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6.00 KB
- 文档页数:19
专题08期末冲刺卷(新高考海南卷)(一)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据报道,2019年北京市共计有239家书店获得实体书店项目扶持,其中包括特色书店85家、最美书店10家、最具影响力书店2家,扶持资金共计近1亿元。
截至2019年9月底,全市实体书店增加了285家,同比增长28.1%。
实体书店获近亿元扶持,数目增加近三成,这显示今年北京市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工作已顺利完成并初见成效。
根据去年7月发布的《北京市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北京将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实体书店建设发展,到2020年,逐步建立起遍布京城的实体书店发展新格局,实现“一区一书城”。
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读日趋发达,网络出版物海量涌现,通过手机看书也更加方便,城市为何还要扶持实体书店?这不是要通过行政手段挽救一个夕阳产业,而是在新的时代里,实体书店不但仍有其存在价值,且被城市赋予了更多意义——它不再只是单纯的出版物销售商,还兼具起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角色。
实际上,在世界几乎所有大都市中,书店都不止是一个图书销售地,它还是城市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地标,它是一切热爱书籍者交流、交往的场所。
实体书虽有可能被电子阅读所取代,但实体书店价值却无法被电子化和线上化,它具有长久的存在意义。
也正因此,从去年开始,北京先后修订和出台了七份文件支持实体书店发展,并准备将此纳入首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未来在北京,各色实体书店将遍布繁华地区,成为新的城市符号。
在北京,书店将成为重要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承载起城市的品位,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底蕴。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现代文阅读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内容与互联网数字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天生就具有创新基因。
如何在创新中使游戏凝聚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于互动娱乐产品而言,“文化含量”这一标榜原创的概念,正在变成受到青年人认可和追捧的文化消费热点。
在昨天举办的China Joy2019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现场,一位游戏人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一款国产移动游戏,通过与敦煌研究院合作,研发出“飞天”系列游戏皮肤,推出后在游戏中的使用率高达82%.而该游戏的主流受众就是追求时尚的90后、00后网生一代。
除此以外,故宫文创产品的大卖、国风舞曲在青少年弹幕网站上的流行,无一不验证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有着强大吸引力。
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其实具有极强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寻根这一情感刚需,自然会落到这些娱乐样态中。
基于这样的情感刚需,“传统文化的植入”成为国产游戏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以往,游戏形象多以日韩、欧美等海外风格为主。
最直观的现象:十年前的China Joy现场,总能看到不少身着日韩动漫风服装的青少年。
而当下,国风装扮人物却成为China Joy现场的主角。
在传统文化的植入过程中,中国游戏人的理念也在发展。
早年,国产游戏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符号作为点缀,生搬硬套进游戏打法中。
近年,这种植入方式正在升级。
像《太吾绘卷》,就将武侠概念植入到游戏玩法中,自创了涵盖招式、门派、天赋等武艺元素的参数体系,让玩家在武侠世界中体验不同人生;古风探索类游戏《绘真•妙笔千山》,还原了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境,让玩家在画中寻找各类关于传统文化的线索,解锁一个个古典的诗意故事。
在这些游戏中,中国元素与传统文化,不仅是形式,而是更多的被融入玩法之中,展现出一种内在的文化自信。
发展并未止步。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检测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春节期间,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热映。
对这部科幻片,不乏批评和质疑的声音,认为其中的科学设定有误,也有明显的科学性硬伤,但我觉得,瑕不掩瑜。
需要说明的是,科幻小说是小说的一种,既然是小说,就该允许有虚构和文学化想象,这与武侠片里飞檐走壁的轻功具有相似的功能。
说到底,科幻小说和科幻大片有助于吸引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进而支持科技事业发展,但其本身不承担科普功能。
科幻片上映后,传播面非常广泛,具有全民性的影响力,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上的软实力,会带动一个国家制度和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输出。
中国人在科幻片中“搏击太空”并不违和。
很多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基调都是,在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美国英雄出手才拯救了人类。
在此类价值观的长期熏陶下,对美国文化的认可就会产生精神上的向心力。
而《流浪地球》向全球观众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当人类面临危机时,是国产英雄力量通过中国人的方式站了出来。
《流浪地球》的火爆,也打破了部分人的认知窠臼即长期以来,国内对硬科幻市场的开拓并不被看好,有人认为观众还不具备鉴赏力,也有人认为制作流程和技术上还不具备。
《流浪地球》则用事实回应了这些质疑,使得中国人搏击太空的行为不再违和。
国内硬科幻电影创作力量还很薄弱。
硬科幻电影的投资规模很大,资金需求往往上亿甚至十几个亿,且是一种风险投资,其投融资模式还有待探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测试卷(考试题)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
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
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
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
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
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
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
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
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
