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的选择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388.50 KB
- 文档页数:12
什么是定位基准,在加工时,用以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正确位置所采用的基准,称为定位基准。
定位基准的选择在工艺规程设计中,正确选择定位基准,对保证零件加工要求、合理安排加工顺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定位基准有精基准与粗基准之分,用毛坯上未经加工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这种定位基准称为粗基准。
用加工过的表面作定位基准,这种定位基准成为精基准。
在选择定位基准时往往先根据零件的加工要求选择精基准,由工艺路线向前反推,最后考虑选用哪一组表面作为粗基准才能把精基准加工出来。
1、精基准的选择原则(1)基准重合原则:应尽可能选择被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作为精基准,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基准不重合引起的定位误差。
(2)统一基准原则:应尽可能选择用同一组精基准加工工件上尽可能多的表面,以保证各加工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
(3)互为基准原则:当工件上两个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要求比较高时,可以采用两个加工表面互为基准反复加工的方法。
(4)自为基准原则:一些表面的精加工工序,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常以加工表面自身作为精基准。
上述4项选择粗基准的原则,有时不能同时兼顾,只能根据主次决择。
2、粗基准的选择原则(1)工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要用粗基准,粗基准选择得正确与否,不但与第一道工序的加工有关,而且还将对工件加工的全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2)合理分配加工余量的原则:从保证重要表面加工余量均匀考虑,应选择重要表面作粗基准。
(3)便于装夹的原则:为使工件定位稳定,夹紧可靠,要求所选用的粗基准尽可能平整、光洁,不允许有锻造飞边、铸造浇冒口切痕或其它缺陷,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
(4)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的原则。
上述4项选择粗基准的原则,有时不能同时兼顾,只能根据主次决择。
选择基准制的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基准制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基准制是一种评价绩效的工具,通过对比与基准的差距,使企业能够发现自身的优劣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绩效。
但是,选择合适的基准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选择基准制的原则。
一、目标明确选择基准制的首要原则是明确目标。
企业在选择基准制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够找到合适的基准制。
例如,如果企业的目标是提高市场份额,那么市场份额可能是一个合适的基准。
而如果企业的目标是提高员工的生产力,那么员工的生产力可能是一个合适的基准。
因此,在选择基准制之前,企业必须要先明确自己的目标,以便能够找到一个适合的基准制。
二、相关性强选择基准制的第二个原则是相关性强。
基准制必须要与企业的业务有关,与企业的目标相关。
如果基准制与企业的业务不相关,则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例如,如果某家电企业选择的基准是其总销售额,而该企业的销售额主要来自于其手机业务,那么这个基准就无法反映该企业手机业务的真实情况,因为它没有考虑到手机业务在总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
因此,在选择基准制时,必须要找到一个与企业业务相关的基准,才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情况。
三、可比性高选择基准制的第三个原则是可比性高。
基准制必须要具有可比性,才能够进行比较。
如果基准制不具有可比性,则无法进行对比,也就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例如,如果某家企业选择的基准是其员工的工作效率,但是不同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员工的工作效率也就不可比,那么这个基准就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因此,在选择基准制时,必须要找到一个具有可比性的基准,才能够进行比较,反映企业真实的情况。
四、可操作性强选择基准制的第四个原则是可操作性强。
基准制必须要是可操作的,才能够被企业所采用。
如果基准制过于复杂或者难以操作,则企业可能无法采用。
例如,如果某家企业选择的基准是其员工的工作效率,但是难以测量员工的工作效率,那么这个基准就无法被企业所采用。
选择基准制的原则基准制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方法,它通过设定基准来衡量绩效、评估成果和决策。
在企业管理、政府治理、教育评估等领域广泛应用。
