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障碍的临床判断及其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不仅反映觉醒状态,还可反映机体的思维、情感、记忆、定向力以及行为等多项神经、精神功能。
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感知环境能力出现障碍。
临床工作中意识障碍比较常见,多涉及各个学科及机体的各个系统。
由于起病急、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已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意识障碍的病因很多,短时间内迅速明确意识障碍的诊断及其产生的病因,对于开始有效的治疗与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1意识障碍的分类(1)急性意识障碍是由急性全身性疾病所致;(2)间歇性发作性意识障碍是一种短暂而频繁发作的意识障碍,常见的原因是晕厥、癫癎与惊厥;(3)慢性意识障碍是由于广泛的脑血管疾病、感染、CO中毒、外伤、缺氧等所致的意识障碍。
2意识障碍的发病机制(1)幕上局灶性病变:导致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皮质、皮质边缘网状激活系、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间脑中央部、中脑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等结构的病变;(2)幕下局灶性病变:当病变累及脑桥-中脑之间的上行网状激活系就可导致不能觉醒而出现意识障碍、延髓受压、水肿或出血时,可出现中枢性呼吸、循环障碍而继发脑缺氧、缺血而出现意识障碍,病变进一步加重时可波及脑桥、中脑的上行网状激活系;(3)代谢-中毒性病变:脑的必需物质供应不足、内源性代谢紊乱或外源性有毒物质抑制或破坏大脑皮质和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引起上行网状激活系与抑制系统平衡失调而致意识障碍;(4)弥漫性病变:通过上述多种发病机制引起意识障碍。
3意识障碍的定位诊断根据患儿的意识障碍情况、呼吸类型、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睫-脊髓反射、眼球活动(如眼脑反射)、眼前庭反射、压迫眶上切迹引起肢体运动状态以及其他相关试验以确定意识障碍的部位(大脑半球、间脑、中脑-上桥脑阶段、下桥脑-上延脑阶段、延脑阶段),以便观察病情变化、开始有效的治疗、更准确的判断预后(见表1)。
4昏迷严重程度的判定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是指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症状之一。
意识障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意识障碍指的是人体大脑功能紊乱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自我感知和环境感知能力减退或丧失。
如果不及时诊治,意识障碍将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因此,本文将从临床诊断和治疗两个方向,对意识障碍作出深入阐述。
临床诊断症状表现患者的意识障碍表现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意识消失:患者完全失去意识,没有任何反应和意识。
2.意识模糊:患者减少对外界的感知,思维不清晰。
3.意识错乱:患者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认知出现错误。
4.昏迷状态:患者对外界没有任何反应,无法唤醒。
病因分类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因病因而异,应根据不同的病因作出分类。
1.颅脑损伤:由于头部受到力量的撞击,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意识障碍。
2.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病变引起脑部缺血或出血性损伤,导致神经元死亡和功能障碍。
3.中毒或药物反应:长期滥用酒精、药物等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引起意识障碍。
4.代谢性异常:如肝性脑病、尿毒症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的发生。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疾病的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1.脑电图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脑部电生理功能的异常。
2.血液检查:检查血糖、电解质等指标,以判断代谢异常是否存在。
3.放射学检查:通过脑CT、脑MRI等检查,帮助诊断颅脑损伤等。
治疗方案对症治疗根据不同病因分别进行针对性治疗,比如应用镇静剂、解热镇痛剂等控制病情,同时应针对患者的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比如,对于颅内出血等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可以进行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法。
对症支持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是意识障碍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氧气吸入、加热或冷却、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帮助患者维持血供、呼吸和其他生命体征的正常状况。
并发症防治意识障碍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比如良性位置性眩晕、压疮、肺炎等,需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加重。
结语意识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需要注意对其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慢性意识障碍是一种临床症状,常见于患有脑损伤、脑卒中、脑瘤等疾病的患者。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提供对慢性意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以下是其主要要点。
一、定义与分类慢性意识障碍是指持续超过一周的昏迷、意识模糊或混乱状态,无明显好转或恶化的情况。
根据意识水平的丧失程度,分为濒临昏迷、昏迷和持续性昏迷三个级别。
二、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合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慢性意识障碍。
同时还需区分自发性或继发性昏迷、药物中毒、精神病性昏迷等不同病因。
三、评估与监测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评估需包括意识水平、感知、认知、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以及病因、临床特点、依赖程度等方面的监测。