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
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一、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
父肩吾,梁武帝时,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东海徐摛为右卫率。
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
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
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
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
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
出为弘农郡守。
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
俄拜洛州刺史。
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
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
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
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寻征为司宗中大夫。
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群公碑志多相托焉。
唯王褒颇与信埒①,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大象初,以疾去职。
隋开皇元年,卒。
有文集二十卷。
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注释】①埒(liè):等同。
1、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B.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C.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D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调动官职的词语有迁、转、徙、调、移、擢等B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
期末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形式,一般说来,均与社会有关。
但社会对作品结构形式的影响关系,至今仍不太明了。
我们不很清楚为什么唐代没有像宋代那样的词,社会究竟能不能对作品的结构形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态度能否成为作品构成的要素。
由于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只跟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有关,除非实际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有特殊明确的证据,否则,以上这些问题恐怕都是难以回答的。
但就作品的内容形式来说,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就明晰得多了。
作品中的事件,往往取材于社会及生活,它所表现的思想,亦需与社会相呼应。
因此,有些研究者便很兴奋地主张文学的本质即在于表现社会,甚至可以作为反映时代的社会史文献。
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他自认为是在撰写一部19世纪的法国风俗史,但他也深知,凡是艺术家都应该研究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寻找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思考自然的法则,并观察社会与永恒法则间的关系,而不可以只是摹写或记录现实。
这种讲法,刚好说明了文学作品固然可以选择以社会事件为题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
倘能发掘人生的意义,探寻永恒的法则,则脱离社会与生活,直以冥想幻思为之,亦无不可。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作品模仿现实世界,是作家古老的梦。
但是,文字本身只是个符号,符号诚然可以代表事物,但它总不等于事物。
换句话说,文字这个象征系统与社会实践结构系统之间,只是一种象征的指涉关系,它永运不能等于社会现实。
其次,象征系统是由作者主观地安排组织而创造出来的。
它表面上仿佛复现了一个客观世界,但实际上这一组有组织的象征经验却来自作者特殊的臆造。
所以,莫泊桑才会说:“有才能的现实主义者,倒应该叫作臆想制造者才是。
作家除了用他所掌握和能运用的全部艺术技巧,来忠实再现这个臆想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使命了。
”这种臆造,正显示了作者面对社会事件时,必有他独到的意义追求。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解析)高一上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家池的修禊俗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中说:“禊者,洁也。
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
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
《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
秉兰草,拂不祥。
”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
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
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
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
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
《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凿齿居焉,因名家池。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
”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解析) 一、混合默写1.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_____,_____。
(《诗经·邶风·静女》)(2)《荀子·劝学》里的“_____,_____”这两句中,作者将“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3)_____,____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
”二、选择题2.许多成语源自《论语》,给人以丰富的教益。
下列对相关成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鼓励大家追求无拘无束、无欲无求的生活。
B.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启示我们不囿于一技之长,应求“道”。
C.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周而不比:团结而不勾结。
