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的会计处理(合并层面详细解答)
- 格式:docx
- 大小:17.71 KB
- 文档页数:6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丁希宝;徐洪盛
【期刊名称】《财会月刊(理论版)》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及应用指南的解释,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有以下两种情况发生:一是原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即追加投资情况.二是因处置投资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是与其他投资方一起实施共同控制,即处置投资情况.下面通过举例来探讨在这两种情况下,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有关会计处理.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丁希宝;徐洪盛
【作者单位】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256600;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2566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J], 李雪莲
2.因追加投资导致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J], 李雪莲
3.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思考 [J], 杜从义;王如峰
4.解析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J], 王赟智
5.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权益法与成本法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 [J], 蒋苏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1.因持股比例上升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如:10%(原持股比例)+15%(新增股份)=25%即:当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无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转为→能够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时:(1)原持股比例部分第一:对在原投资时点账面价值的调整-按10%的比例计算原取得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大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原取得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小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贷:利润分配盈余公积第二:原投资时点至新增投资时点之间公允价值的变动-按10%的比例计算原取得投资后至新取得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属于在此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留存收益,分录同上;其余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分录:借或贷:长期股权投资贷或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新增持股比例部分按15%的比例计算新增的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新增的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营业外收入,调整分录可能为:借:长期股权投资贷:营业外收入(可能要冲减原投资部分商誉后的差额)或者:将原投资比例部分调整的留存收益冲回借: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长期股权投资注意:商誉、留存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的确定应与投资整体相关,也就是10%和15%两次确认时产生的商誉、调整的留存收益及产生的营业外收入要综合考虑,可分以下情况:情形10%比例(原投资)15%(新增投资)处理情形一账面余额>公允价值=商誉投资成本>公允价值=商誉不需作特殊考虑,对新增投资部分的差额无影响,均不做会计分录。
基于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会计处理图解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与更新,企业在面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时也面临着不同的规定和要求。
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从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是一个重要的变化。
新准则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转权益法会计处理,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和企业自身的管理决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图解的方式解析基于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概述1.成本法:在成本法下,企业按投资成本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在利润表上确认与长期股权投资相关的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该收益或损失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成比例变动;企业需对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备坏账准备。
2.权益法:在权益法下,企业根据实际控制能力或实际发挥重大影响能力确认关联企业或合营企业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加上后续投入的资本,同时对投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
1.确认标的企业是否适用权益法根据新准则,企业需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评估,根据是否具有实际控制或实际发挥重大影响能力来确认是否适用权益法。
如果具有实际控制能力或实际发挥重大影响能力,则适用权益法。
2.成本法与权益法之间的差异处理根据新准则,企业需对成本法与权益法之间的差异进行处理。
对于之前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的,经评估后发现不符合权益法确认条件的,需要进行调整。
调整的具体操作可参考下图所示:(图示内容:长期股权投资调整净额=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余额-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余额)3.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及后续会计处理如果确认适用权益法,企业则需要按照权益法的相关要求,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以及后续投入的资本;对于投资收益,需要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
4.会计处理流程根据新准则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企业的会计处理流程可按照下图进行处理:(图示内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会计处理流程:确定是否适用权益法→调整差异→确认权益法下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和后续投入的资本→确认投资收益)5.会计处理示例假设某企业原先按成本法确认的一家关联企业,后来鉴于其对该企业具有实际控制能力,决定按照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