但是,选择基准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选择基准制的原则。
一、明确目标选择基准制的第一步是明确目标。
基准制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选择合适的基准制。
例如,如果企业的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那么可以选择以产量、效率、质量等为基准;如果政府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那么可以选择以学生成绩、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等为基准。
因此,选择基准制之前,必须明确目标。
二、考虑可用性选择基准制的第二个原则是考虑可用性。
基准制需要收集数据,而数据的可用性会影响基准制的实施。
因此,在选择基准制时,必须考虑数据的可用性。
例如,如果要以员工满意度为基准,但是公司没有相关的调查数据,那么这个基准制就无法实施。
因此,在选择基准制时,必须考虑数据的可用性。
三、考虑适用性选择基准制的第三个原则是考虑适用性。
基准制需要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例如,同一家公司的不同部门,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基准制。
因此,在选择基准制时,必须考虑适用性。
基准制必须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并且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
四、考虑可比性选择基准制的第四个原则是考虑可比性。
基准制需要比较不同的绩效、成果和决策。
因此,在选择基准制时,必须考虑可比性。
基准制必须能够比较不同的情况,并且能够提供可比性的数据。
例如,如果要比较不同公司的盈利能力,那么必须使用相同的财务指标,才能进行比较。
五、考虑可靠性选择基准制的第五个原则是考虑可靠性。
基准制需要提供可靠的数据,才能够进行比较和评估。
因此,在选择基准制时,必须考虑可靠性。
基准制必须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并且能够准确地反映绩效、成果和决策的情况。
六、考虑成本选择基准制的第六个原则是考虑成本。
基准制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制定计划等,这些都需要成本。
因此,在选择基准制时,必须考虑成本。
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基准重合原则:尽量使工作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以避免产生基准不符误差。
2. 基准统一原则:尽量用精基准作定位基准,以保证有足够的定位精度。
3. 稳定可靠原则:应使工作安装稳定,使在加工过程中因切削或压力而引起的变形最小。
4. 方便操作原则:应使工件定位方便,夹紧可靠,便于操作,夹具结构简单。
5. 经济性好原则:应尽量选择价格较低的基准面,以提高经济性。
总之,在选择定位基准时,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原则,以选择最合适的基准面,从而保证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
加工精基准选择的四大原则加工精基准选择是制造业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加工精基准选择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选择出最适合的加工精基准。
本文将介绍四大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加工精基准选择。
一、精度原则在进行加工精基准选择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加工精度。
精度是指加工件与加工基准之间的误差,是衡量加工质量的重要指标。
选择加工精基准时,应根据加工件的精度要求来确定。
如果加工件精度要求较高,加工精基准的精度也应相应提高,以确保加工件的质量。
二、稳定性原则稳定性是指加工精基准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能够保持稳定的形状和尺寸。
选择加工精基准时,应考虑其材料的稳定性和加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
如果加工精基准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形状和尺寸的变化,会对加工件的精度产生影响,因此应选择稳定性较好的加工精基准。
三、可靠性原则可靠性是指加工精基准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程度。
选择加工精基准时,应考虑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如果加工精基准的使用寿命较短或易损坏,会增加生产成本和工期,因此应选择可靠性较高的加工精基准,以确保加工的顺利进行。
四、经济性原则经济性是指加工精基准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选择加工精基准时,应综合考虑其价格、使用寿命和性能等因素。
如果加工精基准的价格过高或使用寿命较短,会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应选择经济性较好的加工精基准,以提高生产效益。
加工精基准选择的四大原则分别是精度原则、稳定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
