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过老山界寻踪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红军精神作文300字老山界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所遭遇的第一个高山。
是越城岭山脉的中段支脉,南北长约21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主峰海拔2000多米,是越城岭的最高峰,也是五岭的最高峰。
这里峰峦叠嶂、悬崖峭壁、瀑布四溅、森林密布,山上年均气温仅9摄氏度,年均降雨量2300毫米,雾气蒙蒙、风和日丽,天气瞬息万变,被当地人称为“鸟是飞不起来的”1934年12月4日军委第一纵队自塘坊畔出发,午后开始爬老山界。
此处距主峰较近,山路险要险峻,许多悬崖峭壁上,都是靠着几条圆木架着的栈道穿行而过。
这栈道无栏杆、青苔覆盖,走起路来滑溜溜、晃晃悠悠,让人头昏脑胀、心惊胆战。
除了栈道,险道也不少。
伤病员纷纷从担架上下来,被别的同志背起来或者搀扶着。
几匹马踏着空空的双脚,从万丈深渊跌落下来。
红军凭着惊人的胆略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夜以继日地进军,最后带上骡马,扛起辎重,顺利地穿过老山界进入龙胜县境内。
当地人民知道红军是长征途中从老山界走出来的,感到很奇怪。
采访爬过老山界的红军200字作文出于对战士的敬佩,我们带着三月早春的微寒,来到北京军区陆军总院,采访因伤住院的老山战士吴洪涛。
推开病房门,眼前出现了一个架着双拐,戴着眼镜的军人,他中等身材,皮肤黝黑,似乎还带着战场上的硝烟,棱角分明的脸上,显得格外刚毅、坚强。
他腼腆地站在那里,像一株田野上的红高梁那样淳朴可爱,这就是我们要采访的对象一位从枪林弹雨中归来的老山战士吴洪涛。
见到我们,他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说:听说你们要采访我,我有什么好说的呢?连里像我这样的普通一兵多的是!我嘛,今年二十五岁,参军六年,山西人,爱吃老陈醋。
别的他摸着脑袋显得很为难。
过了一会儿,他眼睛一亮,说道:我来讲讲我们连吧!在我们连里,大伙团结得像一个人。
就拿喝水来说吧!进了猫耳洞,因为缺水,每个人的嘴唇都干得打泡,可一暖壶水三、四天也喝不完大家谁也舍不得喝呀!说到这里,他的眼睛都有些湿润了。
接着,他又讲这讲那,就是没讲自己一件事,坐在他身旁的战友忍不住插话说: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其实他在前线是很英勇的,总是抢着到山下背水,干最危险的事。
虽然他不是共产党员,却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吃苦、受累从不抱怨说到这儿,吴洪涛的脸一下子红了,连忙阻止了战友的插话。
沉默了一会儿,当他谈到后方的人民时显得很激动,他颤抖着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对我们说,这是一个年仅五岁的孩子给我写的信。
抽出信笺,只见上面稚拙的笔体写着叔叔好!春节好!吴洪涛拿着那薄薄的信纸,像是捧着一颗诚挚的心,声音哽咽地说:连孩子都对我们如此关心,我们是不会辜负祖国人民的一片心意的!记得去年春节我们接到这封信时,竟像孩子似的籁籁地落了泪,有的甚至失声恸哭。
是呀!面对祖国人民的深情,谁能不为之感动呢?当我问起他的伤,他只是淡淡一笑:打仗嘛,哪有不负伤的,连死都不怕,这点伤算得了什么!我先是惊讶,但马上又释然了,这便是一个军人的回答。
为了了解吴洪涛的伤势情况,我们来到了医务办公室,张大夫接待了我们,她告诉我们说:吴洪涛是战斗中负伤后才从前线退下来的。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6 老山界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长征胜利后不久,时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作者就写下了这篇回忆录,记叙了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二、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长征时,他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满望:十分希望。
惊惶huáng:惊慌,恐惧。
攀谈:闲谈。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绝壁:极陡峭难以攀援的山崖。
蜷quán:弯曲。
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苛kē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捐,赋税。
酣hān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二、主题概述课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热情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路远,表现出爬山的困难。
第二部分(第2—32段):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长征途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四、思考探究1.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
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前一天的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天黑到达山脚;第二天半夜一点多,到达山腰;黎明时,从山腰出发,经过雷公岩;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山顶;到达山顶后,一气儿跑到宿营地。
