侵的原油进行查看。
第六张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三:漏油对当地的大气环境、海水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左图为采用燃烧法对墨西哥湾海面上的原油进行处理,原油燃烧产生了大量的黑烟及有害物质,会污染当地的大气环境;另外海面原油中有害成分挥发本身也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进而危害当地居民及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蓬莱19-3漏油事件及其引发的思考——中国为何这般怂!姓名:张龙刚班级:10级化工创新班2011年6月4日至17日,中海油渤海湾蓬莱油田19-3B、C平台先后发生溢油事故,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据报道,污染海域从最初的200平方米到840平方公里再到最新的2.43万平方公里,已经超越了墨西哥湾漏油事故。
然而至今,我们并不能完全确定漏油污染是否终止以及其日后将带来何等“后遗症”,同时,在索赔问题上要达成协议尚待时日。
渤海油田为中海油(全称“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最大的对外合作油田,合作方为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其中中海油有51%权益。
渤海油田蓬莱19-3是迄今中国目前最大的海上油田。
1999年5月,康菲石油发现了这座油田,可采储量约5亿桶。
2002年,渤海油田一期项目投产,日产原油1.8万桶;2008年9月二期项目投产,油田峰值产量为15万桶每天。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该事件的发展过程。
6月4日,渤海油田B平台开始少量溢油,当日,北海分局接到中海油合作伙伴康菲石油公司报告,称发现海底溢油点,在蓬莱19-3油田海面发现少量油膜带,随即命该公司开展自查。
然而,康菲对此不以为然,以为这只是小型的漏油,不会有太大影响。
然而事实证明,正是这一点的疏忽才造成了日后灾难性的故事。
其后几天,B平台漏油现象日趋严重。
6月17日上午,C平台发生小型井底事故,康菲石油当日停止所有平台作业。
到后来,从简单的漏油日益发展为井喷,彻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6月21日,微博最早披露了渤海油田漏油消息,这是网络上首次报道关于漏油时间的信息,时隔17天。
6月30日,国家海洋局相关部门介入了事故的调查。
7月5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一个月前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初步结论。
次日,新闻称渤海油田漏油事件致840平方公里海水变劣四类。
7月14日,国家海洋局叫停,康菲称已停止。
7月30日,国家海洋局下发通知,责成康菲公司限期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加快溢油污染处置。
2012国考申论热点:渤海湾漏油事件内容摘要7月5日,国家海洋局表示,中海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形成劣4类海水面积840平方公里,而这处海水原为1类水质。
在6月13号时出现海面溢油最大分布面积达158平方公里,而不是中海油之前所说的200平方米,中国海监执法部门已经对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予以立案。
观点评论新京报:渤海湾漏油信息瞒报需有人负责漏油事故的直接责任,海洋局根据相关法律认定为作业方康菲公司承担,中海油的责任则要根据其与康菲签订的合同来界定。
不定如何,这两家公司的瞒报责任则必须首先要依法问责和追究。
京华时报:中海油及康菲不仅应负经济责任渤海溢油事故发生1个月后,国家海洋局开出罚单:最高处罚20万,责任由作业方康菲中国承担。
昨天,康菲终于跟中海油一起发布消息,中海油首次表态将分担责任,康菲对敏感话题仍避而不谈。
溢油事故虽有了说法,社会疑虑却远未消解。
7月1日,传出的消息还是泄漏范围只涉及200平米左右,且已基本处理完毕。
到了5日,事故就升级为渤海840平方公里海域从一类水质变为劣四类水质,污染损害也已显现。
谁是“200平米”说法的制造者?6月4日,漏油事故已经发生,7月1日,事故才得到中海油证实,事故为何迟迟不报?墨西哥湾发生漏油事故后,美国政府向BP开出的首笔清理油污账单就高达6900万美元,随后开出的罚单和索亿美元。
相比之下,渤海溢油20万元的处罚形同激励生态污染,如此轻微的处罚如何能起到惩处作用?这些疑惑,有的可以从业已滞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找到答案,比如何以只能处罚20万元——这已是法定上限。
更多的疑惑,则需要当事人出来解答。
一个月的沉默,无法隔断社会的广泛关注;新作的说明,仍不能完全打消人们的疑虑。
诚然,分担经济责任的表态,体现了中海油作为项目油田的大股东和发包方所必须承担的连带责任,这正是企业做大并建立品牌的基本前提。
相较于拒绝或刻意降低社会对其所负连带责任的关注度,承担经济责任,治理环境污染,赢得社会谅解,体现了应有的气度。
渤海湾漏油事故概况及评论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渤海湾溢油事件主要概况及最新进展,并由此阐述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一些社会问题。
