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试题评价表试卷分析表
- 格式:docx
- 大小:11.33 KB
- 文档页数:2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期末质量检测情况分析表定量分析期初人数到考人数优秀人数合格人数定性分析本学科期末考查卷共六大题。
试卷内容涉及本册《道德与法治》四个单元的知识点。
考点分部均匀,试卷难度适中。
第一大题:填空题;共10小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拿到较高得正确率。
不过个别的学生的基本功不太扎实,容易写错别字。
比如“酒”写出“洒”;“摇篮”写成“摇蓝”。
也有极小部分同学误认为我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一的国家。
第二大题:判断题;共12小题。
这一大题完成的情况也是比较好的。
其中第8小题“我国有56个少数名族”;有个别学生认为是对的。
可能学生是认为“我国有56个民族等同于有56个少数民族”。
第三大题:选择题,共20小题。
其中第10小题和第17小题,丢分比较多。
第10小题问“茶司马遗址位于();A.西藏墨脱B.四川省雅安市C.新疆乌鲁木齐”。
可能学生平时不太注意这个知识点的积累,很多学生选A或者C。
第17小题“()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由于很多同学知道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但却不太了解雕版印刷术出现在什么时候。
第四大题:连线题,考查的是各民族的特色或历史故事。
比如与蒙古族有关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哈萨克族的乐器冬不拉;满族的旗袍等等。
第五大题:简答题,共4小题。
考查了虎门销烟的历史,班委会的竞选流程,介绍我国古代的技术创造,以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
其中对于班委会的竞选流程,由于学生体验少,因此有一些同学不太清楚具体流程。
第六大题:探究题,根据材料,简述体会。
很多学生仅从字面上感受了材料中人民生活的艰苦,以及自身生活条件与材料中人民生活条件的对比之后的优越性,却不能从深层次感受不同地区的人民生活方式的差异。
备注:一、二年级:优(90—100)、良(80—89)、合格(60—79);三、四年级:优(85—100)、良(75—84)、合格(60—74);五、六年级:优(80—100)、良(70—79)、合格(60—69)、待合格(59分以下)。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卷面分析表一、成绩统计:注:各学科均按照:90分(含90分)以上为A级;75-89(含75分)为B级;60-74(含60分)为C级;40-59(含40分)D级;39分以下为E级进行数据统计,保留两位小数(考虑中学试卷最后20分难度较大,中学语、数、英也按此分数统计)。
二、卷面分析:1、试卷质量分析:本试卷试题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内容包括一单项选择题(30分),二材料分析(35分),三应用与探究(35分)。
试卷题型较为全面,题量适中,难度适中。
重点突出,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自身成长的现实发展的需要。
既侧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注重考察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学生答卷情况分析:从考试的总体成绩来看,考得还是比较差得,平均分不高,优秀率太低,及格率也不高。
从学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学生对一单项选择题回答不是很好,大部分同学的得分都在30分以下。
第4题、第10题、第12题、第15题四道题的错误率比较高。
二材料分析第16题的回答不好,审题不严,得分率低,第17题失分率高。
三应用探究题的第18题得分率也是比较低的。
3、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得比较浮躁,不熟悉教材基本知识,学习的重点内容不重视;(2)学生审题不清,综合能力不强(对设问理解不好),答非所问;(3)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差,做题不仔细认真,导制不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缺乏做题的方法,即使简单显而易见的问题也不能灵活运用,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
三、改进措施1、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夯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2、加强作业和课后练习,巩固好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学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授学生更好地去读题,审题,和运用专业术语(思想品德知识)去做题的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4、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5、联系实际情况,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去解决社会实际生活中和自己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考试成绩分析表学科__ _ 教师姓名______ __ 考试名称_ ___ 考试日期班级原有人数参考人数总分平均分合格人数合格率优秀人数优秀率低分人数低分率总计九年级前八名姓名及分数1 2 3 4 5 6 7 8试卷分析一、试卷特点分析:1.试卷考查的内容为九年级第一至三单元。
紧密结合中考考点,试题总体上中等难度偏难,主观题开放性较大。
2.试题注重考查能力,体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统一。
该试题的部分选择题主要考查了知识的整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例如13题、17题。
3.试卷围绕“以学生为本”的课改核心理念。
试题强调了实践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如分析说明题。
二、答题情况分析:1、客观题答题情况:单项选择得分率不高,少部分选择题考查基础知识,大部分是中考题,需要认真审题,多角度思考问题,成绩较好学生一般均得42—48分,很不乐观。
2、主观题答题情况:(简答题)本题以时政热点十八大及钓鱼岛争端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形象和当今国际形势的认识。
要求学生练习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对当今国际形势做准确分析,失分较为严重。
(辨析题)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失分严重。
总分10分,普遍得分在4、5分左右。
(分析说明题)本题以十八大报告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得分较高。
(综合探究题)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科学技术情况的认识,关注国家科技的发展。
共设有四个问题,其中三个问题做得较好。
三、存在问题分析:(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不扎实。
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还没有实现,有些问题的问法稍微改变一下,学生就找不到思路。
(2)教师对学生开放性试题的训练不到位。
开放性试题是中考必考题型,这样问题的训练应该在授课过程中同时进行,这个环节应该加强训练。
(3)还有一些同学死记课本、无自己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没有联系实际去思考。
有的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有的概念不清,把一些内容不加区分地照搬到试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