在选择加工精基准时,应根据加工件的精度要求、加工精基准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来进行综合考虑,并选择最适合的加工精基准。
这样才能确保加工件的质量和性能,提高生产效益。
基准的选择
3.1、有关基准的选择说明
1、粗基准的选用原则
1、保证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相互位置要求原则。
当有些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之间有相互位置要求时,一般不选择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
2、保证各加工表面的加工余量合理分配的原则。
应选择重要加工表面为粗基准。
3、粗基准不重复使用的原则。
粗基准的精度低,粗糙度数值大,重复使用会造成较大的定位误差,因此,同一尺寸方向的粗基准,通常只允许使用一次。
2、精基准的选用原则
1、基准重合原则。
尽可能使设计基准和定位基准重合,以减少定位误差。
2、基准统一原则。
尽可能使用同一定位基准加工个表面,以保证各表面的位置精度。
如轴类零件常用两端顶尖孔作为统一的定位基准。
3、互为基准原则。
当两个加工表面间的位置精度要求比较高的时候,可用互为基准的原则反复加工。
4、自为基准的原则。
当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时,可选择加工表面作为自身的定位基准。
3.2、确定零件的定位基准
主轴加工中,为了保证各主要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选择定位基准时,应遵循基准重合、基准统一和互为基准等重要原则,并能在一次装夹中尽可能加工出较多的表面。
机械加工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根据基准的作用,可分为:设计基准,测量基准,工艺基准等。
如果设计基准与测量基准,或工艺基准选择的相同,测量或加工时就可以直接利用设计基准作为测量或加工的基准,以方便后续加工。
当设计基准与测量基准或工艺基准不一致时,在测量或加工时就要用尺寸链换算,来得到与测量基准或加工基准一致的尺寸,然后才能进行测量或加工。
机械加工过程中,定位基准的选择合理与否决定零件质量的好坏,对能否保证零件的尺寸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要求,以及对零件各表面间的加工顺序安排都有很大影响,当用夹具安装工件时,定位基准的选择还会影响到夹具结构的复杂程度。
因此,定位基准的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工艺问题。
定位基准有粗基准和精基准之分。
零件开始加工时,所有的面均未加工,只能以毛坯面作定位基准,这种以毛坯面为定位基准的,称为粗基准;以后的加工,必须以加工过的表面做定位基准,以加工过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的称精基准。
在加工中,首先使用的是粗基准,但在选择定位基准时,为了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首先考虑的是选择精基准,精基准选定以后,再考虑合理地选择粗基准。
一、精基准的选择原则选择精基准时,重点考虑是如何减少工件的定位偏差,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同时也要考虑工件装卸方便,夹具结构简单,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1) 基准重合原则即选用设计基准作为定位基准,以避免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基准不重合偏差。
(2) 基准统一原则当零件上有许多表面需要进行多道工序加工时,尽可能在各工序的加工中选用同一组基准定位,称为基准统一原则。
基准统一可较好地保证各个加工面的位置精度, 同时各工序所用夹具定位方式统一,夹具结构相似,可减少夹具的设计、制造工作量和成本,简化工艺规程的制订工作,缩短生产准备周期;由于减少了基准转换,便于保证各加工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
例如加工阶梯轴类零件时,大多采用两中心孔定位加工各外圆表面,就符合基准统一原则。
箱体零件采用一面两孔定位,齿轮的齿坯和齿形加工多采用齿轮的内孔及一端面为定位基准,均属于基准统一原则。
如图 3-33 所示是齿坯定位的示例。
其中图 a 是短销和大平面定位,大平面限制了、、三个自由度,短销限制了、二个自由度,无过定位;图 b 是长销和小平面定位,长销限制了、、、四个自由度,小平面限制了一个自由度,因此也无过定位;图 c 是长销和大平面定位,长销限制、、、四个自由度,大平面限制、、三个自由度,其中、为两个定位元件所限制,所以产生了过定位。
由于过定位的影响,可能会发生工件不能装入、工件或夹具变形等后果,破坏工件的正确定位。
因此当出现过定位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小过定位的不良影响。
消除或减小过定位的不良影响一般有如下两种措施:1 .改变定位装置结构如图 3-34 所示,使用球面垫圈,消除、两个自由度的重复限制,避免了过定位的不良影响。
2 .提高工作和夹具有关表面的位置精度如图 3-33d 、 e 中,如能提高工工件内孔与端正面的垂直度和提高定位销与定位平面的垂直度,也能减小过定位的不良影响。
三、定位基准的选择当根据工件加工要求确定工件应限制的自由度数后,某一方向自由度的限制往往会有几个定位基准可选择,此时提出了如何正确选择定位基准的问题。
定位基准有粗基准和精基准之分。
在加工起始工序中。
只能用毛坯上未曾加工过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则该表面称为粗基准。
利用已加工过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则称为精基准。