四、治疗目标治疗慢性意识障碍的目标是改善患者的意识水平、认知功能和行为表现,促进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五、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病因治疗针对慢性意识障碍的原发疾病,如手术治疗脑瘤、抗凝治疗脑卒中等。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改善慢性意识障碍的症状和促进神经损伤修复。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职能康复和心理支持等,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预后评估与管理预后评估包括对慢性意识障碍的预后进行判断,包括潜在的可逆因素、危险因素和预后指标的评估。
管理方面主要包括进行预后教育、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社会支持等。
七、临床路径与质控制定慢性意识障碍的临床路径和质控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并减少医疗误诊和延误。
总结起来,《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对慢性意识障碍的定义、分类、诊断标准、评估与监测、治疗目标、治疗方法、预后评估与管理以及临床路径与质控等方面的要点。
这些要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效的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意识障碍的分类及其在药物中患者中的检测意识是指人们对周围环境刺激的感知和反应。
当人们的意识受到损害时,会出现意识障碍的症状。
意识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药物中患者中尤为突出。
本文将对意识障碍的分类以及在药物中患者中的检测进行探讨。
一、意识障碍的分类意识障碍可分为三个主要类型:意识模糊、意识丧失和昏迷。
1. 意识模糊意识模糊又称为意识混浊,指的是意识状态下降但未完全丧失。
患者在意识模糊状态下,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以及判断力下降等症状。
常见的原因包括脑部疾病、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
2. 意识丧失意识丧失指的是患者完全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反应能力。
患者处于意识丧失状态下,无法被外界刺激唤醒。
常见的原因包括严重头部创伤、脑溢血、癫痫发作等。
3. 昏迷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状态,指的是患者无法清醒,没有意识和意向行动。
患者在昏迷状态下,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
昏迷的原因常常是严重的脑损伤、药物过量、中毒等。
二、药物中患者意识障碍的检测药物中患者常常伴随着意识障碍的症状,因此准确检测意识障碍对于药物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检测方法。
1. 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脑部图像。
通过MRI扫描,医生可以观察患者的脑部结构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进而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障碍。
2. 电encephalography (EEG)脑电图是一种记录脑电活动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患者的意识状态。
正常情况下,人的意识活动表现为一种特定的脑电波形,而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脑电活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通过分析脑电图,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是否正常。
3. 眼球反射检测眼球反射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检测意识障碍的方法。
医生通过刺激患者的眼球,观察其眼球是否有正常的反射动作。
正常情况下,受刺激的眼球会产生一系列反射动作,而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这些反射动作可能会减弱或消失。
意识障碍gcs评分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意识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意味着患者的意识水平出现异常,表现为意识模糊、意识缺失或意识程度下降等症状。
在临床上,对于患者意识水平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而GCS评分表作为一种评估意识水平的工具,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具有简单、客观、重复性好等特点,对于临床医生的辅助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对意识障碍和GCS评分表进行介绍和讨论,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意识障碍的评估和处理方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概要。
在这篇关于意识障碍GCS评分表的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 引言:我们首先会简要概述意识障碍和GCS评分表的重要性,引出文章的主题。
2. 正文:- 我们将解释意识障碍的定义,包括其症状和引起原因,为读者提供基本背景知识。
- 接着我们会详细介绍GCS评分表,包括其结构和评分标准,以及如何使用该评分表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
- 最后,我们将探讨GCS评分表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对诊断和治疗意识障碍的指导作用。
3. 结论:最后我们会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强调GCS评分表在意识障碍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展望未来该评分表在临床实践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通过以上文章结构,我们将全面深入地探讨意识障碍GCS评分表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意识障碍及其评估工具GCS评分表,通过对意识障碍的定义、GCS评分表的介绍以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使读者对意识障碍及其评估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希望为临床医生在评估意识障碍患者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此外,本文也旨在促进对意识障碍的研究和了解,为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探索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支持。