成本法转权益法的会计处理一、因股份上升,由成本法—权益法,会计分录包括三部份,一是新投资入帐,二是新旧投资初始确认金额的调整,三是原投资在两个时点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帐务处理。
(一)、新投资入帐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按付出对价)贷:银行存款等(二)、调整新、旧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1、计算原投资的商誉=原付出对价—按当时公允价值计算的份额2、计算新投资的商誉=新增投资付出对价—按新增投资时公允价值计算的份额3、总商誉=原投资商誉+新投资商誉4、如果总商誉>0,原投资初始确认不作调整,新投资初始确认金额不再调整,就按付出对价入帐,即使新投资付出对价小于被投资企业公允价值相应比例份额,也不再记营业外收入。
5、如果总商誉<0,需分三种情况:(1)、原商誉<0,调整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2)、新商誉<0,调整新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3)、原商誉<0,新商誉<0,分别调整新旧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
注意:谁是负数就调谁,调整的金额为总商誉的绝对值。
是原商誉为负的,如果是以前年度就投资了的,则调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因为正常的投资权益法下是这样作会计分录的: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贷:银行存款等营业外收入(差额)由于现在是要调整以前年度,以前年度的营业外收入都早已结转损益,成为累积的留存收益了,所以就调整留存收益,就是: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注意,这个调整仅是调整负商誉,即是差额部分(营业外收入)如果是本年度投资的,则直接调整营业外收入,即是: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贷:营业外收入(差额)新商誉为负的,调整新投资初始确认金额的分录如下: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贷:营业外收入(差额)(三)、调整原投资在两时点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原投资比例按新投资时点计算的公允价值=原投资比例×新投资时点公允价值2、原投资比例按原投资点时计算的公允价值=原投资比例×原投资时点公允价值3、权益变动=原投资比例按新投资时点计算的公允价值—原投资比例按原投资点时计算的公允价值4、计算原投资时点到新投资时点间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利润中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5、计算投资时点到新投资时点间收到的已分配的利润6、已分配的利润不再作调整7、已实现的利润属于投资企业但未分配的部份要进行调整,是以前年度实现的,调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是本年度实现的,调整“投资收益”。
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与合营安排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转换与处置成本法转权益法经典例题,涵盖了所有情况例1:A公司在2017年1月1日以600万元购入B公司股权100%,该日B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及公允价值为500万元;2018年6月30日,A公司以480万元,转让持有的60%的B公司股权;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B公司净资产增加50万元,其中40万元为2017年实现的净利润,10万元为2018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1、购入时:借:长期股权投资600贷:银行存款600(其中商誉100万元)2、2018年6月30日,借:银行存款480贷:长期股权投资360投资收益1203、对剩余投资按权益法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0*40%=20贷:盈余公积 1.6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4.4投资收益 44、合并层面:母公司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的,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照丧失控制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借:长期股权投资320贷:长期股权投资260投资收益60确认的总投资收益:480+320-(500+50)-100+10=160单户已经确认124万元,剩余合并分录还应确认投资收益=160-124-60=-24万元冲销24万元的投资收益是2018年之前的净利润40万元*40%=24万元借:投资收益24贷:未分配利润24例2:A公司在2017年1月1日以600万元购入B公司股权100%,该日B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及公允价值为500万元;2018年6月30日,A公司以480万元,转让持有的60%的B公司股权;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B公司净资产增加50万元,其中2017年实现净利润15万元,其他权益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增加10万元,2018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10万元,其他权益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增加15万元1、购入时:借:长期股权投资600贷:银行存款600(其中商誉100万元)2、2018年6月30日,借:银行存款480贷:长期股权投资360投资收益1203、对剩余投资按权益法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0*40%=20贷:盈余公积0.6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4投资收益 4其他综合收益104、合并层面:母公司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的,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照丧失控制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成本法转权益法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示例文章篇一:《成本法转权益法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哎呀,会计这个东西啊,可真是有点像神秘的魔法呢。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成本法转权益法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只要咱们慢慢弄明白,就会觉得还挺有趣的。
我先给大家讲讲成本法和权益法是啥吧。
成本法呢,就像是你有一个存钱罐,你把钱放进去,就只看你最开始放进去了多少,不管这个存钱罐里的钱后来怎么变,你就只认那个最初的数。
权益法就不一样啦,它更像是你种了一棵果树,这果树会长大,会结果子,你得根据果树的成长情况、结了多少果子来算你自己有多少收获。
那为啥会有从成本法转到权益法呢?这就像是你本来以为你和某个小伙伴的合作只是简单的那种,就用了比较简单的记账方式(成本法)。
可是后来呀,你们的合作变得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复杂,这个时候简单的方式就不行啦,就得用更细致的权益法来记账了。
比如说,我们公司投资了另外一家公司。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小打小闹地投了点钱,就用成本法记账。
可是后来呢,我们对那家公司的影响越来越大了,都能对他们的经营决策说上话了呢。