(一)粗基准的选择选择粗基准时。
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保证加工面与不加工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二是合理分配各加工面的加工余量。
具体选择时参考下列原则:1 .对于同时具有加工表面和不加工表面的零件,为了保证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应选择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
如图 3 -35a 所示。
如果零件上有多个不加工表面,则以其中与加工表面相互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表面作为粗基准。
如图 3-35b ,该零件有三个不加工表面,若要求表面 4 与表面2 所组成的壁厚均匀,则应选择不加工表面 2 作为粗基准来加工台阶孔。
测量基准的选择原则测量基准是指在测量过程中所选用的参考标准或基准。
选择适合的测量基准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测量基准的选择原则。
1. 稳定性原则:测量基准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即在不同时间和条件下测量结果应保持一致。
只有稳定的基准才能提供可靠的参考,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可追溯性原则:测量基准应具备可追溯性,即可以追溯到国际或国家标准。
只有具备可追溯性的基准才能确保测量结果的可比性,使不同实验室或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
3. 精确度原则:测量基准应具备较高的精确度,能够满足所需测量精度的要求。
基准的精确度应与被测量对象的精确度相匹配,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 可重复性原则:测量基准应具备较高的可重复性,即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测量应得到相似的结果。
只有具备可重复性的基准才能提供可靠的测量结果,并能进行验证和复现。
5. 经济性原则:测量基准的选择应考虑经济性因素,即在满足测量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的基准。
经济性原则可以有效地降低测量成本,提高测量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测量需求和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测量基准。
常见的测量基准包括以下几种:1. 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发布的标准,具有国际通用性和可追溯性。
国际标准可以作为全球范围内测量的基准,如国际单位制(SI)就是一种国际标准。
2.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组织或相关部门制定和发布的标准,具有国家通用性和可追溯性。
国家标准可以作为国内测量的基准,如中国的国家标准(GB)。
3. 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由特定行业组织或协会制定和发布的标准,具有特定行业通用性和可追溯性。
行业标准可以作为特定行业内测量的基准,如汽车行业的ISO/TS 16949标准。
4. 内部标准:内部标准是由企业或实验室自行制定和使用的标准,具有特定范围和可追溯性。
内部标准可以作为企业内部测量的基准,如企业自行制定的检测规范。
粗基准选择应遵循的五大原则
1. 合适性原则:选择的基准应与研究对象的特点相匹配,能够全面反映其核心特征和表现。
2. 可比性原则:选择的基准应具备可比性,能够与其他相关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和比较,以评估其相对表现。
3. 可信性原则:选择的基准应具备可信度,即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客观数据,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
4. 稳定性原则:选择的基准应具备稳定性,即在一定期间内能够持续有效地捕捉和衡量研究对象的相关指标和变化趋势。
5. 透明度原则:选择的基准应具备透明度,即被选定的基准的计算方式和数据来源应该对所有相关利益相关方可见,并能够被审查和复制。
基准选择原则基准选择原则在进行基准选择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等。
以下是一些基准选择原则,以帮助您做出明智的决策。
一、明确目标在选择基准之前,需要先确定目标。
例如,您想测试服务器的响应时间、磁盘I/O速度或网络吞吐量等。
只有在明确了目标之后,才能选择最适合的基准。
二、考虑测试环境测试环境对于基准测试的结果至关重要。
如果测试环境与实际生产环境不同,则测试结果可能会失真。
因此,在选择基准之前,请务必考虑测试环境,并尽可能模拟实际生产环境。
三、评估基准的质量不同的基准具有不同的质量。
一些基准可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无法反映真实世界中的情况。
因此,在选择基准时,请评估其质量,并确保其能够提供有意义和可靠的结果。
四、考虑应用程序类型应用程序类型对于基准测试也非常重要。
例如,一个数据库服务器需要不同类型的基准比一个Web服务器更加适合。
因此,在选择基准时,请考虑应用程序类型,并选择最适合的基准。
五、考虑性能指标性能指标是衡量基准测试结果的重要因素。
例如,您可能需要关注吞吐量、响应时间、CPU使用率等。
在选择基准时,请考虑您关注的性能指标,并选择最适合的基准。
