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三历史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专题教案.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8.77 KB
- 文档页数:21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1高考历史的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
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
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
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
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
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
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针对历史考试的趋势复习的时候要注意:1.必须全面复习。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必修2、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的层次和领域,特别是发现了微观物质的运动3、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达尔文进化论(一)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2、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4、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5、自身实践:达尔文的科学探索(二)著作:1859年《物种起源》(三)主要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二、赫胥黎:1863年《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猿同祖论”进一步确立,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三、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方案》P158▲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1)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2)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1)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明都经历了长期的、曲折的复杂过程,是无数勇于献身的科学家奋斗努力的结晶。
(2)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3)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自然科学在反对封建迷信的斗争中,又起到了巨大作用。
人类文明的引擎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万能的原动机——蒸汽机的改进(一)背景:1、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对动力的需要。
2、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二)万能蒸汽机的创制1、18世纪6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机,但弊端严重;2、1782年万能蒸汽机诞生,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一切生产部门的“万能的原动力”3、1785年,万能蒸汽机首先投入一家纺纱厂使用,且很快在不同工厂得到推广。
蒸汽机是人类继发明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工厂的大量出现之后,世界进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机的意义为什么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1)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自然力(人力、畜力、水力、风力)蒸汽动力(2)改变了工业格局的分布;近水建厂交通发达、资源丰富。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4单元辛亥革命考点复习教案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4单元辛亥革命考点复习教案必修1第4单元考点7辛亥革命课前自主学习一、背景:1.经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以xxx和日本的东京为阵地,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3.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1)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孙xxx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minzhu革命的团体兴中会,后华兴会、光复会等相继成立。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 ,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4.军事: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xxx黄花岗起义。
5.时机:1911年,xxx的保路运动,造成xxx防务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疑点1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minzhu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指点迷津:同盟会的成立,有了公认的领袖孙xxx。
有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活动不再分散。
有了统一的革命纲领、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三minzhu义。
二、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三、高潮:1.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孙xxx在xxx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xxx,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xxx临时政府颁布。
(1)目的:维护共和政体,限制袁世凯的独裁。
(2)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
(3)意义: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结局:袁世凯攫取革命胜利果实。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教案主题: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目标:1. 整体回顾高中历史知识点2. 确认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3. 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学内容:1. 第一轮复习: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历史发展阶段2. 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3. 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4. 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变化5. 第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运动和思潮6. 第一轮复习:世界的发展与变化教学步骤:1. 导入:引出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及复习的意义2. 展示:提供复习所需的教材、复习大纲等资源3. 分组复习:将学生分散成小组,每个小组复习特定内容4.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讨论学习笔记、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5. 整体讨论:整个班级一起讨论各小组整理的内容和问题6. 梳理知识点:根据讨论的内容和问题,梳理并整理重要的历史知识点7. 总结归纳:总结每个复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重点关注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复习资料和练习题9. 讲解解析:讲解作业的答案并解析相关知识点教学方法:1. 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学习和交流2. 讨论学习:通过小组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3. 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和重点难点教学资源:1. 教材2. 复习大纲3. 复习资料4. 练习题评价方式:1.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合作程度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问题提出和思考表达能力4. 复习成绩:根据学生的复习成绩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高三第一轮复习历史教案最新模板高三第一轮复习历史教案1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
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引入新课。
二.亚洲革命风暴: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问: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
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
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例如: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是谁?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并可扩展、引申: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四.小结亚洲革命风暴之因此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
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第1讲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相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从时空观念角度动身,通过了解先秦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历史遗存的分布,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多元一体的特点。
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生产力的变迁推动社会组织的改变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3.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
4.从家国情怀角度动身,通过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知道中国是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树立民族骄傲感和认同感。
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定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列国纷争,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和民族交融。
2.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3.运用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产生的必定性。
4.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主见及意义。
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兴起阶段。
它经验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政治(1)原始社会末期从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2)夏、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旺盛时期;夏朝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推行宗法制和分封制(3)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瓦解和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改革变法,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经济(1)商周时期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旺盛(2)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集体经营向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个体经营转变 思想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2)文字从甲骨文向金文和篆书过渡民族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主干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必备学问·核心拓展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1)生产工具:从① 打制方法 到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5篇】备课是教师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
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封建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就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记忆牢固,理解准确。
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样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起来,达到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运用灵活。
最新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5篇最新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5篇老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也要对别人的经验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1)基本信息名称《第一次工业革命》执教者陈翔课时一课时所属教材目录河人版九年级上13课教材分析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讲述发明“旅行者号”蒸汽机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优秀品质通过本课学习,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作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难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环节相互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欧美国家的巨变这个单元的三方面的变:一是文艺复兴,是思想领域的巨变;二是新航路的开辟,这个是地理发现方面的巨变;三是英国和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是政治方面的巨变。
XX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1单元考点温习教案必修1第1单元考点2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前自主学习一、中央集权的进展.西汉:西汉初,地址在很长一段时刻里仍是郡县、封国并存。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公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取得增强。
2.唐朝:唐朝中期,朝廷在地址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操纵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进展成为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峻减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址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址赋税一小部份作为地址开支,其余全数由中央掌控。
这些方法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增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在地址实行行省制度,它的创建,是中国古代地址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边远民族地域设宣慰司进行治理。
【疑点一】北宋增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指点迷津: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可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利,彼此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如此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致使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缘故。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西汉: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汉武帝时:重用身旁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减弱相权,增强皇权。
2.魏晋南北朝:拥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慢慢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僧人书省,别离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隋唐时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治理体制。
4.北宋: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减弱了宰相的职权,增强了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