这时候就不能再用成本法了,得转成权益法。
那在合并报表的时候怎么处理呢?这可就有好多步骤啦。
首先,我们得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这就好比我们重新审视一开始投资那棵果树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花了多少钱真正值得的部分。
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这就像是你买那棵果树的时候,你觉得你花的钱是合理的,哪怕果树当时看起来可能没那么值钱,你也认了。
要是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呢,就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时计入营业外收入。
这就像你买果树捡了个便宜,这个便宜就得算成你的额外收入啦。
然后呢,我们要对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进行调整。
这就像看果树这一年结了多少果子,我们能分到多少。
但是这个净损益可不能就那么直接算,要把一些内部交易的影响给剔除掉。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会计处理解析作者:张骏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3期摘要: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轉权益法”的会计处理一向是一个理解难点。
本文通过实例,从“重大经济事件”、“跨越会计处理界限”出发,解析“成本法转权益法”的个别财务报表与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
关键词:重大经济事件;跨越会计处理界限;成本法;权益法一、“成本法转权益法”会计处理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成本法转权益法”的会计处理:201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600万元取得乙公司100%的股权,投资当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500万元,商誉100万元。
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乙公司的净资产增加了75万元,其中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50万元,持有的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升值25万元。
2019年1月1日,甲公司转让乙公司60%的股权,收取现金600万元存入银行,转让后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能对其施加重大影响。
20×9年1月1日,即甲公司丧失对乙公司的控制权日,乙公司剩余4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320万元。
假定甲、乙公司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均为10%。
假定乙公司未分配现金股利,不考虑其他因素。
甲公司在其个别报表中的处理如下:(1)确认部分股权处置收益借:银行存款 600贷:长期股权投资 ; ; ; ; ; ; ; ; ; ; 360投资收益 240(2)对剩余股权改按权益法核算借:长期股权投资 30贷:盈余公积 ; ; ; ; ; ; ; ; ; ; ; ; ;2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 ; ; ; ; ; ; ; ; ; 18其他综合收益; ; ; ; ; ; ; ; ;10甲公司在其合并报表中的处理如下:(1)对剩余股权按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的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 ; ; ; ; ; ; ; ; ; ; ; ; 400贷:长期股权投资 ; ; ; ; ; ; ; ; ; ; ; ; 270投资收益 ; ; ; ; ; ; ; ; ; ; 130(2)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借:投资收益 ; ; ; ; ; ; ; ; ; ; ; ;45贷:盈余公积; ; ; ; ; ; ; ; ; ; ; ; ; ; ; ; ; ; ; 3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 ; ; ; ; ; ; ; ; ; ; ;27其他综合收益; ; ; ; ; ; ; ; ; ; ; ; ; ; ; ; ;15(3)由于与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为其持有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在子公司终止确认时该其他综合收益应转入留存收益借:其他综合收益 ; ; ; ; ; ; ; ; ; ; ; ;25贷:盈余公积; ; ; ; ; ; ; ; ; ; ; ; ; ; ; ; ; ; 2.5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 ; ; ; ; ; ; ; ; ; ;22.5二、“成本法转权益法”个别报表会计处理解析因处置投资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下降,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在投资企业的个别财务报表中,首先应按照处置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我们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税会实务】长期股权投资中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的会计处理
财政部颁布的《投资》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应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不同,分别按权益法和成本法核算,当投资企业投资后对被投资企业产生控制、共同控制或实施重大影响时,要求采用权益法。
若投资企业投资后对被投资企业无控制、无共同控制或无重大影响时,则采用成本法。
但是,由于企业在投资活动中,投资企业持有被投资企业的股份比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投资企业购买股份或出售股份而处于变化之中,所以投资企业就必须改变其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现将成本法和权益法转换的会计处理介绍如下:一、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当投资企业以逐步购买股份的方式来获得被投资企业的股份,其投资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由无控制、无共同控制或无重大影响变为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情况下,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必须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以充分反映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经济联系。
应自实际取得被投资单位控制或共同控制或实施重大影响时,按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投资成本,投资成本与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并按期摊销,摊销金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例:甲公司于1995年1月2日以520000元购人己公司发行的普通股股票400000股,每股面值1元,占已公司实际发行在外股数的10%,另支付2000元税费等相关费用,甲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此项投资。
1996年5月2日乙公司宣告分派每股0.1元的现金股利。
1996年7
月2日甲公司再以180000元购入120000股,另支付900元税费等相。