六、考虑可扩展性可扩展性对于长期使用基准测试也非常重要。
如果您需要长期进行基准测试,则需要选择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基准。
这将确保您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测试负载,而不会影响测试结果。
七、评估安全风险一些基准可能存在安全风险,例如,可能会暴露系统漏洞或敏感信息。
在选择基准之前,请评估其安全风险,并确保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系统和数据。
八、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在选择基准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目标、测试环境、应用程序类型、性能指标、可扩展性和安全风险等。
只有在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结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并确保选择最适合的基准。
这些因素包括明确目标、考虑测试环境、评估基准的质量、考虑应用程序类型、考虑性能指标、考虑可扩展性和评估安全风险。
简述定位基准的选择要原则摘要:1.定位基准的选择重要性2.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2.1 基准的可靠性2.2 基准的稳定性2.3 基准的准确性2.4 基准的可重复性3.实际应用中的定位基准选择案例分析4.如何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定位基准5.总结:定位基准选择对项目成功的重要性正文:在工程测量、生产制造等领域,定位基准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个合适的定位基准能够为项目带来高效、精确的成果。
那么,如何在众多基准中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呢?以下几个原则将为您指导方向。
1.可靠性:一个可靠的定位基准需要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不因环境、时间等因素而发生明显变化。
在选择定位基准时,应充分考虑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2.稳定性:定位基准在测量或生产过程中,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以保证测量结果或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例如,在机械加工中,选择一个受到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较小的基准,有利于保证产品的加工精度。
3.准确性:准确性是定位基准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到测量或生产的质量。
在选择定位基准时,应充分了解其测量或生产精度,并根据项目需求选择满足精度要求的基准。
4.可重复性:在实际应用中,定位基准的可重复性也非常重要。
一个好的定位基准应在不同条件下,多次使用时都能达到相近的精度。
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定位基准呢?首先,要充分了解各种基准的性能特点,如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等。
其次,根据项目需求,权衡各个基准的优缺点,选择最符合项目需求的定位基准。
此外,还需考虑基准的使用环境、操作难度、成本等因素。
总之,定位基准的选择对于项目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定位基准,才能为项目提供可靠、精确的支持。
粗基准的选择六大原则一、引言在进行各种测量和测试时,粗基准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粗基准的质量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测量结果。
本文将介绍六大原则,以帮助您选择合适的粗基准。
二、可靠性原则可靠性是选择粗基准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可靠性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粗基准必须有足够的稳定性,即在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第二,粗基准必须能够保持其形状和尺寸的稳定性,即不会因为外部力量或环境变化而扭曲或变形。
三、平行度原则平行度是指两个表面之间的平行关系。
在选择粗基准时,必须确保其表面之间具有高度平行度。
这可以通过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测量来实现。
如果两个表面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则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误差。
四、垂直度原则垂直度是指两个表面之间的垂直关系。
在选择粗基准时,必须确保其表面之间具有高度垂直度。
这可以通过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测量来实现。
如果两个表面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则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误差。
五、粗糙度原则粗糙度是指表面的粗糙程度。