意识障碍临床表现标题: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意识障碍是一种神经系统症状,通常表现为对外部环境和自我感知的觉察能力降低。
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脑部损伤、药物或毒物的影响、代谢紊乱或其他健康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1、嗜睡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持续的困倦和睡眠。
患者可能难以保持清醒状态,即使在白天也需要长时间休息。
这种症状通常是由药物、酒精或其他物质的过量使用引起的。
2、意识模糊意识模糊是一种较轻的意识障碍,通常表现为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感知能力下降。
患者可能无法清晰地思考或集中注意力,并可能出现语言和行为上的混乱。
这种症状可能是由轻度脑部损伤、药物过量或代谢紊乱引起的。
3、昏睡状态昏睡状态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通常表现为深沉而难以唤醒的睡眠。
患者可能无法被唤醒,并且可能对外部刺激没有反应。
这种症状可能是由严重的脑部损伤、药物过量或代谢紊乱引起的。
4、昏迷状态昏迷状态是一种最严重的意识障碍,通常表现为完全丧失意识。
患者可能无法感知外部环境,并且可能没有自主运动或言语反应。
这种症状可能是由严重的脑部损伤、药物过量或代谢紊乱引起的。
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能包括嗜睡、意识模糊、昏睡状态和昏迷状态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脑部损伤、药物或毒物的影响、代谢紊乱等。
如果大家或大家认识的人出现这些症状,请及时就医以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临床表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乳房肿块:乳房内出现无痛性、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的肿块,且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有时肿块会逐渐增大,触摸时可以感觉到明显的凹凸不平。
2、皮肤改变:乳腺癌可能导致乳房皮肤出现凹陷、皱褶、变色、水肿等症状。
同时,皮肤上的“橘皮样”改变也是乳腺癌的典型表现之一。
3、乳头溢液:非哺乳期的女性如果出现乳头溢液的情况,可能是乳腺癌的症状之一。
溢液可以是无色、淡黄色或血性的。
意识障碍的临床判断及其意义
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多丧失表达能力,不能很好配合,给了解、判断病情以确定诊断和制订治疗方案带来很多困难。
因此,在接触此类病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特点:发病急剧者多为立即直接意外,如呼吸心跳骤停、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或因创伤所致脑损害。
逐渐加重者多为代谢性因素,如低血糖、低氧血症、感染、脓毒血症、肝昏迷、酸中毒等。
脑外伤后昏迷经过短暂清醒后再昏迷者多属典型的硬脑膜外血肿。
昏迷时间越长说明脑损害程度越重,超过3个月者为迁延性昏迷,超过6个月仍无改善表明恢复已很困难。
(2)意识障碍时的伴随症状:体温升高意味着感染,但也可能有中枢性损伤(丘脑下部)。
对伴有头痛和呕吐的意识障碍者要警惕脑水肿、血肿或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颅内高压,此时常伴有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律等症状,若同时伴有瞳孔变化则应警惕小脑幕切迹疝的可能。
酸中毒引起的意识障碍常有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深大呼吸及少尿等临床征象。
如有黄疽应注意监测血氨。
对临床出现胸、颈面部出血点和淤斑者,结合胸部挤压伤史可确定为创伤性窒息的典型表现。
(3)意识障碍的神经系统检查及其临床意义了解意识障碍病人的神经机能状态是判断有无器质性损害和其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
例如:①意识障碍的评价:临床评价意识状况及其严重程度的方法很多。
传统上把意识状态分为五级——清醒、嗜睡、朦胧、浅昏迷和深昏迷。
这种分类简单、容易掌握,但有时不能确切反映临床实际情况或失之笼统,如朦胧状态与嗜睡和浅昏迷之间的界限就很难严格区分。
因此又有人进一步根据存在的意识范围和思维内容把朦胧状态分为朦胧、混浊、谁妄三个阶段。
虽然评价意识的方法很多,但目前比较常用的是由Teasdale和Jemmett于1974年制订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ComaScale,GCS)
GCS以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综合评价意识,方法简单易行,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较好,比较实用。
应用时将检查眼睛、言语和运动三方面的反应结果分值相加,总分为15分,最低分为3分,分值越低说明意识障碍越重,总分小于8分常表现为昏迷。
②眼部体征:眼睑:发生意识障碍时眼睑完全闭合。
掰开眼睑可以与睡眠状态的眼睑闭合区别,后者可迅速闭合,意识障碍时则闭眼减慢,其减慢程度与昏迷程度相关。
瞬目:正常人瞬目每分钟5~6次,入睡后消失。
有意识障碍者如存在瞬目说明脑干网状结构仍起作用,其运动速度和振幅减慢程度与意识障碍程度相关。
眼球位置:正常人睡眠时双眼球稍向上旋。
浅昏迷时,双眼球呈水平性浮动,随着昏迷的加深,眼球逐渐固定于正中位,说明脑干功能丧失。
双眼呈较快的来回运动(兵乓球眼震)称谓眼激动或不安眼(ocularagitationorrestlesseyes),常见于肝昏迷或麻醉等。
当屈曲病人颈部,在睁眼的同时出现双眼球上翻-洋娃娃眼现象(Doll‘sevesPhenomenon)则是中脑损害的体征。
瞳孔: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对称性及对光反射。
小脑幕切迹疵时患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桥脑损伤时瞳孔呈针尖样大小(1mm)。
在观察瞳孔时应注意与直接暴力造成的动眼神经损伤(瞳孔散大)和麻醉药、吗啡(缩小)、阿托品(扩大)等药物所引起的瞳孔变化相区别。
③运动与感觉:观察有无自主运动,无自主运动时观察对痛刺激的反应。
随着昏迷程度的加深,对疼痛的定位、回避、肢体的屈曲和过伸都可出现不同的异常反应。
其至出现去皮层状态(上肢内收屈曲,下肢过伸内旋)和去大脑强直(四肢过伸,上肢内旋,下肢内收)。
前者说明损害在皮层或内囊;后者是中脑损害的特征。
深昏迷病人对疼痛可无反应,四肢张力低下,下肢呈外旋位。
④反射:意识障碍的病人如无脑局灶性病变,随着意识障碍程度的加深,可表现对称性深、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不对称或单侧变化意味着脑和脊髓的局灶性病变。
病理反射是一种原始性脊髓反应,在新生儿(一岁半以下)可出现双侧对称性病理反射外,随着锥体束的发育与完善而逐渐消失。
当休克、昏迷、麻醉以及锥体束损害时,由于脊髓失去了高级中枢对它的抑制作用,病理反射又复出现。
常见的病理反射有霍夫曼(Hoffmann),巴彬斯基(Babinski)、夏多克(Chaddock)、欧本汉姆(Oppenheim)、戈登(Gordon)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