笔者同时对此次事故的主要责任方康菲与中海油进行了谴责,并相应作了一些个人评论。
前言渤海湾蓬莱19-3油田于6月4日发生漏油事故,这一事故自发生以来就备受公众关注,中海油和康菲更是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到现在为止,渤海湾漏油事故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事故造成840平方公里的海水降至劣四类,这次事故可谓深深地刺痛了国人的心。
下面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这次事故的概况。
事故概况日期事件节点6月21日微博首次出现关于此次渗油的消息,该条微博疑为中海油内部人士所发,内容是“渤海油田有两个油井发生漏油事故已经两天了,希望能控制,不要污染。
”多家媒体此后联系中海油集团公司新闻处及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部,均未获得回复。
7月1日中海油首次正式作出回应:据美国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康菲中国)报告,由该公司任作业者的蓬莱19-3油田于6月上、中旬发生渗漏,附近海面出现油膜,目前渗漏点已经得到控制。
7月3日据中海油内部人士7月3日透露,中海油渤海湾一油田发生漏油事故已基本处理完毕,由于泄露范围比较小,只涉及200平米左右,对事故海域及相关环境影响较小。
没有人员受伤,没有任何关于野生生物、渔业或航运不利影响的报告。
7月5日国家海洋局7月5日通报中海油6月4日漏油事故,漏油致84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被污染,对周边海域造成危害,目前已对涉事公司立案。
7月康菲石油公司首度披露事故数据,溢油量达1500桶。
以1吨石油约等于7.3桶计算,漏油量14日约205吨。
7月16日莱19-3漏油事故海域出现赤潮,长约2海里。
7月30日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国家海洋局下发通知,责成康菲公司限期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加快溢油污染处置。
其中,要求其要尽快确定并封堵B平台附近溢油源,同时抓紧时间将C平台泄漏的海底油污清理完毕,上述工作应在今年8月31日前完成。
2011年6月渤海海域溢油事件【背景材料】渤海湾蓬莱19-3油田2011年6月11日发生重大溢油事故。
至2011年8月23日,溢油累计造成5500平方公里海水受到污染,直接导致870平方公里的海水面积水质由一类下降为劣四类(根据《海水水质标准》,一类为最优,四类最差)。
9月2日,国家海洋局认定19-3油田开发企业——康菲石油公司未能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责令蓬莱19-3全油田停注、停钻、停产作业。
与此同时,海洋局表示,针对溢油事故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将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对康菲公司提出生态索赔。
长岛县位于漏油点东60公里处,渔业是其主要产业。
在长岛县调查发现,溢油事故对当地养殖业已带来影响(见后视频),将来可能影响当地渔业及旅游业。
当地干部群众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动态发布蓬莱19-3油田周边县(市、区)相关海域的水质、鱼类受此次漏油事件影响的程度,以保护相关区域正常的渔业和旅游业生产销售。
北长山乡店子村渔民冷述弟说:“我今年的扇贝已经基本收完了,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担心泄漏的原油以后会影响明年的收成。
”负责此次溢油事故水样、生物和沉积物取样与监测的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研究员崔文林表示,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对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监测才来确定。
【国务院】:渤海湾将严控新上石化项目(视频内容)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下一步将按照国家海洋局的要求,开展此次溢油的生态损害评估工作,主要围绕残存于海水和沉积物中的的油基泥浆、溢油对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的影响等开展监测工作,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的损害及损失。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处理情况和渤海环境保护汇报,研究部署加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
会议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确保渤海生态安全,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力争渤海近岸海域水质总体改善,力争实现人海和谐。
为此,首先要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切实改变沿海地区重化工比重过大、过于集中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