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12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课设计设计教课目标:知识与水平:认识《红楼梦》;掌握经典篇章情节、人物性格及反响的社会生活。
过程与方法:多读研读,从概括内容下手掌握情节、从描述中分析人物性格。
感神态度价值观:从人物性格中领会不慕虚荣,节约节约的尊贵质量,养成优异习惯。
要点难点:1、掌握课文结构内容;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色,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领会人物各种不一样的笑,赏析这场“喜剧”的意图,和刘姥姥的形象特色。
教课过程播放《刘姥姥进大观园》视频二、出示教课目标三、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芹圃,号芹溪,梦阮,清朝有名小说家,曹雪芹是内务府汉军旗人,出身“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曹雪芹生性放达,喜好宽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2、学生默读课文,将生动传神的句子画下来。
3、字词累积蓼溆()敁敠()麈尾()操攮()砒霜()4、理清课文脉络第一部分(第1段):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讥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刘姥姥演出“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4段):写刘姥姥演出“笑”剧后的感想及凤姐、鸳鸯等人以真相相告。
四、自主研究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
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2.刘姥姥被安排在一场闹剧里,她自己知道么?从哪里能够看出来?五、研读课文,合作研究1.凤姐、鸳鸯等人为何要导演这场“笑”剧?这场“笑”剧的背后包括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刘姥姥在这场“笑”剧中详尽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说了然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第3自然段描述了一幅各具神态的群笑图,表现出了不一样人物的不一样身份地位和性格特色,这些人物的笑各有什么特色?交流、明确1.她们感觉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风趣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讥笑。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重点语段,抓住细节描写,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感悟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并学以致用。
2、拓展相关章节,深入探究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3、通过节选部分的学习,了解《红楼梦》,加深对传统名著的热爱。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段,抓住细节描写,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感悟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中有一个小人物,但是很不简单。
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就是刘姥姥。
这节课让我们随着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二进贾府在大观园表演的一场好戏,感悟学习曹雪芹创作手法的高妙,以管中窥豹之法,体会他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痴情。
二、预习交流学生简答以下有关小说情节的题目1、刘姥姥在大观园表演的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2、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3、她们是如何捉弄刘姥姥的?(学生自由回答)三、赏析人物过渡语:为了取笑刘姥姥,凤姐“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子上”捉弄刘姥姥,刘姥姥心中明镜似的,所以她使出浑身解数、随机应变哄弄取悦大观园的老老少少。
那么她的表演中有哪些可圈可点的“笑点”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刘姥姥的趣味表演,细数她让众人忍俊不禁的“笑点”。
(板书:趣)1、她精彩表演中的“笑点”体现在哪里?(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表情朗读,小组内交流赏析。
)展示明确:笑点一、语言: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得动他;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一两银子还没听见个响声就没了……以上刘姥姥在饭桌上说出的一系列俚俗之语完全是为了迎合大家取乐之需,朴素实在中足见刘姥姥的机敏之处。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蓼溆、肏攮、敁敠”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了解作者及《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3.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插播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根据教学需要可适当截取)通过视频我们对本文的故事和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以下是刘姥姥是贾贾的渊源:刘姥姥的女婿姓王,小名狗儿,祖上曾在京做小官,与王夫人之父连宗,此事只有“王夫人与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知有此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狗儿祖父只有一个儿子,已故。
狗儿的父亲也只有狗儿一个儿子,因家业萧条,搬回原乡住。
狗儿与嫡妻刘氏生有一子一女,刘氏便是刘姥姥的女儿了。
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有一女,女婿将刘姥姥接了来一起住,帮带带孩子。
刘姥姥老来有所依靠,“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2.知识链接《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目录CONTENCT •课程背景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梳理与拓展•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活动设计•练习题设计与解题策略分享•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01课程背景与目标教材分析与定位教材内容《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
教材定位本文作为一部古典名著的节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本文,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学情分析及预期目标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古典名著的阅读和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预期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刘姥姥这一角色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百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古典名著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以及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课时安排与进度课时安排本文安排3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45分钟。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并梳理故事情节;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讨文章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百态;第三课时进行课堂讨论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刘姥姥进大观园》概述作者与背景介绍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故事梗概刘姥姥三次进入大观园的经历概述。
文学价值与地位《刘姥姥进大观园》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文学价值。
010203刘姥姥形象贾母等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手法人物形象塑造及特点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朴实、善良、机智。
与刘姥姥形成鲜明对比的贵族阶层人物特点。
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03情节发展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分析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展现和主题思想的深化。
01课程介绍与目标Chapter《刘姥姥进大观园》背景及作者简介01让学生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02030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复杂多样性。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文本阅读、人物时间安排分钟。
具体安排•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课程安排与时间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文本概述及主要情节梳理文本背景介绍主要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分析刘姥姥朴实善良、机智幽默的农村老妇,通过她的视角展现了大观园和贾府的奢华生活,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
贾母慈祥宽厚、威严并重的贾府老祖宗,她对刘姥姥的善待体现了封建家长的仁慈和威严。