在选择粗基准时,必须确保其表面具有适当的粗糙度,以便与被测物体的表面相匹配。
如果两个表面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则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误差。
六、材料原则材料是选择粗基准时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必须具有高度稳定性和耐用性,以便在长时间内保持其形状和尺寸的稳定性。
此外,材料还必须能够承受高压力和重载,以便能够满足各种需求。
七、成本原则成本是选择粗基准时必须考虑的最后一个因素。
成本包括购买成本、维护成本和更换成本等方面。
因此,在选择粗基准时,必须权衡各种因素,并确保所选的基准符合预算要求。
八、结论在选择粗基准时,必须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可靠性、平行度、垂直度、粗糙度、材料和成本。
只有在满足所有这些要求的情况下,才能选择最适合的粗基准。
基准的分类以及定位基准的选择一、基准的概念基准是机械制造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机械产品从设计时零件尺寸的标注,制造时工件的定位,校验时尺寸的测量,一直到装配时零部件的的装配位置确定等,都要用到基准的概念。
基准就是用来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关系所依据的点,线或面。
二、基准的分类按照其功用不同基准可分为设计基准的工艺基准俩大类。
1.设计基准在零件图上用以确定其它点、线、面位置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
例如轴套零件,各外圆和内孔的设计基准是零件的轴心线,端面A是端面B、C的设计基准,内孔的轴线是外圆径向跳动的基准。
2.工艺基准零件加工与装配过程中所采用的基准称为工艺基准。
工艺基准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工序基准:是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所加工表面加工后应达到的尺寸、形状、位置所用的基准。
就实质来说与设计基准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是工序图的基准。
工序基准大多与设计基准重合,有时为了加工方便,也由于设计基准不重合而与定位基准重合的。
(2)定位基准:是在加工中确定工件位置所用的基准。
比如用直接找正法装夹工件,找正面是定位基准;用划线找正法装夹,所划线为定位基准;用夹具装夹工件与定位元件相接触的面是定位基准。
作为定位基准的点、线、面,可能是工件上的某些表面,也可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心线、中心平面、球心等,往往需要通过工件某些定位表面来体现,这些表面称为定位基面。
例如用三爪自定心卡盘夹持工件外圆,体现以轴线为定位基准,外圆面为定位基面。
(3)测量基准:工件在加工中或加工后测量时所用的基准。
(4)装配基准:是装配时用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产品中的相对位置所采用的基准。
各种基准的实例,如图:三、定位基准的选择定位基准有粗基准和精基准之分。
零件开始加工时,所有的面均未加工,只能以毛坯面作定位基准,这种以毛坯面为定位基准的,称为粗基准,以后的加工,必须以加工过的表面做定位基准,以加工过表面为定位基准的称精基准。
在加工中,首先使用的是粗基准,但在选样定位基准时,为了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首先考虑的是选择精基准,精基准选定以后,再考虑合理地选择粗基准。
粗基准和精基准的选择原则
一、粗基准和精基准的选择原则
1、选择粗基准适用范围
(1)需要使用大范围的标准,例如在生产制造或工艺制造中可能需要检查比较长的距离,而且对其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
(2)对表面形状(如曲面、平面)的检验要求不高的情况;
(3)具有明显松散结构或结构不稳定的物体,因其结构的比较复杂,容易发生变形,尤其是在施加更大的负荷时,以及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采用粗基准检验表现较好。
2、选择精基准适用范围
(1)检查需要比较精确的尺寸距离,对精度要求较高的情况,如机器的零件、仪器仪表中的零件检测;
(2)表面检验,对表面形状(如曲面、平面)的检测要求比较高的情况;
(3)具有良好结构稳定的物体,如各种金属零件、机械零件等。
- 1 -。
定位粗基准的选择原则
定位粗基准的选择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保证相互位置精度原则:选取与加工表面相互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不加工表
面作为粗基准,以保证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的位置要求。
2.加工余量合理分配原则:对所有表面都需要加工的工件,应该根据加工余量
最小的表面找正工件,以保证重要表面的加工余量均匀。
3.便于装夹原则:作为粗基准的表面,应尽量平整光滑,以便使工件定位准确、
夹紧可靠。
应考虑零件装夹方便,夹紧力适当等问题,以避免加工时引起振动或造成零件变形。
4.粗基准不重复使用原则:由于粗基准的精度较低,如重复使用会引起较大的
误差,因此,在选择粗基准时应避免重复使用粗基准。
5.保证零件加工表面相对于不加工表面具有一定位置精度的原则:为保证不加
工表面相对于加工表面具有较为精确的相对位置精度,应选不加工面作粗基准。
当零件上有几个加工面,应选与加工面的相对位置要求高的不加工面为粗基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