使人认识到要以公正之心待人,不怀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
D.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见义勇为: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地去做。
启发我们要勇担道义和职责,成为仁义之人。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张荣在《故宫经典》里说:“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一种雅称,也称文房杂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艺造型和极具观赏性的器物组成而被称为文玩。
”他直接将“文玩”界定为“美”的“文房”“器物”。
传统意义上的“文玩”当是狭义的“文玩”,今天的“文玩”则是就广义来说的,今之“文玩”已成为“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
②刘岳曾言,“从字面来看,‘文玩’二字中‘文’者大约可拆分出三层意思:第一层指活动主体为文人士大夫;第二层指活动场所为文房;第三层指对象需文雅,涉及审美价值的判断。
而‘玩’字既可作名词指玩物,也有动词玩赏、玩味之意。
故而‘文玩’不同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和低层次娱乐,而是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艺术欣赏对象。
”他比较精准地揭示并阐发了“文玩”的审美本质。
③步入新时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玩”发展环境发生巨变,公众对“文玩”的兴趣日渐浓厚,需求日益增长,“文玩”已逐步深入大众生活,“文玩”把玩主体发生更迭,由传统文人拓展为广大民众;“文玩”的品类、形态及其收藏、交易也均在发生深刻变迁,实用价值也逐渐被文化和把玩价值取代,“文玩”也随之实现了对自身“物”的属性的超越而演化为注入了新时代意蕴的文化符号,但是,它的审美本质却从未改变。
④“文玩”之要即对雅致器物的赏玩。
任何一件“文玩”都应是一件完整的传统工艺作品,必须同时兼具内容、形式、技艺、材料“四美”,并在此基础上完美承载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文玩”代表着玩家、藏家乃至社会、时代的审美意识,是尊崇传统、崇尚自然、礼敬人文的态度,是内省自觉、归属认同、渴求创新的符号,是悦心娱人、感染世人、引领时尚的欣赏。
⑤“文玩”之“文”,蕴涵着崇文尚雅的核心意识。
无论是古时狭义的文房清供,还是今日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都被赋予了诸如健康、平安、吉祥等丰富的精神追求,均饱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巧雅致的内在意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人教新课标版本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2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峥.嵘(zhēng)偌.大(ruî)戕.害(qiāng)自怨自艾.(ài)B.怪癖.(pǐ)滂.沱(pāng)泥淖.(nào)休戚.相关(qī)C.啮噬.(shì)熨帖..(yù)坍圮.(pǐ)拾.级而上(shí)D.按捺.(nài)庇.护(bì)归咎.(jiù)远离人寰.(huá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厄运甄别慰藉怨天忧人B.惊蜇暮霭斑驳入不敷出C.饿殍田塍笑魇沸反盈天D.袅娜殄灭摭拾熠熠生辉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曾几何时....,他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立志要创出一番事业;而今却鬓已微星,意志消沉,整日埋怨命运不公。
B.国庆节的夜晚,空中各色礼花绽放,争奇斗艳;广场上欢歌笑语,歌舞升平....,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C.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烧锅炉的、打扫卫生的和食堂打饭的工人师傅,却不屑一顾....。
D.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
B.美国2010年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申请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
C.如何体会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认识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摆在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D. 中国人口多,就业需求大,推迟退休年龄固然可以缓解养老金发放的压力,但势必将要导致年轻人就业难。
5.根据下面的文字,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最新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一、基础知识(3分×9=27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商榷(què)XXX(zhào)绕树三匝(zhā)XXX(zhuō)有成效否(pǐ)极泰来敷衍塞(sài)责B.猗(yī)郁瞭(liáo)望C.瞥(piē)见譬(pì)如道义相勖(xù)正襟(jīn)危坐D.侈(chǐ)谈磐(bān)石大笔如椽(chuán)不可估量(liáng)2、下列各组字的写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签暑狼籍蓊蓊郁郁繁无丛杂B.形骸肆业没精打采沧海一粟C.旗子舟楫义愤填赝废寝忘食D.枯燥邮戳骇人听闻浅尝辄止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XXX《朗读者》第一期播出后,96岁翻译家XXX迅速走红;各大出版社都争相要给他出书,一时间,XXX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B.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鼓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
C.老同学难得一聚,欢饮赋诗,高谈阔论,尽显情才,好不自在。
D.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夸夸其谈的词句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A.《巴黎圣母院》篇幅较长,开头描写涉及了许多细节,刚开始读会觉得五光十色,有点繁琐,只要耐烦读下去,就会被吸引住。
B.只要上下一致,戮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人民必定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C.“一带一起”的提出固然到现在只有短短的3年时光,但它在中国和天下的发展史册上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
D.法德两国,曾兵戎相见百年,然后又在欧洲需要统合的情况下,理智地选择协作,今后百年恩仇一笔抹杀,半个多世纪再无冲突。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任务驱动式阅读”,是一种调集了阅读、思考、收集、分类、归结等综合进修能力,并从中诞生出响应的研究成果,值得向广大教师举荐。
鹤岗一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题。