王熙凤机智泼辣、善于察言观色的贾府大管家,她对刘姥姥的接待既体现了她的精明能干,也揭示了封建家庭中的复杂人际关系。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艺术手法鉴赏经典语句解读03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Chapter揭示社会阶层差异批判封建礼教揭示人性弱点030201社会现象揭示与批判意识表达传统文化传承及其现实意义思考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考人与自然关系1 2 3追求艺术美感体现人文关怀倡导社会公正与平等审美价值追求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体现04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Chapter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及比较阅读指导推荐项比较阅读影视改编作品欣赏与评论写作指导影视作品推荐评论写作指导学生撰写影视评论,分析改编作品在呈现原著精神、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删减等方面的得失。
跨学科知识链接:历史、民俗、艺术等民俗文化历史背景讲解小说中涉及的民俗文化,如礼仪、节庆、饮食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特色05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活动设计Chapter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刘姥姥进大观园过程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活动反思分组讨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在交流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描述,展示了贾府的奢华与腐败,以及封建社会的阶级差异。
课文以刘姥姥的视角,描绘了她在大观园中的所见所闻,使读者对贾府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文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学生对封建社会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的阶级差异,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难点:对封建社会的理解,以及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文翻译和注释,以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参考。
3.准备相关练习题,以便在巩固环节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贾府的大观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红楼梦》名著导读一、教材、学情分析。
《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很值得推荐给学生读,但对于学生来说太陌生,阅读难度太高。
所以节选自《红楼梦》第40回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很好的切入点,它主要写凤姐和鸳鸯为了取悦贾母,合谋让刘姥姥在吃饭时出洋相,导演了一场独具情态的“笑剧”。
虽是节选,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众人的笑也是各具情态,充分体现了各自的性格特点,读来栩栩如生。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阅读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文本语言诙谐幽默,趣味性强,很适合作为导读材料,让学生从读一篇到读整本书过渡。
二、教学目标:1、以《刘姥姥进大观园》片段为例,从各人的“笑态”中分析人物形象,学会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2、激发阅读兴趣,自主制定全书阅读计划。
三、教学过程(一)引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是哪四位吗?(对了,正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誉。
但是,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错了,古代美女可不止四位,而是十二位,大家请看屏幕,她们被称为金陵十二钗,来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大家想不想知道她们的志趣爱好,性格命运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
(二)晓1、读作者,写作背景。
2、读故事梗概。
3、根据所读内容,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
(三)习学习《红楼梦》精彩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
1、知识补充(1)“荣国府”:是四大家族“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贾家的府邸,《红楼梦》的主要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大观园”:是贾府为大小姐贾元春贾妃(也就是贾宝玉的大姐)省亲,而修建的行宫,后为贾宝玉和众姐妹的住所。
(3)刘姥姥其人:早年守寡,没有儿子,跟着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女婿王狗儿的祖上曾经是一个小小的京官,与贾府的王夫人(贾宝玉的母亲)的父亲认识,有因同是姓王,借着“一处做官”的机缘便“连了宗”成了“本家”。
第25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情节,理清课文结构。
2.析人物,抓住对人物的描写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
3.悟主题,分析作者寄寓“刘姥姥"这个人物的深刻用意。
一、激趣导入——走近刘姥姥同学们,老师今天来到美丽的校园,我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希望在这节课上我不要刘姥姥进大观园——洋相百出,而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长了见识。
二、细读文本析人物——众人眼中的刘姥姥(一)贾府人眼中的刘姥姥1.女清客屏显: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个凑趣儿的,拿他取笑儿。
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清客了。
"(生齐读)鸳鸯是谁?(贾府丫头,贾母身边的高级丫头)她如何评价刘姥姥的?(女清客)女清客是什么意思?(书下注释为:在富豪人家帮闲凑趣的人)屏显:林黛玉忙笑道:“……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这两人从称呼代表了贾府人对刘姥姥的基本看法。
2.设局鸳鸯不但如此称呼刘姥姥,还做了什么事?(与凤姐设局捉弄刘姥姥)为此,她们做了哪些准备?(找出相关语句)3.笑局高潮来了,刘姥姥配合着这设下的局,引出了故事的高潮——一场贾府群芳笑乐剧。
(放声读),思考:这场笑局中,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说说原因。
4.贾母在这幅图景中,留给老师印象最深的是贾母,对她的描写主要有这四处:屏显:①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
②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③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出来了,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
"④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菜也都端过来给他吃。
齐读以上文字,你能看出一个怎样的贾母?(睿智、慈爱、有同情心、惜老怜贫、“礼出大家”的典范)屏显补充:平儿忙道:“你快去罢,不相干的。
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4.刘姥姥进大观园》优质课教案_9《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所选教材均为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最高峰,而《红楼梦》则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第40回,主要写凤姐和鸳鸯为了取悦贾母,合谋让刘姥姥在吃饭时出洋相,导演了一场独具情态的“笑剧”。
虽是节选,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刘姥姥的形象鲜明,众人的笑也是各具情态,充分体现了各自的性格特点,读来栩栩如生。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与名著阅读体验,大部分同学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词汇,能够独立完成大部头名著的阅读;同时,对欣赏文学名著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与能力,能够结合工具书扫清基础知识障碍。
学生通过观看影视剧,对故事情节大多有所了解。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了解处于较为浅层的阶段,对《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的思想内涵了解不够深入。
二、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把握小说的结构和内容,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3.亲近经典名著,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重点难点1.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品味众人各具形态的笑。
2.通过节选部分的学习,了解《红楼梦》,加深对传统名著的热爱。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策略1.情景导入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有关《红楼梦》及曹雪芹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分析讨论法。
对课文中不易理解的问题,以及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先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进行、提示、点评、明确,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六、教学过程(一)预习结合“基础训练”的自主预习,搜集关于《红楼梦》及曹雪芹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