2.文中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以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经过五岭山的故事爬雪山、过草地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红军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
一开始见到雪山,觉得非常壮观。
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
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
夹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
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夹金山。
总之,夹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山。
鸟儿都飞不过去,人最好是别靠近它,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
到了夹金山的跟前,从山下就可看到覆盖山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
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
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红军不得不退入深山区,翻越老山界,进入湘西南。
老山界——五岭山脉之一的越城岭,是红军出江西后第一座难行的高山,前往华南第一高峰的五岭主峰猫儿山必须通过它。
这里山势陡峭,群峰林立,国民党军很难上来。
饥寒交加的红军,不得不爬这座大山,找到新的退却路线。
从大余去南雄距离只有40公里,这条路开通以后,梅关古驿道彻底成了风景。
我们步行过梅关。
现仍完好保存的8公里山道很好走,而且景色优美。
跨过梅关,即进入广东,的确是非常轻松、便捷的山道。
可惜红军长征没有走过这条路。
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根据和广东军f陈济棠达成的协议——尽量不进入广东——红军刚到南雄境内的油山,即刻北上翻越大庾岭回到江西境内,而后经崇义、聂都到广东北部长江镇、城口镇借路北上。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苏教版八上《3、老山界》课文原文老山界陆定一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
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
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
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
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老山界红军走过的路线图
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位于广西兴安华江乡,又称瑶山,是五岭之一,越城岭的中段分支,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1公里,宽6公里,方圆126平方公里。
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0.6米,是越城岭的最高峰,也是五岭的最高峰。
老山界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1934年12月初,红军分三路翻越了老山界。
一路是从兴安同仁村沿龙塘江过雷公岩上百步陡从主峰猫儿山的西南面翻越老山界,主要有中央一、二纵队和红五军团,还有红八军团的一部分;一路是从兴安高寨村委青殿村沿乌龟江经潘家寨过漓源瀑布上梯子岭从猫儿山的东北面翻越老山界,主要是红八军团;一路是从兴安水埠塘到高寨,往李家田沿杉木江上老山界进资源塘垌跟上主力红军,主要是红五军团十三师一部。
1934年12月4日,军委第一纵队经兴安马岭移至塘坊边、六垌地区,下午开始翻越老山界。
12月8日,扼守老山界的红三十七团、红八军团一部分及保卫团奉令撤往资源塘垌和龙胜江底。
至此,红军全部离开了兴安县境。
为保证中央纵队顺利翻越老山界,红三、五军团等在兴安华江瑶族乡境内与桂军和地方民团进行了黄隘阻击战、老草岭阻击战、龙塘江阻击战、千家寺突围等多场战斗。
老山界群峰高耸,山高路陡,悬崖峭壁,翻越十分困难艰险,给红军将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陆定一、成仿吾、蒋耀德等许多红军将士在若干年后的回忆中详细提到老山界。
在我眼中的老山界中的红军战士是样的作文篇1在我眼中的老山界中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的红军战士真是太了不起了!上个星期,爸爸妈妈带我去老山界看红军长征的遗址。
那里有好多红军战士当年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让我亲眼目睹了红军战士当年的艰苦环境和不屈的革命斗志。
我们首先来到了红军翻雪山的地方。
导游阿姨告诉我们,当年红军就是从这座雪山翻过去的。
妈妈说这座雪山有4000多米那么高,到处是陡峭的山壁和深深的雪坑,还时不时有冰雹和狂风在肆虐。
爸爸说,红军战士们当时连像样的衣服鞋子都没有,就光着脚在这种环境里行军。
我实在想象不出,他们是怎么熬过那么可怕的环境的。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红军的织补工场。
这是当年红军战士们织补衣服和补鞋的地方。
我看到,工场里到处都是一些简陋的生产工具,像纺车、绷钳、针线boxs8还有一些自制的织布机。
导游阿姨说,那时候物资非常匮乏,红军战士们就靠这些简陋的工具自给自足,亲手织补衣鞋。
我看到有几件当年红军战士的旧衣服和鞋子陈列在那里,上面到处都是破烂和补丁,好久没洗过的样子。
我心里不禁想,要在这种环境下战斗和生活,红军战士们一定suffered好多啊。
之后我们参观了当年红军的医疗所。
