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战伤病理学第二章冲击伤.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29
创伤和战伤—概论一、分类1.按皮肤完整性分类(l)闭合性损伤:损伤部位皮肤和黏膜仍保持完整,无开放性伤口。
多由钝性暴力所致。
包括挫伤、扭伤、挤压伤、冲击伤。
胸部短暂外力挤压后可出现创伤性窒息,若肌肉长时间受到挤压可出现挤压综合征。
(2)开放性损伤:损伤部位皮肤或黏膜完整性被破坏。
有伤口和出血,易发生感染。
包括擦伤、刺伤、裂伤、撕脱伤。
2.按损伤程度分类(1)第一级“阈刺激”:刺激轻,损伤较轻或暂时反应,内分泌或代谢改变不明显或可自行调节恢复。
(2)第二级“威胁性挑衅”:损伤较广泛,反应较强烈,引起内环境失衡。
(3)第三级“组织杀伤性损伤”:损伤极严重,组织坏死,毒素吸收,内环境严重失调。
3.按致伤原因分类如锐器可致刺伤、切割伤、穿透伤等;钝性暴力可致挫伤、挤压伤等;切线动力性损害可致擦伤、裂伤、撕裂伤等;枪弹可致火器伤。
4.按受伤部位分类可分为颅脑、胸腔、腹腔、盆腔、肢体损伤。
二、病理生理1.局部炎症反应任何创伤都会激发人体最基本的生理反应。
创伤性局部炎症是创伤的病理基础。
组织受伤后,局部有出血、血凝块、失活的细胞等,其周围未损伤的组织可发生炎症。
炎症起始于微血管反应,经短暂的收缩后,继而扩张和充血。
并且通透性增高,水分、电解质和血浆蛋白渗入组织间隙。
创伤性炎症有利于创伤修复,损伤后炎症反应抑制(如休克或使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将会延迟愈合时间;但炎症反应强烈或广泛时不利于创伤愈合,应进行相应处理。
2.全身反应严重创伤时,释放出大量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可造成全身性病理反应。
(l)体温:伤后早期常伴有发热,并发休克时体温过低。
(2)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损伤造成应激效应,使下丘脑一垂体轴和交感一肾上腺髓质轴活性增强。
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增加。
(3)代谢改变:伤后机体分解代谢亢进(肌肉是提供分解代谢的主要组织)。
一方面为机体提供能量和蛋白质,另一方面也导致细胞萎缩并引起体重减低、肌无力、免疫力降低。
第一节概述创伤和战伤自古危害人类的健康。
随着社会不断发发展和进步,创伤和战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章要求掌握创伤和战伤的救治原则。
各部位的诊断和处理参见有关章节。
创伤和战伤一定义(definition):创伤trauma广义:指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造成的机体损伤;狭义: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和功能障碍。
Acute T rauma:Typically involves a one-time experience (e.g., natural disaster or car accident.)(NASMHPD, 2006)Complex T rauma:Involves prolonged or multiple traumatic events. Complex trauma typically occurs within a caregiving relationship by neglect, physical, sexual or verbal abuse.二创伤的重要性:引用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的话―研究创伤外科学‖也就等于提高外科基础的全部知识.创伤外科学实际上是一部―外科学基础‖。
三.按伤后皮肤是否完整区分:1.开放性创伤(open injury) :擦伤、撕裂伤、切伤、砍伤、刺伤等。
2.闭和性创伤(closed injury):挫伤、挤压伤、扭伤、震荡伤、关节脱位和半脱位、闭合性骨折、闭合性内脏伤。
四.其他分类:1、按原因分锐器伤:刺伤、切割伤钝器伤:挫伤、挤压伤扭伤、撕裂伤火器伤、冲击伤(1)挤压伤(Crash Injury)——肢体遭重物挤压而造成的一种以肌肉伤为主的软组织创伤。
(2)挤压综合症——以肌红蛋白尿和高血钾为特征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的病症。
(大量的红细胞和肌细胞破坏,崩解产物损伤肾小管)2、按部位分:颅脑伤等。
3、按组织器官分:软组织损伤、骨折、内脏破裂、肢体伤4、按伤情轻重分:轻伤——局部软组织伤、暂时失去工作能力,或只需小手术;中等伤——广泛软组织伤、开放性骨折、肢体挤压伤、一般的腹腔脏器伤;重伤——危及生命或治愈后有严重残疾。
中医伤科学-分类和病因病机课件篇一: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第二章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目的与要求1、了解损伤的分类及意义2、熟悉损伤的病因(内因与外因的关系)3、掌握外力因素的致病特点4、了解损伤与五脏的关系5、了解损伤与津液的关系重点与难点1、外力因素的致病特点2、损伤中肝肾与筋骨的关系3、损伤中气血病理变化讲课形式面授结合自学第一节损伤的分类损伤定义: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对疾病(症候群)进行分类是进入临床思维的第一步按损伤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有下列分类方法。
1、按损伤部位分类:分为外伤和内伤。
外伤是指皮、肉、筋、骨、脉损伤.可根据受伤的具体部位分为骨折、脱位与筋伤;内伤是指脏腑损伤及损伤所引起的气血、脏腑、经络功能紊乱。
2、按损伤性质分类: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
急性损伤是指由于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慢性劳损是指由于劳逸失度或体位不正确而使外力长期累积作用于人体所致的病症。
3.按受伤时间分类:分为新伤与陈伤。
新伤是指近期(2—3周以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陈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4.按受伤部位破损的时间分类:根据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可分为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
闭合性损伤是指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开放性损伤是指由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皮肤或粘膜破损而有创口,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皮肉为人之外壁,皮肤完整,则伤处不致污染,外邪不易浸入。
皮肤破损,外邪可以从伤口侵入,容易发生感染。
5.按受伤程度分类:按受伤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轻伤与重伤。
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的长短,受伤的部位及其面积的大小、深度等。
6.按受伤职业特点分类:根据患者的职业特点可分为生活损伤、工业损伤、农业损伤、交通损伤和运动损伤等。
运动员及舞蹈、杂技、武打演员容易发生各种运动损伤,经常卧床颈部过度屈曲看书或电视者、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容易患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