(9分)买意外险需看清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据各大保险公司反映,韩亚空难之后,近期前来咨询和购买航空意外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
一般意义上的航意险,是指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遭到人身伤害导致身故或残疾时,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注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
这是大部分人乘坐飞机时习惯购买的,也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这类航空意外险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每次花费20元,保障额度20万到40万。
当然,并不是购买了航意险就意味着在空中遇到的一切意外都在保障范畴内,不少意外事件都在责任免除范围内,其中就包括在核爆炸、核辐射或核污染,战争、军事行动、暴动或武装叛乱期间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不给予赔付的。
20元买一份保额为40万的航意险,从保额、保费、保障范围来说,都不太划算。
乘客可根据自己出行情况,综合考虑保障期限、范围和保费等各方面来选择航意险。
对于“空中飞人”来说,可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可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不限乘坐飞机的次数,而且一年期航意险的保费一般在40元到60元之间,保额介于45万至50万元之间。
此外,经常出差、探亲的旅客可以选择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
除航空意外,还涵盖了轮船、汽车、火车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
一年期的价格一般是50到300元,保额为20万到100万。
此外,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可以附加意外险保障,而且针对不同的交通工具,赔付比例相差也较大,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以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
就像航意险有许多种保险公司不予赔偿的情况,意外险中也有许多免责条款需要关注。
比如旅游意外险,如果在行程中有登山、攀岩、滑翔等高危项目,一定要注意这些活动是否在保险公司责任免除条款中列明。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
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体,理应彰显本国的特色。
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无疑是新颖的研究视角。
下面就以唐宋文体为中心言之。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
唐宋众体兼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
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
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换的枢纽。
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
“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对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
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
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
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
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
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
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
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
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
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第Ⅰ卷(选择题30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驽马(nǔ)惊愕(è)风靡(mí)出类拔萃(cuì)B.披露(lòu)刻镂(lòu)跂望(qì)不着痕迹(zhuó) C.参省(xǐng)可憎(zēng)矢志(shǐ)果实累累(léi) D.须臾(yú)跬步(kuí)皓首(hào)针砭时弊(biǎn)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学问广博)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在那里)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连词,表并列)蚓无爪牙之利(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句读之不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比)D.其皆出于此乎(其:语气词,大概)吾未见其明也(明:明达,聪明)3.填入下列各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这次招聘,凡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者都可以报考。
②人类有多少文化成果在历史的长河中。
③关于办理本项业务的详尽事宜,欢迎广大客户当面。
A.学历湮没垂询B.学历淹没征询C.学力湮没征询D.学力淹没垂询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又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
B.我们上车时,他这个服装个体户非要送我们几套高档衣服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C.江苏慈善家陈光标近几年持续向社会或个人捐钱捐物,不仅一个人坚持不懈地做公益,而且引领社会力量做慈善,确实无可厚非。
D.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翼而飞,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彻底摧毁传销组织,公安部将部署全国公安机关统一开展打击传销,目前广西公安机关正全力抓捕传销人员。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
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
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
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
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
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
智性也很重要。
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
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