里面很简陋,就是一些竹席和几张窄窄的竹床,病号们就睡在这种环境里。
医疗工具少的可怜,就一些手术刀、剪刀和纱布之类的东西。
前线战士受了重伤就会被抬到这里,经过一番初步救治就得赶紧撤离,继续向前线增援。
我看到墙上贴着一张纸,写着一个重伤战士临终前说的话:"为了革命理想,我已备齐行装,今朝有牺牲多慷慨。
"看到这些,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真是太不容易了。
最后,我们来到了红军的食堂。
这里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吃饭的地方。
这个食堂是用竹子和木头简单搭建的,里面摆着几张长长的木桌和木凳。
炊事员们就是在这里给红军战士做饭的。
我在墙上看到有关于当年食堂伙食的介绍,写着红军战士们长期只能吃一些野菜、树皮、野草根之类的东西,还有时候只能喝些树叶煮的汤。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红军长征过老山界寻踪巍峨青山松涛劲,战地黄花犹飘香。
最近记者又一次来到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这座“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大山,是毛泽东《长征》诗中提及的五岭之一,领略当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当年红军依靠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去夺取胜利的豪迈气概。
1934年12月,红军抢渡湘江横过桂黄公路之后即进入越城岭山区。
桂林市党史办的同志说,根据蒋介石又在红军去路上布设口袋形阵势的实际情况,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改变了沿红六军团路线去湘西的计划,取消休整,一路西进,但必须翻越横亘在前面的老山界。
老山界南北坡长21公里,东西宽6公里,山地面积126平方公里,山势如潮似涌,连绵不绝;群峰如叠似垒,高耸入云;悬崖峭壁林立,河谷深不见底,山道不足两尺宽,既陡又滑,十多处绝壁上的栈道、石梯更是宽不盈尺,其中最艰难的是雷公岩、百步陡、之字拐,主峰猫儿山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项,华南之巅”的美誉。
这里山高雾浓风大,气候瞬息万变,“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被视为鸟儿也飞不过的人间畏途。
1934年12月4日,红军开始向老山界攀登,由于山道狭窄,部队只能排成单行行进,加上抬着伤员的担架多,经过几天几夜的残酷战斗后指战员极度疲惫,步履更加艰难,经常是走走停停,前面的人走不动,后面等着的人不知不觉打瞌睡。
百步陡又名一百零八步,近80度的108级石台阶,旁边就是100多米深的悬崖。
上山时,后者的嘴几乎可以碰到前者的脚跟;下山时,后者的脚差不多会踩到前者的头顶。
据中共党史出版社《红军长征史》记载,红军经过的老山界“山路险陡,很多悬崖峭壁,靠几根圆木架成的栈道通过。
这种栈道没有栏杆,长满青苔,走在上面又滑又晃,使人头晕目眩,胆战心惊。
除栈道外,还有很多险道,伤病员们都下了担架,由其他的同志背着或搀扶着走。
有几匹马踏空了脚,摔下了万丈深渊。
”
陆定一的《老山界》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当年红军越过老山界的情形: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30里,下山15里;夜里行军,满天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到天上与星光连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的火光还是星光;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步上去,往上看,火把在头顶一点点排到天空,往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们的脸,就在脚底下。
记者在猫儿山脚下的兴安县华江乡千家寺——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设下的临时指挥部出发,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一路前行,过乌龟江,爬梯子岭,山高谷深,雾浓云重。
到达
海拔1860米处,记者看到了解放后当地人民为纪念红军过老山界建设的“红军亭”,修建的老山界碑。
老山界碑刻着陆定一的题词:“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嵋之秀”。
而现在红军经过老山界的地方已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范围,进入核心保护区得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同志介绍,这里是漓江、资江和浔江三条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重要的物种资源宝库。
猫儿山植物区系中裸子植物有6科8属12种,其中南方铁杉、长苞铁杉和红豆杉等树龄均在两三百年以上。
被子植物有10科37属106种。
记者一行从兴安华江乡千家寺过老山界,下到山脚下资源县塘洞村历时10多个小时,疲倦至极。
遥想当年红军征战之后,翻越老山界是何等的艰难困苦。
资源县塘洞村村民说,当年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下到我们村时,老百姓看到红军这么艰难的山都翻过了,都说红军是神兵!80岁的赵清元老人对记者讲,红军来时,我们还年纪小。
红军纪律严明,见到我们就摇手,叫我们不用怕,不要跑,红军是保护老百姓的。
我母亲还帮红军煮饭,常常是饭没熟红军就装上带着上路了。
资源县白竹洞80岁的黄清侦老人告诉记者:我看到有些红军翻山过来后,不仅衣服破了,而且脚也烂了。
有的红军走不动,又冷又饿又呕,就这样累死病死了。
历史陈迹已难觅,山中岁月早翻新。
英勇的红军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