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与合营安排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联营合营支付现金合并成本包括为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给承销机构的手续费,佣金及其他直接相关费用不构成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该费用自溢价收入中扣除同一控制合并合并成本为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份额,合并方投出的资产,证券(面值)按账面价值入账,不确认损益,差额调整资本公积,不足的调整留存收益。
审计、法律服务、评估等中介其他相关费用计入管理费用1、注意如果子公司按照改制时确定的资产负债经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合并方应当按照取得子公司经评估确认的净资产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2、分步取得多次交易取得的,按持股比例计算合并日应享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份额,作为该项目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与其原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合并日为取得新的股份所支付的对价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和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不足调整的冲减留存收益。
3、形成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后少数股权(外部独立第三方)的购买,该部分少数股权的购买不管与形成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交易是否同时进行,在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不构成一揽子交易的情况下,有关股权投资的成本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在合并方最终持有对同一被投资单位的股权中,不同部分的计量基础会存在差异非同一控制合并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合并成本,差额计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支出,记住即使用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进行投入,也不能计入资产处置损益,而要计入营业外收入或支出。
其他直接相关费用计入管理费用购买方公允价值≥被购买方公允价值,体现为合并报表的商誉,购买方公允价值<被购买方公允价值,体现为合并利润表损益,谁大谁计入初始投资成本分步取得应以购买日之前所持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分两种情况:1、购买日之前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形成的其他综合收益或其他资本公积暂时不做处理,待处置该投资时,再进行相应处理2、购买日之前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其他权益投资),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转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成本法: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方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确认为应收股利和投资收益权益法:按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份额调整其投资账面价值1、初始投资调整:(1)若取得成本>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由于商誉在投资方个人财务报表不单独反应,所以不做调整(2)若取得成本<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该部分差额作为投资方利益流入,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调增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2、按照应享有或分摊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或净亏损,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和投资收益科目被投资单位净利润调整需注意:(1)被投资单位和投资单位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不一致的,按照投资单位政策对被投资单位进行调整。
(2)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公允价值计提折旧或摊销以及对资产以公允价值计提的减值准备。
为何要调整,因为要落实资本保全原则3、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予以抵销,但是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发生的内部交易损失应当全额确认,同时投资企业的子公司与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也应当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抵销长期股权投资的转换与处置投资企业个别报表合并报表成本法转为权益法1、按处置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2、剩余长期股权投资转为采用权益法核算,即比较剩余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属于商誉部分不调,若投资成本<享有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在调整长投成本时,应调整留存收益3、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转变为权益法核算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应享有的份额:(1)调整长投价值,同时对于原取得投资时至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扣除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及利润)中应享有的份额,调整留存收益(2)对于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至处置投资之日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享有的份额,调整当期损益(3)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在调整长投时,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按公允价值确定剩余股权的入账价值2、确认的总投资收益:合并报表当期的处置投资收益=[(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剩余股权公允价值)-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原持股比例]-商誉+其他综合收益×原持股比例+当期净利润增加*原持股比例)(把所有股权全部卖掉产生的投资收益)3、合并分录(1)按公允价值确认剩余股权的入账成本,冲掉个别报表中剩余长投的成本,差额确认投资收益(2)对个别财务报表中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进行调整,计入未分配利润自购买日至当期期初净利润的增加*处置股份数(3)将个别报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全部转入投资收益(4)2中的总投资收益=合并报表中的投资收益+单户报表投资收益公允价值计量或权益法转为成本法按照转换日的公允价值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有原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的前期公允价值变动也结转进入当期损益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