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
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
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
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人教新课标高一上册语文期末试卷注意事项:1.本卷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本卷答案一律做在答卷页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坍.圮(tān)猝.然(cù)模.样(mó) 颠簸.(bō)B. 粗犷.(guǎng)熨.帖(yùn)亘.古(gèn)胡诌.(zōu)C. 气氛. (fēn) 戕.害 (qiāng) 狙.击 (jū) 襁.褓(qiǎng)D.隽.永(juàn) 饕.餮 (tāo) 恪.(gè)守直栏横槛.(kǎn)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蛰居墓冢烟熏火燎莫名其妙B. 枯躁烟霭回光返照完美无暇C. 眩目奇葩焚膏继晷专心至志D. 帐蓬甲胄一愁莫展声名狼藉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B.重阳节一过,天气就突然变凉了,上个星期天来不及回家的同学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C.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它从陌生的地方来,降临在我们身上,使我们乘上了从天国吹来的清新柔风,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
D.王教授对网络语言不仅不赞一词....,反而苛评有加,他认为这不仅无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汉语的规范发展也极为不利。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B.中央政府强调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并重的方式解决经济运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它表明中国高层越来越善于吸取过去一段时期内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
C.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D.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2016—2017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题分数:150 分卷Ⅰ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
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
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
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
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
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
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
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
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
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
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
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
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
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
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 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
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
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
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
明初洪武间,正式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
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有关系。
他们人:”, 生的价值取向是“清”。
《尚书•尧典》上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
其后清介、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
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
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
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
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 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
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
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
明代罗察说 “山堂夜坐,汲泉煮茗。
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
”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
文震亨说:“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这是在与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清趣。
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
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
(节选自《茶的演变与风格》作者王学泰,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 分)A.茶最早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菜肴存在,里面会加其他佐料。
直到宋代开始,文人饮茶才在非特殊情况下,很少填加其他东西。
B.散茶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流行的时间比饼茶晚;饼茶原本是大众化的茶,到了宋代才变得很昂贵。
C.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一是饼茶过度奢侈、徒耗民力,成为民众的负担;二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