整应当按照本章关于对子公司投资初始计量的相关规定处理公允价值计量转为权益法转换日按照原股权的公允价值加上为取得新增投资而支付对价对价的公允价值,作为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原股权投资转换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转入当期损益,在此基础上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获得被投资应享有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前者小于后者的,调整长股投价值,同时计入营业外收入权益法转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转换日,对剩余股权该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原采用权益法核算的相关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其他权益变动全部转入当期损益成本法转公允价值计量:将剩余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成本法转权益法经典例题,涵盖了所有情况例1:A公司在2017年1月1日以600万元购入B公司股权100%,该日B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及公允价值为500万元;2018年6月30日,A公司以480万元,转让持有的60%的B公司股权;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B公司净资产增加50万元,其中40万元为2017年实现的净利润,10万元为2018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1、购入时:借:长期股权投资600贷:银行存款600(其中商誉100万元)2、2018年6月30日,借:银行存款480贷:长期股权投资360投资收益1203、对剩余投资按权益法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0*40%=20贷:盈余公积 1.6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4.4投资收益 44、合并层面:母公司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的,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照丧失控制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借:长期股权投资320贷:长期股权投资260投资收益60确认的总投资收益:480+320-(500+50)-100+10=160单户已经确认124万元,剩余合并分录还应确认投资收益=160-124-60=-24万元冲销24万元的投资收益是2018年之前的净利润40万元*40%=24万元借:投资收益24贷:未分配利润24例2:A公司在2017年1月1日以600万元购入B公司股权100%,该日B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及公允价值为500万元;2018年6月30日,A公司以480万元,转让持有的60%的B公司股权;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B公司净资产增加50万元,其中2017年实现净利润15万元,其他权益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增加10万元,2018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10万元,其他权益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增加15万元1、购入时:借:长期股权投资600贷:银行存款600(其中商誉100万元)2、2018年6月30日,借:银行存款480贷:长期股权投资360投资收益1203、对剩余投资按权益法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0*40%=20贷:盈余公积0.6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4投资收益 4其他综合收益104、合并层面:母公司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的,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照丧失控制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借:长期股权投资320贷:长期股权投资260投资收益60确认的总投资收益:480+320-(500+50)-100+10+25=185单户已经确认124万元,剩余合并分录还应确认投资收益=185-124-60=1万元借:投资收益9 (15*60%)贷:未分配利润9借:其他综合收益10贷:投资收益10例3:A公司在2017年1月1日以600万元购入B公司股权90%,该日B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及公允价值为500万元;2018年6月30日,A公司以480万元,转让持有的半数B公司股权;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B公司净资产增加50万元,其中40万元为2017年实现的净利润,10万元为2018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1、购入时:借:长期股权投资600贷:银行存款600(其中商誉150万元)2、2018年6月30日,借:银行存款480贷:长期股权投资300投资收益1803、对剩余投资按权益法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0*45%=22.5贷:盈余公积 1.8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6.2投资收益 4.54、合并层面:母公司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的,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照丧失控制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借:长期股权投资480贷:长期股权投资322.5投资收益157.5确认的总投资收益:合并报表当期的处置投资收益=[(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剩余股权公允价值)-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原持股比例]-商誉+其他综合收益×原持股比例+当期净利润增加*原持股比例480+480-(500+50)*90%-150+10*90%=324余合并分录还应确认投资收益=324-180-4.5-157.5=-18万元借:投资收益24(40*45%)贷:未分配利润24例4:A公司在2017年1月1日以600万元购入B公司股权90%,该日B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及公允价值为500万元;2018年6月30日,A公司以480万元,转让其持有的半数B 公司股权;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B公司净资产增加50万元,其中2017年实现净利润15万元,其他权益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增加10万元,2018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10万元,其他权益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增加15万元1、购入时:借:长期股权投资600贷:银行存款600(其中商誉150万元)2、2018年6月30日,借:银行存款480贷:长期股权投资300投资收益1803、对剩余投资按权益法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0*45%=22.5贷:盈余公积0.675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075投资收益 4.5其他综合收益11.254、合并层面:母公司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的,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照丧失控制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