D.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是为了和至洁的茶匹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饮茶经历过“俗”到“雅”阶段,直至现今,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
B. 文人士大夫视茶为“清虚之物”,是纯洁的象征。
所以品饮茶的嗜好被称之为“清尚”之举,和士大夫追求摆脱人世间名缰利锁的“清高”相一致。
“ ““C.器具和环境都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陆羽研制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茶具、 相旁山斋”的茶室等。
D.宋代的一般平民百姓多饮用称之为“草茶”的散茶,而贵族官员则以饮官家监制的饼茶为主,饼茶往往因其选料严格而价格昂贵,往往被皇家垄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茶的“雅化”体现为茶的制作方法、烹煮和品饮过程中的器具的细致考究,这使得饮茶就多了一重艺术的意义。
B.宋代士大夫所饮的茶饼和散茶都能做到向清澈无色靠拢,这种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到明代已经形成。
C.茶并不是一早就作为“至清之物”出现的。
茶的种类、饮茶的方式、饮茶的风格在历史中都经过了一些变化。
D.茶道在中国没有出现,和要求过高有关。
有人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而这些要求不易于实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老树画画:求之不得,不求自得老树不是画画的,他是个教书匠。
1983 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至今。
老树本来不叫老树,叫刘树勇。
也许像他说的,因为很小就长成了很苍茫的样子,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学生们就“树哥”“树叔”地叫他,要叫到“树爷”的时候成了“老树”既然自己的本名叫起来有点不大顺口,他就找个大家都叫得顺的名字用起来。
我的长相太凄凉了,上下五千年提前都长好了。
”他自嘲地呵呵一笑,大家跟着乐了,初见的拘谨和陌生就渐淡渐散了。
老树书教得好,学生知道。
学生描画他教授公文写作课的状态: 铃声响过,晃着进门,低头看一眼课本,抬眼扫一下我们,然后滔滔江水般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
他讲西南联大里中国文化界的翘楚、讲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讲钱钟书的《围城》 讲张艺谋的《红高粱》,讲卢梭的《忏悔录》 讲诗经,讲高更、塞尚,讲波普艺术、解构主义,还有好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这些完全无法用‘公文写作’涵盖的东西听得大家如痴如醉。
要下课的五到十分钟,他才会懊恼地讲一会儿课本,期间还夹杂‘公文写作,神马东西’之类的抱怨,直到下课铃响,仿佛扔掉了课本的郁闷,说声‘去也’ 踹门而出……”老树的画中人,悠闲简静明朗。
却并不是那些所谓的隐士形象,是街头巷尾市井喧哗滋”” “”(味饱满的世俗常人,他们性情、生动、自然,关切现实又洞明人生。
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而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只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女子温婉良顺,男子温文尔雅,世俗活泼生动,自由自在,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
人们的脸上看不到急切的欲望,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的那么一种意思。
”画中那个长衫男子一会儿树下独坐,一会儿花旁独立,一会儿山间独行,一会儿屋中独酌,独来又独往,却怡然自得。
“他是我,又不是我”。
老树说。
画中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肆无忌惮。
一如过去的老树,会戏谑地表达情绪。
有读者提出,画中的闲适与现实的忙碌嘈杂完全不一样,你能接近画中的生活状态吗?老树回答说:“画里那么悠闲,生活却忙忙碌碌,怎么可能达到?!因为没达到,所以才缺什么补什么。
焦虑是常态,谁都一样,我也一样。
我不可能像画里那么悠闲,但身体做不到,心境或者能做到。
”于是他画,画一种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空间情境,他的画成了另一个老树在无人知晓的世界里的梦呓。
对他,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
他那些别人一掷千金想求的画,在地上桌上椅子上箱子里随意堆放着。
“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解决这个具体问题就可以了,最终东西拿出去别人说好,不重要。
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你要相信这一切东西都是解决你自己的问题,让你自己通达、精细,对自己日常生活起居坐卧有要求,你这个人慢慢才像个样子了。
作家杨葵曾著文评说老树:“如果纯凭个人喜好,我甚至想说,老树文字第一,书法第二,画排其三。
又说: 老树文字有股特殊的稳,并非四平八稳那种寡淡之稳,亦非精巧设计那种做作之稳,更非所谓风轻云淡的鸡汤之稳;他是左冲右突,纵横捭阖,却又胸中有丘壑,可点百万兵的动态之稳。
快人快语,口无遮拦,得意处长篇大论,愤怒时脱口骂娘,论人事也常有论据不足便下大结论之嫌……按说这么个写法非常危险,容易跌入莽撞汉子夸夸其谈的恶境,但是没有,得力于几点——力量、心智、修养。
老树的微博,粉丝近百万。
他也曾开过博客,其思想其语言其风格吸引了大批簇拥者,2006 年,他以一篇《走了》叫停了自己的博客。
有粉丝留言,用“阿甘不跑了,我们怎么办”来形容心中的迷茫和困惑。
其实阿甘跑或者不跑都不为什么,老树也是,博客想开的时候就开了,想停就停下,没有,也不想为什么。
选自《北京日报》2015 年 09 月,有删改)相关链接①“他拥有山东大汉与生俱来的粗犷,内心却敏感细腻,情感也十分丰富” 老树的研(究生曾泽鲲说。
与课堂上诙谐豪放的树老师不同,私下里的老树很期待享受这个属于自己的孤独空间。
②老树博闻强记,他的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等领域。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他转而关注当代中国摄影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大量批评文章行世,著作数十种,策划诸多影像展览,摄影圈里,提到刘树勇,是响当当的名字。
只是,他不把自己的博学当个什么了不起的事,这些不过是“看过些杂书,想过些事,码过些字”罢了。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学生喜欢老树的课,老树教授公文写作内容时滔滔不绝,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所以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B .作者认为对于老树而言,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
C .老树画作中的身穿民国长衫、戴着斗笠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就是现实中的老树的真实写照。
D .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因为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
5.文章在介绍老树的同时,多处引用了老树的学生、作家杨葵等人的话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4 分)6.老树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教父赵冬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